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通量

通量

通量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8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海洋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913篇;相关期刊360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海洋学报(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第2届“中盐金坛”杯全国氯碱行业盐水精制技术交流会、第十四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等;通量的相关文献由2248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强、向勇、王辅宋等。

通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5 占比:6.2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9913 占比:93.63%

总计:10587篇

通量—发文趋势图

通量

-研究学者

  • 黄强
  • 向勇
  • 王辅宋
  • 刘付鹏
  • 刘文峰
  • 不公告发明人
  • 高从堦
  • 李杰
  • 王伟
  • 李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少军; 蔡大鑫; 赵婷; 韩静; 佟金鹤; 李光伟
    • 摘要: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碳循环的基本变量,真光层POC输出效率在海洋固碳中起关键作用。根据2003-2018年南海区域遥感数据反演的真光层POC输出效率数据集,分析了南海海域真光层POC输出效率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POC输出效率多年平均值为0.08,其在空间上分布呈现近岸高、海盆低的特征,年平均POC输出效率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在月尺度上,1月达到最高值,平均值为0.115;5月达到最低值,平均值为0.072。南海海域POC输出效率月线性倾向率呈现显著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近岸、海南岛周边海域、南海的西部,其他为微弱减少区域;POC输出效率年线性倾向率增长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海南岛四周及南海的西部靠近海岸带区域,其他为微弱减少区域。
    • 郑祥旺; 陈敏; 肖尚斌; 王圣瑞; 王雪竹; 陈巍; 刘佳; 许浩霆
    • 摘要: 以西南典型高原湖泊阳宗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应用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及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开展了表层水体和垂向剖面溶解CH_(4)浓度的高分辨率监测,揭示了溶解CH_(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阳宗海表层水体溶解CH_(4)浓度为0.02~0.97μmol/L,表现为大气甲烷的源.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与水生植物分布、入湖河流输出和水深等因素密切相关.湖泊不同区域垂向剖面溶解CH_(4)浓度分布较为一致,湖心区CH_(4)氧化消耗最为明显.自展分析表明,基于少量样点监测的CH_(4)排放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准确估算阳宗海CH_(4)扩散通量所需最小采样点数量约为3.7个/km^(2),高空间分辨率的监测对于湖库碳排放的准确估计十分必要.
    • 段启蒙; 绳莉丽; 程伍群; 张西平; 韩明明; 吴现兵
    • 摘要: 通过室内土箱试验验证HYDRUS-2D模拟膜调控润灌水分运移的可行性,并探究通量一定时膜规格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规律。基于HYDRUS-2D,对膜处理40 cm×35 cm、40 cm×30 cm、40 cm×25 cm、40 cm×20 cm(下膜边长×上膜边长)在相同通量的情况下膜规格对膜调控润灌湿润锋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对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试验的误差分析中,各个观测点含水率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4.28%,对于湿润锋实测值与模拟值的误差分析中,均方根误差变化范围为1.28~3.20 cm,3个方向全部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2.41 cm,证明了HYDRUS-2D对于膜调控润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2)灌水结束后,各个膜处理的上膜水量都要大于下膜水量,并且上膜最小时湿润锋垂直向上的运移距离最大,为29.04 cm,膜上水量也最大,百分比为79.57%,湿润锋垂直向下的运移距离最小,膜下水量也最小;上膜最大时湿润锋垂直向上的运移距离最小,为23.03 cm,膜上水量也最小,百分比为66.33%,湿润锋垂直向下的运移距离最大,膜下水量也最大;表明膜规格的改变能够很好地调控上下膜的水量,上膜的减小能够有效减少膜下渗漏的水量;(3)膜调控润灌湿润锋垂直向上与水平向右的运移距离与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垂直向下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 胡晓燕; 朱元荣; 孙福红; 陶艳茹; 高可伟; 马蕙蕙; 蒋娟; 邴小杰
    • 摘要: 针对河湖氮磷控制标准不衔接问题,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基于2013—2018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总氮浓度〔ρ(TN)〕、总磷浓度〔ρ(TP)〕、叶绿素a浓度〔ρ(Chla)〕、水量等监测数据资料,采用湖盆模型(Bathtub模型),构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与湖体ρ(TN)、ρ(TP)和ρ(Chla)的响应关系,分析了主要入湖河流ρ(TN)、ρ(TP)和水量对湖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探讨了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及其与湖体氮磷协同控制限值.结果表明:①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的输入仍显著影响湖体ρ(TN)、ρ(TP),尤其是对西北部湖区的富营养化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②在入湖水量方面,湖西区入湖水量增加可导致太湖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而“引江济太”水量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太湖水质.建议分区域控制直接入湖河流水量,其中,湖西区直接入湖水量控制在60×10^(8)~70×10^(8) m^(3)之间,望虞河“引江济太”水量控制在15×10^(8)~20×10^(8) m^(3)之间;③针对太湖流域而言,现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在协同控制河、湖氮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通过控制入湖河流ρ(TN)、ρ(TP),太湖ρ(TN)、ρ(TP)难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④与全湖平均值相比,湖西区要达到同一标准限值,入湖河流协同控制限值要更为严格.在河湖氮磷衔接目标制定上,建议湖西区单独设定协同控制目标浓度值.另外,建议结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开展太湖流域水质、水量协同控制,有效约束入湖通量,达到河湖氮磷协同控制目的.
    • 刘少军; 蔡大鑫; 韩静; 罗琪; 赵婷; 张廷龙
    • 摘要: 在加强海洋强国建设、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目标背景下准确掌握南海碳通量时空变化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2009—2018年10 a有机碳通量月度数据集,分析了南海真光层底颗粒有机碳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区域多年真光层底有机碳输出通量年平均值为55.40 mgC·m^(-2)·d^(-1);其值大小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近岸>陆架>海盆的趋势。(2)从季节上看,南海真光层底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真光层底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1、4、7、10月平均值分别为82.43、47.37、46.34、54.75 mgC·m^(-2)·d^(-1)。研究结果可为全面掌握南海碳循环过程和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 李宇阳; 朱俊羽; 俞晓琴; 陈慧敏; 郭燕妮; 周永强; 周蕾
    • 摘要: 为探讨浅水湖泊CO_(2)排放的时空格局及与CDOM来源组成潜在关联机制,于1月(枯水期)、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不同水文情景下富营养浅水巢湖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扩散系数—顶空瓶法观测表层水体CO_(2)浓度(c_(CO_(2)))和通量(F_(CO_(2))),并探讨CO_(2)排放的潜在驱动因素,尤其是对CDOM来源组成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巢湖全湖区c_(CO_(2))均值表现为丰水期((51.9±71.8)μmol/L)>平水期((48.9±29.0)μmol/L)>枯水期((35.2±15.6)μmol/L),对应F_(CO_(2))均值丰水期((219.3±275.5)mg/(m^(2)·d))与平水期((219.9±157.8)mg/(m2·d))无显著差异,枯水期通量最低((-98.8±20.1)mg/(m^(2)·d)).丰水期c_(CO_(2))与F_(CO_(2))空间上均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湖区,这与丰水季节巢湖西部十五里河与南淝河等主要入湖河口区外源有机质大量输入在此堆积并快速降解息息相关.DO与c_(CO_(2))(P<0.05)、F_(CO_(2))(P<0.001)在西部湖区均呈显著负相关;全湖DOC、Chl-a浓度与c_(CO_(2))(P<0.01)、F_(CO_(2))(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平行因子分析得出了四个荧光组分,其中陆源性腐殖质组分C1、C4与c_(CO_(2))(P<0.01)、F_(CO_(2))(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湖范围内类色氨酸组分C2及类酪氨酸组分C3与c_(CO_(2))、F_(CO_(2))均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意味着水体营养水平对巢湖CO_(2)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CDOM的来源和组成,尤其是陆源类腐殖酸输入与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CO_(2)的排放.
    • 刘晓君; 李占斌; 李鹏; 杨志; 张铁钢; 任正龑
    • 摘要: 磷素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性营养物质,其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和复杂的流失特征,导致磷流失带来的非点源污染问题难以防治。为此以丹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监测对比不同年份小流域各断面径流及磷素流失规律,探索天然降雨条件下径流磷素流失通量关系。结果表明:监测到的5场天然降雨,径流峰滞后时间分别在1~4 h之间;小流域总磷流失质量浓度范围为0.01~0.43 mg/L;随着小流域治理的年限增长,磷素流失质量浓度降低,水质整体向好;同一场次监测降雨内,随降雨的进行,小流域各断面总磷流失质量浓度先增大后减小,由上至下各断面总磷质量浓度呈现累积效应;与径流侵蚀功率(0.90)更大;M(V)曲线表明监测到的不同场次天然降雨中,优先控制的磷素形态有所不同。径流通量是影响磷素流失的关键因子,尤其是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通量对磷素流失的影响作用差异显著。
    • 王献德; 刘斌; 赵晓丹; 冯暨伟; 张博丰; 孙绿合
    • 摘要: 为优化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的纺丝配方,提高PVDF膜的性能,采用正交实验设计,通过改变PVDF质量分数、PVP质量分数和PEG相对分子质量的3个因素,考察了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PVDF中空纤维膜过程中配方对膜性能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铸膜液中PVDF质量分数越高,中空纤维膜的强度、拉伸伸长率越大,膜结构趋于致密,膜外表面孔减少,膜丝的孔径越小;PVP质量分数越高,膜丝通量越高,膜外表面孔增多.PEG相对分子质量对膜性能结果影响不明显.综合各性能参数之间的要求,考虑配方的设计,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是PVDF质量分数、PVP质量分数、PEG相对分子质量,PVDF中空纤维膜纺丝配方的优选方案为PVDF质量分数14%、PVP质量分数20%、PEG相对分子质量600.
    • 张狄
    • 摘要: 以清凉山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SWAT模型模拟计算入库流量与氮磷通量,分析氮磷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空间来源。研究表明:清凉山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流量为2.77 m^(3)/s,总氮、总磷入库通量分别为33 030.3、2 282.0 kg/a,经新田水的总氮(19 882.7 kg/a)、总磷(1 275.4 kg/a)入库通量高于经溪田水的总氮(12 977.5 kg/a)、总磷(956.9 kg/a)入库通量;汛期的氮磷入库通量大于非汛期,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均在入汛前达到峰值;总氮、总磷负荷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地区,总氮负荷集中于农田占比高的地区,总磷负荷集中于铁质强淋溶土占比高的地区;流域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施肥,磷素的主要来源可能是自然源。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内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麻荣; 朱成英; 李新勇; 汪成国; 刘建明; 刘代芹; 李杰
    • 摘要: 泥火山活动能够将地球深部的碳输送到大气圈,是地质碳排放和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形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泥火山活动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乌苏艾其沟泥火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北天山山前凹陷带的北阿尔钦沟背斜轴部。本文中结合该领域国际先进的测试技术,基于月尺度监测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温室气体宏渗漏规模,分析了2021年新疆尼勒克M_(S)4.2地震前后研究区气体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CH_(4)和CO_(2)气体通量在地震前有显著前兆异常,异常幅度约是背景值的2倍。通过对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前兆特征分析,可为该地区地震短临预报趋势研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