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524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黑龙江科学、安徽林业科技、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杨树溃疡病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军、张星耀、杨蕾等。
杨树溃疡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524篇
占比:99.79%
总计:60649篇
杨树溃疡病
-研究学者
- 梁军
- 张星耀
- 杨蕾
- 任嘉红
- 倪杨
- 叶建仁
- 吴小芹
- 周国英
- 吕全
- 张冰玉
- 张凤来
- 朱丽艳
- 焦一杰
- 王勇
- 王振飞
- 贾秀贞
- 赵桂华
- 黄逢龙
- 齐淑艳
- 严东辉
- 冯小慧
- 刘宝生
- 张一南
- 张晓军
- 张晓刚
- 张林浩
- 张桂萍
- 张鹏飞
- 徐茹
- 曹支敏
- 李敏
- 李波
- 李立梅
- 李红霞
- 李金鑫
- 杨乃丰
- 杨欣
- 樊军锋
- 王丹丹
- 白变霞
- 白鹏华
- 赵嘉平
- 赵明杨
- 赵阳
- 邢军超
- 郑甜甜
- 郭利民
- 黄家荣
- 丁昌俊
- 丁辉
-
-
胡瑞瑞;
刘宝生;
白鹏华;
高冠群
-
-
摘要:
为明确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杨树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进而为天津地区杨树人工林溃疡病的生态控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天津各区县的杨树林中设立中尺度景观样地,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调查景观位置、杨树品种、林龄、土壤养分、地形、杨树生长势和人工管理7个因子及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各项因子与杨树溃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上,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生物因子(杨树品种、林龄、树势以及管理方式)和非生物因素(景观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与树势强弱和管理精细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土壤成分无显著相关性。1年生杨树溃疡病病情显著低于9年生杨树;洼地、管理粗放和农田防护林杨树溃疡病发生更重。毛白杨品种在天津地区抗溃疡病能力强于‘欧美杨-107’和‘中林-46’。本研究说明在景观尺度上栽植抗杨树溃疡病的品种、建立良好的立地条件和加强营林管护是防治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生态控制措施。
-
-
周思源
-
-
摘要:
杨树在我国北方地区栽植十分广泛,是主要的造林树种.随着杨树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杨树溃疡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对树木危害极大.该病会造成树木的枝干枯死,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本文介绍了该病的症状及发生特点,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
-
陈越渠;
刘庆珍;
李立梅;
张杨;
韩姣;
张永安
-
-
摘要:
[目的]以生物防治防控杨树溃疡病发生与危害为目标,筛选能有效抑制杨树溃疡病且具有开发潜力的拮抗菌株,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防因子.[方法]从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山保护站林下土壤样品中筛选获得1株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的链霉菌,编号为HS1.采用多重筛选法确定菌株HS1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运用人工接种法测定菌株HS1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结果]菌株HS1及其发酵液对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中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宽达20.66 mm,发酵液抑菌圈直径达40.26 mm;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菌株HS1与Streptomyces scopuliridis同源性最高;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S1发酵液对杨树溃疡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0.87%和71.74%.[结论]生防菌株HS1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杨树溃疡病,且对多种农林重要病害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
-
张秀珍
-
-
摘要:
杨树病虫害主要为食叶害虫、蛀干害虫以及病害。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叶甲、舞毒蛾、杨毒蛾、杨舟蛾等,蛀干害虫主要有青杨天牛、桑天牛和云斑天牛,病害主要有黑斑病、杨树锈病、杨树溃疡病、烂皮病等。1食叶害虫1.1几种主要食叶害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征1.1.1杨叶甲。杨叶甲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下面或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上树。卵期:5月上旬。成虫平均产卵695(518~873)粒。幼虫期:5月(卵经7~8日孵化出幼虫,幼虫期20天)。
-
-
包育志
-
-
摘要:
近些年来,杨树溃疡病呈重发趋势,对杨树的安全生长极为不利.该文总结了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分析了杨树溃疡病发生的影响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为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
郭春丽;
赵新海
-
-
摘要:
为确定四霉素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四霉素水剂对茶蔗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的室内毒力,采用刮治喷涂法对茶蔗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EC50和EC90分别为114.82 a.i.mg/L、389.05 a.i.mg/L,对茶蔗子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多抗霉素.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刮治喷涂0.3%四霉素水剂可以有效防治真菌病原茶蔗子葡萄座腔菌导致的杨树溃疡病,其有效成分浓度为60~ 150 a.i.mg/L时,田间防效达68.25% ~82.41%,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
-
殷吉龙
-
-
摘要:
以北京杨、银中杨、新疆杨3种代表性杨树为试验对象,对杨树进行药剂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微生物源农药,可以有效防治杨树溃疡病,且不影响杨树的健康生长,对促进杨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
常英英;
张冰玉;
梁立雄;
高亚南;
吴晓娟;
鲁俊倩;
王庆灵;
丁昌俊;
张伟溪;
苏晓华
-
-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株系的溃疡病抗病性检测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林木新树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转JERF36等多个外源基因的1年生库安托杨株系D5-9、D5-20、D5-21及非转基因受体D5-0为材料,对主干人工接种溃疡病菌的各株系病情指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接种5 d后树皮组织中5个抗病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结果]在溃疡病菌胁迫下,3个转基因株系对溃疡病菌的抗性显著优于非转基因受体株系,转基因株系间抗病性也具有一定差异,D5-21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它2个转基因株系;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在3个转基因株系树皮中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类甜蛋白基因仅在D5-19树皮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其他3个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或与对照相当或低于对照.[结论]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株系的溃疡病抗性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提高,且转基因株系间差异显著;同时转基因株系中不同抗病基因的表达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说明溃疡病菌胁迫下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抗病调控的复杂性,其分子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
-
-
王勇;
吴小芹
-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苏北杨树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现这种溃疡病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该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结果表明:杨树黑斑溃疡病可能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其中一种经切片观察发现孢子大小为17.5μm~27.5μm×4μm~5.5μm,平均大小为23.5μm×4.5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大小为21μm×2μm经鉴定为为七叶树壳梭孢(F.aesculi),另一种为拟茎点霉(P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
-
王勇;
吴小芹
-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苏北杨树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现这种溃疡病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该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结果表明:杨树黑斑溃疡病可能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其中一种经切片观察发现孢子大小为17.5μm~27.5μm×4μm~5.5μm,平均大小为23.5μm×4.5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大小为21μm×2μm经鉴定为为七叶树壳梭孢(F.aesculi),另一种为拟茎点霉(P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
-
王勇;
吴小芹
-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苏北杨树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现这种溃疡病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该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结果表明:杨树黑斑溃疡病可能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其中一种经切片观察发现孢子大小为17.5μm~27.5μm×4μm~5.5μm,平均大小为23.5μm×4.5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大小为21μm×2μm经鉴定为为七叶树壳梭孢(F.aesculi),另一种为拟茎点霉(P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
-
王勇;
吴小芹
-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苏北杨树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观察其发病症状,发现这种溃疡病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对该病害的病原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结果表明:杨树黑斑溃疡病可能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其中一种经切片观察发现孢子大小为17.5μm~27.5μm×4μm~5.5μm,平均大小为23.5μm×4.5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大小为21μm×2μm经鉴定为为七叶树壳梭孢(F.aesculi),另一种为拟茎点霉(Pomopsis sp.);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以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