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6656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求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产力研究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三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暨法律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首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学术研讨会等;自然资本的相关文献由611位作者贡献,包括诸大建、方恺、汪凌志等。

自然资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4 占比:2.14%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6656 占比:97.77%

总计:17036篇

自然资本—发文趋势图

自然资本

-研究学者

  • 诸大建
  • 方恺
  • 汪凌志
  • 毕秀水
  • 胡鞍钢
  • 仇睿
  • 姚俭建
  • 王翊
  • 张白玲
  • 朱洪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颂; 戴常文
    • 摘要: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理论探索阶段”的道德合理化、“应用推广阶段”的应用普及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建设阶段”的制度化变迁。在其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态内涵,创新了评估方法,最终二者在制度上走向了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本提供了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价值的路径,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锚定在国土空间上的生态资产进行永续利用,这为中国生态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空间规划途径和政策制定思路。
    • 肖瑶; 王云才
    • 摘要: 城市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而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则是其可持续阅读的生命“文本”。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三方面的健康与城市环境健康相互促进的思考点出发,借助已有理论观念进行了剖析论述,提出了人类健康与城市健康的关系模式,认为它们二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互为表里。这种模式往往与所处的社会文明程度、设施智慧化水平、生态可持续性及安全保障程度有关,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风景园林师肩负提升环境品质、促进生态友好可持续、维护城市环境健康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分析城市健康与人的身心神的健康关系,有助于促进未来景观营建过程中对健康层面的需求认知,促进景观设计营造对日常生活的回归。
    • 蒋毓琪; 杨怡康; 朱少英
    • 摘要: 自然资本是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对其进行评估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内容。以矿区自然资本为视角,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山西矿区生态足迹深度与广度并分析其变化特征,进一步阐释矿区生态占用动态演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西矿区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4.40 hm^(2)/人增至2016年的6.31 hm^(2)/人,随后降至2019年的5.02 hm^(2)/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距总体趋于缩小。2010—2019年,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大致呈递减趋势,由0.63 hm^(2)/人降到0.47 hm^(2)/人,而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黄河流域山西矿区自然资本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的驱动机制是由生态环境供给、资源禀赋、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能源损耗以及煤炭污染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煤炭污染、能源损耗、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中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矿区自然资本占用动态演变呈正相关,生态环境供给、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规制指数与其呈负相关。总之,黄河流域山西矿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距趋于缩小,但生态占用赤字仍然存在。
    • 余韵; 杨建锋
    • 摘要: 地质多样性(Geodiversity)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其原则是理解和利用自然过程为自然和社会带来多重福祉.文章回顾地质多样性概念的产生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已有的框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等概念和相关政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地质多样性是可将地质与生态连通的结合点.当前,对地质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尚存在争议,对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探讨也不够,关于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对地质多样性的全面理解.研究结论:地质多样性是地质与生态的结合点,是与生物多样性并驾齐驱的重要概念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地质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对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 张露; 夏正仪
    • 摘要: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选取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7—2017年的足迹广度和生态足迹深度作为研究重点,利用资本流量占用率、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分析长江流域内自然资本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加,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变化率总体趋势相同,并且2015年以后波动逐渐趋于平稳,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经过快速提升后以稳定速度增加,2013年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对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需求更高且需求量持续增加.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对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消耗方式有差异,各区域之间能源消耗不均衡且各地类之间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和草地面临严峻形势.
    • 吴承照; 肖建莉; 匡晓明; 张松
    • 摘要: 自然途径(NbS)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七大挑战的关键措施.从NbS视角分析扬州城市大遗址保护的历程和实际效果,发现扬州在城市尺度上已经探讨了基于自然的大遗址保护方法,在居民幸福感、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动力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角度修复大遗址水网景观系统,保护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景观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全面认识自然系统的多维价值和生态动力作用,从单一的文物保护走向文境生境共同保护.自然共生作为保护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规划方案的成功实施使得扬州城市大遗址保护实践成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尺度的杰出案例,用自然系统滋养历史文化、修复生命栖息环境、激活城市生态动力.
    •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保罗·伯克特; 彭学农
    • 摘要: 当代左翼环境学者卡利斯、瓦迪维尔、雅辛和世界生态学家摩尔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便把自然纳入价值体系,并将商品价格归因于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扩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上述做法,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已作过批评,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家也进行了反驳.上述后人类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家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但其实质是在颠倒性地复制自然环境主义者提出的自然资本概念,这否定了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所阐明的价值形式辩证法,最终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一元论的绝境.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对自然的彻底重估,而是一场革命性的生态和社会变革.
    • 莫燕; 屈二千
    • 摘要: 在对自然资本内涵和增值方式梳理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江北区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过程中的系列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供给、规划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节约集约与高效利用、国土绿化行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 刘颂; 戴常文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是将生态系统惠益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进行量化,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状态,便于生态系统监测和管理.自然资本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来源,结合自然资本视角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其成果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统筹力,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通过梳理自然资本概念的缘起与发展过程,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同义指代"、"边界明晰"、"多领域交汇"和"隐喻多义"四个阶段逐步丰富的过程.当今针对自然资本研究的三种主流视角,即将自然资本视为"产生经济价值的资产"、"产生服务流的存量"和"金融资本"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提供了多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过程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保证自然资本的稳定,维持人类社会代际公平.以此为前提,鼓励生态系统价值化视角的多样性.价值化途径应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变化、多种服务协同作用和供需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是自然资本金融杠杆化的推手,应警惕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生态风险.
    • 余韵; 杨建锋; 夏烨; 孙月; 王泉; 吕承训
    • 摘要: 地质多样性作为地球表面和地下物质、形态和过程的非生物多样性,是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概念,都是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带来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通过探讨地质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服务,并归纳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关于地质多样性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做法与经验,从中发现:地质多样性逐步纳入到自然资源管理各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过了保护地质多样性决议,英国启动了地质多样性系列行动,北欧主要国家推进地质多样性保护,美国启动地质多样性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开展地质多样性评估.通过回顾地质多样性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地质多样性赋予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更丰富的内涵.通过研究得出几点启示:①地质多样性丰富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实践;②地质多样性可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地质方案;③地质多样性突出地质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有效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