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3766133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地理科学进展、生态学报、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291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国栋、李建龙、董云社等。

草地生态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66133 占比:99.99%

总计:3766580篇

草地生态系统—发文趋势图

草地生态系统

-研究学者

  • 韩国栋
  • 李建龙
  • 董云社
  • 齐玉春
  • 张宪洲
  • 樊江文
  • 欧阳志云
  • 王德利
  • 耿元波
  • 贾宏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琳焓; 张雪腾; 左大鹏
    • 摘要: 利用LI-8100A型土壤碳通量仪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初步分析了根系、土壤微生物和叶片冠层等不同组分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研究了降水和土壤水热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呼吸变化规律较为一致,都是在日出前或夜间出现最小值(0.23~0.68μmolm^(-2)s^(-1)),而在12:00-14:00出现最大值(3.30~5.0μmolm^(-2)s^(-1)),总体表现为:草地生态系统总呼吸>土壤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干根际分解>土壤微生物呼吸。(2)降水前后土壤微生物呼吸呈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12:00时,而根系和叶片冠层的日变化表现为“多峰型”波动,根系呼吸极值出现时间比土壤微生物滞后2~3个小时。(3)降水前后微生物呼吸对生态系统总呼吸的贡献表现出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最大值出现在10:00,最小值出现在23:00-24:00;夜间根系呼吸的占比为35%~80%,显著高于白天的10%~45%;而叶片呼吸的占比波动较大(0%~40%)。(4)降水前后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与5 cm土壤温度相关关系较好,叶片冠层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较低。
    • 陆姣云; 张鹤山; 田宏; 熊军波; 刘洋
    • 摘要: 人类活动及化石燃料应用的加剧增加了大气中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造成了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因为人们的过度利用及保护意识不强,造成资源损失、养分失衡,严重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探究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对提高草地生产力,合理开发与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踪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氮添加抑制了生物固氮过程,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并抑制了固氮微生物活性,增加了硝化功能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irK、nirS、narG、nosZ的丰度。但是因为草地本底氮营养差异及施氮措施的不同导致少数研究中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出现不同结果。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1)土壤本底营养及氮吸收阈值的不同造成氮沉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存在差异;2)微生物作为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对不同施氮时间、频率、数量等的响应存在差异;3)土壤中氮循环的各环节紧密耦联,相互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环节开展,研究结果不具有全面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针对不同营养水平的草地,加强氮控制条件下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关注多环节的耦联关系,对于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并减轻氮素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威胁意义重大。
    • 张晓宁; 李晓丹; 年丽丽; 杨莹博; 刘学录
    • 摘要: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其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响应。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软件和Cite Space软件绘制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研究的知识结构图谱,对该领域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范围内对该领域的认识不断加深,发文量呈波动上升的态势。2)高产国家主要为中国和美国,且位居前三的研究机构均为中国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3)文献核心作者群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布局,以核心作者为节点开展研究,但研究团体之间的合作较少。4)主要发文期刊有《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atena》《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生态学报》和《水土保持学报》等。5)“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InVEST模型”等主题词是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6)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结合遥感技术构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评价模型成为本领域的研究前沿。旨在了解当前国际研究前沿,厘清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归纳研究主题,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 张琛悦; 赵霞; 辛玉春; 唐文家; 王蕾
    • 摘要: 以第2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土壤图和草地资源清查图为本底,通过文献搜集及实测数据的结合,对青海省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6.12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8.08 kg·m^(-2),其中:地上植被碳储量(包括凋落物)为0.009 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03 kg·m^(-2);地下植被碳储量为0.096 7 Pg,平均碳面密度为0.29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6.01 Pg,平均碳面密度为17.76 kg·m^(-2);土壤储存的有机碳是植被的54倍多.2)从9大草地类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3.64 Pg)、高寒草原类(0.94 Pg)、低地草甸类(0.61 Pg)、温性草原类(0.35 Pg)、温性荒漠类(0.33 Pg)、温性荒漠草原类(0.08 Pg)、山地草甸类(0.08 Pg)、高寒草甸草原类(0.05 Pg)、高寒荒漠类(0.04 Pg);从5大功能区来看,总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三江源地区(3.95 Pg)、柴达木盆地(1.31 Pg)、祁连山地区(0.45 Pg)、青海湖流域(0.31 Pg)、河湟谷地(0.10 Pg).3)从9大草地类总碳面密度来看,低地草甸类的总碳面密度最高(57.37kg·m^(-2)),温性草原类的最低(14.04kg·m^(-2));从5大功能区总碳面密度来看,柴达木盆地的最高(24.41 kg·m^(-2)),河湟谷地的最低(14.05 kg·m^(-2)).
    • 张世虎; 张悦; 马晓玉; 王聪; 马群; 杨雪纯; 徐婷; 马越; 郑智
    • 摘要: 大气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重点。大气氮沉降导致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但其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大气氮沉降对全球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以便在氮沉降背景下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制定科学决策。系统综述了氮沉降降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竞争排斥、群落更新限制、土壤酸化及其离子毒害、养分失衡、氮素本身的毒害、次生胁迫。氮沉降导致草地物种多样性降低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每种机制在不同时空具有不同的相对贡献。同时,与欧洲酸性土壤草地和美国高草草原相比,我国草地土壤类型和植被属性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应根据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不同植物功能利用养分策略,从土壤养分变化、根系养分吸收转运、叶片生理过程等方面的整合研究思路,探讨氮沉降影响我国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生物学机制,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韩小雨; 郭宁; 李冬冬; 谢明阳; 焦峰
    • 摘要: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分别为CK(0 g N·m^(-2)·a^(-1))、N_(1)(5 g N·m^(-2)·a^(-1))、N_(2)(10 g N·m^(-2)·a^(-1))、N_(3)(15 g N·m^(-2)·a^(-1))、N_(4)(20 g N·m^(-2)·a^(-1))、N_(5)(25 g N·m^(-2)·a^(-1))、N_(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 陈春波; 彭建; 李刚勇
    • 摘要: 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干旱区草地健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位于中亚干旱区,典型的"山盆"地形结构孕育的天然草地具有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又因水热组合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草地类型,这使得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一项系统的复杂工作,急需构建适用于新疆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本研究以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总体框架,从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阐述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基于草地样方、生物气象与多源遥感数据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基础数据库,针对草地健康评价方法,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区域与参照系统,进而筛选评价指标,最后通过选择评价方法开展草地健康评价,采用四分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健康、亚健康、警戒与崩溃。采用该体系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开展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显示围栏内的温性荒漠类草地处于健康状态,围栏外的温性荒漠类草地为亚健康状态。通过构建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能够为基层草原部门开展草地生态健康评价提供参考,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
    • 杜子银; 蔡延江; 张斌; 洪江涛; 王小丹
    • 摘要: 牲畜排泄物返还被认为是对草地的一种天然的施肥措施,也是草地养分归还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植被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论述了放牧牲畜粪便和尿液自身降解及其氮素变化、粪尿返还对草地土壤氮转化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指出排泄物氮输入使粪尿斑块成为草地土壤氮转化和N_(2)O排放的活跃点,且不同排泄物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条件等使土壤氮素矿化、固持、硝化及反硝化等关键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牲畜排泄物返还的响应不尽相同。建议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草地牲畜排泄物⁃植被⁃土壤体系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研究,进一步加深天然草地关键氮素转化过程和N_(2)O排放的微生物作用机制方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为优化放牧牲畜排泄物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土壤养分调控策略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 范利可; 李坤育; 齐利园; 陈安群; 白文明; 李国勇; 张克胜
    • 摘要: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直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是衡量碳汇或碳源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氮沉降对NEP影响的研究大多数都采用2个水平的氮处理,而关于不同水平氮沉降速率对NEP的影响及其机制还鲜有报道.利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多伦站在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建立的一项模拟多水平氮沉降影响的控制实验平台,通过对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相关因子连续两年的观测,探讨温带典型草原NEP对不同水平氮素添加的响应机制.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s)显示:低水平氮素添加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NEP均无显著性影响;高水平氮素添加更能促进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碳固持.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显示:GPP主要受到氮素添加量,群落盖度(Cover)和土壤湿度(SM)影响;而ER则受到氮素添加量,Cover,SM和土壤呼吸(SR)的影响.研究结果增加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净碳固持响应氮沉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 鄢玲艳; 孔令桥; 张路; 欧阳志云; 胡金明
    • 摘要: 草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退化严重,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实现草畜平衡和草地可持续利用、维护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相关概念及发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概念框架。在总结现有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方法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及量化模型的不足,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在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方法上,当前主要采用载畜量进行量化,现有方法大多根据牧草生产力及农副产品价格、牧草产量、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或植被指数估算,现存问题主要有:1)产草量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研究区间差异较大,数据难以准确获取或估算;2)忽略了野生动物、病虫害导致的牧草损失量;3)实际载畜量折算未考虑牲畜体重、年龄大小;4)缺乏较完备的多因素整合模型与预测预警模型。未来应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1)构建完善的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基础理论体系;2)完善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模型;3)加强参数的动态监测和标准化;4)建立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预测预警机制,科学确定草地生态系统承载阈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