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系统呼吸

生态系统呼吸

生态系统呼吸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专利文献3807322篇;相关期刊33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学报等; 生态系统呼吸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英年、于贵瑞、李红琴等。

生态系统呼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07322 占比:100.00%

总计:3807384篇

生态系统呼吸—发文趋势图

生态系统呼吸

-研究学者

  • 李英年
  • 于贵瑞
  • 李红琴
  • 周旭
  • 孙晓敏
  • 张法伟
  • 毛绍娟
  • 万运帆
  • 何洪林
  • 党晓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苇康; 井长青; 郭文章; 闫紫烟; 王公鑫; 侯志雄
    • 摘要: 为探究降雨对山地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山地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0(对照)、5、18和38mm 4个降雨梯度,利用CO_(2)/H_(2)O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LI-840A,LI-COR,USA)对模拟降雨后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进行观测,研究不同降雨量及环境因子对山地草地碳水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EE和ER在18mm降雨量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NEE在38mm降雨量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5mm降雨量处理下NEE、ER和ET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碳水通量在昼夜均与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和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昼间时段,土壤湿度对碳水通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土壤湿度在夜间时段与碳水通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山地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以上结果加深了不同降雨量对山地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为气候变化预测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 范利可; 李坤育; 齐利园; 陈安群; 白文明; 李国勇; 张克胜
    • 摘要: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直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是衡量碳汇或碳源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氮沉降对NEP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采用2个水平的氮处理,而关于不同水平氮沉降速率对NEP的影响及其机制还鲜有报道.利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多伦站在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建立的一项模拟多水平氮沉降影响的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对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相关因子连续两年的观测,探讨温带典型草原NEP对不同水平氮素添加的响应机制.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s)显示:低水平氮素添加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NEP均无显著性影响;高水平氮素添加更能促进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碳固持.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显示:GPP主要受到氮素添加量,群落盖度(Cover)和土壤湿度(SM)影响;而ER则受到氮素添加量,Cover,SM和土壤呼吸(SR)的影响.研究结果增加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净碳固持响应氮沉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 贺慧丹; 李红琴; 祝景彬; 张法伟; 杨永胜; 王春雨; 罗方林; 李英年
    • 摘要: 由于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温的特殊环境,使得生态系统呼吸(R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然而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长时间尺度上的RE动态特征及驱动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高寒湿地2004—2016年的CO_(2)通量排放动态及影响机制,对预测高寒湿地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高寒湿地在2004—2016年的月平均RE表现为单峰变化趋势,在8月达到峰值;年RE表现为逐年升高的趋势(P<0.05),年RE均值为(608.9±65.6)g C m^(-2)a^(-1);生长季RE约是非生长季RE的2.7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生长季RE(r^(2)=0.66,P=0.001)、非生长季RE(r^(2)=0.47,P=0.01)与全年RE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月尺度上,分类回归树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月RE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暗示高寒湿地的土壤呼吸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至关重要。在年际尺度上,生长季积温与生长季RE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生长季降水(PPT)与生长季RE呈显著负相关(P<0.05),非生长季气温(P<0.05)、PPT(P<0.05)与非生长季RE呈显著正相关,暗示未来温度的升高将会促进高寒湿地的CO_(2)排放,而生长季、非生长季碳排放对PPT的差异化响应,暗示在分析高寒生态系统CO_(2)排放对未来水热条件响应时需更加谨慎。
    • 徐干君; 柴永煜; 颜亮; 吴胜义; 李勇; 康恩泽; 汪晓东; 杨澳; 康晓明; 张骁栋
    • 摘要: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寒草甸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碳通量也随之改变。当前,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的碳通量组分变化特征仍不明晰,对于深入理解高寒草甸碳源汇格局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产生阻碍。本研究以4个退化梯度(对照样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夏季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甲烷(CH)通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夏季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为显著的CO汇,NEE范围为-1 437.55~-98.45 mg·(m^(2)·h)(CO),NEE、ER和GEP随着高寒草甸退化而显著减弱(P 0.05)。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被盖度是影响NEE、GEP和ER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发现高寒草甸碳汇从轻度退化到中度退化急剧减弱了约55%,说明加强预防高寒草甸从轻度到中度退化的演替,将有效维持高寒草甸的碳汇功能。
    • 林晓雪; 黄佳芳; 李慧; 仝川
    • 摘要: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的瞬时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以及甲烷(CH_(4))排放通量,并通过对总光合吸收量(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拟合以及ER与气温的拟合,外推2个沼泽生态系统CO_(2)气体在月、年尺度上的NEE和ER,评估其年固碳量。2个沼泽生态系统的NEE和ER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为大气中CO_(2)的汇,而冬季则转化为大气中CO_(2)的源,芦苇沼泽年尺度固碳能力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芦苇沼泽与短叶茳芏沼泽CH_(4)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CH_(4)排放,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分别为(5371.52±336.97)g CO_(2)-eq/m^(2)和(2730.32±503.67)g CO_(2)-eq/m^(2)。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半咸水沼泽湿地在年尺度上是一个较强的碳汇,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 舒子倩; 刘勋埙; 姚宁; 吴虑; 李舒颖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碳储备系统,在当前气候变暖条件下,温度变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CB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年通量及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该温带森林碳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在2003—2008年的月平均变化显示,碳收支3个组分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GPP最大值出现在7月,Re最大值主要出现在8月,NEE负方向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6月或7月,表现为碳吸收.在日尺度和月尺度对温度的响应上,GPP和Re都是随温度(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升高形式.在日尺度上和月尺度上,NEE对气温的响应皆是分段线性形式,先是随气温的上升而正向增大,表现为碳排放;当超过临界温度,随气温的继续上升而负值增大,表现为碳吸收.根据温度、GPP、Re以及NEE的季节的变化,每年达到最大的GPP、Re以及NEE的最适温度均不同,这表明了在气温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最适温度也在随之改变,也表明了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的GPP、Re随气温的升高增大,而NEE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
    • 舒子倩; 刘勋埙; 姚宁; 吴虑; 李舒颖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碳储备系统,在当前气候变暖条件下,温度变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CB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年通量及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该温带森林碳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 e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在2003-2008年的月平均变化显示,碳收支3个组分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GPP最大值出现在7月,R e最大值主要出现在8月,NEE负方向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6月或7月,表现为碳吸收。在日尺度和月尺度对温度的响应上,GPP和R e都是随温度(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升高形式。在日尺度上和月尺度上,NEE对气温的响应皆是分段线性形式,先是随气温的上升而正向增大,表现为碳排放;当超过临界温度,随气温的继续上升而负值增大,表现为碳吸收。根据温度、GPP、R e以及NEE的季节的变化,每年达到最大的GPP、R e以及NEE的最适温度均不同,这表明了在气温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最适温度也在随之改变,也表明了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的GPP、R e随气温的升高增大,而NEE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
    • 边巴普赤; 斯确多吉; 南吉; 尕藏加; 刘培培; 汪诗平
    • 摘要: 生态系统呼吸是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了国内外生态系统呼吸的不同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因素,揭示了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研究方法以及单因素试验研究手段对生态系统呼吸研究结果产生不确定性.为准确估算生态系统呼吸值,建议以多因素交互试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并采取不同测定方法,长期开展野外观测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