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7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86744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文献由11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云才、栾博、王鑫等。

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7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86744 占比:99.31%

总计:87351篇

绿色基础设施—发文趋势图

绿色基础设施

-研究学者

  • 王云才
  • 栾博
  • 王鑫
  • 李峻峰
  • 肖华斌
  • 付喜娥
  • 刘佳
  • 刘晓明
  • 卞广萌
  • 张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健; 戚智勇; 彭舒妍
    • 摘要: 绿色基础设施(GI)的网络化构建,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斑块破碎化的重要举措。文章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现状绿色基础设施要素,依据景观连通性对GI网络中心分级;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评价现状GI网络格局,结合自然、人类活动因素构建生态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构建连接廊道,并提取生态节点。结果表明:一级网络中心分布于长沙市的西南部、北部;中部生态阻力较大,不利于网络中心的连接,通过多级连接廊道的构建有效地连接GI网络中心;生态节点可提高较长廊道、阻力值较大区域的连通性,从而构建起多层级的GI网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
    • 刘颂; 戴常文
    • 摘要: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为自然资本经历了“理论探索阶段”的道德合理化、“应用推广阶段”的应用普及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建设阶段”的制度化变迁。在其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态内涵,创新了评估方法,最终二者在制度上走向了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本提供了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价值的路径,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锚定在国土空间上的生态资产进行永续利用,这为中国生态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空间规划途径和政策制定思路。
    • 栗玉鸿; 邹亮; 李利; 沈哲焱; 宗晶
    • 摘要: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 肖华斌; 郭妍馨; 王玥; 许宇彤; 朱琳霄
    • 摘要: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是可持续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CiteSpace梳理了2000-2021年中国知网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转变;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比较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尺度;从供需—匹配、价值评价、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从格局构建方法、情景模拟技术两个方面归纳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从规划政策、工程技术两个方面总结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最后,提出随着以大数据和开放数据为代表新数据的出现,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响应与规划技术的数据来源、研究范式、成果表达等方面皆发生了变革,应重点从4个方面进行融合:(1)基于功能—格局关联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景观服务识别与评价研究;(2)基于供给—需求匹配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过程响应与空间关联研究;(3)基于权衡—协同比较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绩效评估与情景模拟研究;(4)基于管控—共治融合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
    • 王永衡; 李春林; 王昊; 梁碧苗; 吕建树
    • 摘要: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是解决快速城市化下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缺乏从定量角度对绿色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领域研究内容和成果的总结和归纳,亟需梳理整体的发展脉络,追踪最新研究热点和趋势。以WOS核心合集和CNKI中采用2000—2020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地理分布、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表明:国内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起步晚,发文量少于国外。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逐步向多元化、体系化方向纵深发展,而国内的研究较为单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国内作者较国外合作性较差,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国内外都未形成高产及高影响力的作者和团队。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尺度和维度上不断发展,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福祉、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国内研究集中于城市规划、生态系统服务等传统角度,并逐渐关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等主题的中国国情下的特色研究。
    • 王欣
    • 摘要: 环滇池湖滨带构建资源集约和功能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雨洪调蓄、水环境提升、再生水利用、栖息地恢复和滨水空间营建的策略实践,实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下的环滇池湖滨带修复目标。本文以环滇池斗南湿地设计为例,探索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环滇池湖滨带的修复方法,为同类型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璨; 李玉菲; 刘家琳
    • 摘要: 立足于重庆为代表的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聚焦轻薄绿色屋顶景观,采用分区条形重复随机实验设计,构建具有2种混合草本群落、4种轻质保水基质类型,基质深度为20cm的绿色屋顶模块实验平台,对不同基质中植被生长高度、地面覆盖度、存活率、视觉外观指数、叶片气孔导度等指标以及基质体积水分含量进行持续监测,第一个生长季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各项生长表现指标,斑叶芒、花叶芒、细叶芒、阔叶山麦冬、紫竹梅、蓝花鼠尾草在轻薄绿色屋顶设施中表现优异,具有细密颗粒配比的轻质保水型D类基质在轻薄绿色屋顶的草本植被群落上具有应用优势,对重庆及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轻薄绿色屋顶的景观构建具有基础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许茹雅
    • 摘要: 通过韧性城市的视角,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生态韧性的重要性。相较于未来的生态灾害和“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城市定位,上海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不足的,其原因包括绿化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基于此,借鉴国外城市的建设经验,建议上海市在政策和规划中要重视绿色基础设施、加强财政保障、支持相关技术创新。
    • 孙婉璐; 王惠阳; 刘苏梅; 旷翕予; 王青君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自然资源和土地空间不断被吞噬,环境问题频发。基于衡阳市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衡阳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研究发现:衡阳市的城市建设逐步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衡阳市GI空间的核心区域以湘江、蒸水水域为骨架,连接其他散落的核心区域,自然区域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对立性减弱;选取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平均大小、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反映衡阳市G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发现2015—2019年间,衡阳市的GI空间格局出现波动,相比于2015年,2019年衡阳市GI空间的整体性下降,斑块破碎化严重。
    • 宫聪; 吴竑; 胡长涓
    • 摘要: 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态功能是关乎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点与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识别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公共活力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级,进而对分级后的两者关系进行研究与再评价,最终形成用地功能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