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沉降

大气沉降

大气沉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1369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城市地理、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海洋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大气沉降的相关文献由6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华杰、周静、杨茜等。

大气沉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1369 占比:99.56%

总计:31507篇

大气沉降—发文趋势图

大气沉降

-研究学者

  • 刘华杰
  • 周静
  • 杨茜
  • 祁士华
  • 刘唯佳
  • 刘国卿
  • 张干
  • 李曦
  • 梁家妮
  • 赵良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仰征; 游萍; 邓芳芳; 任金铜; 雷兴庆; 柯西祥
    • 摘要: 从氮素视角对威宁县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的地表河流、大气沉降、坡面径流和壤中流的污染物汇入通量进行估算,揭示污染负荷贡献的主次关系,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1)锁黄仓湿地与其补给水体间综合污染指数差异性达显著水平,且该湿地水环境多数指标不满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低要求.2)各渠道汇入锁黄仓湿地总氮通量比率依次是北门河(62.78%)>草海来水(36.62%)>坡面流和壤中流(0.53%)>大气沉降(0.07%).汇集生活污水的北门河为该湿地最重要的污染负荷输入渠道,总氮通量达2.16×10^(5)kg/a.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坡面与壤中流通量为1.83×10^(4)kg/a,这与肥料流失和集水区域面积较大等因素有关.大气总氮沉降通量可能最大值仅有4.45×10^(2)kg/a,对湿地污染负荷贡献有限.3)工程建设应切断北门河补给,铺设管网直接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并协调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争取更多湿地景观用水.
    • 高小雲(编译); 李慧(编译)
    • 摘要: 研究了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COVID-19疫情封控对大气沉降和地表水水化学的影响。监测网络的长期数据显示:大约自2010年起,该地区硫氮化合物沉降已趋于稳定,而2020年S0_(4)^(2-)和NO_(3)^(-)的浓度和沉降量都显著低于前10 a的平均值。
    • 韦嘉辉; 张媛媛; 陈晋; 梁婷
    • 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降水中的化学组分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并以沉降形式进入地表生态系统,进而使得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为了初步探究城市区人为活动对大气硫磷沉降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宝鸡市区2017年1月至12月间的降水样品,并对于水中硫、磷的浓度及其沉降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内,雨水中硫、磷浓度分别在0~14.09、0~0.13之间,其月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7 mg/L;硫、磷季浓度分别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监测期内,大气硫、磷沉降总通量分别为7.472 kg/hm^(2)、0.029 kg/hm^(2),硫、磷季通量分别表现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大气硫、磷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主要与宝鸡市降雨的季节差异有关,降雨量大的季节对应大气硫、磷沉降量也相应较高。宝鸡市为工业城市,大气中的硫、磷沉降量相对较多,为了避免大气硫、磷沉降量的增加而影响生态环境,应该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大气污染。
    • 何小婉; 王亚楠
    • 摘要: 为了解砀山县大气环境中元素的沉降通量特征,以及对砀山县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在该地区采集20个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计算As、Cd、Cr、Hg、Pb、Cu、Ni、Zn元素的年沉降通量。结果显示:除As和Cr的含量低于砀山县土壤背景值,Cd、Cu、Hg、Ni、Pb和Zn的含量平均值均高于本县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年沉降通量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Zn>Pb>Cr>Cu>Ni>As>Cd>Hg,且均远低于全国几何平均值。大气干湿沉降物元素和年沉降通量空间分布均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Q05、Q09、Q10、Q15这四个样点位置。砀山县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Cd、Hg元素地球化学等级均评价为一等,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为一等,说明砀山县大气环境整体质量较好,在短期内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 刘进; 潘月鹏; 师华定
    • 摘要: 为研究农田土壤重金属镉(Cd)的来源,采用源清单法统计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大气沉降、灌溉水、畜禽粪便、化肥施用和市政污泥5种途径对农田土壤Cd的输入量。结果表明:2005—2009年华北农田土壤Cd的输入量范围为1.56~2.63 mg·m^(-2)·a^(-1),其中灌溉水输入贡献最大(63.0%),其次为大气沉降(30.9%)、畜禽粪便(5.2%)、化肥施用(0.6%)和市政污泥(0.3%)。2015—2019年华北农田Cd的输入量减小为0.22~0.35 mg·m^(-2)·a^(-1),其主要来源变为大气沉降,贡献占比56.5%;灌溉水、畜禽粪便、化肥施用和市政污泥占比分别为13.7%、23.8%、3.9%和2.1%。除了化肥施用,其他4种源的Cd输入量在过去15 a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气沉降取代灌溉水成为近年来华北地区农田土壤Cd的主要来源。
    • 陈焕焕; 王云涛; 齐义泉; 柴扉
    • 摘要: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区作为全球海洋三个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igh nutrient and low chlorophyll,HNLC)海区之一,其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微量元素铁的限制.对于开阔大洋,大气沉降是海洋表层铁的一个重要来源,铁元素沉降进入海洋后能够促进浮游植物生长,进而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泵的响应.本文利用SPRINTARS(Spectral Radiation-Transport Model for Aerosol Species)模式的时长为20a的日均大气沉降数据,对北太平洋海区大气沉降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北太平洋海区的大气沉降量为26.81Tg?a-1,并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冬季最低,5月份进入海洋的沉降量达到峰值.大气沉降主要来源于陆地区域,在风场的驱动下向海洋传输,因此大气沉降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本文以2010年8月中旬卫星观测到的一次强沙尘(即高大气沉降量)事件为例,研究了大气沙尘的传播路径.进一步结合2001年4月9-12日及2008年4月20-22日的沙尘事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K2站位(47°N,160°E)附近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沉降——沙尘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次沙尘事件后,K2站位的颗粒有机碳通量、叶绿素浓度均有明显增加,即沙尘事件对北太平洋副极区海洋初级生产力存在促进作用.
    • 朱臻; 杨相东; 徐章倩; 费讲驰; 彭建伟; 荣湘民; 黄颖; 杨肖娥
    • 摘要: 近年来,农产品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要实现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防控,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重金属来源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根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机制研究,且已基本探明作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机制,包括根际离子的活化,根细胞的吸附和扩散、跨膜运输,根皮层细胞的横向运输,中柱的薄壁细胞到木质部导管的装载,木质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等一系列过程.但大气沉降对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贡献及叶片的吸收、转运和积累机制尚不清楚.若能深入研究农作物叶片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存储机制,从分子层面解析其关键作用过程,则可从叶面吸收的角度实现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有效阻控,为保证农产品安全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依据已发表文献,归纳并对比了叶片和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区隔、积累过程及其主要机制,对比两种吸收途径下重金属的迁移、转运系数及对农产品可食部位的贡献率.发现植物可通过根系和叶片两种途径吸收重金属,已有研究中叶片吸收的重金属在作物体内可食部位的迁移和转运系数大大高于根系吸收的重金属,说明大气沉降是农产品重金属积累的重要来源.叶菜和茶叶类作物,由于其食用部位本身就是叶片,根系吸收和叶片直接吸收的大气沉降重金属都会积累在叶片中.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大气沉降的监测,并采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源头阻断是保证农产品安全十分必要的途径.同时还需进一步探明水稻等农作物叶片吸收转运重金属的过程和重要作用机制,以及可食部位累积重金属的关键生育期.并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控制重金属转运蛋白的合成,以及叶片细胞膜的理化性状,降低吸附重金属的活性和转运能力,为寻求有效阻控叶片吸收重金属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 王鑫; 刘冬跃; 钱松山; 王新; 崔文超; 马宁
    • 摘要: 以大气沉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以及大气沉降中酸雨、重金属及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和研究进展.大气沉降中的绝大部分污染物质来自人为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气污染治理应从规范不科学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角度进行预防,建议加强对重金属干沉降、大气氮磷沉降及污染物迁移转化关系的研究,为北京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
    • 刘科; 侯书贵; 庞洪喜; 吴霜叶; 张王滨; 邹翔; 于金海
    • 摘要: 铁是地壳中丰度较高的元素之一,然而在全球海洋中却存在大面积缺铁的"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海域,因此海洋中铁是一种相对缺乏的元素.铁可以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对碳的固定,降低大气CO2的浓度,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在近几十年来,铁循环是目前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冰冻圈作为全球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冰川、冰盖、积雪、冰山与海冰等是其主体,其不仅可以记录大气沉降铁,同时又能向海洋中输送铁,是全球铁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极地和青藏高原雪冰中铁的历史变化规律及气候意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雪冰中大气沉降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了雪冰中铁的实验室分析方法.针对该领域目前研究上的空白和热点,对雪冰中铁的未来发展发向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进行了展望.
    • 曾小玲; 董文浩
    • 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一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建设项目为例,研究发现: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治理效果,直接影响二甲苯经大气沉降在土壤中的累积量及影响范围;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了与"蓝天保卫战"的衔接,从源头控制和量化建设项目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可溯源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