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14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27227篇;相关期刊1839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7次年会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文献由47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华、卫兴华、程恩富等。

政治经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14 占比:16.54%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7227 占比:83.19%

总计:32728篇

政治经济学—发文趋势图

政治经济学

-研究学者

  • 王振华
  • 卫兴华
  • 程恩富
  • 杨国斌
  • 余斌
  • 陈世华
  • 顾海良
  • 任保平
  • 于光远
  • 杨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嫄鑫; 蔡雷鑫
    • 摘要: 新冠疫情的政治经济学反映了一种包含种族歧视、边缘化和殖民主义资源掠夺的长期模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不平等,全世界的贫富分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文章围绕殖民主义与剥削政治经济学进行探讨.展望未来,全球卫生健康现状的差异和不平等只有通过深远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 丘艳娟
    • 摘要: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议题是人类不同社会形态物质资料的生产、消费、分配和流通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学就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体系.这两个经济理论体系关于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流通)的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即经济学家在表达自己的经济理论时越来越喜欢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的意义统一于政治经济学的议题中.
    • 廖婧
    • 摘要: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联动性负面影响渐次显现,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农村生活的幸福感,还严重掣肘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阻力,不利于现实“三农”问题的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从梳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层面下功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牵涉因素甚多,但归根结底仍属于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将其套入恰当的分析逻辑,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结论的实证检验,进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对策。
    • 马津润; 赵治成
    • 摘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的关键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技术创新来实现顺畅、健康、持续的代谢增长。经济高速增长源于以单位商品价值下降为原动力的代谢增长,但随着人民的生活需要由低价值的商品转向更高质量的商品,旧的代谢增长无法实现此转变过程,经济增速必然趋于下降,这就需要凭借以产品质量提升为原动力的新的代谢增长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依赖于完全不同的动力机制。高效率创新驱动、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水平共享发展、高层次对外开放、高效率产业政策、高质量金融发展和高效率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为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动力。
    • 刘冰菁
    • 摘要: 马克思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问题。青年马克思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肯定启蒙提出的理性、自由等原则及实现人类权利的法权方案。但斯密、李嘉图等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启蒙路径,揭示了构成法权启蒙、落实启蒙目标的动力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活动。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后,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启蒙的资本主义现实前提与历史限度,而且当他不再直接批驳启蒙时才真正形成了超越启蒙的方案。因为启蒙作为与资本主义并生的历史产物,对它的超越只能在资本批判的根本视域中才能完成。马克思同欧洲启蒙思想的关系是“结束”基础上的“重新开启”。
    • 王瑞芬
    •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国内专家学者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和创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观点的汇总梳理发现:不同专家学者解读的视角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侧重点。一是从“质量”的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侧重解读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二是从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角度出发,侧重解释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三是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表现出发,侧重说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文献数量分析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观点开始出现收敛趋势,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因此,未来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横向扩展研究视角,而应该对已有观点进行高度凝练,尽快形成统一的被学术界普通认可的精准界定。
    • 毛勒堂; 郭亭
    •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贯穿马克思早期至晚年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发动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确的理论靶向以及崇高的价值旨趣。雇佣劳动侵蚀劳动正义、异化劳动成为大众命运、“资本正义”话语粉饰太平以及劳动解放谋划屡屡落空的社会存在情势,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背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锋芒则指向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集中批判了“资本天然永恒”“劳资和谐一致”“资本神圣至上”等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观念。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旨趣则在于破除“资本正义”神话,破解资本运行机制,拯救劳动正义之蚀,寻求劳动解放之道。
    • 王时中
    • 摘要: 李斯特批评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并不符合"德国的实际",主张以"德国的实际"抵抗"英国的理论",希望建构一种科学的"国家经济学"以抵抗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然而马克思认为,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貌似具有科学性,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他主张以"无产阶级的实践"超越"德国的实际"与"德国的理论"之间的"时代错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并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还为资产阶级社会构造了一个"特殊的逻辑",进而为后发展国家的革命性赶超提供了科学的方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批判的,更是科学的。
    • 张志元; 侯培莹
    • 摘要: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应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公有制经济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
    • 张建武; 李伟只; 张艺馨; 钟晓凤
    • 摘要: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是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更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文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提出通过丰富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同时严格把控教材,构建多层次考核体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