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44篇;相关期刊730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共产党员:上半月、理论与当代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3届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等;公民道德的相关文献由1174位作者贡献,包括路野、张博颖、京伦等。

公民道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9 占比:88.5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144 占比:10.64%

总计:1354篇

公民道德—发文趋势图

公民道德

-研究学者

  • 路野
  • 张博颖
  • 京伦
  • 李萍
  • 黄明理
  • 何怀宏
  • 季德民
  • 张婷
  • 徐椿梁
  • 朱悦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彦达
    • 摘要: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人们交流情感、表达思想带来了全新场景。与此同时,网络的智能化发展也在不断解构传统的道德秩序,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挑战:网络复杂性侵蚀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制度供给不足模糊网络空间道德标准、网络泛娱乐化倾向消解主体道德自觉。为此,必须通过完善网络空间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制度供给、促进网络主体道德意识觉醒等措施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 杨荔媛; 张春梅
    • 摘要: 喜剧是雅典古典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明显的教育、政治以及娱乐的社会作用,对雅典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雅典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具有鲜明的严肃性,其作品涉及民主的运作、战争与和平以及公民道德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雅典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马蜂》便是围绕着陪审法庭的弊端而展开的。
    • 杜灵来
    • 摘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人(们)在伦理生活中,通过对主导性社会规则系统的积极体悟、自觉内化与主动超越,所展开的一个自觉的生命意义的自我提升过程。道德教化理念的建构需要确立四个基本维度:主体性——彰显“个人体验”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互动性——保持“沟通理解”在道德教化中的基本姿态;发展性——激荡“完善人格”在道德教化中的恒久动能;人格化——锚定“完善人格”在道德教化中的价值目标。
    • 马文雅
    •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党中央特别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规律,并进行创新发展,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通过梳理公民道德的渊源、把握公民道德的精神内核,分析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出现困境的原因,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 黄明理; 刘陈
    • 摘要: 我国公民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精神层面的主要标识,也是文化强国的集中体现。21世纪之初“公民道德”话语体系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信仰的积极适应,由此我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建设战略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并在20个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基础上,又进一步凝练出更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8个字的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公民道德主体的全员性和公民道德建设过程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必然是漫长的工程化推进过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建构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框架,以此解决公民道德无学科归属的尴尬境况。同时,要在以下难点问题上予以彻底而科学的理论回答: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信仰多样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共识何以可能;公民道德需要的功利动机与超功利动机能否统一,道德需要又是如何实现由功利向超功利递进跃升的;善恶因果律在公民道德生活中是否在发挥着基本的规范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 冯建军; 张晓晨
    • 摘要: 通过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分析,发现教材全面覆盖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四个维度,各个维度在不同学段呈现出不同的比例,其中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维度呈现频率较高。教材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呈现由浅入深、由“价值排序”到“价值引领”、由“我”及“他”的逻辑。针对个别要求落实不到位、部分内容呈现方式脱离生活等问题,提出教材编写要落实课标要求、完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等建议。
    • 王小章; 吴达宇
    • 摘要: 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乡村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既改变了乡村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也改变了乡村社会和外部大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社会关系的这种改变,一方面引发了作为“地方性伦理”的传统村规民约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则呼唤着培育与确立现代公民道德,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由于存在文化堕距,现代公民道德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对浙江省Q市多个村庄之“村规民约”的考察,发现传统上作为地方性伦理的村规民约的内容虽然大多已成为明日黄花,但是村规民约的形式却可以用来、并且事实上也确实在发挥着“接引”现代公民道德的作用,换言之,当“村规民约”的“旧瓶”装上公民道德的“新酒”,它便可以成为把“村民”培育成现代“公民”的一个有效手段。
    • 任娇娇
    • 摘要: 志愿服务是弘扬美德与践行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为培育公民道德提供了具体方向。志愿服务为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了载体和实践路径,树立了道德价值目标与要求。志愿服务的本身特性对推进公民道德培育具有优势。但目前志愿服务在推进公民道德培育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这就需要积极实施加强志愿精神的培训和教育、完善志愿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等策略,提升志愿服务推进公民道德培育的效果。
    • 摘要: 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行为训练的有效基础。--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那么,它的最终目的指向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超越个人情感,指向公民道德,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义务感。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德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情感”。
    • 童春红; 王鹤岩
    • 摘要: 文化的发展对道德具有影响和规范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内核,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提升的思想基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在遵循唯物史观原则的基础上,从内容维度和方式维度探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实现路径,实现同步同向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