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收支

碳收支

碳收支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水产、渔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176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碳收支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英、赵荣钦、丁明磊等。

碳收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1761 占比:99.88%

总计:91870篇

碳收支—发文趋势图

碳收支

-研究学者

  • 刘英
  • 赵荣钦
  • 丁明磊
  • 于贵瑞
  • 张战平
  • 侯丽朋
  • 延晓冬
  • 方华军
  • 方磊
  • 李荣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玉英; 胡春胜; 董文旭; 张玉铭; 李晓欣; 刘秀萍
    • 摘要: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合农户抽样调查和农事活动碳排放系数明确了农业能源碳排放,进而计算出该区域农田的碳中和潜力。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净截存的有机碳量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为604 g(C)·m^(-2)和540 g(C)·m^(-2)。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损耗,该区域小麦季和玉米季非能源碳净碳固存量分别为-359 g(C)·m^(-2)和-143 g(C)·m^(-2)。通过对农地投入中能源碳排放的研究发现,冬小麦季农药、化肥、农用机械消耗柴油及农地灌溉的碳排放分别为3.74 g(C)·m^(-2)、90.70 g(C)·m^(-2)、5.68 g(C)·m^(-2)和2.05 g(C)·m^(-2),玉米季分别为2.89 g(C)·m^(-2)、53.70 g(C)·m^(-2)、10.20 g(C)·m^(-2)和2.05 g(C)·m^(-2)。综合非能源(包括籽粒固碳)和能源碳观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为碳汇,其强度分别为-257 g(C)·m^(-2)和-74 g(C)·m^(-2)。以华北平原典型集约高产粮区——河北栾城为例,其每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碳中和潜力分别为3.8×10^(10)g(C)和9.4×10^(9)g(C)。此外加强耕地管理,推广农业低碳化和发展富碳农业均可作为该区域有效的固碳措施。总之,本研究明确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碳汇强度,估算了该农田系统在河北栾城的碳中和潜力,并提出了有效的固碳措施。
    • 禹康康; 王延华; 孙恬; 田甲鸣
    • 摘要: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人类活动剧烈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和碳排放量上升。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利用ArcGIS软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依据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20年4期太湖流域遥感影像数据,对太湖流域各历史时期(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排放进行了分析。同时,为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碳收支的影响,借助IDRISI软件对2030—204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采用碳收支系数估算法对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碳净排放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排放量不同,其中建设用地对碳排放量贡献最大,远超耕地,且呈现不断增加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30—2040年碳排放强度趋于平缓走向,说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治理措施已见成效。
    •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杜美荣; 高亚平; 方建光; 蒋增杰
    • 摘要: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 滕菲; 王艳军; 王孟杰; 李少春; 林云浩; 蔡恒藩
    • 摘要: 区域碳收支动态监测与评估是推动城市群低碳发展和碳达峰的关键基础问题。设计和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碳收支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耦合关系。基于2001、2005和2010年碳排放、净初级生产力、土地利用和土壤等数据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碳收支的时空分布估算模型,接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景观格局指数与碳收支的相关性,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景观格局指数因子对碳收支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收支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次之,东部低的特征;(2)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碳收支具有明显时间异质性,2001、2005和2010年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2001—2005年下降幅度较大;(3)斑块类型面积、城市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与碳收支具有负相关性;边缘密度、城市建成区斑块密度与碳收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4)2001年、2005年和2010年的建成区总面积是碳收支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斑块类型面积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碳收支空间异质性影响贡献程度比其他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强。一定程度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景观格局与碳收支时空分布的相关性,可为碳达峰/碳中和、城市形态优化等提供科学参考。
    • 林晓雪; 黄佳芳; 李慧; 仝川
    • 摘要: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的瞬时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以及甲烷(CH_(4))排放通量,并通过对总光合吸收量(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拟合以及ER与气温的拟合,外推2个沼泽生态系统CO_(2)气体在月、年尺度上的NEE和ER,评估其年固碳量。2个沼泽生态系统的NEE和ER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为大气中CO_(2)的汇,而冬季则转化为大气中CO_(2)的源,芦苇沼泽年尺度固碳能力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芦苇沼泽与短叶茳芏沼泽CH_(4)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CH_(4)排放,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分别为(5371.52±336.97)g CO_(2)-eq/m^(2)和(2730.32±503.67)g CO_(2)-eq/m^(2)。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半咸水沼泽湿地在年尺度上是一个较强的碳汇,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 何玉勤
    • 摘要: 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碳补偿,既是对发展权的补偿,对于促进其区域公平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2005年~2016年的碳源碳汇数据为基础,基于对其碳收支核算的基础上,借助碳补偿价值模型计算了长江经济带碳补偿金额大小并划分了长江经济带的重点支付和重点补偿省份.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自规划后碳补偿价值支付省份较获补省份多,除云南和四川属于重点获补省份外,其他9个省份都属于支付省份,并且支付总金额与净碳排放量成正相关关系.
    • 霍思伊
    • 摘要: 针对我国的碳收支状况,必须要尽早建立一套自己的监测、计算、报告和核验的标准体系,以保证话语权在我,而不是由别人说了算。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是对中科院学部设立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最新研究汇总。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迫在眉睫,但长期来看,中国是否能真正实现低碳转型,更大的挑战指向了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
    • 摘要: 人民网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刘毅研究组联合中、英多位科学家,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CO_(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TanSat)的大气CO_(2)含量观测,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大气科学进展》杂志。
    • 高抒
    • 摘要: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的3个前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河口泥区未来演化趋势、泥区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条件和过程、泥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初级生产及低氧水层的关系、泥区消浪作用及其机制、颗粒态有机质衰减曲线(或曲线族)、颗粒态有机质碳库增量潜力等。其研究需要海洋观测站网在底部边界层、水层、新型数据上的支撑,以满足数据分辨率、连续性的要求。底部边界层连续观测将有助于重力流、泥区消浪作用、湍动影响下的沉积物起动曲线族等问题的解决。水层观测将有助于有机质衰减系数的研究,进而获得有机质埋藏率、浅层天然气、有机碳库增量等问题的答案。一些新型数据含有物源、沉积体特征和演化的大量信息,此类数据的获取将依赖于观测技术的突破。
    • 刘青丽; 蒋雨洲; 邹焱; 张云贵; 张恒; 石俊雄; 李志宏
    •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对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源和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烤烟生长及管理的特殊性,研究烟田生态系统碳收支,为提升烟田管理及农业碳汇估算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定位试验为平台,以单施化肥处理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7年观测了烤烟生长季的碳收支.研究结果表明,烤烟生物量平均为(5832.10±537.32)kg hm-2;烟株碳含量平均为(42.14±0.05)%,累积固碳量为(2459.25±233.78)kg hm-2.烤烟根系碳占烟株碳比例较高,平均为24.94%.烤烟生长季湿沉降碳达到了115.32 kg hm-2,干沉降碳量为6.54 kg hm-2,两者占根系碳的20.01%.烟生长季碳输出总量为2464.98 kg hm-2,其中CO2排放碳占碳支出的98.99%,径流损失碳占支出的0.76%,淋溶损失碳占支出的0.25%.烟田生态系统对大气而言是弱碳汇,碳汇量116.13 kg hm-2.虽然烤烟固碳总量相对较低,但其根系对土壤碳贡献却相对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