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6656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求索、生产力研究、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三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暨法律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首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学术研讨会等;自然资本的相关文献由611位作者贡献,包括诸大建、方恺、汪凌志等。
自然资本—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56篇
占比:97.77%
总计:17036篇
自然资本
-研究学者
- 诸大建
- 方恺
- 汪凌志
- 毕秀水
- 胡鞍钢
- 仇睿
- 姚俭建
- 王翊
- 张白玲
- 朱洪革
- 潘勇军
- 牛香
- 王兵
- 闵庆文
- 魏铁军
- Mathis Wackernagel
- 丁洁琼
- 仲大军
- 何建威
- 余韵
- 刘晓星
- 刘颂
- 占炜
- 叶观琼
- 吕乐婷
- 周泽娟
- 宗跃光
- 崔国发
- 张可兴
- 张贡生
- 张达文
- 戴常文
- 方晓娟
- 方精云
- 方陵生(编译)
- 曾江宁
- 朱少英
- 李加林
- 李昭华
- 李涛
- 李焕承
- 杨建锋
- 杨怡康
- 杨林
- 林颖
- 柴振荣
- 汪海峰
- 洛文斯
- 焦会莹
- 王中义
-
-
刘颂;
戴常文
-
-
摘要: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理论探索阶段”的道德合理化、“应用推广阶段”的应用普及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建设阶段”的制度化变迁。在其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态内涵,创新了评估方法,最终二者在制度上走向了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本提供了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价值的路径,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锚定在国土空间上的生态资产进行永续利用,这为中国生态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空间规划途径和政策制定思路。
-
-
肖瑶;
王云才
-
-
摘要:
城市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密切,而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则是其可持续阅读的生命“文本”。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三方面的健康与城市环境健康相互促进的思考点出发,借助已有理论观念进行了剖析论述,提出了人类健康与城市健康的关系模式,认为它们二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互为表里。这种模式往往与所处的社会文明程度、设施智慧化水平、生态可持续性及安全保障程度有关,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风景园林师肩负提升环境品质、促进生态友好可持续、维护城市环境健康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分析城市健康与人的身心神的健康关系,有助于促进未来景观营建过程中对健康层面的需求认知,促进景观设计营造对日常生活的回归。
-
-
蒋毓琪;
杨怡康;
朱少英
-
-
摘要:
自然资本是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对其进行评估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内容。以矿区自然资本为视角,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山西矿区生态足迹深度与广度并分析其变化特征,进一步阐释矿区生态占用动态演变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西矿区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4.40 hm^(2)/人增至2016年的6.31 hm^(2)/人,随后降至2019年的5.02 hm^(2)/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距总体趋于缩小。2010—2019年,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大致呈递减趋势,由0.63 hm^(2)/人降到0.47 hm^(2)/人,而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黄河流域山西矿区自然资本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的驱动机制是由生态环境供给、资源禀赋、社会发展、经济增长、能源损耗以及煤炭污染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煤炭污染、能源损耗、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中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矿区自然资本占用动态演变呈正相关,生态环境供给、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规制指数与其呈负相关。总之,黄河流域山西矿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距趋于缩小,但生态占用赤字仍然存在。
-
-
余韵;
杨建锋
-
-
摘要:
地质多样性(Geodiversity)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其原则是理解和利用自然过程为自然和社会带来多重福祉.文章回顾地质多样性概念的产生及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已有的框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英国国家生态系统评估"等概念和相关政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地质多样性是可将地质与生态连通的结合点.当前,对地质多样性价值的认识尚存在争议,对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的探讨也不够,关于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研究中缺少对地质多样性的全面理解.研究结论:地质多样性是地质与生态的结合点,是与生物多样性并驾齐驱的重要概念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地质多样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对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
-
张露;
夏正仪
-
-
摘要: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选取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7—2017年的足迹广度和生态足迹深度作为研究重点,利用资本流量占用率、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分析长江流域内自然资本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加,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变化率总体趋势相同,并且2015年以后波动逐渐趋于平稳,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经过快速提升后以稳定速度增加,2013年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对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需求更高且需求量持续增加.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对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消耗方式有差异,各区域之间能源消耗不均衡且各地类之间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和草地面临严峻形势.
-
-
吴承照;
肖建莉;
匡晓明;
张松
-
-
摘要:
自然途径(NbS)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七大挑战的关键措施.从NbS视角分析扬州城市大遗址保护的历程和实际效果,发现扬州在城市尺度上已经探讨了基于自然的大遗址保护方法,在居民幸福感、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动力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角度修复大遗址水网景观系统,保护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景观是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全面认识自然系统的多维价值和生态动力作用,从单一的文物保护走向文境生境共同保护.自然共生作为保护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规划方案的成功实施使得扬州城市大遗址保护实践成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尺度的杰出案例,用自然系统滋养历史文化、修复生命栖息环境、激活城市生态动力.
-
-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保罗·伯克特;
彭学农
-
-
摘要:
当代左翼环境学者卡利斯、瓦迪维尔、雅辛和世界生态学家摩尔试图解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便把自然纳入价值体系,并将商品价格归因于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扩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对上述做法,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已作过批评,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家也进行了反驳.上述后人类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家虽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但其实质是在颠倒性地复制自然环境主义者提出的自然资本概念,这否定了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所阐明的价值形式辩证法,最终陷入了资产阶级狭隘一元论的绝境.今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对自然的彻底重估,而是一场革命性的生态和社会变革.
-
-
-
刘颂;
戴常文
-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是将生态系统惠益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进行量化,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状态,便于生态系统监测和管理.自然资本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来源,结合自然资本视角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其成果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统筹力,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通过梳理自然资本概念的缘起与发展过程,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同义指代"、"边界明晰"、"多领域交汇"和"隐喻多义"四个阶段逐步丰富的过程.当今针对自然资本研究的三种主流视角,即将自然资本视为"产生经济价值的资产"、"产生服务流的存量"和"金融资本"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提供了多种途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过程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保证自然资本的稳定,维持人类社会代际公平.以此为前提,鼓励生态系统价值化视角的多样性.价值化途径应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变化、多种服务协同作用和供需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是自然资本金融杠杆化的推手,应警惕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生态风险.
-
-
余韵;
杨建锋;
夏烨;
孙月;
王泉;
吕承训
-
-
摘要:
地质多样性作为地球表面和地下物质、形态和过程的非生物多样性,是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的概念,都是自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带来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通过探讨地质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服务,并归纳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国际机构关于地质多样性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做法与经验,从中发现:地质多样性逐步纳入到自然资源管理各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过了保护地质多样性决议,英国启动了地质多样性系列行动,北欧主要国家推进地质多样性保护,美国启动地质多样性研究工作,澳大利亚开展地质多样性评估.通过回顾地质多样性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地质多样性赋予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更丰富的内涵.通过研究得出几点启示:①地质多样性丰富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实践;②地质多样性可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地质方案;③地质多样性突出地质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有效地拓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
-
-
丁峰
- 《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滁州市作为安徽省"多规合一"的试点市之一,承担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注重寻求理论指导和方法体系的构建,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蓝本.滁州多规编制的工作重点在消除矛盾、合理科学的用好土规富余用地的指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问题导向前提下确立目标导向,引入自然资本的理论.
-
-
胡良文;
廖文梅;
金志农
- 《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绿色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探索江西省自然资本时空演变特征,为其自然资本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对江西省六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及足迹深度进行分析,然后对该省11个地级市的人均生态赤字、足迹广度、足迹深度进行研究,再从以上几个方面得出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总体上,赣北部分地市或为人口密集城市或为资源型城市,足迹深度较大、足迹广度较小、生态赤字较为严重、自然资本存量较低是其重要特征;赣南、赣中、赣东的地市足迹广度较大、足迹深度较小、生态赤字普遍较低,自然资本存量较丰富,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状况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前一类地市自然资本代际分配不公状况,后一类地市自然资本代内分配不公状况.生态赤字、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一致,证明研究方法基本科学、合理、规范.
-
-
-
-
-
-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自然资本,建立了一个含自然资本的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并对其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模拟,同时讨论了经济系统中的投资分配比例对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系统行为在长短期存在巨大差异,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如合适的绿色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投资比例,整个经济-生态系统才能通过长期的稳定增长而可持续发展.
-
-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投资自然资本、共创未来新经济"为主题的论道生态文明论坛的召开,贵阳是西部欠发达的省会城市,要和全国实现同步小康,不能走发达地区以前发展的传统路子,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路子。现在,贵阳通过发展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等产业,推动实现弯道取直和转型升级。大数据是贵阳发展的新引擎,生态环境和大数据发展是贵阳的两大优势。对生态文明的大数据来说,不光是自然资本,还有企业的价值总览报告。生态不仅是资源,更是资本。贵阳的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有利于发展大健康、大数据和大旅游,如果自然资本和资源结合起来,将产生成数倍的效应,这些自然资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价值总览报告、计量生态环境自然资本,这是围绕着非传统、非财务的体系计算的,是不能用正常所谓的财务数据去计量的。这就要突出大数据,它不是传统的结构性数据,还包括非结构性数据。生态环境需要更多的数据。
-
-
诸大建
- 《第五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生态文明是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本文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的10个思考.一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提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指出传统工业文明受到两个基本的限制即自然资本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对于生活质量改进的限制,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自然资本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挑战.二是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认为生态文明是要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实现传统工业文明的任务,为此需要转向循环型的新型工业化、紧凑型的新型城市化、功能型的新型现代化.三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强调中国生态文明需要遵循从文化到制度再到物质层面的推进顺序,提出了需要内化于生活之中的生态文明基本法则,呼吁中国的企业、社会和政府创新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
-
诸大建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如果说1949-1979年是以政治时代为特征的中国发展1.0,1979-2009年是以经济赶超为导向的中国发展2.0,那么未来的第三个30年将是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中国发展3.0。基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挑战,本文强调中国发展3.0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文明下的绿色发展,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深化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10个思考。一是在为什么的问题上,提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指出传统工业文明受到两个基本的限制即自然资本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对于生活质量改进的限制,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就是要处理好自然资本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挑战。二是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认为生态文明是要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实现传统工业文明的任务,为此需要转向循环型的新型工业化、紧凑型的新型城市化、功能型的新型现代化。三是在怎么做的问题上,强调中国生态文明需要遵循从文化到制度再到物质层面的推进顺序,提出了需要内化于生活之中的生态文明基本法则,呼吁中国的企业、社会和政府创新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