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补偿

碳补偿

碳补偿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2597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江淮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第六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 、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等;碳补偿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明磊、刘英、赵荣钦等。

碳补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2597 占比:99.96%

总计:172666篇

碳补偿—发文趋势图

碳补偿

-研究学者

  • 丁明磊
  • 刘英
  • 赵荣钦
  • 张战平
  • 李宇翔
  • 于谨凯
  • 张巍
  • 杨志坤
  • 焦士兴
  • 王立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彩兰
    • 摘要: 案例分析1.《碳中和:物联网的新机遇》教学案例分析纵观教学过程,几个任务设计能够自然过渡,过程非常流畅,表现在:其一,从“碳中和”话题导入后,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植树造林方面的专业和能力,借助蚂蚁森林的碳补偿机制,自然转至树木种植管理技术,数字植物园顺势引出。
    • 孙丽平
    • 摘要: 以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驱动,从碳源碳汇新角度通过对某党校能源、生态、工作和生活等系统要素的解构,进行公共机构的碳排放估算和碳补偿研究。从源汇两端展开研究,厘清碳估算清单,构建估算模型,计算碳排放总量。提出碳补偿途径和增进碳汇效果的各种措施,为其他公共机构碳排放估算提供可靠抓手,为公共机构的碳中和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 高越; 冉泽
    • 摘要: 甲烷是短寿命强势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大气中的寿命约为10年。减排甲烷可以有效降低大气中的甲烷浓度,从而延缓全球温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中国农业领域甲烷排放占全国人为甲烷排放量的40.2%,仅次于能源领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甲烷减排工作已势在必行。
    • 刘芳; 张李亮; 江海涛
    • 摘要: 文章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对多年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并提出碳补偿措施。结果发现:由于该地区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随着能源利用率的逐步提高,碳排放强度呈现不断减弱趋势。各省市均是碳赤字地理单元,江苏省需要支付的碳补偿最高,贵州省需要支付的碳补偿最低。建议结合碳排放效应,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措施实现长江经济带的低碳转型。
    • 邓万军; 吴建明; 李军; 鲍凯
    • 摘要: 本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以大广高速公路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为依托,分析高速公路施工建设过程中路域植被吸收CO_(2)和释放O_(2)的机理,分析了适宜赣南地区的植物类型,调查其碳吸收和氧排放效率,为路域生态林带的碳补偿提供技术选型依据,提出基于固碳释氧的高速公路林带设计补偿技术方案,从提高碳吸附、提升氧排放的角度提出了高速公路碳补偿方法。
    • 周萍; 陈松林; 李晶; 李晨欣
    • 摘要: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差异与碳补偿研究,为各地域根据净碳排放量制定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以及碳补偿价值测算模型,计算各市域不同时段的碳排放量以及碳补偿价值。[结果](1)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净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先快后慢。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增加3.41×10^(7) t;林地为主要碳汇,其碳吸收量减少近3.00×10^(4) t。(2)净碳排放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碳排放量高、碳补偿率低的福州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净碳排放量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碳排放量少、碳补偿率高的南平市,除厦门市外,各市的净碳排放强度与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相似。(3)碳补偿价值与各市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相似性,高碳补偿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净碳排放量大的福州市、泉州市,受偿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净碳排放量小的南平市。[结论]为实现区域协调以及低碳发展,需不断完善碳补偿机制,从低碳层面依靠碳补偿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
    • 廖志高; 刘攀; 姚黎明
    • 摘要: 核准我国各省份的年度碳排放量,是国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核心问题。基于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30个省域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净转移量,并以各省域商品流出中的省内增加值占比作为分配因子,对各省域隐含碳进行分配,实施碳排放责任共担。将隐含碳与碳补偿机制相结合,构建碳补偿理论模型,基于省域隐含碳净排放的测算,厘清碳补偿的主客体。结果显示:从净转移量来看,对外省贸易隐含碳净转入的省份有23个,隐含碳责任分配比例为42%至80%,且均为碳受偿省份。对外省贸易隐含碳净转出的省份有7个,责任分配比例为31%至35%,且均为碳支付省份。通过隐含碳测算,厘清各省域在省际贸易中实际的碳排放水平,将省际贸易中碳排放责任与经济效益关联起来,实现了权责分明的碳责任分配与碳补偿
    • 伍国勇; 刘金丹; 杨丽莎
    • 摘要: 农业已成为中国碳排放主要源头之一,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及碳补偿潜力,可以为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指导.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再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绝对β收敛性检验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追赶效应",最后选取参数对比法测算中国农业碳补偿潜力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均值为0.039,整体差异变化呈现"U"型态势,这说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相对差异具有明显的波动演进趋势.各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地区其下降速度并不一致,东部和中部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较快,全国和西部下降速度次之.②2001—2018年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Moran's I整体为正,Geary's C整体小于1,LISA集聚分布呈现高-高、低-低集聚态势.这些结果均表明中国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低)相邻省份相对集聚,呈现出比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③绝对β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层面的农业碳补偿率都存在"追赶效应".趋同理论下的参数对比法表明中国农业碳补偿潜力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碳补偿潜力最大,平均碳补偿潜力为42.72%,明显高于东部平均碳补偿潜力(27.05%)和中部平均碳补偿潜力(29.40%).就区域内部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碳补偿潜力最高的省份分别为福建(59.23%)、湖北(47.63%)和甘肃(64.85%).因此,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并加强区域间协调合作能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 孔令昊
    • 摘要: 针对民用航空旅客在碳补偿支付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基于Rubinstein博弈的定价模型研究碳补偿价格。该定价模型以讨价还价过程中博弈双方的碳补偿出价为研究对象,博弈双方期望价格、博弈双方的贴现因子和博弈双方的期望价格区间作为该模型的基本假设,通过三阶段Rubinstein轮流出价确定均衡交易碳补偿价格。通过案例分析表明碳补偿交易价格与航空公司方谈判力正相关,航空公司方对旅客方的期望价格空间了解越精准,最终碳补偿交易价格越高,该模型可为航空碳补偿定价提供理论参考。
    • 仰亮亮; 江怡彬
    • 摘要: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文章以长三角世界遗产地为调研地,通过发放问卷获取一手数据,探究游客碳补偿意愿、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个人价值取向、旅游地情况、政府工作量对游客碳补偿意愿、行为均存在正向显著关系。其中,在影响碳补偿意愿的因素中,个人价值取向相关性最强;在影响碳补偿行为的因素中,政府工作量相关性最强。在实证基础上,从游客个人价值观提升、旅游地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大力宣传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