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会议
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会议

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2-07-05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

会议文集: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介绍国外海洋捕捞装备现状,指出渔船应向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网渔具趋于大型化,捕鱼技术现代化,渔具材料向高强度发展。我国的海洋捕捞机械应向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开展电力推进系统的实船试验,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一定比例的能耗。积极发展玻璃钢渔船,重点考虑安全捕捞问题。
  • 摘要: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型区域。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伦河口,海岸线1.8万km。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分析了沿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当前我国海岸带近岸沉积物污染问题突出,因资源开发与海岸工程建设带来环境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海洋执法监督约束机制、冲突解决机制以及应急机制;提高全社会海洋法律意识,鼓励公众参与。
  • 摘要:海洋观测是推动海洋科学进步,推进海洋技术成果转化,繁荣国家海洋事业的原动力。海洋观测系统主要由观测仪器设备、组网与通信、信息服务及保障运行这四大技术板块构成。国家海洋观测体系由业务化、准业务化、海洋科学观测系统、海洋标准化平台和国家海洋观测技术产学研基地组成,因此,构筑国家海洋观测体系不仅包含宏伟的海洋观测技术工程化的规划与实施,也涉及海洋标准化平台和海洋科学进步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凝聚国家科学与技术能力,构建国家海洋观测体系,开创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 摘要:海洋渔业装备是渔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渔业和船舶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海洋渔业装备与科技发展应重点关注大型远洋渔业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远洋渔业综合补给加工仓储船、大型远洋渔业综合基地、近海渔船升级改造及标准化、渔船安全环保、高效节能技术等方面。建议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不同层级的研发平台,加大联合研发项目的科研投入,加大基础保障设施的建设,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海上养殖渔船与休闲垂钓渔船拓展产业链,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摘要: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污染海域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大的海湾沿岸和主要河流的人海口附近,如渤海、长江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在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中,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海水富营养化、船舶与港口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应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积极推进重点海域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综合考虑海岸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适度进行海岸带开发利用,以实现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
  • 摘要:建设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必然要求。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体系近年来被国内外有关方面持续关注,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体系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有效抓手。可追溯技术体系保证了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信息的获取能力,打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解决市场失灵现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可追溯技术体系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权限划分,满足中央级、省级、地市县级等不同层级和不同行业部门监管主体的监管和追溯需求,打破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建议提高认识,明确政府在市场准入与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实行中的主导地位;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保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和实行;不断探索可追溯技术体系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努力打开市场准人制度与可追溯技术体系建设和实行的新局面。
  • 摘要:文章介绍了欧洲、日韩等国家的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技术发展情况,指出我国目前船用低速柴油机存在着企业没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意愿;重复建设情形严重;关键研发技术落后;关键配套件技术差;研发模式落后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对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掌握其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低速柴油机国产配套率。促进产业优化和整合,扶持低速机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实施自有品牌低速机战略。通过突破基础共性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开展低速柴油机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重点掌握轴瓦、活塞环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以及强化指标发展对其他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新要求,满足专利机生产和自主品牌低速柴油机研发的需要。建议扶持重点低速柴油机厂家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对自主品牌低速机的生产厂家给予税收和政策的支持,用经济手段鼓励船厂和设计单位选配自主品牌的低速柴油机。
  • 摘要:人类在长江河口的主导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河口地形地貌的改造能力,水体水量水质的管理能力,河口自然灾害的预警应对能力,河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能力,及河口生态系统演变趋势的把握能力等。介绍了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的演变主要趋势,以上游来水中碳、氮、硫、磷等营养盐高浓度为指标的河口水质持续下降。以光合产物为代表的自然初级生产率持续低下,河口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结构向人类伴生种和趋污种演变。采取有力的生态建设措施对系统进行正向干预,遏制其退化,长江河口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应大力发展碳汇林产业及产业链,增加单位面积光合作用率,潮滩碳汇林还会向河口水域和近海输送大量有机养料,有利于长江河口水生生物的生长。实施“碳汇”鱼礁工程,通过自然过程,“固”碳、“埋”碳、“封”碳,不但创造“碳汇指”,还可结合河口水质净化,消除“氧亏”区,增殖水生生物,消除口外赤潮。
  • 摘要:如何解决捕捞过程中的非目标捕捞品种的质量和数量,稳定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自然生长繁殖的种群和数量,是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负责任捕捞技术主要是在鱼群行为调控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渔具选择性研究。目前国内外渔具选择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目尺寸选择性以及释放不同种类兼捕的选择性装置研究。我国渔业科学工作者在负责任捕捞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网囊网目结构和尺寸改变,为全面制定我国拖网、张网渔具标准积累了基础资料,对规范我国负责任捕捞技术,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具有促进作用;研制发明了适宜我国渔具结构和捕捞对象的圆形、长方形刚性栅和柔性分隔结构等多种选择性装置;有效评估了我国主要流刺网渔具结构和渔获性能;在东海区蟹笼选择性研究方面,突破了传统渔网具改变网目尺寸提高选择性能的方法。指出负责任捕捞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倡大力开发并应用负责任捕捞和生态保护技术,积极开发并应用环境友好、节能型渔具渔法,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开发新渔场,利用新鱼种,拓展渔业作业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积极开发高效助渔、探鱼设备,提升探寻捕捞对象的能力,提高捕捞效率和资源利用;捕捞业集约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改善工作环境和捕捞业安全生产性能。
  • 摘要:在主要的欧美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海洋学研究属于起步较早的。本文就美国科考船的现状组成、技术特点及其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等予以详述。美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主要分为学术研究型的船队、海洋大气署的调查船队以及海军的科考船队。其调查船的技术始终遵循分级建造及服役的原则;强调作业空间的通用性、灵活性;注重对新型自主式平台的支撑能力;突出了综合调查能力和科考船整体的性价比。其管理体制注重长远规划,注重军民结合,在船时的管理上是完全开放和共享的。在这样一种机制体制下,与科考船队运行有关的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最大化,同时规范了作业,提高了海上调查的安全标准,培养和维持了一只专业过硬的工程技术团队,从而确保了海上科考活动中高质量数据及样品的收集采集能力,为美国在海洋科学及技术诸领域的全面领先提供了整体支撑与保障。
  • 摘要:绿色船舶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大趋势在船舶工业中的必然体现。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从船型设计之初就要有低碳、绿色的理念;需要对推进系统进行认真分析;在船舶工作环境保障技术方面,需要完善船员舱室布置优化设计技术、船舶减小振动结构、材料、设备与振动预报技术研究。借鉴韩国、日本及欧洲的经验,指出我国在绿色环保船型研发方面主动应对国际新规则新规范的能力不强;设计理念没有根本性突破、存在重当前市场、轻长远规划的问题。建议制定统一的绿色环保船型研发战略规划;建立开放式合作研发体系;主动应对国际新标准的变化;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国内外的合作交流。
  • 摘要:我国渔船装备整体落后,安全、耗能问题突出,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民增收,控制捕捞强度,提升渔政与渔船管理水平,加强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渔船装备水平。我国海洋渔船装备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蓝色国土耕耘,建造“安全、节能、适居、高效”要求的现代化渔船。构建参数标准与技术规范,进行示范推广;调整政策,优化机制,淘汰老旧、超龄船只,发展标准新型渔船;设立专项资金,引导老旧渔船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中小型玻璃钢渔船与中大型钢质渔船;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全面推进渔船现代化改造工程。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渔业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二五”渔业发展要以人为本,努力发展现代渔业,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养护并重;坚持产业发展与渔民发展并重;坚持以安为先、以养为主,在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拓展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把升级更新作为一项惠渔工程;完善管理政策法规,研究鼓励与限制政策,建立补贴机制、报废和淘汰制度;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高素质、多层次、结构合理的科研条件创新团队。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更新,加速实现渔业现代化。
  • 摘要:我国海域环境化学污染严重,江河径流和陆源排污口污水入海依然是我国海洋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主要输入方式。沿海区域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产品、电子电器产品以及农药等大量使用,造成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种类逐渐增加。从最初在海洋环境中检测出种类比较单一,含量相对较低的无机污染物,如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发展到现在多种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类及多澳联苯醚等,以及佗、被、锑等重金属等污染物也普遍被检出的情况,且含量还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继续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海洋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仍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摘要:海洋调查船是一种特殊用途的船型,是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与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平台。中国曾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年代,现正在进入第二次发展与需求的高峰。要适应战略发展,建立对船型研发的顶层设计,需求、规划与技术落实要能够贯穿始终,尊重科学规律,调动人力资源,加强跨专业协作与技术交流,提高国家整体研究、设计、建造和装备配套实力。使我国海洋调查船的研发能力早日进入世界一流。
  • 摘要: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受到的威胁日益突出。我国针对海洋溢油、海洋赤潮与绿潮、化学品泄漏、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外来物种入侵、核辐射等主要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加强了风险监测,初步形成了上述风险的控制能力。指出应构建强大的海洋观测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应急反应速度。
  • 摘要:海洋管理战略必须考虑相互联系的整个生态系统,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向陆海统筹管理的理念转变,即必须实施流域—海洋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战略。流域—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石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通过建立高级别的流域—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考核、约束和激励机制,制定综合的流域—海洋管理法规,以促进部门协作,真正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加强长期、科学、陆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和模拟预测的研究和工作,建立流域上下游和海洋的生态补偿制度,以修复生态环境。环保部门、海洋部门和研究机构可以共同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流域—海洋环境数据的共享度和开放度。借鉴国际区域海洋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若干陆海污染统筹控制示范区(如长江、珠江、九龙江—厦门湾—台湾海峡),摸索建立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流域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积累经验,有效推动流域—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与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 摘要: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海洋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公报”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海陆关联工程布局应重点关注临海产业的发展;港口—腹地一体化;线路陆海空通盘布局;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环境污染陆海统一治理。建议实施海陆联动发展,构建海陆统一规划保障体系。设立权威性海陆产业综合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海陆各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优化海陆产业结构,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海陆产业集群。推动国内外合作,建成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聚居区“海陆蓝色硅谷”。
  • 摘要:本文结合江苏省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实践,谈谈国内群众性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的几点建议。建议给予渔船更新改造适度的财政资金支持以及政策扶持。渔船更新应推行船型标准化,根据不同地区渔船航行作业水域特点和不同作业方式的具体要求,按照渔船主尺度科学分档,研究设计船舶配置可选的系列船型,供渔船更新改造选用,注重对船型的调研。渔船标准化顺乎未来渔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渔民意愿,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努力建立渔船淘汰更新的技术研究长效机制,渔船装备水平必将紧紧跟上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节拍。
  • 摘要:当前,海洋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海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海洋食品生产加工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确保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我国应建立适应海洋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体系,构建暴露评估数据网络,健全风险分析机制与平台,加快对远洋渔业新资源(探捕、加工)的安全评价。密切关注近海渔业资源受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建立风险数据监测与预警发布机制;完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追溯体系配套技术,构建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的追溯平台。
  • 摘要: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病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高效、安全的海水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我国海水养殖规模、种类和模式差异较大,养殖病害种类较多。病害防治技术基础研究薄弱,病害免疫防控的制品没有形成商品化,养殖技术管理落后,制度不完善。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保持优良养殖生态环境为基础,重点加强病原监测工作,突出重点疫病管理,以免疫防控为主导,免疫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疾病防控技术路线,建立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和控制技术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施可控可调的精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构建健康养殖保障工程技术体系。通过分离和鉴定新发重要传染性病原,确定重要病原的分布范围、传染源、感染及传播途径;发展和应用简便、快速、非致死性的诊断和检测技术。发展体内和体外感染模型,研究分析重要病原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研究和发展易于接种的活性疫苗、多价或联合疫苗、新型免疫佐剂、抗病功能基因制品、免疫增强剂等;利用益生菌和抗病微生物开发养殖动物生态安全防病技术;建立海水养殖动物疫情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改善养殖模式,集成养殖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构建海洋农业健康保障工程技术体系。
  •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海水养殖生物杂交选育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已培育出十余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和一批高产抗逆新品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育种技术体系。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良种覆盖率还相当低,在海洋养殖经济生物苗种培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本的质量管理、繁殖与生殖调控、幼体的营养调控与培育技术等方面。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已成为海洋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总趋势。苗种培育技术发展趋势是依据经济种类的遗传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亲本管理和亲本选择策略,防止近交衰退。此外,繁殖生理学研究、幼体发育和生理以及幼体培育技术仍然是苗种培育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 摘要:目前,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低、饲料系数高、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高;原料缺口大、饲料成本高;质量和生产缺乏标准;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重点研究饲料精确配方技术、加工工艺、精确投喂技术、水产品品质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精准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营养物质在基因学范畴对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体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影响。开发新的替代鱼粉饲料蛋白源,并通过深入研究,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研究水产品的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与营养和投饲策略的关系,通过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的优化,提高养殖产品营养成分、物理感官指标和口感指标,满足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
  • 摘要:南极磷虾产自洁净的南极水域,可谓浑身是宝,具有巨大的医药保健和工业利用前景。目前,85%的传统渔业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甚至过度利用,开发水平仍然很低的南极磷虾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南极磷虾可以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保障优质水产品持续供给。目前,我国南极磷虾产业还存在着渔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装备落伍,技术落后,科研投入不足,产品研发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制定磷虾渔业发展规划,协调、统筹各相关资源要素,指导磷虾渔业的快速和有序发展。加快渔船、装备的研制与改造升级步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加强资源探测评估、渔场渔情研究以及南极渔业管理研究,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积极推进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推动磷虾产业链的高值化延伸与市场化步伐。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笔者开展了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赤潮的研究,提出了如何提高粘土材料治理有害赤潮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与方法,研发出高效改性粘土,成功应用于海水赤潮和淡水藻华的应急处置。介绍了粘土颗粒与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了旨在提高粘土颗粒絮凝赤潮生物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结合实例研究粘土治理有害赤潮的情况,取得良好效果。综上所述,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有害赤潮技术为人们战胜赤潮灾害提供了又一重要手段,对于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海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空间,也是未来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探测装备是人类认识海洋的工具手段,也是海洋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分支。随着海洋经济模式的逐渐显现,以及各国对海洋资源重视程度的迅速增强,我国在海洋探测工程装备领域急需从产业化角度开展相应的规划抓住机遇,追上世界海洋开发的潮流。指出海洋探测装备工程必须坚持军民融合路线;从多角度、多层面认真梳理我国海洋探测装备工程相关产业链;建立健全海洋探测装备型谱,对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的海洋探测装备进行分门别类,能力评估,形成谱系。鼓励事业单位将自己的海洋探测装备试验平台向社会适度开放,合理地共享各类高精尖仪器设备,以降低海洋装备研制门槛,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的“产学研”模式。
  • 摘要:中国远洋渔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和壮大的外向型新兴产业,始发于1985年3月。我国渔船装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远洋渔船装备水平起点低、研发改造投入少,渔船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差距更大,没有专业部门组织牵头。应改革原有的发展模式,由国家主管部门做出整体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教育单位做出细化发展方案,区分重点,分步将各类渔船配装备更新改造,争取列入国家支持发展项目。对现有远洋渔船强化分类管理,组织企业在保障生产和人员安全前提下,根据国家扶持力度和企业承受能力,制定渔船更新改造计划。对不能保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渔船实行强制淘汰政策。加快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渔船装备的核心技术。成立远洋渔业装备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科研院校、骨干企业联合成立国家级远洋渔船装备研发机构,推动远洋渔业科技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技术,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 摘要:近几年离岸深水港建设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被工程技术人员提及,说明目前的实际国情对离岸深水港的需求在不断加大。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能源的供应和保障,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洋也不断成为争夺的焦点,领海的纠纷已经成为许多沿海国家无法回避的主权问题,因此离岸深水港的建设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离岸深水港建设中应考虑长周期波、风暴潮增减水对港口总体设计的影响。建立考虑波浪循环动力作用效应的深水水工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港口与海岸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向深水、复杂地质条件海域发展的需要,波浪—结构—地基相互作用是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设计了半圆形沉箱、箱筒型基础结构以及浮式箱体结构。
  • 摘要:岛屿经济体是一个独立的海岛或一群海岛,开发利用其岛陆、岛滩及环岛海域的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发展经济并具有一定行政、经济组织的地(海)域单元。我国不同大小、规模、类型的岛屿经济体众多,有台湾、海南省级岛屿经济体,也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岛屿型经济体,还有舟山、厦门市级岛屿经济体,新成立的海南三沙市经济体,更多的则是县级岛屿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在空间尺度、发展基础、基础设施、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发展模式、产业选择、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特殊性。应加强立法,为海岛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确立环保生态经营海岛的理念,从环保的角度思考产业的选择和空间的延伸,加大环境建设投入,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推动海岛经济体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摘要:LNG具有体积小、储存方便等优点,成为船用发动机的首选气体燃料。中国自主开发的船舶发动机急需技术改造,在内河航运领域,随着“长江绿色物流创新工程”的实施,我国已掌握了多项自主技术,能够通过改装,内河船舶应用液化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进而大幅降低废气排放。为迅速把LNG船用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开展LNG船用设备研究;开展加油加气站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 摘要: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保持良好态势,大多数近岸监测海域处于清洁状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污染负荷不断增大,生境退化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受到胁迫,应急能力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维护近海生态系统的物理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确保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对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三类典型生态系统以及自然岸线的保护;立足于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创新海南省环境监控理念,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强化环境风险管理;增强全民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 摘要:本文按“高起点统筹规划、急需点优先建设”的思路,对武装执法舰艇装备体系建设提出几点主要建议,以期对中国特色海洋国土维权执法力量的建设有所参考。建议从国家武装力量规划的顶层面、从海警力量与海军力量相匹配的角度,系统地分析执法/作战需求,科学地界定执法/作战能力(目标),统筹论证装备体系(整体方案),准确选择近期装备建设重点,合理分配近期装备建设任务(落实到“五龙”的装备新建和改换装方案)。优先发展岛屿岛礁海域防卫执法装备,中远海巡视执法装备,油气开采、渔业捕捞海域防护执法装备;重点发展南海、南沙群岛海域的防卫执法装备;创新发展非对称优势的巡视执法装备。发展海上执法船艇装备体系,实现武装化维权执法装备与非武装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装备体系的一体化;海上武装维权装备与海军装备体系的一体化。在东海、南海等不同海域,根据海上对抗特点,海上维权装备体系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实用原则。指出关于南海海域维权执法应注重编队型海上维权执法模式,应为深海油气作业平台提供水下监测、防护的维护执法力量,选用新型执法船。
  • 摘要:开展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对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拓展我国战略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海洋尤其深海矿产资源所处的超常极端环境和特殊赋存状态,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对技术、环保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和可行性予以考量。我国深海采矿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最先进的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具备高效可靠的深海矿产资源商业开采能力。在当前关键技术研究阶段,应重点对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总体技术、采集与行走技术、输运技术、水面支持技术等进行研究。
  • 摘要:对于深海资源,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目前,深海潜水器主要分为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深潜器。其中,无人潜水器又分为缆控无人深潜器和无缆自治深潜器。结合我国“蛟龙”号潜水器研制历程,从耐压材料、浮力材料、观察设备、作业工具、水声通信、能源供给六方面介绍了载人深潜的新技术。在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中应注意面向科学应用.形成作业能力;面向深海探险和观光,探索极限海底奥秘;构建深海装备体系,实现载人与无人装备之间相互支持和协同作业;重视新技术及新装备的开发。随着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等装备体系的不断完善,装备之间相互支持和协同作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作业能力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 摘要: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推进海洋仪器设备标准化是确保海洋观测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业务化运行的关键环节。围绕国家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这一中心,从提高业务化海洋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质量出发,发展先进、实用的海洋观测技术,加速海洋观测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品化开发,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性能及费效比;建立并实行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入网管理制度,在入网前,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编制海洋观测仪器设备业务化应用技术要求。
  • 摘要:我国现代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海洋药物/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技术与品种积累相对较少,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产业目前仍处于萌芽和发展期。当前,国内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十分有限;研究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亟待完善与集成;品种单调,产业化程度低、应用领域狭窄。因此,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的海洋药物创制体系,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海洋药物,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海洋药物企业,将有力地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海洋生物制品包括生物酶制剂、功能材料及绿色农用制剂的研发进程,尽快实现产业化,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战略应面向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物资源,突破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制具有显著海洋资源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创新药物和高值化海洋生物制品,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深层次利用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符合国际规范的产品创新体系、功能完备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与产业化基地;形成在国际技术前沿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研发队伍;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与产业化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 摘要: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四大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国家。海水养殖可分为陆基养殖、浅海养殖和深海养殖,涉及水(水环境和生态)、种(遗传育种)、病(病害防控)、饵(饲料)和养(养殖技术和装备)等。介绍了我国海水陆基养殖、浅海养殖、深海网箱养殖、遗传育种与苗种培育、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以及生态等工程技术与装备情况。指出海水养殖应把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 摘要:渔港不仅是海洋捕捞渔业和海洋牧场的重要基地,还与后方渔业城镇经济腹地相互依托。我国渔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渔港的功能、产业拉动作用及经济辐射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渔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安全问题突出,渔港鱼货交易市场配套滞后,导致鱼货物流不畅;生态环境保护设计理念低,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滞后;立法工作滞后。结合国外经验教训,指出我国渔港工程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确定我国渔港建设“三步走”战略。未来应重点关注现代化渔港模式以及我国东南海域岛礁(人工岛)渔港建设工程。国家应加强对渔业减灾和渔港工程与科技事业的投入,有效提高渔港工程学科对我国渔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海洋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海洋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面临的风险分析、安全检测、预警体系、质量控制、追溯体系等问题。指出,我国海洋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应建立适应于海洋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体系,强化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建立风险数据监测与预警发布机制,建立海洋食品质量控制体系。
  • 摘要:酶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和材料等很多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中国酶制剂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在“九五”、“十五”、“十一五”863计划的连续资助下,在海洋微生物酶学与酶制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较好基础,拥有了一支非常稳定的队伍。目前,已筛选到多种具有新的结构或催化特性的微生物酶种,所开发的海洋生物酶与现有广泛应用的酶相比,具有适应低温、耐盐等特性、有些酶具有非常良好的抗氧化特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等,这些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性,使得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多种海洋微生物酶制剂已进入了中试试验,为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部分酶制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规模的生产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信经过进一步不懈的努力,海洋微生物酶制剂的研究应用开发,必将为我国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本文对基于调制方案的高性能光学测量技术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基于该技术对一系列海洋原位光学分析和监测仪器进行开发的过程。其中原位浊度传感器、原位叶绿素传感器和原位CDOM传感器已实现初步产品化,设备性能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相当;另外原位DO传感器、光学法pH和光学法CO2已完成实验室原理型样机的研制。浊度、叶绿素、CDOM系列原位传感器的检测电路类似,采用调制光源,测量电路进行解调,采用了定频率调制,窄带滤波后异步解调;定频率调制,同步解调;伪随机数调制解调等调制方案。溶解氧传感器的传感器膜采用一种钌的络合物的荧光物质,猝灭剂为溶解氧。截杀了光学法pH、二氧化碳分析系统的机械结构,并进行噪声测试。
  • 摘要:课题组以海洋寡糖制备分离、糖链结构解析、寡糖功能和代谢调控及海洋寡糖产品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筛选建立了海洋寡糖糖昔酶库、制备了系列海洋功能寡糖并建立了海洋寡糖库、进行了海洋功能寡糖构效关系研究、攻克了海洋寡糖规模化绿色工艺制备的技术难题。利用构建的糖昔酶库资源,采用特定的酶解反应与膜分离耦合技术调控寡糖聚合度,研究发展绿色清洁的海洋寡糖工程新技术和工艺路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试试验,攻克寡糖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壳寡糖等海洋寡糖的规模化制备。进一步开发了生物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保健品等系列海洋寡糖产品,尤其是相关产品为我国构建绿色可持续农业体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摘要:海洋科学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不同学科和考察任务对科考船的需求,深刻体现在船型与船舶性能方面。调查设备分为甲板作业支持设备、船体安装设备、舷外作业设备、通用服务设备通导技术设备、实验室设备等6大类。结合海洋科学研究的具体要求,海洋调查设备应保持先进性、系统性,科学考察船与其海洋调查设备应有机结合。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基于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国内科考船的现状,对科学考察船的需求是强烈的。科考船及配套设备的建设以任务书为基本依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考察活动对船舶性能、船舶设备和调查设备的性能需求往往在动态调整与优化中。为保证建设质量,针对每一艘新建科考船,应成立精干的由业主专家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设计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密切配合,凝练明确科考活动对船舶及设备的需求。
  • 摘要:海洋牧场是在特定海域营造适合海洋生物生长繁衍的优良生境,利用生物群体制御技术,聚集人工放养生物和天然生物进行人为、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海域生产力和海域空间,形成高效人工渔场,实现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生态增殖型渔业模式。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规模小、投资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产业需求;海洋牧场技术基础薄弱,已有技术较分散,增殖放流缺乏科学设计和科学指导,生物驯化控制技术函须完善;海洋牧场生境修复与优化技术定量研究较少,在实施过程中大多缺乏高新技术的有效支撑;海洋牧场建设融资和投入政策、科技与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应形成上下共识,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海洋牧场生态容量评估技术、生境修复与优化技术、生物增殖技术、生物制御技术、生态系统水平海洋牧场管理与利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完善适合我国不同海域特征的海洋牧场技术体系,构建呈良性循环的生态增殖型海洋牧场渔业系统,有效地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12年7月5-7日,由中国工程院、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二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1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在青岛市黄海饭店召开。本次会议除安排主会场报告外,还安排了5个分会场进行专题研讨并组织召开了“青岛蓝色硅谷发展咨询座谈会”。会议详细介绍了“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课题设置、工作要求、阶段性成果,提出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意义。必须在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路指导下,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从七方面采取强有力的举措:1)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与装备,增强海洋拓展能力;2)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战略资源保障能力;3)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4)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6)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7)贯彻陆海统筹,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 摘要: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陆地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海湾环境正承受着巨大压力,成为我国海洋环境问题最为集中的区域,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因人工填海工程导致天然滩涂湿地损失、破坏,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也明显降低了滩涂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同时海湾的温度、盐度、水动力等都受到临海工业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不仅导致气温上升,还可导致海洋酸化。在较强的酸化程度下(pH5.5),藻体的光合和钙化过程将受到强烈抑制,从而危及海洋初级生产力过程,也可能加大重金属对底栖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对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影响。应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从科学的视角积极参与海洋开发,有利于促进海湾管理政策的合理性。成立海洋院系或涉海专业,培养海洋人才。用人单位建立对员工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海洋科学素养与业务技能,从而为海湾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 摘要:伴随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调查船正在各国海洋战略与科学发展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的海洋调查船有沿海、近海、远洋和极地之分。通过需求分析,提出国家应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对于调查船所需的重要调查设备加大研发力度,争取早日实现高质量调查设备国产化,以免长期受制于人。规划船型设计,组织跨专业技术合作和经验交流,赢取专项前期经费投入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鼓励创新,有计划地实施对新型海洋调查船前期预研,逐步落实为具体的设计和建造。鼓励预研阶段跨专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项调查船预研经费。建立跨系统、跨行业的海洋调查船设计师、海洋科学家、调查设备工程师、船舶建造工艺师和用户(船东)在内的人才资源库。
  • 摘要:水下远程探测是指在海洋中对水中目标、海底地形、地质以及海洋水环境参量等信息实现远程感知。笔者正在开展用于远程水下探测的双向信息转换与传递技术研究,以水面为自然界面进行光——声信息的双向转换。为了实现激光声遥感技术的实用化,应提高光声转换效率以降低激光发射器的功率要求,并提高探测用声光传感的信噪比;有效克服海表面波浪的影响,提高声光耦合的稳定性。研究了光声能量转换的物理机制、表面声光藕合与信息解调传递的方法;以及可控激光声源技术、高灵敏度的声光表面耦合探测技术、波浪跟踪与补偿技术、非规则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目标散射建模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这种光声遥感新技术的创新技术的研究。
  • 摘要:海洋运载船舶依据用途不同分为商船、渔船和特种船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面又有众多各式各样的船舶。海洋运载的最主要动力源仍将是柴油机。“十一五”期间全球船舶工业、海洋工程产业、国内造船产业异常繁荣,我国海洋运载动力及其自动化产业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满足海洋运载需要的各型各系列动力的产业布局和建设。以柴油机为代表的船舶动力和自动化向着低排放、节能、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国外强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目前的现状,突破技术、产品和产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重点,以点带面,实现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强国奠定牢固基础。针对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高速柴油机以及气体燃料柴油机应掌握整机设计技术、完成自主产品的机型研发,具备发动机整机、关键配套部件以及分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建议着力提升我国船舶动力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研究制定我国船舶动力自主发展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行业健康发展的产品和产业标准;制定船舶动力自主发展的扶持政策;培育并提升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海洋为中国人提供了约20%的动物蛋白质食物23%的石油资源和29%的天然气资源,以及多种休闲娱乐及文化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依附于生态系统,同时又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必须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目前面临着近海富营养化问题、围填海失控导致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受损、渔业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海洋污染严重、流域大型水利工程过热,导致河口生态环境出现负面效应等问题。为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设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风险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加强海洋意识宣传与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摘要:在设立舟山群岛新区的时代背景下,舟山的海岛开发正面临一次重要发展机遇,这必将成为舟山海岛开发的一次里程碑式转折。舟山地理位置优越,海岛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开发过程中,应通过引导港口物流业从中转式物流向商贸型综合物流转变,促进港航物流集聚发展。充分利用舟山港口大进大出的优势,实现临港工业升级。结合新区规划,开发集合性、高端化的滨海旅游工程。还可以发展现代渔业、清洁能源、海洋科教和海洋生态工程。海岛开发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海岛开发类型间的关系,做到集约化利用资源和最大化产出成效。处理好临港工业与旅游、生态的共存关系,临港工业与物流的协同关系以及旅游与清洁能源的支撑关系。
  • 摘要:沿海港口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自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发展建设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呈高速发展中。当前港口规划应推进大中小港口协调发展;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有序推进主要货类运输系统专业化码头的建设;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和完善港口布局规划,稳妥把握后续工程建设节奏,切实提高投资风险意识,避免过度超前。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继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完善公共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坚持节约、集约利用港口岸线、土地和海洋资源。
  • 摘要:目前,我国的海水养殖水产动物的病害种类达200余种,常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损失率20%左右,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海水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迟钝爱德华氏菌是我国北方经济养殖鱼种大菱鲆、牙鲆腹水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几年内陆的一些淡水鱼养殖鱼场也有病例报道,并呈显著上升态势。通过对爱德华氏菌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此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该菌的主要致病机制,并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毒力相关功能基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鲆鲽类海水养殖鱼类的基于毒力基因突变的减毒活疫苗、基于大量样本筛选的弱毒活疫苗、基于反向疫苗学的亚单位疫苗。
  • 摘要:本文所提的大洋渔业资源是指大洋和公海渔业资源,包括高度洄游和跨界鱼类种群以及深海渔业资源。大洋渔业是指在大洋公海海域获取海洋渔业资源的活动,包括捕捞生产、渔获物加工运输和营销的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资源型战略性产业。我国远洋渔业始于1985年,经过26年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渔业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远洋渔业在装备、技术、渔情信息、科研投入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提高我国大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议开展主要大洋渔业资源的科学系统调查、主要大洋渔业种类的生活史及环境对其影响研究;渔业资源动态评估、渔捞统计与评估技术,以提高对大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开展大洋渔业资源和渔场的预测预报,重视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组建国家远洋渔业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对先进远洋渔船、船用设备、甲板机械、助渔仪器的研制;提高远洋渔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从而增强我国远洋渔船的捕捞能力和适应国际渔业管理的需要。
  • 摘要:海岛类型的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具有多元化属性,保护性开发成为国际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显著特征。海岛开发模式主要有农业、工业、旅游等综合开发模式、专业开发模式以及战略开发模式。从国际海岛发展历程来看,海岛保护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护中的开发,即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一类是开发中的保护,即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海岛属性的多样化决定了海岛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多样化,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海岛而言,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海岛开发的专业化导向和保护性开发基础。成功的海岛开发与保护不仅需要海岛社区的有效管理,也需要海岛外部的大力扶持。充分发挥海岛的优势,实施海岛特色开发,并将海岛经济有机地嵌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实现陆岛一体化发展是海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摘要:有效控制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从生产源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严。因此,新形势下,应科学评价质量安全,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包括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的安全限量指标。通过对产地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使用新型的农业投入品与技术,对种养殖过程进行监测调控来有效控制生产过程。建立产品安全预警技术,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完善质量安全认证技术体系。
  • 摘要:科学判定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现状,是进一步做好海洋经济、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前提,指出污染、围填海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建议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大力提倡生态价值观;加大对海洋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加强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倡导海洋生态工法,同时要求国家和地方支持工程建设海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 摘要: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程度和空间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因此对海洋环境敏感区进行识别,并分析其对不同海洋活动类型的敏感程度,对于在经济开发或海洋污染防控中优先保护重要敏感目标,选择影响最小的活动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及人类环境造成的冲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我国“海洋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的海洋环境敏感区分类体系。对海洋环境敏感区分类方案进行了探讨,但这仅仅是海洋敏感资源保护中的部分工作,开展海洋环境敏感图制作与海洋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方案制订工作,并针对不同的海洋工程活动和污染类型对海洋环境敏感程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均是合理进行海洋开发活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 摘要:由于近海海洋环境破坏严重,养殖区环境污染和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导致养殖鱼类品质下降,死亡率不断增高。为此,将网箱养殖业从内湾、近海向外海或深海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对抗风浪网箱水动力特性研究中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对课题组多年来在深水抗风浪网箱数值模拟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总结,以期相关成果为解决制约网箱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提供工程理论和技术方法上的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计算波流作用下柔性网衣系统受力、运动和变形的三维全时域模拟方法,同时实现了网衣周围流场分布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2)探明了浮架结构的水动力系数取值和波浪力计算方法,提出了波浪作用下浮架系统受力、运动和弹性变形的藕合计算模型。(3)建立了完善的重力式整体网箱在水流、波浪(包括规则和不规则波浪)和波流联合作用下动力响应计算模型,实现了单体重力式整体网箱受力、运动和变形的三维全时域数值模拟。(4)建立了波流作用下多体组合式网箱的动力响应特性计算模型,开展了不同组合形式下网箱动力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
  • 摘要:本研究报告所阐述的海洋安全保障装备主要是指针对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相关海洋安全保障的装备,包括海上执法船(含海警船、海监船、渔政船、海巡船、海关船)、海上救助船、多用途保障船、海上保障基地(含活动基地、海礁基地、水下安保系统)等,不涉及海军作战装备。结合国外海洋安全保障装备的情况,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着未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全保障装备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长远发展规划,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根据我国未来海洋执法需求,初步构想了我国未来海上执法力量的构成,主要由空天装备、海上执法与保障装备、水下安保设备三部分构成。我国海洋安全保障装备与科技发展重点主要围绕船型开发技术、船舶系统研发技术、专业执法装备技术、大型浮动式保障平台、无人系统技术、信息化指挥通信技术等领域。建议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海上安保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国外技术交流、合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摘要:水母的暴发导致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由于海洋动物的暴发而形成的生态灾害。本文在对国际水母暴发问题的研究现状、关键科学问题的争论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近海水母暴发机理的理论框架和科学假设,在未来的几年中笔者将进行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建立我国近海水母暴发与生态系统演变的理论体系。水母研究中,在样品采集和鉴定、水母观测、生活史以及长期变化数据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应调整研究方法,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水螅体上,而是应该放在导致水母暴发的环境条件上,水螅体能够存在于各种硬质海底,但并不是每个有水螅体存在的区域都是水母暴发的源头。通过研究水螅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哪些环境因素控制水螅体的繁殖方式,进而认识水母暴发机理、寻找水母暴发源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我国近海导致水母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底部海水温度变异和富营养化导致的小型和微型生物的大量增加导致的。
  • 摘要:未来的海洋是蓝色农业的新大陆,陆基高效全循环高效养殖工程与深海网箱养殖工程是面向未来的高效养殖模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效养殖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战略需求。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发展高效集约化养殖,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装备工程技术,提升水产养殖系统自身控制能力。应用现代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控制与减少富营养物质排放。我国海水高效养殖工程技术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步入逐步深入发展的阶段,研发了多项关键设备,形成系统模式。海水陆基全循环高效养殖工程技术已趋成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高新化、普及化;大型化、超大型化;产业化、国际化;自动化、机械化等方面。实现规模化高效养殖、系统化装备保障、养殖管理精准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专业化、节能减排等是我国面向未来海洋的高效养殖工程系统研究的方向和构建的重点,需要科技的引领和政策的导向,需要设立重大工程给予切实推进。
  • 摘要:港口是海洋运输中最典型也是数量最多的海陆联运工程。经济学视角下,港口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围绕海运货物的多产业集合空间。第三代港口作为商贸的物流中心,应该提供通畅而庞杂的信息服务。我国当前港口集疏运还没有形成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的协调发展格局。我国港口更多地以转运为主导,应该说与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有关,在我国,港口主要是指那个港口装卸企业的厂区,而不是计划容纳众多商贸和物流企业的区域。如果我国不把一些吞吐量大港做成真正的第三代港口,一个港口的腹地只能是刚性腹地,随着港口的增多,这些刚性腹地会越来越小,地方政府将港口经济做大的热情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海陆联运工程的语境下谈物流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港口,意在向工程界人士述明第三代港口及商贸物流港口的真相,希冀工程界在港区设计上为集疏运企业和小微物流企业预留足够的空间,从而为地方政府和经济学界做大港口经济创造条件。
  • 摘要:海底观测网络作为可以实现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的一种新型平台,将是继调查船舶和遥感通信卫星之后,人类探测深海的第三个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减害防灾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主要由海底固定观测节点、水中移动观测节点(如AUV ,Sea Glider)、基站、电、作业装备(ROV)等构成。通过对海底接驳盒的系列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多路电能变换、分配、监控和故障保护;多路高带宽通信;多节点的能量监控和数据传输;多节点的故障诊断、故障隔离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通过与国际已有海底观测网络(MARS)相合作的方式,在国际观测网络上进行试验和接并,原位获取实时数据;使得中国的深海观测技术跨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将为我国深海海底观测网技术的发展和下一步观测试验网的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
  • 摘要: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有望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一般离散地分布在数十一数百米见方的范围内,分布水深主要集中在1500米-3000米之间,寻找硫化物需要科学的调查方法和高新技术手段。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技术方法与流程。需要完善、提高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多金属硫化物找矿模型,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和钻探技术对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矿床空间分布特征勘探和研究,以开展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对洋中脊热液区进行预测,研究其分布特征;对其热通量和物质通量进行研究;调查洋中脊深部地质结构;综合分析陆地硫化物矿床、海底多金属结核和富钻结壳的资源评价方法,根据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特点,探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区的资源评价方法,为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资源评价提供支撑。
  •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坚持“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因地制宜养殖增殖、鱼虾贝藻全面发展、加工运销综合经营”的发展方针,以“巩固提高藻类、积极发展贝类、稳步扩大对虾、重点突破鱼蟹、加速拓展海珍品”为主攻方向,初步实现了虾贝并举、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科技成果。良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为生态工程化提供了种质基础;陆基工厂化养殖、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深水抗风浪筏式养殖和网箱养殖、滩涂贝藻养殖等各具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正在涌现;病害防治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取得明显进展;渔业捕捞方式正在转型;为现代海水养殖的生态工程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n 我国海洋农业亟待解决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海水养殖生态工程与技术面临理论与技术原理研究不足、陆基养殖单位密度产量较低、节能减排型池塘高效养殖设施缺乏、滩涂清洁生产养殖生态工程技术落后、浅海高海况养殖装备与生态模式亟待研发等问题。目前,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池塘生态养殖、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生态工程技术方兴未艾,基于生态系统的养殖新技术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rn 现代海水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思路是采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在陆基养殖系统协调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突破节能减排技术,建立生态工程化养殖体系,实现低碳渔业;采用生态恢复和人工放流技术,在浅海养殖系统建立现代浅海养殖生态工程技术系统和模式,实现碳汇渔业。rn 现代海水养殖生态工程通过重点实施养殖容量模型构建、陆基生态养殖工程、分级多元化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滩涂生态养殖工程、多营养级浅海养殖生态工程、离岸生态渔业工程,实现现代海水养殖设施、技术和模式的系列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 摘要:我国现代海洋食品物流有别于普通商品物流,是现代食品物流体系中专业性较强的物流行业,它既有一般商品物流的基本特征,又有鲜明的行业特点。通过分析国内外海洋食品物流的现状,总结了现代海洋食品物流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探讨海洋食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应加强和完善海洋食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成立海洋食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食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重点研究水产品直接配送运行模式,设计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食品流通专业图层结构,开发直接配送商务服务共享平台以及信息可控、资源共享、贸易灵活、资金流既强大又畅通的水产品交易平台。针对水产品物流过程的品质易变性以及产品安全控制环节弱等问题,建立海洋生物制品中典型危害物质的快速准确、经济安全、高通量、高灵敏的检测系统和实时跟踪监控系统。
  •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及迅速增长的人口食物资源的需求,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远洋渔业资源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我国近海渔业的入渔门槛提高,渔业空间发展受到制约;基础装备水平不高,渔船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老龄化现象严重;作业力量相对分散,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差;人力资源不足,基础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建议建立资源养护和恢复型近海渔业,包括负责任近海捕捞业、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积极发展休闲、游钓渔业等;实现渔港功能的多元化,完成渔场、渔港、渔村一体化,实现水产品加工与物流现代化,同时建立中心渔港,包括拍卖市场,增强渔捞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度发展远洋渔业产业,包括远洋产业链、远洋捕捞装备关键技术、远洋渔场的开发、渔期形成规律及预报技术等。
  • 摘要:海洋调查船是指载有科技人员和专用仪器、在海上对海洋相关自然特性进行各种调查研究并获取其基础参数的专门作业船舶。我国海洋调查船目前存在理念落后,定位不清;数量不足,配套不全;船龄老化,技术落后;管理分散等问题。建议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视角看待并重视我国海洋调查船事业,把构建和发展我国的海洋调查船队纳入国家顶层战略规划中。设立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建设专项,紧密追踪本领域世界发展的动向;建立海洋调查船的功能定位和分级标准;以综合性和小型化的理念指导各类各级海洋调查船的建设,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克服部门所有制下的自建自用的封闭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以期保证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协调、高效运行。
  • 摘要:作为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重大技术装备之一,同时也是“开拓深海和大洋”的瓶颈,ROV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国防能力和科技水平,发展该项技术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军事安全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还对未来的海底空间利用、海洋旅游业、深海打捞、救生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战略意义。文章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两方面介绍了ROV的需求,介绍了国内外潜水器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指出我国ROV技术目前存在着自主创新不足、海洋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缺乏有效机制和平台、深海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脱节等问题。构建我国的深海装备研发、试验、产业化公共平台(基地),应不断完善我国的深潜装备技术体系,实现深海运载和作业技术的国产化和产业化,造就国际先进水平的潜水器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和高级人才,形成深海作业能力。同时在政策措施方面建议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发挥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人才,成立海洋技术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同时吸纳广泛的社会投资进人海洋装备制造领域。
  • 摘要:韩国海岛开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以渔业为主的农业型,朝鲜半岛南端多数岛屿从捕捞转向海水养殖业;以旅游为主的综合开发型。结合济州岛、永宗岛、龙游岛、巨济岛、尾岛、独岛等海岛的实际开发情况,指出,我国海岛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优先、远近并重的原则;对有争议岛屿,采取占领为先的原则。完善海岛开发各项立法工作,出台相关政策,留住人才。提升海岛的管理水平,制定高标准的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对有居民岛和无居民岛实行差异的管理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发展多种产业,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降低海岛交通成本,增强经济性。
  • 摘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多年监测报告,分析了海南岛近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变化,并总结了发生此类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是海南岛近岸典型生态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在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目前,各类典型生态系统仍然受到各类人类活动的威胁与干扰,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 摘要:深海生物勘探(Bioprospecting)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主要任务就是获取深海基因资源。生物勘探分为三个技术层面,首先是通过海上勘察从深海环境中获得地质与生物样品;第二步,从中分离获得微生物菌株及基因资源;最后,对所获得的微生物及其基因样本进行应用潜力评估,从中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酶以及活性化合物等,并最终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介绍了深海微生物的培养、热液生物、冷泉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如何在矿产、生物勘探开发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有效地避免损害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进而保护这些珍稀的深海生物资源已显得尤为重要。制定了科学家行为守则,建立海洋保护区进行积极保护。
  • 摘要:船用高速柴油机,具有功率大、体积小、高可靠性、维护方便等优点,应用更为广泛,是典型的军民通用、船陆通用、一机多用动力装备,可以通过军用带动技术发展,以民用促进成熟发展,具有其他机型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我国的柴油机技术总体设计能力及综合评估能力较弱;在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上,仍存在关键制造工艺瓶颈;试验验证体系不完善。结合河柴重工、山柴公司和重庆康明斯等企业分析以及市场需求分析,指出应持续开展柴油机总体集成技术、关重件设计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高增压技术、排放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企业为主体,以现有技术产品为基础,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产学研相结合,自主研发新型动力产品,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提升制造企业的先进制造水平,提升原材料的研发能力与轴瓦、高压油泵、增压器等关键配套能力,实现与国际先进制造能力同步发展。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观念,对自主研发项目及产品在税收、返税等方面给予补贴政策支持;大力支持、资金扶持大型集团公司建立全球服务保障体系,为自主品牌动力装备走向世界提供保障。
  • 摘要:海洋机器人(UMV,Unmanned Marine Vehicle)包括水下机器人和水面机器人两大类。我国在军事、深远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科学考察以及商业等方面对海洋机器人提出了需求。目前海洋机器人在自主性、能源及动力推进、先进的电子自动化设备、发射及回收技术、标准化与模块化等核心技术亟待解决。我国下一代海洋机器人发展应提高自主性,使AUV从“信息型”向自主“作业型”发展;多种类型协作,以集群、联网的方式执行作业任务;不再局限于海洋这一单一介质空间;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传感器领域的技术进步,将有可能使仿生机器人走向实用化。
  • 摘要:船舶(含海洋工程)的基础共性技术系指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先进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它们的水平和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工业科技发展的速度。我国的基础共性技术存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研究处于面窄空多的状况;重视和投入不够等问题。“十二五”期间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先进设计方法和工具性设计软件类、船型优化与平台优化类、节能减排类、高性能船、浮型结构物等新概念类方面。
  • 摘要:深海空间站是一类不受海面恶劣风浪环境制约,可长周期、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业工具与装置,进行水下军事工程作业、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的载人深海运载装备。我国在海洋安全的保障、海洋权益的维护、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深海科学的探测研究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攻克深海运载、作业与保障的核心技术。为进一步增大水下作业时间、能源动力和作业能力,以满足“海底深潜、海底观测和深海钻探”三大主要方向上的海洋科学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在研制成“蛟龙号”的基础上,发展深海空间站技术,分阶段研制小、中、大型深海空间站。进一步完善深海空间站与深远海极大型水面基地技术,适时研制3500 t级军民两用水下重载作业与能源供给型深海空间站及24000 t级的水下钻井型深海空间站,将有助于我国在21世纪的世界深海资源、科学与军事竞争中获得技术与能力优势。
  • 摘要: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程技术,属于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一门应用技术领域。本文讨论发酵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对产业应用的重大影响。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微生物动力学研究逐渐发展成生物反应工程,形成了生化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把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发酵体系作为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微生物细胞内在的生理活动、微生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与外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反应器中流场的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以及与菌体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寻找过程放大的敏感参数,实现生物过程放大的目的,促进生物技术实验室成果向工业过程产业化转化。
  • 摘要:海洋生物功能材料由于大多具有独特的诱导修复功能、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可降解吸收性,成为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我国应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及基础,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创新,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和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替代进口产品;围绕产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生物材料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解决产业化的关键工程技术,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产业示范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产品指导和审批制度,加快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 摘要:海洋能是指海洋中所蕴藏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更广义的海洋能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等。从资源、政策、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海洋能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当前存在着对海洋能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公众关注度不够;政策引导不足,欠缺激励机制;研发力量分散,缺乏核心技术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共用平台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应结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要做好统筹规划,选准研究方向和开发重点,实现有序发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和健全促进机制;加大工程示范力度,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海洋能开发装备制造业;加强海洋能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我国海洋能开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 摘要:1949年至20世纪末,我国兴起了三次大的围填海热潮,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热潮。大规模围填海活动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建立一套综合的围填海管理体系,从规划与立法、项目审批与执行监督以及基础支撑系统三个层次对围填海管理予以完善。制定围填海红线制度,加快生态补偿法规及机制的建设;加强围填海项目审批与执行监督工作。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监测检测并设立公共数据平台,为围填海的决策评价提供坚实基础;加强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定量评估研究,以指导围填海选址定位及生态补偿方案的制定;加强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管理学研究并加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提高各级官员及公众的生态意识,以促进科学决策。
  • 摘要:我国水产养殖的模式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滩涂养殖、筏式养殖以及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等。我国的水产养殖业目前还是以传统技术为主,巫须大力提升工程技术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和装备基础。良种缺乏、病害日益增多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界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缺乏,风暴潮、冰冻等自然灾害往往对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影响。未来,应更加强调对环境容纳量、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养殖自身污染、生态入侵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的研究;加强浅海滩涂初级生产力评估技术、浅海滩涂污染物自我净化能力研究、水产经济物种产卵场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养殖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养殖产地环境管理技术体系,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养殖良种培育技术研究,重点是对调控品质、生长、抗病等重要性状基因的高效发掘及基因调控网络解析,揭示生长发育的规律及产量、抗逆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等。
  • 摘要:发展海底观测网络技术,必须有两项工作作为先行支撑:小型的典型海域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和支撑海洋立体观测网络的海上公共试验场。浙江大学—摘箬山岛海洋立体观测示范研究及试验系统(ZJU一ZRS Experimental ResearchObservatory, Z2ERO)即为此应运而生。该系统拟布放到浙江省舟山市摘箬山岛周边海域。 Z2ERO系统由岸基设施设备、一个主接驳盒、三个科学仪器插座模块以及若干挂载到系统中的观测仪器设备组成。本系统将建立集“岸基——海面——水下——海底”的联合试验模式,全面支撑用于各种海洋深度、条件以及具有不同海洋参数的海洋观测装备。拟通过研制并集成原位物理、化学传感器,建设示范性全断面自动监测平台,将其挂载到Z2ERO系统中,对近海生态环境、海洋动力环境、灾害特征等实施长时间的实时在线监测,并借助该平台实现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同时为渔场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 摘要:海洋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对维护我国食物安全、保障国民健康体质、带动海洋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处于较低水平,国家对海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投入长期不足,海洋食品加工装备以仿制为主,缺乏自主创新;我国海洋食品现代物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落后。应建立海洋食品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踪体系,加大海洋水产品蛋白高效利用、海洋食品功效因子开发与功能食品制造、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海洋食品加工副产物的蛋白精深加工、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制备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成果和先进装备。加强物流关键技术开发、服务及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体系的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
  • 摘要:海洋运载装备的发展趋势是朝超级绿色方向、智能化、大型化、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着船舶科技创新能力弱;绿色船舶技术面临较大挑战;精益制造水平尚有较大距离;数字化造船技术的应用还有较大差距;船舶设计技术水平落后;特种海上装备发展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应构建军民融合的海上运载装备体系和相关的技术体系。加大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力度,优化船舶产品结构,提升绿色环保新船型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推进精益造船,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造船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重点发展绿色节能环保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关键船用配套设备等。
  • 摘要:本文就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研发可借鉴的经验、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笔者的看法,并提出两点建议。我国目前在海洋动力环境观测技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的研发水平缺乏原创性。因此,应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实现我国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的创新。结合我国的实际,建议构建适合国情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研发规范化海上试验平台,利用规范化海上试验平台,使海洋学家与工程技术专家融为一体,实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的研发体系。
  • 摘要: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是建设海洋科学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突破技术壁垒,打破国际垄断,提升我国海洋科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海洋调查船装备缺乏顶层管理,导致装备建设不成体系,船型单一、船龄较老;海洋调查船的设计与建造缺乏持续性,工业能力相对落后。我国的深海空间站研发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发展目标,水下作业工具的发展研究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专项技术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应成立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各单位的装备需求,制定顶层发展计划;结合海洋发展战略,建立装备体系.成系列发展;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利用率的最大化;加强装备设计、建造以及配套产业等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 摘要:涉海工程的区划需要在考虑区划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对海洋的影响以及海洋对于该类工程的支持、制约甚至威胁。我国拥有的海岸线长度为18000多千米,这样的海岸带自然地理基础提供了沿海港口、产业和城市布局的基础,形成诸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城市-工业群.我国的沿海产业涉海工程布局存在着横向布局相对过度,而海陆纵深布局相对缺失;强调近期及经济效益,忽视中长期及环境效益等问题。建议统一沿海区域发展规划;适时推进国家沿海工程布局转型;建立健全涉海工程布局规范与标准;建立公众参与的科学合理监督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