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
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

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西宁
  • 出版时间: 2009-08-29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协会

会议文集: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高光谱遥感凭借其极高的光谱分辨率在获取有机质、矿物质等土壤组分定量信息的研究中表现出非凡的潜力。本文以如东县洋口镇为研究区,通过对十壤反射光谱的测量和同步的土壤化学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Cr、Cu、Ni与土壤枯土矿物、铁锰氧化物以及碳酸盐之间的赋存关系。利用光谱一阶微分、倒数对数和连续统去除法对土壤光谱的处理,获得了土壤成分的特征波段,通过土壤重金属与土壤光谱变量的相关分析,并利用逐步同归分析方法,确立了3种重金属元素的最佳遥感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3种重金属与波长429 nm、470 nm、490 nm、1430 nm、2398nm、2455nm处光谱变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所建立的逐步同归模型中,以一阶微分处理的模型精度最高。研究结果可以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应用空间或航空遥感进行大尺度环境污染遥感、遥测信息提取和反演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本文简述遥感技术的定义及其应用情况,分别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监测方面的应用、在果实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在水资源调杳方而的应用、在气候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还有在灾害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在这些方面应用的价值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山西为例,阐述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性的概述了遥感技术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经济价值是不可限量的。
  • 摘要:以中国西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现代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时间-空间信息分析手段,实现对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的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基于国家资源环境遥感信息平台构建的1980年代末期、1995年、2000年与最新发展的2005年3个时段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时空数据,与相关社会经济等人文数据集成土地利用时空模型与分析方法揭示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现代过程与时空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城市扩展大规模侵占耕地、牧草地大面积被开垦等现象在21世纪更为显著。到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上有所体现,2005年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在内蒙古高原中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集中体现,并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作用。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模式反映了时空耦合过程下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利用现代过程作用的结果。
  • 摘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近年来植被覆盖所发生的变化;利用TM遥感影像解泽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计算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耕地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较细致地揭示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的所取得的实效。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县域版图在遥感影像逐渐显现、越来越清晰,植被覆盖增加极为显著,高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增加,低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减少,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周围区域。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该县有75.15%耕地小再耕种,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林草覆盖率增加显著,由1997年的37.06%提高到2007年的80.60%;大于25°的坡耕地80%~90%实现了退耕;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极强度、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由1997年占国土总面积的42.52%下降到2007年的17.35%。
  • 摘要:陆面蒸散是区域水资源循环系统中除大气降雨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陆面蒸散的精确估算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作物需水分析、农业节水效果分析以及区域水资源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rn 本文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的基础上,采取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仪(MODIS)产品影像,对河北省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区进行了区域实际蒸发蒸腾量计算。
  • 摘要:本文采用对冬小麦地块分层后估产建模的思想,在高精度的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数据和耕地地块数据的支持下,选用冬小麦灌浆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有冬小麦的耕地地块以地块内NDVI均值为分层标志进行分层,以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北京市80个冬小麦抽样村内的近300个实割实测地块产量数据作为实际产量数据,保证了野外实测产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各层内建立实际产量和植被指数之间的估产模型,反推得到北京市及各区县的单产及总产。依此方法对2009年北京市的冬小麦进行估产,并将估产结果和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区县单产进行了比较,北京市整体的估测单产与统计单产非常接近,只相差0.77%,各个区县的估产值也和统计单产值相差很小。
  • 摘要: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发生面广、危害性大、时效性强、处置救助困难的白然灾害之一。安徽省森林资源丰富,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的火灾经常发生。rn 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对安徽省林火监测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安徽省林火监测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基础地理信息确定火点及其周边环境信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判定火点的类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定位,通过互联网或其它通讯设施实时发布林火信息给相关部门,从而可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可行的成本,实现安徽省森林火点的监测。集成的监测系统对安徽省2008年监测到的火点信息建立数据库,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判定火点的类型,结合时间分析着火的原因。
  • 摘要: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随着国内外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特别是红外卫星遥感已成为森林火火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rn 我国的环境一号卫星A、B星(简称HJ-1A卫星、1B卫星)自2008年9月成功发射以来,在环境监测与自然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HJ-1B卫星搭载了红外多光谱相机,在森林火灾监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在早期的火灾发现、中期的灾害跟踪、后期的灾害损失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环境减灾卫星在森林火火监测方面的优势以及火灾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 摘要:提出了一个针对被动微波数据AMSR-E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用AIEM模型模拟表明,在给定的粗糙度条件下,土壤水分和发射率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n 19.7GHz与10.7GHz的V极化微波指数与土壤水分有很好的关系,而且部分地消除了土壤粗糙度的影响,R-Square是0.98。同时,推导了标准化微波指数近似等于标准化亮温指数。因此,通过标准化发射率指数和标准化微波指数建立土壤水分反演算法是可行的。算法敏感性分析表明当有降雨时,算法比较敏感。相对于实验数据SMEX02,算法精度(误差)大约是25.9%。算法低估了土壤水分,用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做进一步修正后的精度(误差)为6.5%。用AMSR-E对2009年年初中国特大旱灾进行了实际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结果符合实际土壤水分的分布情况,表明算法可行。rn 最后对极端气候变化研究做了一些讨论。
  • 摘要:土壤湿度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气候、水文、农业、林业等研究中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之一。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散,径流、地表反射率、地表发射率以及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从而对气候有重要影响,它对大气的影响在全球尺度上仅次于海而温度,在陆地尺度其影响超过海面温度。本文的研究目标:建立可同化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实现卫星遥感土壤湿度数据和模式模拟结果的同化融合,获取中国区域高精度、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数据,为气候、水文、农业、林业和防灾减灾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摘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作为农业调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农业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传统统计方法的人为控制性以及遥感信息提取的不确定性,以遥感为基础的空间抽样调查正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抽样方法。然而由于受多云等天气的影响,有时无法获得现势全覆盖的遥感影像,限制了空间抽样方案的设计和应用范围。rn 本文以北京市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分辨遥感图像,分析数据的相关性,选择相关性最强的参数作为辅助信息分别应用在空间抽样的设计阶段和估计阶段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历史数据与现势数据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只要在遥感提取面积达到一定精度下,在无现势遥感数据时,基于历史遥感数据进行现势空间抽样是有效和可靠的,并且在估计阶段使用历史数据的效果要优于在设计阶段使历史数据。
  • 摘要:土壤水分是研究地表植被水分供应正常与否的关键变量,其时空分布和变化对地表热量平衡、蒸散发、土壤温度和农业墒情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rn NIR-Red光谱特征空间法已经成为土壤水分遥感监测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了深入探讨PDI模型在南方湿润地区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的适宜性,本文选择湖北漳河灌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经过大气校正的ETM+近红外(NIR)、红光(Red)波段反射率建立NIR-Red光谱特征空间,计算垂直干旱指数(PDI),并与2-5cm实测土壤水分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观测值与2-5cm实测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为0.76,其变化曲线和实测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本文认为:PDI具有较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能够反映地表覆盖、水热组合及其变化,建模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和获取,适宜于南方湿润地区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
  • 摘要:本研究使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南京地区的ETM+影像进行了简单的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ETM+是载于陆地卫星Landsat-7上的遥感器,其影像数据共有8个波段。ENVI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常用软件,本研究使用此软件进行图像的预处理、专题信息提取、建立解译标志、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等处理过程,得到了质量较好的南京地区土地利用图。本研究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摸清土地的数量及分布状况,这是遥感应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 摘要:2004年开始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开展了“河北省蝗虫灾害气象监测预测技术方法研究”,针对河北省尔亚飞蝗灾害大发生关键影响因子,综合利用农业气象学和昆虫生态学等多学科技术原理,结合数理统计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农业气象分析方法为主,与植保研究、历史资料分析和模型研究相结合,探索了蝗虫发生程度、发生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规律,建立了河北省蝗虫灾害气象监测、预报实时服务系统。利用气象和植保资料可预测某地飞蝗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期,但不能监测和预测飞蝗发生的具体地点,而利用遥感技术可根据飞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什进行空间监测,能确定飞蝗发生的具体位置,并能根据飞蝗生态环境的改变情况,预测飞蝗发生程度,为植保部门提供飞蝗有效防治的科学依据。本文就其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 摘要:农业生产要素监测对于高质量遥感数据产品有着迫切需求,本文针对理解农作物表面遥感像元尺度的反射、辐射物理模型和实现时空多变环境参数测量的研究需要,介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目前正在研发或没计的便携式地面成像光谱仪、宽视场/宽谱段推帚式高光谱成像仪、机载多角度高光谱成像技术、宽视场多光谱扫描仪、结合定性定位的低空轻型无人机系统等技术。它们对于支持进行我国自主农业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的开发与验证工作具有很大潜力,但是必须紧密结合农业应用部门的实际需求与实践,才能使这些新技术产生真正价值。
  • 摘要:本文率先在国内首次采用低空遥感技术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监测研究,详细介绍了平台的主要构建部分及其各部分功能和航线的设计方法及计算公式;无人机由于受气流影响大姿态不稳定使得影像几何变形大,常规针对小角度的影像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无人机影像处理要求,本文采用特征匹配和最小二乘匹配方案以及基于多片的半自动匹配方案和大倾角的空中三角测量方法进行无人机影像拼接处理;针对不同地物种类的光谱差异,采用非监督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提高影像分析精度。在内蒙古杭锦旗“梁外甘草”区的航拍结果表明,野生甘草和其伴生植物在分辨率高达10cm的低空遥感影像上清晰可见,说明以低空遥感技术为主的监测体系是一套实用有效和科学合理的约用植物资源的快速监测方法。
  • 摘要:日本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LOS采用先进的陆地观测技术,能够获取全球高分辨率可见光、雷达影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主要性能进行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其在农业、土地利用、遥感制图、环境监测、灾害监测、林业和海洋方面的应用。得出结论认为,ALOS卫星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和生活领域。
  • 摘要: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管理系统,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套科学有效的遥感影像数据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是一个以遥感影像数据管理为中心,集数据检索、发布、快速浏览等数据应用为一体的一整套遥感影像数据管理和应用解决方案。其通过大量的自动化手段结合空间索引技术、工程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权限管理技术、数据发布浏览技术等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实现对原有数据的搜集管理和对未来数据高效管理。通过使用该系统,将大大提高对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本文针对空间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空间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 摘要:农作物生长是依靠其生长环境的,生长环境不同,其生长状态也不同。当前,研究NPP从方法上来看,主要以建立NPP估测模型为主,大多数模型都以气候、土壤、水分为主要因子来构建模型,或者以植被指数结合温度、降水,土壤等非地形因子来构建模型进行估测;并且随着遥感和GIS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信息和GIS技术进行NPP的研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实现了区域尺度、多维时空NPP估算的可能。本文将借助遥感及GIS技术,利用已经在长江农场部署的农田作物环境采集系统,对局部区域下RS影像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特征选取与农田作物生长及环境关系进行研究,建立相应影像特征搜索算法。
  • 摘要:叙述了广东省中山市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与技术流程。提出了外业工作底图制作,外业核实调查、内业数字化、数据入库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方法。
  • 摘要:与自然植被相比,除光谱差异以外,不同农作物都具有各自典型的物候特征,这种剧烈的季相变化特征与自然植被的有序变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变化监测已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西南部为实验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的环境减灾小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基于SVM二分法的PCVA法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测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本文提出的方法测量结果总体精度、Kappa系数分别为95%、0.90,远高于SVM分类后直接比较方法(总体精度91%,Kappa系数0.79),为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提供了新的途径;②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的变化阈值选取的客观性问题,本方法的频度直方图两极化现象使得变化阈值取值部分频度被压低摊平,阈值敏感度降低,变化阈值取值更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阈值雉以设定的问题。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微波辐射计来进行定量遥感反演地表参数的一种反演算法,扩展的卡尔曼滤波器(EKF)算法的有效性和前景。该算法被开发出来的目的是管理地表参数和辐射测量信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它利用亮温米反演植被水分含量(PWC)和土壤含水量(SMC),反演的性能通过结合使用模型模拟预测和区域试验测量来检测。它采用EKF方法计算背景误差的协方差矩阵,并能解决存在于模型算子和观测算子中的非线件和不连续性问题。
  • 摘要: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进行基于TM卫星遥感技术和估产模型的冬小麦产量监测研究。在利用GPS实地采样调查和建立解泽标志的基础上,通过影像校正、采用优化的ISODATA分类方法,结合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等操作,将冬小麦样点的信息数据贯穿到整个校验分类过程中,信息解译精度在95%以上。利用分类提取的冬小麦数据,反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信息,结合冬小麦估产模型,计算单点产量信息,经过线性转换,对整个区域的冬小麦产量进行监测预报,叠加样点的产量信息检验,估产精度达到92%以上,最终制作了区域的冬小麦产量分级专题图。
  • 摘要:利用1986年以来6个时相的TM/ETM+遥感资料,调查杭州湾滩涂围垦土十地的使用状况。根据遥感资料提取岸线信息,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撑下,获得杭州湾滩涂围垦土地现状及其利用模式,对不同时期围垦土地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利用模式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湾滩涂围垦呈加剧趋势,土地的利用模式呈多元化。围愋土地初时多以设施农用地(养殖)、盐碱地和沼泽地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盐碱地和沼泽地等,则多转化为其它利用模式,如耕地、工矿仓储用地或设施农用地等。而原本作为设施农用地围垦开发的土地,其利用模式比较同定。自2004年以来,围垦的土地中作为工矿仓储用地进行开发的滩涂比例有所增加,到2008年已达到全部围垦土地中的10%以上。
  • 摘要:为摸清肥城采煤塌陷区的发展变化规律,利用航天遥感技术进行采煤塌陷区动态变化调查。首先依据调查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多时相的,TM及2006年SPOT-5数据,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鉴于地物光谱特征作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最佳波段组合;利用ENVI软件对塌陷区的信息进行了计算机自动提取;然后把3时相(1996年、2002年、2006年)的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叠加对比分析,总结了塌陷区的变化特征。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依据。
  • 摘要:农业遥感是当前遥感应用中最重要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本文首先将农业遥感中的遥感图像处理过程划分为影像预处理、信息提取、光谱分析、平台二次开发和与GIS一体化集成五个部分,并分析每个部分中的关键技术需求。然后阐述了在ENVI/IDL中,针对这五个部分的技术框架。最后总结农业遥感将逐步朝着多元化、定量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性的问题。rn 预测粮食作物长势与产量历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情报之一。江西省是农业生产与农业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开展省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对掌握粮食信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现运行的江西省农业遥感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经实践证明可以很好的提高水稻估产准确率。
  • 摘要:在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利用surpermap软什完成了肃北县石包城乡的数字化草原类型图,并利用遥感资料,得到了当地NOVI和草产量的回归模型:Y=88121x+235.76,R2=0.8549。
  • 摘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具有波段多、视域广、信息丰富、现势性强、同一地区可重复成像的特点,采用多时相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快速、准确地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监测。本次研究通过对多时相的TM、ETM、SPOT-5、航片数据的分析,利用先进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各类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为全省下一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以后此类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
  • 摘要:本文首先在遥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地物化遥综合信息对比和分析研究,总结了吕邑-平度地区的金矿控矿特征;根据金成矿的地物化遥综合信息,圈定了6处金成矿预测区,并逐一对预测区进行了综合信息评述,提出了大庄子东部强家村东一带为金成矿有利部位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摘要:“北京一号”是专门为北京市服务的小卫星,其运行周期短、覆盖范围大,利用该卫星数据,辅以关国陆地卫星(LANDSAT)、法国SPOT卫星影像和地面相关参数作为支持信息,进行了北京天然草场、小麦面积、设施农业等农业资源的应用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利用小卫星为主要数据源,其他卫星数据利地面农学参数作为辅助信息源,通过适宜的分析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应用于北京农业,对长期进行北京市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传统的离散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将所有变量视为离散变量,或对连续变量做离散化处理。离散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损失,且在多源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连续变量的离散化会导致搜索空间的急剧增加和计算及存储的极大开销。面向土地利用分类的多源遥感数据混合贝叶斯网络分类器,首先对问题领域的所有变量做正态分布检验,将满足高斯分布假设的变量不做离散化而视为连续变量;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分别进行参数学习,然后进行参数合并,再用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利分类中。广西某地土地利用分类的实验表明,该模型优于传统的离散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利用2007年和2008年16大合成的250m 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地面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光谱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基于这种相关关系建立了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继而估算了2007年和2008年甘南州及各县草地地上部生物量。rn 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的主要时间里,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同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尤其与地面调奄同期(8月中下旬)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782。利用E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模型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其它植被指数,能较好的模拟草地地上部生物量。2007年甘南草地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5610kg/hm2,2008年为5605kg/hm2。与2007年相比,临潭、卓尼和迭部县地上部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合作、玛曲、碌曲、夏河和舟曲县则有所下降,以舟曲县下降最为明显。
  • 摘要:农业生产要素监测对于高质量遥感数据产品有着迫切需求,本文针对理解农作物表面遥感像元尺度的反射、辐射物理模犁和实现时空多变环境参数测量的研究需要,介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目前正在研发或设计的便携式地面成像光谱仪、宽视场/宽谱段推帚式高光谱成像仪、机载多角度高光谱成像技术、宽视场多光谱扫描仪、结合定性定位的低空轻型无人机系统等技术。它们对于支持进行我国自主农业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的开发与验证工作具有很大潜力,但是必须紧密结合农业应用部门的实际需求与实践,才能使这些新技术产生真正价值。
  • 摘要:忻州市有“晋北锁钥”之称。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辖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2个县,185个乡镇,4971个行政村,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2007年底总人口306.9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02.7万,农业人口204.2万。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境内山地较多,其中平原0.27万平方公里,约占10.5%,丘陵0.92万平方公里,约占36%,山地1.36万平方公里,约占53.5%。从总体看,忻州地区处于中纬度火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早多风,降雨较少。境内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本文分别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遥感技术在忻州地下水资源详查中的应用、在区域水浇地盐碱地调查中应用、在定襄县高中底产田监测中的应用,还有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总结性的概述了遥感技术在忻州市的发展前景。
  • 摘要:MODIS传感器因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适中的空间分辨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范围、长时期、动态的干旱监测中。本文针对江西省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的特点,在借鉴已有遥感监测模型的基础上,选用2000~2008年MODIS数据产品及早情上报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江曲省农业区的遥感早情监测模型,通过2003年江西干早的实例验证了此模型,结果显示此模型能很好的用于大范围的旱情监测。
  • 摘要:采用RS、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rn 利用该模型对延安市1997年、2004年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结果表明:1997-2004年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由南向北逐渐变差;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长率高于南部地区.
  • 摘要: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大然生态屏障,这里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重大。本文以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为基础,利用MODIS数据、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2002~2006年内蒙古陆地生态系统每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每年选用4~8月份的NPP进行了遥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近五年内蒙古NPP有减少趋势,NPP值基本波动在0~751.72gC/m2/yr,年单位平均NPP为209.01~257.32gC/m2/yr,5年平均总量为0.273 Pg C/yr;从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来看,单位平均NPP值最高为落叶阔叶林(516.45gC/m/yr),其次是落叶针叶林(386.44gC/m2/yr),接着是疏林、农业植被、灌丛等,单位平均NPP都300gC/m2/yr以上,常绿针叶林和草原的分别约为278.63gC/m2/yr和262.05 gC/m2/yr,平均值最小为荒漠,只有52.43gC/m2/yr,但由于所覆盖的面积原因,NPP总量最高是草原(面积最大),为1.52×1014gc/yr,占全内蒙总量的55.68%。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疏林)的总量为6.03×1013gC/yr,占内蒙总量的22.09%。
  • 摘要:我国的农业遥感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在多方面开展应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相应的遥感数据应用情况,列举了RapidEye卫星星库数据和CoSMo-SkyMed数据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并详细地介绍了东方道迩公司的农业应用服务。
  • 摘要:目前,在国内ALOS影像作为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源,以其较高的性价比和覆盖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被各行业认可。本文结合ALOS原始数据的特点,介绍了ALOS影像的处理方法,比较和评价了PCA、Brovey、HPF、IHS等多种融合方法的特点及用于ALOS卫星遥感数据的适应性,得出结论,IHS及Brovey较适用于ALOS数据的融合。rn 并对ALOS卫星遥感影像的制图精度、图像解译及应用性进行了阐述。
  • 摘要:利用自主研发的面阵式扫描成像光谱仪Pushbroom ImagingSpectrometer(PlS112)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时期进行监测,获得了不同生长时期图谱合一的作物长势信息,并重点对单叶氮素含量、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建模探索,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其中叶色值(SPAD)、含水量和含氮量的相关系数均达0.9以上,定标标准偏差SEC和预测标准偏差SEP也获得较好的结果。在获得叶片光谱的同时,也获得了清晰的图像,为利用地面和航空影像大面积监测作物长势和品质、防控病虫害发生,研究作物精细信息提供了又一有利手段。
  • 摘要:针对遥感图像全景分辨率低,局部分辨率高的问题,采用了最小误差法和Multimedia Tool Book定坐标法进行遥感图像的拼接,获取高分辨率的全景遥感图像。最小误差法速度快但出现拼接偏差,采用Multimedia Tooi Book定坐标法速度慢但是准确。以青海省西宁市主城区为例,将14×10幅遥感图像结合最小误差法和Multimedia Tool Book定坐标法实现了半自动快速拼接,拼接后的图像实际尺寸为1.6m×1.0m,图像文件45M。结果表明,先采用最小误差法进行拼接,再采用MultimediaToolBook定坐标法对拼接偏差处进行修正,以像素级标准实现遥感图像半自动快速拼接,是很好的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