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赋权

技术赋权

技术赋权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5801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传媒、东南传播、今传媒(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技术赋权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天广、于水、刘锦程等。

技术赋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8017 占比:99.92%

总计:158151篇

技术赋权—发文趋势图

技术赋权

-研究学者

  • 孟天广
  • 于水
  • 刘锦程
  • 史林
  • 张利
  • 张子涵
  • 张璜
  • 彭兰
  • 方俊
  • 朱春阳

技术赋权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生旭; 陈浩
    • 摘要: 基于技术和治理两个维度,技术治理的逻辑建构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软”技术治理思维路径,即以科学理性思维进行治理活动;二是“硬”技术治理工具路径,即治理手段与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的融合;三是以治理的过程为中心而建构的技术治理的过程路径,即两个层面在治理场域中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现今,技术治理实践存在自我强化的内卷化、信息失真缺陷、价值理性维度缺失、公民参与不均衡等困境,新时期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技术治理模式,完善公共治理的技术治理框架,以此推动政府治理创新。
    • 颜灿威; 隆青泉
    • 摘要: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非遗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原有的传播场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又以某种方式重构,展露出原始语境和数字传播的共生状态,不同文化主体建立了独特的传播实践和表达路径。将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与地方社会互动置于技术整体情境和社会结构中考察,发现技术赋权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赋权和传播赋权,一种“在地实践”的过程,个体在与文化、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与官方权力的对接,完成了从文化资本向商业资本的转化,也提升了个体在地方社会的话语权。
    • 张静; 白虹
    •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社会大众新型话语权,网络空间成为重要的话语场。而在网民不理性、网络平台存在逐利心理、政民网络对话不畅通等因素的作用下,网络空间内出现了诸多话语失序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网络话语主体失去理性、网络话语内容失去真实性、话语权威主体在网络中失去威信。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在网络空间内主导话语秩序,并从道德引导和搭建对话平台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良好的话语环境。
    • 高天赐; 岳改玲
    • 摘要: 在“技术赋权”的影响下,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结构转型具有层级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呈现出融合和分化两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新崛起的活跃分子群体来考察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融合趋势,关注其在话语空间整合中的“桥接”和“放大”作用。同时从正和博弈的视角出发,把握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分化态势中呈现出的和谐因素,并在制度建设、转变思维模式和增加透明度等方面为提升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部的对话与合作建言献策。
    • 陈世香; 文娇慧
    • 摘要: 当前,政府部门日益注重将移动直播平台作为舆论宣传和公共服务的新阵地。移动政务直播通过实现主体多元化和治理协同性,建构起新型公众参与和政府治理机制,能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双向赋权。公众经由自身心理与互动行为提升信息和话语能力而实现赋权,政府赋权则通过获取决策信息、创建新的政府和公众互动平台得以完成。移动政务直播是一个技术执行过程,其内在运行机制涉及相关个体和组织的行为选择,这一过程在参与主体、技术属性、制度环境的共同激励和约束下得以实现。移动政务直播能赋予公众参与感和新的身份认同,政府则出于树立政府形象、亲近政民关系、履行本职工作等动机开展移动政务直播。直播平台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交互性和实时性为政务直播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移动政务直播制度环境所形成的激励或约束效应,也是政府和公众在作出政务直播的行为选择时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 吴金鸽
    • 摘要: 从技术赋权角度来看,智能技术既赋能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也赋能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性表达价值观的渠道。但基于媒介偏好、资本驱动等因素,算法等技术会固化大学生的思维偏见,消解侵蚀正确价值观念。从价值引领角度看,政府应适时出台政策法规,筑牢数字化教育安全屏障,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也应通过良好互动来构建共性话语体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运用技术赋权来提升效能,也需要用价值引领来确保正确方向。
    • 郑智航; 雷海玲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代码技术的影响力由虚拟网络空间延伸至现实物理空间。代码技术不仅是虚拟世界中的“法律”,也正在成为现实世界中潜在的“规制者”。在“规制”逻辑的影响下,代码技术逐渐具有了“反自由”属性,作为人之主体性重要支撑的自由价值逐步被消解与重塑。代码技术对自由的限制缺乏正当性依据,根本原因在于代码技术背后的控制者以一种欠缺法律背书的方式为自由设置不合理的限制。从现代法治立场出发,对自由的限制存在严格的实质性标准与形式性程序,远非代码技术自治规则所能决定。面对代码技术的“反自由”属性,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对代码技术进行规制。在回应代码技术引致的自由危机这一问题上,传统的法律治理手段在权力逻辑、监管模式与治理结构上均存在问题。应当在坚持主体性自由原则的前提下,推进既有治理体系的完善。
    • 赵娜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及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障者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成常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聚焦视障者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考察技术赋权下视障者的媒介生活变化。研究发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在信息获取、社会关系、休闲娱乐、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和维度赋权视障者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享有了与健视者几乎同样的生活。但还存在无障碍环境欠佳、视障者媒介素养较低等多重“鸿沟”。因此,应从视障者日常媒介生活出发,考虑视障者使用媒介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弥补鸿沟,让视障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 周孟杰; 余城宏
    • 摘要: 传承主体自我认同缺失、传播场景缺乏互动性,以及保护主体过多行政干预等因素促使非遗文化传播面临多重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个性化的交互传播、场景化的数字技术形塑了新的非遗传播范式。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尝试以新媒介技术赋权为理论脉络,探讨非遗文化如何透过新媒介技术来实现复活。研究发现在基层政府、媒介平台与乡镇企业的共同协作下,青年在非遗文化的媒介实践中实现数字赋权,逐步获得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在基于场景传播的技术背景下,通过沉浸感体验进一步创新非遗的红色文化叙事表达。与此同时,各个主体共同编织出一种多元化非遗传承行动者网络,为乡村非遗的城市化突围提供了新路径。
    • 徐艺萌; 吴世文
    • 摘要: 数字时代,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健康传播的内容、方式与影响。新媒体技术可以从信息、关系、行动三个维度赋权公众的健康行为,并在社会健康治理中发挥作用。但新媒体技术赋权也面临一些挑战,数字鸿沟、隐私保护与伪健康信息泛滥等问题的出现令人担忧。为此,应当注重多元治理,推动新媒体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合理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