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平衡

碳平衡

碳平衡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73113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第五届海峡两岸(青海)特色农业产业化论坛、2013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大会(第二届)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学术年会等;碳平衡的相关文献由80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军、王建忠、刘团林等。

碳平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3113 占比:99.85%

总计:173379篇

碳平衡—发文趋势图

碳平衡

-研究学者

  • 刘军
  • 王建忠
  • 刘团林
  • 刘月
  • 姚健
  • 张强
  • 王伟
  • 肖朝蓬
  • 钱明
  • 黄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文琪; 刘诚刚; 蔡昱明; 翟红昌; 乐凤凤; 王斌; 寿鹿; 陈全震; 杜萍
    • 摘要: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的变化范围为1.61~834.84mgC/(m^(3)·d),年均为(184.53±154.21)mgC/(m^(3)·d),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黄东海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尤其是在夏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贡献;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硅酸盐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群落呼吸率与初级生产力,得到研究海区水柱总体呈现异养状态;部分站位表层或10 m水层呈现出自养状态。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研究显示,黄东海陆架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碳汇区域。研究提出,黄东海陆架碳平衡总体异养、却为碳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吸收CO_(2)高于呼吸产生CO_(2),常表现为自养和碳汇;但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外源有机碳输入为次表层以下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碳,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产生的CO_(2)高于初级生产吸收的CO_(2),呈现异养。当台风等物理外力破坏水层结构使水体混合时,次表层及以下的CO_(2)将释放到大气中,表现为碳源。
    • 李洋
    • 摘要: 生物农药大多具有环境相容性好和安全性高的特点,是绿色农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碳中和”“碳平衡”的背景下,研发和使用生物农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政策层面上,2017年修订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缩短了生物农药试验和登记用时,新生物农药可在一年内完成多地药效试验;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部分生物化学农药可以减免残留试验。
    • 黄伟
    • 摘要: 发动机台架排放测试对试验环境、试验边界、测试设备、测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文章从发动机台架布置、排放设备、报告分析等方面来分析相关因素对排放测试结果的影响。碳平衡方法作为验证整个排放测试系统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文章探讨了系统泄露、延迟时间、分析仪精度对其的影响;对影响颗粒物测试结果的定容采样系统设备、滤纸称重、中冷器等方面做了分析;通过测试结果对比、实时数据分析等方法查找排放试验失效原因。
    • 常城; 明磊强; 牟云飞; 华志良; 李先国; 张大海
    • 摘要: 以剩余污泥和厨余垃圾混合进行共发酵,评估其厌氧发酵协同效果,基于挥发性固体悬浮物(VSS)设置剩余污泥和厨余垃圾比例为1:0,4:1,2:1,1:1,1:2,1:4,0:1的生化甲烷潜势(BMP)实验,通过厌氧发酵前后pH值、COD、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等参数的变化,甲烷产量,碳的迁移、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评价协同产甲烷效果.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厨余垃圾的加入能显著提升微生物的污泥降解能力,增大甲烷产量,配比为1:4时产甲烷量最大,为274.37mL/g-VSS,协同增长率达27.41%.厨余垃圾的加入,增加了产甲烷延滞期,能够促进碳元素由固相-液相-气相的转移,有利于产甲烷菌(Methansaeta)及其辅助菌种(Longilinea等)的生长繁殖.
    • 肖电坤; 陈云敏; 徐文杰; 詹良通; 柯瀚; 何海杰; 刘远锋
    • 摘要: 选取上海市老港填埋场3~4a垃圾做室内强制通风单元体试验,监测固、液、气三相成分变化,并对有机污染负荷的削减规律以及碳、氮元素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固相纤维素/木质素(C/L)值从初始0.8降至0.4以下,固相中BDM、TOC、TN也有降低,固相指标降解速率呈现前期大后期小的特点,且上层垃圾降解程度更大.液相pH值、EC维持在固定区间,有机污染负荷得到了极大地削减,在整个试验期间,TOC、COD、BOD降解率分别达97%、94%、94%,TN、NH_(4)-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94%.试验期间,累积CO_(2)释放量6.7kg,累计N_(2)释放量0.75kg.C/L值、降解稳定化归一指标β可作为固相垃圾稳定化程度判定指标,BOD/COD、NH_(4)-N/TN值可作为液相中可降解物质稳定化程度判定指标.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对试验过程中碳、氮元素的迁移进行了分析.固相累积损失C质量2.09kg,液相累积流失C质量0.14kg,CO_(2)累积释放C质量1.83kg.固相累积损失N质量0.62kg,液相累积流失N质量0.08kg,N_(2)累积释放N质量0.75kg.降解基本结束后,固相中仍然残存着大量的不可降解或者难降解的含碳及含氮化合物.
    • 汪宇祥; 宋洁; 张克露
    • 摘要: 开展流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核算2000—2017年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流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格局,流域碳吸收强度与此相反;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汾河流域碳平衡整体上呈现出中间差、南北两侧好的空间格局,汾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整体良好,为汾河流域主要的碳汇功能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差;经济发展较弱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好,汾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不协调。
    • 方燕銮
    • 摘要: 以深圳市境内4块随机选取的采伐强度分别为0%、17.25%、34.75%、51.88%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7月和2021年7月样地内所有胸径超过1cm且包括灌木在内的木本植物为研究数据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分析采伐干扰对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和碳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当采伐不仅不会影响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和碳平衡,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升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及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
    • 谢丽华; 李玲玲; 谢军红; 王进斌; 周永杰; 陈倩; Setorkwami Fudjoe
    • 摘要: 【目的】为降低陇中旱农区化肥氮用量且确保该区玉米持续绿色高产,开展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玉米生长、农田碳排放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等氮(N 200 kg/hm^(2))条件下,设5个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处理:0 (T1)、50.0%(T2)、37.5%(T3)、25.0%(T4)、12.5%(T5),同时设置一个不施肥处理(T6)。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成熟期测产,并测定不同土层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玉米播种后至收获,每隔15天测定一次CO_(2)通量。【结果】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生长率及籽粒产量表现为T1≈T5≈T3>T4>T2>T6。收获后,T3处理土壤pH与T1处理在0—5、5—10、10—30 cm土层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5 cm土层中最高,T3较T1、T4、T5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4.5%、9.9%、38.8%;5—10 cm土层内,T3处理的有机质含量与单施化肥T1处理差异不显著,T2、T3、T4处理间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10—30 cm土层T3较T1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1.4%,较T5处理显著提高26.1%。全氮含量在5—10 cm土层中最高,T3较T1处理显著降低23.6%,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T6处理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全生育期的总碳排放量,而在所有施肥处理中,T1、T3与T5碳排放总量较低且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所有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T6)均提高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土壤碳平衡(SCB),T3处理2019和2020年2年平均SCB高于其他所有处理,玉米农田均为大气CO_(2)的“汇”,T3表现出最强碳汇效应。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含量(r=0.56*)、土壤温度(r=0.93**)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叶面积指数(r=0.75**)、干物质(r=0.75**)、籽粒产量(r=0.93**)与土壤碳平衡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指标中全氮(r=0.72**)、温度(r=0.84**)与碳平衡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丰水年,陇中旱农区在施纯N 200 kg/hm^(2)的水平下,37.5%左右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较单施化肥可使玉米稳产,改善土壤pH、提高土壤肥力,土壤CO_(2)排放总量较单施化肥处理没有显著增加,为陇中旱农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
    • 张旺; 刘俊霆; 贾春富; 刘强; 吴撼明; 李振国
    • 摘要: 针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漏气影响碳平衡偏差问题,分别对进、排气系统不同管路漏气进行万有特性、稳态循环、瞬态循环试验,测试和分析碳平衡偏差随漏气位置和漏气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气机后进气管或排气管路漏气时,测试工况点的碳平衡偏差均为正值,其中压气机后进气管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35%、排气管路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1.7%;压气机前进气管路漏气时,碳平衡偏差为负值,最大为-6.3%;碳平衡偏差的绝对值随进气系统漏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排气系统漏气量不影响碳平衡偏差。碳平衡偏差主要受进气管漏气影响,当碳平衡偏差超过3%时,若碳平衡偏差为正,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后进气管路;若偏差为负,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前进气管路。
    • 杨静媛; 张明; 多玲花; 肖圣; 赵昱茜
    • 摘要: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此,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成为我国当前工作重点.江西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鉴于此,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探究江西省2000—2018年的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内的碳排放空间差异以及碳收支情况,同时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结果表明:①江西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从1215.687×10^(4)t增至4907.425×10^(4)t,总体表现为净碳源,碳减排压力较大.②江西省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明显大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其碳排放总量与各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③江西省历年的碳补偿率均低于34%且逐年递减,碳补偿率、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三者均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北部地区的碳补偿率低于南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高于西部地区.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生态承载系数等指标将江西省各地级市划分为4个碳排放发展功能区域,即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高碳优化区.研究期内碳汇功能区数量变化较大,逐渐转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数量基本无变化.研究显示,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显著,协同减排的困难较大,为此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同减排,推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缓解因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