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商业社会

商业社会

商业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494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英才、北大商业评论、企业家信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商业社会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芳、罗建法、林伟贤等。

商业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2 占比:13.1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494 占比:86.82%

总计:6328篇

商业社会—发文趋势图

商业社会

-研究学者

  • 杨芳
  • 罗建法
  • 林伟贤
  • 任荣昆
  • 刘婕
  • 支维墉
  • 杨丽媪
  • 汪竞竞
  • 博锋
  • 唐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长刚; 罗卫东
    • 摘要: 斯密对《道德情感论》第六版所作大幅修改被视为晚年的重要思想转变,由此衍生出关于其思想在"1759—1776—1790"间发展的"新斯密问题"。对主要文本的梳理表明,斯密区分了"可行的社会"与"理想的社会"。在《道德情感论》第一版和《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类天性中的同情共感秉性和交换倾向为核心原理,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机制,以及商业社会如何带来社会的繁荣与公平。斯密也逐渐认识到商业社会中社会成员并不幸福,这只是一个次优的可行选择。通过《道德情感论》第六版中的大幅修订,斯密将第一版中的同情共感机制立体化,探索建设一个繁荣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可能路径。理想社会虽然更值得追求,但能否实现却是未定的。"新斯密问题"仍然可以在斯密的整体思想框架内作出解释,体现了其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 杨芳
    • 摘要: 亚当·斯密的国际政治观,与18世纪西欧商业社会的兴起息息相关。斯密站在这一历史高度,以个人自由为终极关怀,以人性为逻辑起点,认为国家而非国际社会是个人关心的主体;世界秩序需要国际法、外交、均势和结盟来维护;战争具有不可根除性,因此国防重于国富;贸易既能引发国家间的仇恨,也能实现利益双赢和均势的形成;通过回应当时的美洲问题,指出传统的殖民压迫和强权统治必然被时代抛弃。综之,斯密既不是一位好斗的霍布斯主义者,也不是幻想永久和平的康德主义者,而是一位冷静的格劳秀斯主义者。他的上述思想为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人性现实主义和国家中心现实主义提供了思想源泉,更为人类理解当今的国际局势以及未来的世界秩序提供了有益启示。
    • 苏光恩
    • 摘要: 在苏格兰启蒙思想当中,存在着对现代社会的双重想象:这既是一个商业社会,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一个"文明和商业的社会"不是商业关系的简单扩展,维持这一社会的伦理也不仅仅是正义,现代人之间并不是冷漠的,相反,他们彼此之间更为人道或更具同情之心.苏格兰人一方面肯定并强调了商业对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仍然呈现了"文明社会"与"商业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文明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商业繁荣的产物;而且商业社会存在着一些背离文明的倾向,如商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野蛮化,商业精神也可能渗透并侵蚀其他社会关系.借助"文明"概念,苏格兰人得以在接受或拥抱商业社会的同时,获得一种对商业社会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的视野.
    • 谭安奎
    • 摘要: 与试图吞噬社会的市场社会理念不同,作为一个韦伯式的"理想类型"概念,苏格兰启蒙学派所说的商业社会指的是一种以高度分工、相互依赖为根本特征的文明社会形态.普遍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人们摆脱了对特定他人的依赖和支配关系,而与商业社会的个人(民事)自由相适应的文明政体,则体现了商业社会理论的全部政治想象.然而,文明政体学说是把政治当作商业社会之派生物的结果,它遮蔽了政治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因此既无法理解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国内政治需求,更无从解释贸易猜忌的国际政治含义,甚至会导致商业社会的自我挫败.重新认识商业社会本身及其政治意涵和局限,是反思我们所处的商业时代及其政治困惑的重要前提.
    • 张帅
    • 摘要: 晚近的思想史研究对商业社会性和商业国家的考察,揭示了政治道德哲学在18世纪相对于此前的决定性推进,但是学者们尚未注意到曼德维尔在这一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曼德维尔借助以礼貌和虚伪为核心的"社会性"概念革新了霍布斯的人性论图景,阐释了商业社会秩序背后的人性逻辑;另一方面,他始终重视政治视野,强调国家在建立和维持大型商业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曼德维尔之所以愿意接受在道德上相当可疑的现代商业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对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他对商业社会的政治力量和道德困境的深刻洞察,决定性地塑造了此后政治道德哲学的发展走向.只有将道德和政治维度纳入考察视野,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商业社会"的理论意义.
    • 杨芳
    • 摘要: 伴随商业文明的兴起,人性科学成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把钥匙.亚当·斯密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社会性激情同情与合宜,是人们行为规范的生发之源;实际的旁观者和公正的旁观者分别充当低级法庭和高级法庭,维系着人们的上述激情.将合宜具体化为"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当的仁慈",从而将人性中的同情原理由一般的道德领域延伸到商业社会必需的智力美德、经济美德和现代法权领域.斯密的人性科学,实为一种针对普通人的美德激情论,实现了伦理学在道德主体、来源及其范畴方面的现代性转向,为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普通人规范自身行为、追求自身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找到了一个内在的根基.
    • 杨芳
    • 摘要: 18世纪苏格兰启蒙文人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历史观念和著史方法,亚当·斯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认为治史是为了揭示历史真相背后的哲学真相,以期达到"教谕"目的.他试图利用"推测的历史"为人类社会的演进寻找一个关联律,提出了社会发展四阶段论,并将其中的商业社会作为自己研究的落脚点.他始终强调经济和激情的因素在社会演进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演进由此所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非人为属性.斯密的这一理论,折射出苏格兰启蒙文人在社会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他们与其法国同行在进步史观方面的差异,为人类思考何谓现代社会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此助推了 18、19世纪英国立法者的社会改革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 徐志国
    • 摘要: 休谟的国家理论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规范意义上的,即认为政治制度有野蛮与文明之分,只有文明的政府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由与繁荣,其理想形式是经过科学设计的共和制政府;另一个是经验意义上的,即认为政府权威建立在人们公共意见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有着自然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之上,休谟一方面探讨了商业、风俗及理性的发展如何影响人们公共信念的变化,进而推动人类政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休谟指出,鉴于社会大众易受迷信的影响,社会的明智之士应当采取“审慎的社会变革观”,在尊重传统和保持权威的条件下推动正义和自由的实现,并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 李井奎
    • 摘要: 本文对亚当·斯密及其先辈对法律制度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思想史的追溯,从而得到如下的启示:古典经济学家理解法律以及司法制度的演化和作用,是着眼于商业社会的性质与发展来落笔的.在这种演化的过程中,商业社会的法律以及司法制度是由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之维护而逐渐被需要出来的,然后通过在城乡之间的劳动分工,而逐渐由城市扩及到农村地区,实现普遍的良好的政府治理秩序.反观当代法律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从科学的立场、乃至实证的角度,寻找最优的法律体系建立,或者检验既有法律的效率高低.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科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但是,却也使得法律经济学在思考的深度以及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之穿透力上尚且有所欠缺.因此,当代法律经济学亟需从启蒙运动以来的诸位先哲中汲取更多思想的力量,为一个更为深远的基于生产的制度框架下的法律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