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
斯密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50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690篇;相关期刊348种,包括学习与探索、社会学家茶座、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斯密的相关文献由46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洪良、项松林、刘清平等。
斯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690篇
占比:97.40%
总计:19189篇
斯密
-研究学者
- 丁洪良
- 项松林
- 刘清平
- 孟氧
- 张维迎
- 李井奎
- 李华芳
- 阳海音
- 于俊文
- 于微
- 于洪波
- 凤一鸣
- 刘启超
- 卢周来
- 卢荣善
- 史蒂文·列维特
- 吴大新
- 周冰洋
- 廖乐焕
- 张乃什
- 张传时
- 张志勇
- 张晓丽
- 张清
- 张福公
- 张鲲
- 彭剑
- 慈玉鹏
- 朱绍文
- 李义平
- 李明
- 李朝运
- 李靖华
- 杨丽媪
- 杨春学
- 杨玉成
- 杨艳琳
- 林森木
- 梁小民
- 樊玉然
- 汤在新
- 王义高
- 王冰
- 章平
- 罗卫东
- 胡显启
- 蒋伏心
- 贠旭
- 赵伟
- 赵修义
-
-
马万东
-
-
摘要:
黑格尔与马克思通过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视野开始面对市民社会问题。出于方法论的高度自觉,他们都从原则入手去理解市民社会,黑格尔采用特殊性原则和形式的普遍性原则,马克思则采用劳动原则和资本原则。由于这种解释原则上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呈现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图景也不相同,进而塑造的学科形态也有显著差别。正是由于他们的先驱性工作,市民社会才获得独立性与合理性论证,古典社会学也从传统的学科形态中破茧而出,逐步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
-
王时中
-
-
摘要:
李斯特批评斯密的政治经济学并不符合"德国的实际",主张以"德国的实际"抵抗"英国的理论",希望建构一种科学的"国家经济学"以抵抗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然而马克思认为,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貌似具有科学性,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他主张以"无产阶级的实践"超越"德国的实际"与"德国的理论"之间的"时代错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并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还为资产阶级社会构造了一个"特殊的逻辑",进而为后发展国家的革命性赶超提供了科学的方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批判的,更是科学的。
-
-
孙乐强
-
-
摘要:
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认识论,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斯密的经济学不仅影响了舒尔茨和拜比吉,也深刻影响了黑格尔。如果说舒尔茨和拜比吉力图用斯密的分工逻辑来诠释社会历史和工厂制度的运行机制,那么,尤尔则从工艺学上终结了分工的主导逻辑,实现了对斯密的超越和发展。如果说李嘉图在古典经济学内部实现了对斯密的发展,那么,黑格尔则以斯密的市民社会逻辑为基础,力图实现对斯密的哲学扬弃。如何超越“双重颠倒”,即古典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经济颠倒以及黑格尔为了“超越”经济颠倒而炮制出来的哲学颠倒,构成了马克思毕生思考的理论主题。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和黑格尔哲学的副本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现实本身的批判,不仅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颠倒指明了道路,也为彻底终结唯心史观的思辨逻辑提供了根本武器。
-
-
范晨
-
-
摘要:
马克思的经济学逻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新回到对经济学进行客观描述的现实逻辑,但由于其经济学研究视域依然以斯密为基础,因此,他此时的许多经济学分析仍不够成熟。他在这部书的写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想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46年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发表成为他深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催化剂,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的一系列批判,可以看出马克思将自己的经济学视域从斯密转向了李嘉图,深化了对古典经济学和现实社会的理解,为创立自己的经济学视域奠定了基础。
-
-
-
叶克飞
-
-
摘要:
该如何定义亚当•斯密?中信出版集团近期出版的《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写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当•斯密一直是关于经济学、市场和社会的不同观点的竞争焦点和意识形态战场的中心。对许多政治右派来说,他是现代社会的奠基人,在一个充斥着乌托邦幻想的世界里,他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是个人自由的雄辩家.”
-
-
李函
-
-
摘要:
疫情爆发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尤为凸显,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斯密《国富论》中市场与政府的论述,一方面分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内涵、作用机制,表明市场有其边界;另一方面分析政府在微观层面是"守夜人",但并非局限"守夜人",从而辩证理解二者关系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
-
张一兵
-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笔记本中,青年马克思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上,即在大多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关于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最重要基础的私有财产,总是被设置为一个与劳动对立的对象性存在物,即从客体出发,而马克思则赞同了青年恩格斯的说法,斯密在国民经济学中的地位,就像宗教改革中的路德,因为路德将外在化的上帝重新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在马克思看来,当斯密将劳动视为国民经济学的本质时,他正是把物性的私有财产本质从外在的对象变成了"从主体出发"的人的主体本质.过去,我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炼出的支配性哲学话语,仅仅是青年马克思明确肯定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却严重忽略了这种哲学构式的真正构序入口是黑格尔.其实,马克思在手稿的最后(第三笔记本)讨论黑格尔,绝不是简单地批判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而是想通过黑格尔,找到国民经济学中被李嘉图物性逻辑所遮蔽起来的对象化的劳动主体活动.
-
-
刘清平
-
-
摘要:
现当代主流经济学虽然倡导市场自由,却由于坚持"经济人只利己不利他"的前提,往往把它单向度地归结为经营者的谋利自由.只有抓住需要-意志-自由-价值的紧密关联,澄清经济人既有利己心、又有利他心的"交易通义",我们才能矫正某些源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污名化曲解,令人信服地说明市场自由的根本原因:正常的交易行为既能让经营者实现追求利润的自由,也能让消费者实现满足需要的自由.因此,只要遵守不可害人、尊重人权的正义底线,自由市场完全可以为社会生活的良序运行奠定可靠的基础.
-
-
格言(整理)
-
-
摘要:
富家子弟出身的贾斯帕被认为是邮政学院最差的学生,他驻扎在北极圈内的一个冰冻岛屿斯密伦斯堡上,那里的人之间几乎不交流,更不用说写信了。父亲交给贾斯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贾斯帕准备放弃之时,他找到了自己的盟友阿尔娃,并发现了克劳斯。克劳斯是一个神秘的木匠,独自住在一个满是手工玩具的小屋里。几个人之间不可思议的友谊让斯密伦斯堡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创造出了新的故事。
-
-
黄各
- 《2017年第三届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为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情”的“公正旁观者”的评价模式;而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亦为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由”的“自律”行动模式.两种理论都为我们的道德行动提供了某种原则和依据.传统理论认为,康德对情感主义的直接批判使这两种理论处于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我认为直接将二者对立起来,并分割来对待是有失偏颇的.这二者同等重要,都能成为构建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维度.
-
-
张江伟
- 《2017年第三届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支撑商业社会的公民道德问题上,斯密和弗格森各自采取的路径富有张力但构成互补.亚当斯密将传统公民人文主义或者共和主义的公民道德布尔乔亚化,转换成了强调间接的公共性的市民德性.弗格森部分地接受了斯密的立场,尤其是在经济活动方面.但是他反对将之推进到一切社会和政治领域.他对斯密过分依赖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以及权力制衡的立场持保留态度,认为作为直接公共性的仁爱、政治参与和公共精神在商业社会的情境下仍然非常重要.二者之间的张力揭示出商业社会的公共性问题不能依赖单一类型的解决方案.也许,一个相对完美的商业社会需要融合法治和制度建设,斯密意义上的市民德性,以及弗格森意义上的公民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