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性修养

心性修养

心性修养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30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论坛、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等;心性修养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康有、林安梧、唐勇志等。

心性修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18.5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93%

专利文献>

论文:330 占比:79.52%

总计:415篇

心性修养—发文趋势图

心性修养

-研究学者

  • 朱康有
  • 林安梧
  • 唐勇志
  • 孔六庆
  • 沈道梁
  • 胡汝银
  • 葛荣晋
  • 詹石窗
  • 陈来1
  • Zhang Wenchun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辉
    • 摘要: 我们面临的人生是一道加法、减法,还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如果我们有选择的权力,那么我们一定也做出了努力。吴宁的努力,是一种精确的模糊,对精神追求的精确,对物质追求的模糊。尚未到不惑之年,吴宁就已经拥有了“中式生命”最终归宿的三间房——一间书房、一间茶室、一间禅堂,她把让人艳羡的对美和心性修养的精神追求过成了每天的日常生活。
    • 赵帅
    • 摘要: 足球是当下很流行的一种体育运动,一场球赛的输赢,除了取决于个人能力的精进,还取决于团队合作的默契程度。一场足球的竞技,考验的不仅仅是比赛双方的能力,还有关于社会生活中合作与和气的修养。关于足球运动的训练,参与者所要提升与注重的,除了足球运动本身的技能,还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心性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的界定,主要有孟子和荀子的两种思路。关于心,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心脏是人体的认知与思维器官。而关于性的修养,孟子是从主体意义上的自觉心之取向(就是道德意义上的人向善之可能)出阐述,以对自觉心价值的扩充为出路,走“心性”道路。而荀子对性的阐述则更倾向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后天的改造与学习为出路,走“才性”道路。而足球运动本身所需要的,对心性与技巧的双重磨砺,和完美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与荀子主流人性论——人格塑造与技能学习的完美结合。
    • 摘要: 在中华文化中,"气"是一个重要概念,阳明《传习录》百余处"气"的思想,不但可以从心性修养、精神能量、良知体认等角度去分析理解,还赋予了其心学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中庸》首章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
    • 陈来1
    • 摘要: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经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在于明理。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有密切关系,''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关的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
    • 陈来1
    • 摘要: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经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在于明理。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有密切关系,''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关的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
    • 王皓1
    • 摘要: 在佛老的刺激下,北宋儒者把''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形上学根基''作为目标,构建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在心性修养方面,形成了区别于佛老、独具儒家特色的修养方法。北宋儒者周敦颐以''诚''为价值根源,以''主静''为修养工夫,虽然明确了价值根源为实有而非虚无、寂灭,坚持儒家立场,但其话语方式仍受道家影响。二程则以天理为本,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工夫,确立了具有理学特色的修养方法。这是一个立诚弃虚,以敬代静的过程,这种转变之所以重要,在于北宋儒者通过对动静、内外问题地深入思考.
    • 姬书洋
    • 摘要: “孔子之道”的实现路径涵盖双重维度:一是内在个体维度,二是外在社会维度。前者以“仁”为核心,发挥“仁”的道德双重性,旨在塑造“好人”;后者以“礼”为核心,强调“礼”的秩序与教化,意在建构“好的社会”;双重维度相互贯通。总之,“孔子之道”的实现路径是以“仁”和“礼”为核心,始于心性的修养,通过由内及外、推己及人的方式贯穿社会体系,在差序格局中使全体人众完成道德义务践履。而这种“好人生活在好的社会”建构的则是圆满幸福的状态。
    • 黄义华
    • 摘要: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向,补之以朱熹"即物穷理"的为学功夫.在和会朱陆之学的基础上,吴澄提出了自己以"心事不离"为主要特征的心性修养说,从而克服了朱、陆两家在德性修养问题上的偏颇,弥补了两家在心性修养践履方面的不足.吴澄"心事不离"的理学心性论沟通朱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