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1-11-15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水温11.0~20.0℃、盐度35和pH值7.5的条件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89 9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放养在容水60 L的塑料水槽中,投喂含30 mg/kg、60 mg/kg、90 mg/kg β-胡萝卜素或虾青素的饲料,以不添加此物质的基础饲料作对照,每种饲料3个重复,饲养80 d后测定幼参的生长和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摄食添加β-胡萝卜素的仿刺参的特定增长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高,分别比对照组高6.67%、73.33%和100%,但仅最后一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仿刺参摄食添加60 mg/kg和90 mg/kg虾青素时,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高113.33%和66.67%,前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仿刺参摄食添加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饲料时,体腔液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饲料中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体腔液中SOD和CAT的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虾青素的各组仿刺参体腔液的平均总抗氧化能力(12.77 U/mL)比添加β-胡萝卜素的(8.77 U/mL)高45.61%,表明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高于β-胡萝卜素.摄食含不同剂量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饲料的仿刺参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及体壁成分无显著影响.
  • 摘要:以糯米粉、高直链玉米淀粉为饲料淀粉源,研究饲料中直链/支链淀粉比例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及鱼体成分的影响.配制直链与支链淀粉比为0.11、0.24、0.47、0.76、0.98的五种等氮和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将同一批的健康吉富罗非鱼[(9.81±0.42)g]随机分配到20个水族箱,每箱15尾,每4箱投喂一种饲料,饲养期为40 d.结果表明,D2组罗非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最高,且明显高于D3、D4、D5组(P<0.05),D2组饲料系数(FCR)最低,D5组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5),各组间肝体指数(HIS)、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的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先增加后降低,以D2组最高,D5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2组粗脂肪消化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D1组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随着饲料中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
  • 摘要:本试验探讨碳源的添加对罗非鱼养殖水质及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罗非鱼的低碳、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室外水泥池中分组饲养新吉富罗非鱼初重(10.5±0.2)g,其中对照组A投喂正常量的商品饲料,试验组中组B投喂正常量、组C为80%正常量、组D为75%正常量;同时在组B,组C,组D水体中添加饲料量30%的小麦淀粉(投料后用池水混匀泼洒).实验持续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之后起捕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总平均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和悬浮物的总平均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B中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C和组D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13.48%和17.43%;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P<0.05),分别升高15.72%和21.84%;而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在罗非鱼养殖水体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浓度从而改善水质、并生成罗非鱼可摄入的絮凝体从而降低饵料系数.
  • 摘要: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水解酶联合自溶作用研究获得南极磷虾水溶性多肽的优化条件,主要分析正交处理条件下南极磷虾多肽的构成特点.以蛋白水解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水解时间(4h、8h、12 h)、水解温度(25℃、37℃、45℃)设置相应的因素和水平,通过凯氏定氮、氨基酸分析研究了获得水溶性南极磷虾多肽的优化条件,分析了南极磷虾酶解液的粗蛋白数量、以及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酶解的最佳条件为使用胰蛋白酶联合自溶作用在45℃的条件下水解12 h;南极磷虾多肽的氨基酸比例均衡,正交处理条件对南极磷虾多肽的氨基酸模式影响较小,EAA/TAA和EAA/NEAA分别在40以上和64以上,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
  • 摘要:ENU诱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获得模式生物功能突变体的新手段,在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研究显示,以0~10 mmol等不同浓度的ENU溶液处理草鱼精子45 min,与野生型雌鱼受精产生的胚胎在体节期的畸形率分别为3.1%~91.3%,胚胎畸形率与ENU浓度成正比;正常鱼苗的出苗率分别为93.1%~4.4%,与ENU浓度成反比.最后选用1 mmol浓度ENU溶液处理精子,受精后产生的子代的正常率大约为50%,这些子代在1龄阶段生长差异极大,产生了一定比例发育正常、快速生长的个体;提取15尾1+龄诱变F1子代的基因组DNA,对6个生长发育通路相关基因igf-2a、igf-2b、mstn1、mstn-2、fst-1和fst-2的部分阅读框进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ENU主要诱变基因组DNA产生GC到AT或AT到GC的点突变,可造成密码子的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和同义突变,ENU对上述6个基因的平均诱变率为0.41%.这些结果表明,ENU溶液浸泡精子可在草鱼中实现高效诱变,在将来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和诱变育种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摘要:DNA溯源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新兴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建立对海产品中黄姑鱼DNA的特异性检测,进而对黄姑鱼鱼丸加工过程直至消费者食用后的黄姑鱼成分进行鉴定及溯源的目的.本研究采集市售鱼丸中常用原料作为试验对象提取基因组DNA.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四种海水鱼、三种淡水鱼、两种禽畜肉以及两种植物的线粒体12S rDNA基因序列,通过比较和优化条件,设计出一对针对黄姑鱼的特异性PCR引物.运用该对引物对黄姑鱼鱼丸加工的各个阶段进行PCR检测,都得到了193bp的目标片段,且所设计的引物可以检出黄姑鱼比例仅占0.5%的鱼糜混合物,结果表明此对引物对黄姑鱼DNA鉴定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从而达到了对黄姑鱼进行特异性分子追溯的目的.
  • 摘要:采用直接测序法对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3个种群(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共24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分析.经序列比对,分析的D-loop序列长度为有915~924 bp,其中17个为简约性信息位点,定义了10种单倍型,金龙鱼、红龙鱼和青龙鱼间没有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在0.667~1.00之间,核苷酸多样度较低(0.00109~0.0033).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地理区内不同群体间,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 ~0.008 7,遗传分化程度较低.NJ、MP和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由于美丽硬仆骨舌鱼mtDNA D-loop区个体变异程度较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用于其种内基因变异和种群遗传学研究.
  • 摘要:采用肾细胞体内注射法分析了乌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三种龟的染色核型公式为2n=52,9+5+12,臂数NF=76.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法研究了乌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的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5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和醇脱氢酶(ADH),分析了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POD上,杂种F1与母本乌龟相近.对比发现,肝脏的POD和LDH及心脏的POD同工酶电泳图谱可以作为鉴别杂种F1的生化遗传标记.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养殖阶段暗纹东方鲀肠道及养殖水体菌群多样性,探讨河豚毒素(TTX)来源.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克隆技术分析养殖暗纹东方鲀肠道及水体菌群多样性.结果:经序列比对,一、二龄暗纹东方鲀肠道内未发现产TTX细菌;三龄暗纹东方鲀肠道内含有一株细菌与产TTX细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相似性为98%,另有二株细菌与Shewanella属细菌相似性为100%;同时各阶段养殖水体中均存在Shewanella属细菌.结论:验证了TTXX的外源性学说.
  • 摘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数码相机拍摄皱肋文蛤胚胎、幼虫和稚贝发育过程,并以个体大小、行为方式、贝壳形状、足部发育、平衡囊发育、鳃丝发育、面盘脱落、足丝分泌、水管形成、壳色及其透明度变化等特征为依据,对幼虫和稚贝发育过程进行分期,为该贝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为人工育苗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在水温27 ~ 30℃、海水密度1.022条件下,卵子受精后隆起薄而透明的受精膜,20 min出现第一极体,30 min出现第二极体;细胞分裂方式为不等螺旋卵裂;胚胎发育为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所需的时间分别为4.5h、5.0h、7.5h和16 h.根据行为方式,皱肋文蛤早期生活史可分为浮游期、匍匐期、附着期、埋栖期;根据形态学特征,皱肋文蛤早期生活史可划分为D形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变态期幼虫、附着期幼虫、无管期稚贝、单管期稚贝和双管期稚贝等九个阶段.壳顶后期出现鳃丝、足和平衡囊,发达的足、鳃丝和平衡囊是幼虫变态附着的标志;第6天后幼虫面盘开始萎缩,运动方式由游动变为匍匐爬行;第8天幼虫完全变态,进入附着期,此期幼虫壳长在172 ~182 μm之间;第10 ~ 11天,幼虫足丝脱落,营埋栖生活,此期幼虫开始分泌次生壳,成为稚贝,此期幼虫壳长在182~195 μm之间.稚贝壳长500 μm左右时长出出水管,进入单管期,管口无触手;壳长800 μm时长出进水管,进入栓管期,管口环绕触手.受精卵约经39 d的培育可长成壳长1 mm左右的稚贝.
  • 摘要: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非离子氨对文昌鱼幼体[(1.0±0.10)cm]和成体[(3.8±0.10)c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文昌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成体的耐受性明显强于幼体.幼体及成体的96小时LC50分别为1.77 mg/L和1.96 mg/L;非离子氨对文昌鱼幼体和成体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0.177 mg/L和0.196 mg/L.
  • 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点,近年来被大量应用于水产养殖病原生物的检测中.但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混合物存在着多种成分需在低温下储存,不能反复冻融;且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保存期限较短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处理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混合物,并通过在混合物中添加不同量海藻糖(5%,10%,15%)的方法保护混合物的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5%海藻糖组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以及之后的储存过程中都表现出最好的保护效果.在4℃储藏条件下,反应混合物的保存时间从1个月增加到至少3个月;在25℃储藏条件下,反应混合物的保存时间从12 d增加到至少3个月;37℃下混合物保存期限延长1倍.在冷冻干燥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混合物中添加适量海藻糖有助于延长混合物的保存时间,适当提高储藏温度.该结果可为生产大规模的商品化LAMP检测试剂盒提供依据.
  • 摘要:以棉粕酶解蛋白肽2%的比例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棉粕酶解肽对建鲤[(48.56±1.39)g]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粕酶解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棉粕酶解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 摘要:2009年夏末在长江口外海区进行了共计56个站点的大面观测,内容包括盐度、温度、DO、叶绿素a、浊度等.长江口外海的叶绿素a分布可分为四个特征区:(1)水温大于22℃,盐度低于30,表层浊度1~3 NTU,高度层化的长江冲淡水扩展区,浊度锋向海侧存在一个叶绿素a浓度超过10.0mg/m3的高值区,最高值为53.6 mg/m3.叶绿素a高值区下层存在DO浓度小于2.00 mg/L的低氧区,最小值仅为1.02 mg/L; (2)水温18~30℃,盐度大于30,表层浊度<1NTU,高度层化的台湾暖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低,相对高值区位于次表层;(3)表底层混合良好,水温24.0~26.5℃,盐度30~32.5,表层浊度1NTU左右的江苏外海,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低,20m深度以浅2~6mg/m3;(4)表层浊度大于>4 NTU的近岸高浊度、层化、低叶绿素a区.此外,123.0°E以西海域的叶绿素a高值区位于表层水中,即盐度跃层上方,而123.0°E以东海域的叶绿素a高值区位于次表层水,即温度跃层上方.
  • 摘要:根据2010年6-9月“舟渔1301号”的北太平洋柔鱼生产数据,结合现场采集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 linity,SSS)及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浓度的海洋环境要素数据,分析柔鱼的中心渔场分布情况,及其与SST、SSS和叶绿素a浓度等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整个调查期间柔鱼渔获频次在各环境因子上均呈正态分布,且获得柔鱼高产的最适SST为18~20℃,最适SSS为33.60~34.80,最适Chl-a浓度为0.0800~0.2400mg·m-3.而其中SST与柔鱼渔场之间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中心高产渔场通常位于18~20℃的等温线附近,且位置一般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的冷水团一侧.综上所述,三个环境因子都可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但最好以海表水温为主,并辅助相应的Chl-a浓度及海表盐度来综合分析,判断可能会更有效.
  • 摘要:本实验比较研究了两种体色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青刺参和红刺参在自然光、黄光、绿光和蓝光下的生长与能量分配,以期为刺参池塘人工养殖技术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光色对青刺参和红刺参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青刺参在黄光和自然光下生长最快,在绿光下生长最慢;红刺参在黄光下生长最快,在蓝光和绿光下生长最慢.青刺参和红刺参之间的生长仅在绿光和蓝光下差异显著(P<0.05);2)青刺参消化率(ADRd)在黄光下显著低于自然光(P<0.05),在其他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红刺参ADRd仅在红光下显著高于自然光(P<0.05),而在其他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和红刺参间ADRd仅在红光和黄光下差异显著(P<0.05);3)青刺参和红刺参食物转化率(FCRd)在不同光色下的变化趋势与生长率变化一致.青刺参和红刺参之间的FCRd也在绿光和蓝光下差异显著(P<0.05).4)从能量分配上看,在不同光色下青刺参和红刺参排粪能和呼吸能占摄食能比例的变化主导着的二者能量收支模式.青刺参和红刺参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在黄光下的最高,而分别在绿光和蓝光下最低.青刺参和红刺参之间的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仅在绿光下差异显著(P<0.05);排粪能和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均在红光和绿光下差异显著(P<0.05).总体来看,青刺参和红刺参在适宜光色下获得较高的生长率与其较高的食物转化率和生长能比例有关.
  • 摘要:通过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利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所取得的32个站点的大眼金枪鱼渔获数据,以及测得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溶解氧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各水层(80 ~240 m,每40 m为一层)中各环境因子与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建立"栖息地综合指数(integrated habitat index,IHI)模型"用来预测其空间分布,并利用另外8个站点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IHI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2)不同的水层影响大眼金枪鱼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3)大眼金枪鱼较适宜的栖息水层为120 ~ 160 m; (4)大眼金枪鱼IHI指数分布较高的两个海域分别为2° ~3°S,169°~175°E与1°~3°S,178°~180°E,建议在上述两个海域,尽可能使用能沉降到120 ~160 m水层的钓具或渔法,在减少兼捕的同时,提高该海域大眼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生产效率.
  • 摘要:由海产品中麻痹性贝毒(PSP)导致的食物中毒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理想的解毒药物.本研究以栖息于中国南海海域的潮间蟹,钝齿短桨蟹(Thalamita cren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小鼠试验,在探讨不同EDTA浓度对螃蟹体液中和PSP毒性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螃蟹体液中起到毒性中和效果的功效成分,为麻痹性贝毒的抗毒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EDTA试剂对PSP的毒性无显著影响,但是对螃蟹体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体液中EDTA浓度≤12.5 mmol/L时,含不同EDTA浓度的体液其毒性中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总小鼠存活率为30.3%;相对于空白组,绝大部分死亡小鼠的致死时间均延长了2倍以上.当EDTA浓度升高至25 mmol/L时,螃蟹体液的毒性中和效果明显下降.相对于体液低分子组分(< 10 kDa),体液高分子组分(≥10 kDa)的小鼠致死时间延长2倍,推测起到毒性中和效果的成分主要存在于体液高分子组分;蛋白质和糖分析结果显示,体液高分子组分中蛋白质含量比例为糖的239倍,表明蛋白质是体液高分子的主要成分;螃蟹体液蛋白质经过蛋白酶水解后,其毒性中和效果完全消失.以上结果表明螃蟹体液中存在能有效中和PSP毒性的蛋白质.
  • 摘要:人工鱼礁的稳定性能是保证人工鱼礁工程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以正方体中心方孔型鱼礁为实例进行稳定性校核分析,通过模型实验定量得出礁体对不同底质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及不同角度迎流时的阻力系数,根据分析结果逆推出使礁体具有最佳稳定性时的礁体设计.实验结果如下:(1)最大静摩擦系数与底质粒径大小呈强负相关,礁体开口比、自重是最大静摩擦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2)人工鱼礁礁体通透开口比、投影开口比及迎流冲角是礁体阻力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礁体阻力系数Cd随通透开口比的增加而下降;(3)3号礁体在不同冲角下均具有最高的抗漂移安全系数,且抗翻转安全系数在不同冲角下平均值最高,因此3号礁体的开口比为礁体设计优选开口比.在设计礁体形状时,通过合理的礁体设计可以有效的增大礁体与海底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并减小水阻力.因此必须根据稳定性分析结果选取适当的礁体开口比作为礁体设计要素.
  • 摘要:在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基础上,分别以猪油、豆油、鱼油和茶油作为脂肪源,配制4种饲料(油脂的添加水平为4.5%),投喂奥尼罗非鱼幼鱼[初体重为:(4.60±0.5)g],试验周期为10周.分析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沉积、脂类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鱼油比较茶油、豆油和猪油可明显提高鱼体内脂肪的含量(P<0.05),其中茶油组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肌肉中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与鱼油组比较其他三种脂肪源明显(P<0.05)提高其肝体指数,而腹脂率则出现相反的情况;鱼油组可明显(P<0.05)提高肝脏组织中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脂蛋白脂酶(LPL)的活性及mRNA表达;茶油明显(P<0.05)降低脂肪组织中LPL的活性及mRNA表达,豆油和猪油可明显(P<0.05)提高脂肪组织中MDH的活力及mRNA表达.结论:不同脂肪源对奥尼罗非鱼体脂的沉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肝脏和脂肪组织,而不同组织内LPL活性及mRNA表达的变化是影响体脂沉积的主要因素.
  • 摘要:研究铁对奥尼罗非鱼幼鱼学习记忆能力及其脑组织内中枢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以及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影响.将450尾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缺铁组、高铁组及其对照组和适铁组,分别投喂对应组别和相应量的饲料养殖,于第4周取实验鱼进行学习记忆训练,后称重取样,测定实验鱼脑内微量元素及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等.结果表明:(1)在有一个绿色路标存在的条件下,随着饲料中铁含量的升高,实验鱼消耗时间降低,差异显著(P<0.05),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实验鱼消耗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2)随着饲料铁含量的上升,脑组织MAO活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呈增加趋势,缺铁组、适铁组、高铁组脑内DA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脑内5-HT和NA含量缺铁组与适铁组和高铁组之间差异亦显著(P<0.05).(3)铁处理组实验鱼脑内铁、锌、铜含量和饲料铁含量基本呈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说明,铁缺乏会造成奥尼罗非鱼学习记忆障碍,对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产生影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微量元素代谢改变有关.
  •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BDE-209 (0.1 mg/L、1 mg/L、10 mg/L)和BDE-3(0.001 mg/L、0.01 mg/L、0.1 mg/L)的海水溶液15 d胁迫下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以及在清洁海水中恢复阶段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DE-209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性先抑制后轻微诱导,释放后恢复;MDA含量随曝露时间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释放后有所恢复,随后又被诱导;GSH含量先降低后显著增加,释放后含量上升.BDE-3胁迫下,SOD活性先被诱导,随胁迫时间延长抑制;MDA含量随曝露时间延长呈波动趋势;GSH含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释放阶段均有所恢复.
  • 摘要:头足类的硬组织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抗腐蚀性等特点.本文基于2007年2-5月和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品中,提取出625对耳石和787对角质颚,测量耳石的10个外形数据和角质颚的12个外形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不同群体(冬季产卵群体BNS;秋季产卵群体SPS)不同性别的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并推导出判别函数.结果表明,BNS群体耳石和角质颚外形参数雌性大于雄性,而SPS群体则为雄性大于雌性,年间的差异不明显;耳石主成分分析认为,BNS群体雌雄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于TSL,RLL,RW,MW,SPS群体主要集中于TSL,RLL,WW,DDL上;角质颚主成分分析中,BNS群体雌雄性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LWL、UHL、UCL、LCL和ULWL,SPS群体主要集中在UCL、LCL、LRL、ULWL、LRW和URL上;均数差异性检验认为,同群体不同性别间耳石形态值在TSL、MW、LDL、WL、WW上有较大差异,同性别不同群体在MW、DDL、DLL、RLL、WW上有较大的差异;而角质颚形态值上颚和下颚的差异较大;利用角质颚和耳石对不同群体样本分性别建立了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在60%左右,所划分群体在部分形态指标上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今后应加强样本采集个体大小和时间跨度,以更好的分析其种群变化规律.
  • 摘要:基于CCAMLR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本研究对1998-2009年CCAMLR48.1、48.2和48.3小区内的南极磷虾资源丰度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表温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9年期间,三个小区内标准化后的各年平均CPUE保持相对稳定.48.1区各年间平均CPUE值变化最小,而48.3区则较48.2区大.三个小区之间及48.2区和48.3区内各年平均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48.1区内各年平均CPUE则存在显著性差异.从CPUE月均变化可以看出,三个小区均呈单峰分布,48.1 ~ 48.3小区的峰值出现分别出现在4月份、5月份和6月份.三个小区之间平均CPUE月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区内平均CPUE月变化则存在显著性差异.48.1区南极磷虾渔场的适宜表温范围为-3 ~2℃,但CPUE主要集中在表温-2 ~1℃范围内;48.2区,渔场适应表温范围为-2 ~2℃,但CPUE主要集中在表温为-1 ~0℃和1℃附近;48.3区,渔场适应表温范围为0~5℃,但CPUE主要集中在表温0.8 ~ 2.4℃范围内.48.1区(53%)、48.2区(39%)和48.3区(51%)三个区较大比例的CPUE值处于叶绿素a浓度为0~0.2 mg/m3的范围内.
  • 摘要:采用常规PCR扩增法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了波纹龙虾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波纹龙虾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665 bp,全序列有具有较高的AT偏向性,AT的含量为67%,其中A的含量最高,C的含量最低.9个编码蛋白基因(ATP6,ATP8,CO2,CO3,Cob,NDM,ND4L和ND5)的起始密码子是ATG,ND2起始于GTG,ND3和ND6为ATC,COI的起始密码子是ACG.除ATP6、ATP8、CO3、ND1、ND2、ND4L和ND6的终止密码子是TAA外,其余的编码蛋白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全的T或TA.tRNASer缺少D臂,有4个(tRNALeu-UUR、tRNAArg、tRNAASAsn、tRNAIle、tRNArp)基因变异比较大,无法采用常规算法预测出来.IrRNA的二级结构含有4个结构域,53个茎环结构,srRNA的二级结构含有3个结构域,40个茎环结构.A+T富集区包含复制相关的调控信息,存在Ploy(T)结构,与复制及转录起始有关.
  • 摘要:分别研究了徐闻3种滨珊瑚的ITS1和ITS2基因的碱基组成和G+C含量,并和已上传至Genbank上的其他9种滨珊瑚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了徐闻三种滨珊瑚的系统发生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种滨珊瑚的ITS1的长度范围是205 bp~209 bp,G+C含量为37.6% ~ 45.5%,ITS2的长度范围192 bp~226 bp,G+C含量为45.1%~50.7%,利用MEGA4.1软件计算滨珊瑚属基于ITS1和ITS2基因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和0.200.基于ITS1和ITS2的NJ系统进化树都显示出,灰黑滨珊瑚位于进化树的基部,是原始的类群,普格滨珊瑚是进化类群,澄黄滨珊瑚是过渡类群.
  • 摘要:根据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专属经济区内采集的110个鲣鱼精巢的分析结果,本文对该海域雄性鲣鱼的生殖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鲣鱼叉长体重关系为W=9×10-6L3.13;(2)体重基本呈正态均匀分布,叉长出现不仅一个优势组;(3)精巢体指数与体重的线性关系为y=0.0004x+0.186,R2 =0.3404;(4)鲣鱼精巢发育情况与其他硬骨鱼类相似.在调查群体中,所取样本主要为Ⅰ期和Ⅲ期个体,占64%,Ⅴ期很少.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性腺指数(GSI=卵巢重量÷总体重×100%)、肝体指数(HSI=肝胰腺重量÷总体重×100%)、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Vg) mRNA的表达量(QRT-PCR)、肝胰腺超微结构(透射电镜)及雌二醇和孕酮含量(ELISA)的变化,综合考察肝胰腺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HSI的变化趋势与GSI的变化趋势相反,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HIS和GSI于Ⅳ期分别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卵巢和肝胰腺中Vg表达量随着卵巢的发育逐步升高,当卵巢发育至次级卵黄发生期(Ⅳ期)时Vg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且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内Vg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期卵巢内的表达量(p<0.05);肝胰腺细胞随着卵巢的发育由胚细胞向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转化,卵巢成熟过程中,肝胰腺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电子密度极高圆形颗粒,但产卵后几乎观察不到,且此时细胞中出现了大量的空泡;肝胰腺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在卵巢的发育过程中均有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于Ⅵ-1期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肝胰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HIS、VgmRNA表达量、细胞超微结构和类固醇含量均发生了显著地变化,这表明肝胰腺是日本沼虾卵巢发育的重要营养来源.
  • 摘要:探讨多元素分析对中国刺参产地溯源的可行性,筛选判别刺参产地的有效指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了7个产地刺参样品中铝(Al)、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砷(As)、硒(Se)、钼(Mo)、镉(Cd)、汞(Hg)和铅(Pb)共15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建立刺参无机元素数据库.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刺参进行了区分.主成分分析选出三个主因子,聚类分析将26个刺参样品聚成五大类,分类结果与刺参样品的海域分布关系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刺参无机元素分析的有效方法,刺参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可做为刺参产地判别的测量指标之一.
  • 摘要:本文研究了25℃水温下,氟苯尼考以30 mg/kg的单剂量混饲口灌给药后在日本鳗鲡血浆和组织中的代谢规律.氟苯尼考在日本鳗鲡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中的药时数据,利用DAS软件的统计矩原理计算获得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15.92 μg/mL、34.85 μg/mL、29.70 μg/mL和19.33 μg/mL,达峰时间(Tmax)除了在肝脏中是2h,在血浆或其他组织中均为4h;表观分布容积(Vz/F)分别为2.077 L/kg、1.409 L/kg、1.177 L/kg和1.470 L/kg;药时曲线下面积(A UCo~∞)分别为233.947 μg·h/mL、246.194 μg·h/mL、507.751 μg·h/mL和272.680 μg·h/mL;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13.648 h、9.014 h、15.257 h和13.725 h,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12.341 h、8.133 h、15.601和9.652 h.药动学参数表明氟苯尼考在鳗鲡体内吸收快、分布广、消除快,生物利用度高.建议在日本鳗鲡中使用氟苯尼考进行治疗时可采用30 mg/kg体重的剂量,给药间隔为12h,即每天两次.
  • 摘要:为了研究饲料铅水平在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不同组织中铅的残留量及对肝脏和肾脏中其他微量元素的影响,试验选取483尾建鲤[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2.95 ±0.15)g],随机分为7组,各组pb2+理论添加量分别为0 mg·kg-1(对照组)、2 mg·kg-1、5 mg·kg-1、10 mg·kg-1、20 mg·kg-1、50 mg·kg-1和100 mg·kg-1,每组3个重复,为期60d.试验结束后,测定建鲤肌肉、肝脏、肾脏、鳃和肠道中等组织中铅的残留量及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微量元素铜(Cu)、铁(Fe)、锌(Zn)的含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铅水平的增加,建鲤各组织中铅的残留量增加,不同组织增加幅度不同,表现出了组织亲和性,铅在建鲤体内积累的基本模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肾、肠道、肝脏、鳃、肌肉;随着建鲤暴露时间的延长,各组织中铅的残留量增加,表现出了时间累积性.随着饲料铅水平的增加,建鲤肝脏和肾脏中Cu、Fe、Z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的被测组织中下降的幅度不同.结果表明,肾脏和肝脏作为建鲤铅残留量高的内脏组织可以敏感的反映饲料中铅的污染.随着饲料铅水平的增加,降低了建鲤肝脏和肾脏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 摘要:鲣鱼是金枪鱼围网的目标鱼种,主要栖息在世界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西太平洋是金枪鱼围网作业的主要海域.鲣鱼自由鱼群根据其自生生物学特性选择理想栖息地.栖息地适应指数(HSI)模型广泛应用于鱼类栖息地的评估.本研究结合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历史资料和遥感获取的海洋表面温度(SST)数据,运用基于鲣自由鱼群渔获量和金枪鱼总捕捞努力量(作业时间)建立的HSI模型评估鲣鱼自由鱼群栖息地适应性,并结合GIS地统计分析功能解析鲣鱼自由鱼群理想栖息地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表明,鲣鱼自由鱼群的渔获量和努力量随SST区间分布呈正态分布特性,HSI模型定义的水温偏好区间为29.15~29.95℃;2009年1-3月鲣鱼自由鱼群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5°N ~20°S;自4月起,理想栖息地(HSI≥0.6)呈北移的趋势,海域不断扩大;8-12月理想栖息地回移到5°N~20°S海域附近,较1-3月有东移的趋势;总体而言,各月的高产渔区基本分布在理想栖息地海域.
  • 摘要:2011年春季4月和夏季7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内22个站点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具有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表层分布上春季叶绿素a分布范围为1.64~9.14 mg/m3,均值为4.23 mg/m3;初级生产力以碳计均值为1 592.36 mg/(m3·d).夏季叶绿素a的分布介于5.89 ~2.135 mg/m3,均值为3.55 mg/m3;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2 050.97 mg/(m3·d).底层分布上:春季叶绿素a的分布范围为1.61~5.57 mg/m3,均值为5.57mg/m3,初级生产力均值为1868.7mg/(m3 ·d);夏季叶绿素a分布范围为2.061~3.931 mg/m3,均值为2.63 mg/m3,初级生产力均值为2 601.29 mg/(m3· d).调查海区海水中夏季水温和浊度高于春季,春、夏季营养盐含量均具有较高的水平,与历史研究相比,本次调查获得的各项参数值都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叶绿素a主要受到水温的限制,夏季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浊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 =0.662,P<0.05).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氮营养盐和活性硅酸盐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初级生产力与TP的相关性显著(r =0.696,P<0.05).调查显示N/P> 16,海域N营养盐过剩,劣于第四类水质,建议种植大型海藻以减少无机氮的含量.
  • 摘要: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海洋经济鱼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PFOS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的96 h急性毒性,同时分析PFOS胁迫(0.1mg·L-1、1 mg· L-1、2 mg·L-1)15 d和净水释放(1d、2d、3d、7d)过程中真鲷鳃组织中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FOS对真鲷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22.56 mg·L-1.在PFOS胁迫阶段,低浓度组SOD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而中高浓度组在胁迫期间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各浓度组的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呈"U"型;低浓度POD活性在胁迫1d时呈诱导效应,之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中高浓度组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MDA含量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净水释放结束时,各浓度组SOD活性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CAT、POD活性和MDA含量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PFOS胁迫可以引起真鲷鳃组织的抗氧化反应,在各指标中SOD的灵敏性大于CAT、POD和MDA,在野外监测时可作为优先考虑的生物标志物.
  • 摘要: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种群结构研究可以为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系统发育地位的研究积累形态学基础资料.本文根据东南太平洋的资源调查,通过形态学手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35° ~ 40° S,86°~90°W)、(35° ~ 40° S,91° ~93°W)和(35° ~40°S,102° ~ 103°W)的智利竹筴鱼群体间尚未有达到亚种差异水平.通过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认为,(35° ~ 40°S,86° ~90°W)与(35°~40°S,91° ~93°W)海域间智利竹筴鱼群体形态学比例性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5° ~40°S,86° ~90°W)与(35°~40°S,102° ~103°W)海域间智利竹筴鱼群体在Spl1/Tl、Ed/Tl、Hl/Tl、2-4/Tl、3-6/Tl、8-9/Tl等形态学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5° ~40°S,91° ~93°w)与(35° ~ 40°S,102° ~ 103°w)海域间智利竹筴鱼群体在Spl l/Tl、Spl2/Tl、1-4/Tl、Hl/Tl、2-4/Tl、3-6/Tl、4-5/Tl等形态学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东南太平洋区域(35°~40°S,86°~110°W)的智利竹筴鱼群体是属于同一个种群.
  • 摘要:利用1982-2008年日本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捞数据,对大西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分析,并使用广义加性模型,假设三种方案分析经度、纬度、年度、月份、表温与渔获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繁殖期间,0 ~10°S,5° ~15°W和0~10°N,30°~40°w海域渔获率平均值分别为9.92和7.8尾/千钩,高于其他海域;方案三的解释率为46.2%,经度、纬度、年份、月份、表温与渔获率显著相关;基于渔获率对单因子的散点分布,适当转化因子进行广义加性模型建模,模型解释率有所提高.
  • 摘要:为加强高溶氧浓度对水袋海胆的ATP控制保持效果,以ATP%为主要指标,K值、细菌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值为辅助指标,对其应用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氧气充填条件下,贮藏末期时,其溶氧浓度为(0.37±0.004) mmol,仍明显高于氮气组和空气组;浸泡于人工海水组的海胆2d后ATP%明显高于、K值明显低于3.5% NaCl组;不同温度条件下ATP降解速度:常温>(4±1)℃>0℃;且0℃条件下TVC、TVB-N增长均较慢,pH值变动范围较小.因此,实际应用中建议采用氧气充填,无需中途补充氧气;浸泡介质采用人工海水;流通及贮藏温度采用冰温.
  • 摘要:针对网箱囊网非刚体柔性框架的特点,采用无线远程遥控、高性能锂电池作为动力源、优化结构分析等方法,通过开展远程多路无线控制传输技术、起网设备移动的便利技术、多台设备联合起网技术、满荷载非刚体网衣升降及移动技术的研究,解决了深水网箱起网完全采用人力,起网过程海上远程自动控制,起网操作安全、轻型便携的技术难题.
  • 摘要:为保证人工鱼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人工鱼礁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鱼礁的效能,文章就人工鱼礁材料的选择、人工鱼礁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并对人工鱼礁建成后的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