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

劳动异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79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学理论、才智、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等;劳动异化的相关文献由49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旺舟、张一兵、朱宝信等。

劳动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19.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79 占比:80.14%

总计:2220篇

劳动异化—发文趋势图

劳动异化

-研究学者

  • 冯旺舟
  • 张一兵
  • 朱宝信
  • 余源培
  • 关锋
  • 刘志洪
  • 刘燕
  • 卓炯
  • 史健男
  • 周绍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昆
    • 摘要: 异化理论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于“异化”都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的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导致工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完全沦为了“动物性”的存在。鉴于此,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扬弃异化的根本方法,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简卫杰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讨论了劳动异化问题。人在劳动异化之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成为非人,其中有资本因素、价值理论、商品要素、资本体系等的制约,同时还与“科学―技术―机器”装置体系和其所产生的技术理性息息相关。这一装置体系下的劳动异化问题表现在“科学―技术―机器”装置体系下的劳动问题、技术理性与劳动异化的纠葛、“资本―技术―商品”与劳动异化的是非恩怨三个方面。
    • 陈绪新; 王琴琴
    • 摘要: 从劳动价值论对于劳动的基本规定来看,可以将流量明星的劳动纳入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来讨论。资本借助流量为王的考评标准宰制着流量明星的劳动,同质化产品的批量生产阻碍着劳动创新并解构着人的劳动价值。劳动不应只是谋生手段,人的创造与自我实现是劳动的根本价值指向。劳动创造是流量发挥锦上添“花”之用的前提,是流量与资本的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流量明星成长为创造性的劳动生产者,方可打破流量反噬与资本宰制的劳动异化局面,从而在实践中诠释自身的劳动价值。
    • 李安君; 刘魁
    • 摘要: 财产权问题是近现代政治哲学分歧的焦点,自由主义賦予其天然合法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点,建构起以“保护财产权”为总体特征的理论体系;与此相反,卢梭、黑格尔、蒲鲁东等人开辟了“批判财产权”的现代性反叛路线。马克思继承了这一反叛传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开了隐藏在资本主义权力关系背后的私有财产的秘密,指出私有财产的本质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并初步规划出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政治哲学路径.其实践策略在于将劳动从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复归其在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主体地位.劳动主体地位的彰显,不仅终结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抽象观念论的政治哲学传统,而且开启了“改变世界”的现实主义实践路向。
    • 郭钰雯; 张夺
    • 摘要: 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劳动作为全新的劳动范式,虽然具备自由劳动的部分特征,但仍未摆脱异化命运。数字劳动异化生成于技术与资本的合谋,并掩盖于技术理性、景观霸权等虚幻假象之下。变革生产关系和树立新型技术观等手段,有助于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避免劳动异化。中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强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合作,着力完善数字经济法律体系,在数字经济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关键力量的背景下,探寻非异化数字劳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经济。
    • 仲阳; 张欣瑜
    •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纵深发展,社会运作和生产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推动着劳动意涵嬗变。资本将信息资源容纳进其剥削的范畴,造就了“数字劳工”。网络游戏迅猛发展背景下,通过分析手游《王者荣耀》的运行实践,从身份认同、深化认知、制度解析三个层面探索劳动的异化过程。警示玩家群体发觉自身主体性,避免无形掠夺,对抗资本阴谋。
    • 刘学; 金彦
    • 摘要: 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提出的劳动异化概念为出发点,从以劳动者为核心的人、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的系统优化设计,劳动空间中人文关爱的浸润设计,创新科技在劳动空间中的迭代更新和应用设计,更普惠地面向大多数劳动者群体的服务设计,塑造劳动者价值认同、文化自信的精神文明设计等五个维度展开,结合案例分析,重新思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语境之下工业设计价值边界拓展的新方向;结合劳动异化的观点就工业设计如何塑造社会最普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认同,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劳动者的深层意识形态等进行了工业设计本体价值意义的研究和分析。
    • 裴越
    • 摘要: “内卷”与“躺平”以对个人促逼生存状态的高度概括而引发了广泛的情绪共鸣。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内卷”是个人为达成目标与自我和他人进行的激烈竞争。而“躺平”则是对“内卷”的厌倦和逃离,“犬儒式躺平”“实用式躺平”“间歇式躺平”等多种样态的“躺平”反映了个人对促逼生存状态反抗的无力感。劳动是平衡“内卷”与“躺平”的有效途径,应在劳动中科学而合理地开发资源并通过积极的宏观调控,合理分配有效资源,最大化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要进行主体价值重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主体与世界的关系,让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周光港; 赵海月
    • 摘要: 信息通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劳动这一备受理论界关注的劳动新模式。基于马克思主义框架,以劳动为线索勾连资本主义样态,可以发现数字劳动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重要表征。作为借助数字终端设备产生数字商品的劳动过程,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活动之处在于其资本从属地位,可以从劳动的雇佣制度与主动参与性双重维度界分具体形态。在数字劳动的结构分析与动态理解方面,数字劳动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维度体现在劳动的要素环节、异化现象与解放新可能之中。辩证审视数字劳动这一全新的劳动形态,应从加强平台监管、重视人才培育与保护数字劳动者权益三方面出发,推动我国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 任桂萍
    • 摘要: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劳动”这一劳动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并逐渐兴起。但目前看来,这种劳动形态是否依旧遵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还存有很大争议。在对基本概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借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数字劳动”引发的争议进行合理回应,并结合实践,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劳动”的发展做出进一步阐释,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二是带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三是促进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广泛应用,四是健全数字经济下劳动模式的顶层设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