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721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581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求索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2012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第1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等;伦理精神的相关文献由695位作者贡献,包括樊浩、杜灵来、吴灿新等。

伦理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4 占比:11.1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5581 占比:88.56%

总计:6302篇

伦理精神—发文趋势图

伦理精神

-研究学者

  • 樊浩
  • 杜灵来
  • 吴灿新
  • 王泽应
  • 薛桂波
  • 陈爱华
  • 万俊人
  • 倪前亮
  • 孙康宜
  • 宋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璟
    • 摘要: 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再世妖王》虽然传承了中国动画学派民族化造型风格,也彰显了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但在民族化追求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伦理精神“赋能”。首先,该片没有吃透中国电影传统中人伦叙事技法,导致其情感震撼力不足;其次,由于其戏剧性动机的正义性程度不足,导致其缺乏道德震撼力;最后,该片模仿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模式,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当代时代精神背离。中国电影在改编和衍生中国古典IP时,需将现代意识、现代价值观和时代伦理精神有效植入。
    • 丁雪枫
    • 摘要: 共同富裕的经济性、共同性、渐进性从不同维度促生了共同富裕的伦理精神。道德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富裕最基本的是经济富裕,共同富裕的经济性揭示了道德深厚的物质基础。关切人是伦理学的基本使命,共同富裕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人,而且在精神生活上尊重每一个人,共同富裕的共同性关切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尊严。渐进性共同富裕具有的民族必然性进一步激发了共同富裕的民族进取精神。加强对共同富裕伦理精神的探讨,理论上对于深化共同富裕的价值合理性研究,实践上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 高广旭
    • 摘要: 资本文明以交换价值至上的资本逻辑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样式和精神生活图景,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诸多困境之中。资本文明构建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其精神困境表明,资本作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仅推动了现代人道德生活方式的生成,而且将现代性道德生活的精神悖论推向极致。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种生产关系的终结意味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开启。共产主义作为超越资本文明的新文明形态,通过重构物质生产关系以重建道德生活的现实生活基础,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后资本文明的伦理精神图景。在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图景中,资本文明的道德困境能够获得根本解决。
    • 李土丽
    • 摘要: 《文城》是余华于2021年推出的全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北方青年林祥福为寻找生下女儿后突然离开的妻子小美,独自一人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从而引出一段在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文化精神,旨在通过对《文城》中的仁爱精神、奋斗精神、伦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深入挖掘,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分析。
    • 马丽; 童建军
    • 摘要: 历史可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发展和坚持了人民伦理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伦理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道德品格、伦理红线和精神底色,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创造性伟大贡献。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毫不动摇地坚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要永远把人民伦理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 王强
    • 摘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对民族整体生活的精神性把握就是伦理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着现实上的与观念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道德革命思想启蒙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就其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对民族伦理精神的激活,体现为自我主体(主观道德)—世界(社会实体)—实在主体(伦理精神)的辩证发展。就其主体形态而言,从早期共产党人的伦理觉悟到唤起人民的精神主动,伦理精神从主观形态转变为客观(现实)形态,实现了精神突围,构成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就其历史形态而言,作为共同体生命原则的伦理精神的创新发展,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百年团结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伦理精神的新传统。
    • 苏萍
    • 摘要: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传承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以文化教育为视角,以辽宁地方志为文献依据,整理其中蕴含的“重廉耻”民风与颇具伦理精神的家教家风,及其熏陶教化出的以惠民为宗旨的循吏廉政,进而探寻辽宁家风官德文化的构成体系,为辽宁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根源性的文献史料与发展思路。
    • 叶进
    • 摘要: 作者:祝东等书名:《中国古代符号思想史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ISBN:978-7-03-070802-1一、中国古代符号思想史论中的伦理思想就中国传统符号思想与伦理思想的关系而言,在符号表意行为的整个过程中伦理精神贯穿始终(王小英,祝东,2018,p.11)。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本书从两个方面来展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首先,“整体上以时间脉络为序”(祝东等,2021,绪论p.10)。
    • 袁智忠; 杨璟
    • 摘要: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仪式本身就是具有伦理性的活动,仪式进入电影就形成了仪式化影像。电影具有伦理性,电影不仅记录和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仪式文化,在仪式与电影伦理性的双重作用下,仪式化影像也具备了伦理性。仪式化影像首先通过象征(隐喻)化手段表现其伦理性;其次仪式化影像借助电影艺术手法强化仪式之美来表现其伦理性;最为重要的是电影影像通过动作、造型、摄影角度、景别、蒙太奇、表演和音乐等视听手段强化仪式的神圣性以实现其伦理性。无论是宗教仪式化影像、民俗仪式化影像还是政治仪式化影像,一旦进入电影影像就与创作者的伦理观表达密切相关。电影的仪式化影像是电影审美伦理表达的中介,它在电影中被造型化展示,其意图是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伦理观,引发观众正/负两面的伦理情感,从而引导观众的伦理认同或伦理疏离。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强化造型性功能,提升观赏性和艺术性,在视觉化造型之美中隐含伦理判断;仪式化影像可以产生和创造象征(隐喻)意义,创新影像艺术语言来突出伦理性;仪式化影像可以丰富和提升影像的思想性,从而凸显其伦理思想内涵,催生经典影像文本。
    • 王云
    • 摘要: 儿童故事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产物,必然涉及社会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精神指向,故事中的人物(包括拟人化的角色)按照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扮演自己的角色。给儿童讲述故事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会做人做事的过程。道德叙事指有关道德的叙事,即叙述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或途径,进行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儿童德性成长的活动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