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58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法制博览、学术论坛、企业导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8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等;底线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怀宏、王怀玉、江艳等。

底线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18.9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758 占比:80.72%

总计:939篇

底线伦理—发文趋势图

底线伦理

-研究学者

  • 何怀宏
  • 王怀玉
  • 江艳
  • 于雷
  • 仇永民
  • 何雪莲
  • 刘江虹
  • 刘艳菊
  • 卢家银
  • 史顺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涛
    • 摘要: 底线伦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具体行为规范。底线伦理教育是一种内容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以倡导和践行底线伦理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虽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凭借多种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但底线伦理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底线伦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无论从内容特质、时代价值,还是教育进步、社会影响、国家发展方面,都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资源。
    • 刘海明; 杨琦钜
    • 摘要: 数字把关是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具体运用.这种把关方式不仅是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深层次的变革力量——对传统把关生态的重构.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尽管数字把关具有诸如高效、便捷以及更具个性化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到挑战、新闻知识性降低、算法偏见等伦理困境.总体来说,这些伦理困境均体现数字把关聚焦效益而轻视道德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对数字把关进行"伦理化",以应对这些困境.对数字把关的伦理建构可以底线伦理、位阶伦理为理论基础,以技术公司、新闻机构以及用户为切入点对数字把关人进行道德训练,使数字把关人具有相应的伦理敏感能力.
    • 江艳
    • 摘要: "救死扶伤"悖论指的是医生在救治病患和维护医院与自身利益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的一种现象,主要包括没钱的病人该不该救和违规救人该不该两类情形.消解"救死扶伤"悖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曹刚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民法典,我们可以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民法典》之底线伦理民法给人的感觉,主要就是财产法,但翻开《民法典》,笔者首先看到的是"人",而不是"财产"。民法典的主旋律便是人文关怀。
    • 沈毓娜; 王旭
    • 摘要: 从主体耦合、内容耦合、价值耦合三个层面探讨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耦合性,分析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认同主体具有价值多元性、认同关系具有价值多维性、认同历程具有价值时效性、认同教育难以实现针对有效、认同效果难以保持知行合一、认同环境难以保持稳定常态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以"大思政框架"为引领,构建新思路;以"三个统一"为依托,实现全覆盖;以"四个认同"为导向,推进全过程来提升大学生基于底线伦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 张彦华; 崔小燕
    • 摘要: 网络社群民粹主义在话语的信息编码标准、话语能量的分布频谱等方面的新变化,常会诱发诸多负外部性并使其风险超出某种安全状态.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泛道德主义的网络社群语境、民粹主义话语动员的差异性策略,而且在于技术赋权语境下网络社群信息生产、传播机制的新变化.因此,在对网络社 群民粹主义发育的本土化语境及其诱因系统进行审视的基础上,采取尊重社会转型期道德语境的衍变规律,合理把握建构网络社群伦理守则的平衡尺度、构建网络社群底线伦理守则,并优化网络社群意见市场的智慧治理模式等契合数字时代需求的智慧治理策略,则有助于争取网络社群舆论主力人群的情感、立场支持并以其本土化的契合性来探索该领域的善治之道.
    • 沈思琳
    • 摘要: 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风险并存的态势。厘清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边界问题将有助于在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前提下使得技术最大程度的给人类带来福祉。通过对机器人认知、理解、表达、情绪管理和肢体协调能力五大“类人”性内涵,以及表现为其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属于人的一种技术实践并且其自身的发展将有利于建设人本身三个方面的“属人”性内涵解析,可以得出现阶段的机器人并不能作为道德行动主体而存在的结论。因此,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边界应划线于人类自身,借助底线伦理对设计者、投资者、思想传播者和立法者进行规约。
    • 戴兆国
    • 摘要: 自从蔡元培提出中国需要纯粹伦理学来改变中国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之后,纯粹伦理学的理论创作就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题中之义。何怀宏创作的《良心论》《底线伦理》《新纲常》等伦理学著作,展示了伦理学在中国不断演进的思想图景。这一纯粹伦理学的反思和阐述的理论进路,带有相当鲜明的原创性、延续性和综合性。整体地看,《良心论》揭示了纯粹伦理学的人性之基,《底线伦理》则提供了日常道德选择的行动之决,《新纲常》为纯粹伦理学谋划了社会制度之纲。这三本著作构成了纯粹伦理学思想展开的三部曲,为深入研究何怀宏伦理学思想提供了可以深度开掘的范本。
    • 何怀宏; 戴兆国
    • 摘要: 如何实现伦理学知识体系的转换与发明,是当代伦理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当代伦理学学者何怀宏先生的伦理学反思和理论建构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其伦理学理论创新的进路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大致展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自觉地做到了伦理学问题意识和话语的转换与调适;二是与时俱进地保持着其伦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三是构建了富有时代特点的理性主义的纯粹伦理学理论;四是在伦理学的方法层面实现了转识成智.
    • 沈思琳
    • 摘要: 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与风险并存的态势.厘清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边界问题将有助于在避免灾难性后果的前提下使得技术最大程度的给人类带来福祉.通过对机器人认知、理解、表达、情绪管理和肢体协调能力五大"类人"性内涵,以及表现为其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属于人的一种技术实践并且其自身的发展将有利于建设人本身三个方面的"属人"性内涵解析,可以得出现阶段的机器人并不能作为道德行动主体而存在的结论.因此,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边界应划线于人类自身,借助底线伦理对设计者、投资者、思想传播者和立法者进行规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