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9503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上海市林学会2009年年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相关文献由6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忠佩、刘明、徐建民等。

微生物生物量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9503 占比:99.97%

总计:499657篇

微生物生物量碳—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生物量碳

-研究学者

  • 李忠佩
  • 刘明
  • 徐建民
  • 江春玉
  • 吴萌
  • 方海兰
  • 曹志平
  • 李营
  • 胡诚
  • 郝瑞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玉娇; 邱慧珍; 郭亚军; 张建斌
    • 摘要: 为揭示基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N0、S+N0、S+N75、S+N225、S+N375五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施氮量过多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降低.因此,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 张青; 李思瑶; 王辰; 魏岚; 梁运江
    • 摘要: 延边地区是苹果梨生产的优生区,且经历季节性的冻融过程,有别于国内其它地方的果园生态系统。为分析冻融作用对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一步指导苹果梨园土壤管理,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季节性冻融前后栽植年限分别为11、25、40、63年的苹果梨园不同土层(0~20、20~40、40~60 cm)微生物量碳、氮、磷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年限果园土壤经季节性冻融后,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各个土层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体来看,0~40 cm层次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在栽植年限为11、25年果园中受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大于40和63年果园;微生物量氮含量在4种年限果园土壤中均受季节性冻融作用的显著影响;微生物量磷含量在栽植年限11和40年的果园土壤中受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大于25、63年。对比3个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0~20、20~40 cm受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均大于40~60 cm土层。
    • 裘高扬; 徐君言; 马宁; 郭彬; 林义成; 刘琛; 傅庆林
    •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通过沸石、有机肥的单施和混施,并结合泡田洗盐措施,研究其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土著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沸石粉250 kg和有机肥500 kg,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养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下降0.49个单位,土壤全盐含量降低42.2%,水稻实产增加11%。同时,施用该调理剂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三磷酸腺苷的浓度。
    • 陈小花; 陈宗铸; 雷金睿; 吴庭天; 李苑菱
    • 摘要: 滩涂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尤其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海南岛红树林种类丰富且生长较好,通过对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组分的基础研究有利于提高对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的评估精度,加深对海洋蓝碳的认识。以清澜港红树林5种典型群落类型为对象,比较分析表层土壤(0-10 cm)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TOC、MBC、DOC和EOC含量均值分别为66.76 g/kg、177.08 mg/kg、25.49 mg/kg和2.34 g/kg。对比发现,土壤TOC在角果木群落中含量最高,但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MB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和杯萼海桑群落显著高于榄李群落;土壤D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莲群落和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其余群落;土壤EOC在不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角果木群落显著高于海莲群落和正红树群落。(2)活性有机碳各个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值大小依次为EOC>MBC>DOC。土壤EOC、MBC、DOC的分配比例分别介于3.23%-4.02%、0.22%-0.36%、0.02%-0.08%之间。(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N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单独解释率最高。土壤pH在土壤的单独解释率最低,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影响较小。(4)土壤TOC、MBC、DOC、EOC与土壤TN、含水量(SWC)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潮位以及不同群系类型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浓度。
    • 周莎; 马寰菲; 王洁莹; 任成杰; 郭垚鑫; 王俊; 赵发珠
    • 摘要: 【目的】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纬度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期揭示我国沿纬度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MBC含量变化的效应和机制,为气候变暖条件下阐明土壤MBC周转和固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我国沿纬度选取1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测定0~10 cm土层的MBC含量,并与各非生物因素(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森林土壤MBC含量变化范围为(200.57±13.99)~(913.32±39.62)mg·kg^(-1),随纬度降低而降低。MBC含量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r=0.64,P<0.01)、砂砾含量(r=0.48,P<0.01)、水解酶活性(r=0.48,P<0.01)、全磷含量(r=0.47,P<0.01)、pH值(r=0.43,P<0.01)、全氮含量(r=0.31,P<0.01)和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组分中烷基碳含量(r=0.21,P<0.01)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r=0.15,P<0.05)和氧化酶活性(r=0.15,P<0.05)显著正相关;还与年均气温(MAT,r=0.31,P<0.01)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森林土壤的MBC含量随纬度降低而降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质地、土壤营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烷基碳含量,其次为年均气温。
    • 周长剑; 何伟; 王奔; 俞珺慈; 雷蕾; 任世奇; 晏召贵; 王鹏程; 肖文发; 曾立雄
    • 摘要: 【目的】监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3种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凋落叶分解在林分互置条件下的重量损失,分析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马尾松、杉木和栓皮栎纯林收集的3种树木当年掉落的凋落叶分别装入20 cm×20 cm的凋落叶分解袋,在2019年6月进行样地互置(即每个林分放置3个物种的凋落叶分解袋),至2020年10月监测了3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重量损失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动态特征。【结果】1)林分环境、凋落叶组成质量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重量损失速率有显著影响;受凋落叶组成质量影响,杉木凋落叶的分解常数(k值)在各林分中皆为最小,而马尾松和栓皮栎凋落叶的分解常数较大;3个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速率(V)多数时期在马尾松林或栓皮栎林中较大,在杉木林中较小。2)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对杉木凋落叶在分解至第105 d表现为正,对马尾松凋落叶在分解至第348 d表现为负,而对栓皮栎凋落叶在整个实验期间均不显著。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与林地枯落物层的温度、湿度及枯落叶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树种和分解时间对凋落叶分解的主场效应有显著影响,且分解过程中的环境因子及凋落叶组成质量变化可能是影响主场效应的因子。
    • 申志博; 王家力; 韩耀光; 陈康怡; 朱新萍; 贾宏涛
    • 摘要: 本研究以巴音布鲁克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培养试验模拟土壤处于淹水条件(水∶土质量比=2∶1),设3个氮添加处理,年施氮量分别为0、10、20 kg/hm^(2),研究了氮添加对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 kg/hm^(2)氮添加量降低了沼泽草甸土壤CH_(4)排放和促进土壤N_(2)O的排放。氮素增加可极显著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P<0.01),显著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P<0.05)。CO_(2)、CH_(4)和N_(2)O排放速率均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N_(2)O排放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CH_(4)和N_(2)O排放受氮素增加量的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干旱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到氮素添加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
    • 王静; 李彤; 梁健
    • 摘要: 探究陕北宜川不同树龄的红富士苹果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酶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挂果期的关系,为改善种植措施、增加苹果产量提供依据.采用氯仿熏蒸提取和土壤理化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酶和养分组成;采用多元分析法分析苹果树根际土壤特征与生长阶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根际土壤MBC在3~7 a和7~10 a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之后显著下降(P<0.05).(2)根际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随树龄发生显著变化(P<0.05).(3)根际土壤中含水量、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示出与MBC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壮龄苹果树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条件.(4)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苹果树划分为4个生长阶段,即挂果前期(3 a)、挂果初期(7 a,根际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MBC含量显著升高)、挂果旺期(10~12 a,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和MBC显著升高)、挂果后期(17~20 a,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下降).苹果树根际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反映了苹果树生长的阶段性特征,根际土壤中高水平的MBC、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苹果树挂果期的形成和挂果旺期的持续.
    • 李云红; 邵英男; 陈瑶; 刘延坤; 田松岩
    • 摘要: 选择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2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探讨不同森林植被对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2种森林类型下2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在2种林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种林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之比均表现为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土壤碳密度云冷杉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P<0.05).研究表明,在东北温带森林中,对于本研究所选取的由特定树种组成的云冷杉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蒙古栎红松林高于云冷杉红松林,即云冷杉红松林的土壤碳库稳定性较蒙古栎红松林好,土壤碳储量高.
    • 于跃跃; 郭宁; 闫实; 姜言娇; 韩宝; 吴万军; 贾小红
    • 摘要: 为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培肥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在北京市房山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CN)、常规化肥等氮量的有机肥(ON)、有机肥使用量是ON处理的一半(0.5 ON)、一半化肥氮一半有机肥氮(0.5 CN)5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100%化肥处理第2年玉米产量降低,降幅5.2%~6.7%,第3年减产幅度扩大;有机肥替代50%化肥可提高玉米产量11.8%.施用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生物生物量碳等指标.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达到53.2%和38%,且和玉米产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处理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脲酶活性,改善土壤性质的同时增加土壤0.01~0.05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是值得推广的施肥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