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棕壤

黄棕壤

黄棕壤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2402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地域研究与开发、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微生物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黄棕壤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学垣、徐凤琳、徐明岗等。

黄棕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2402 占比:98.79%

总计:12554篇

黄棕壤—发文趋势图

黄棕壤

-研究学者

  • 李学垣
  • 徐凤琳
  • 徐明岗
  • 胡承孝
  • 丁瑞兴
  • 丁园
  • 仓龙
  • 冯吉
  • 刘凡
  • 周东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永宙; 王成佩; 周波; 周长安; 张莉
    • 摘要: 镇坪洋芋生产区域地处大巴山北麓,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最高海拔2917 m,最低海拔540 m;日照短,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498 h;年平均降雨量1015 mm;平均气温12.1°C,昼夜温差大,无霜期250 d。土地以山地为主,分布很分散,土壤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微酸性,腐殖质丰富,处于富硒区,90%的土壤都含有硒。
    • 王文俊; 乔云发; 龙杰琦; 钟鑫; 苗淑杰
    • 摘要: 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质平衡和周转。选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3种利用方式即水稻小麦(稻麦)轮作、大豆小麦(豆麦)轮作和自然植被(休闲)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壤筛分团聚体和进行密度分组,测定全土有机质含量和(13)^C丰度、各组分有机质含量,计算全土有机质周转率和半衰期,以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处理相比,稻麦轮作对全土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影响,而豆麦轮作降低了全土有机质含量。稻麦轮作促进了微团聚体黏结形成大团聚体,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密度组分的结果表明,稻麦轮作中土壤游离态轻组和闭蓄态轻组有机质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这是保持全土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增加的主控因素。稻麦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的高周转率和较短半衰期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和养分的释放。豆麦轮作破坏了大团聚体,且有机质源输入较少,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有机质的周转和保持其含量稳定。相关分析的结果证实,粒径大于1 mm团聚体、游离态轻组和闭蓄态轻组中有机质含量都与全土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黄棕壤区,稻麦轮作不仅可以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还会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更新周转,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耕作方式。
    • 高建伟
    • 摘要: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宝贵的资源要素,驻马店市作为农业大市,耕地面积达到944653.33 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因此,根据耕地质量现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内在质量,切实做到“藏粮于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一、耕地质量现状(一)耕地土壤类型驻马店市耕地土壤包括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黄棕壤、粗骨土6个土类,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5.70%、39.29%、12.08%、1.21%、0.24%、1.48%。其中: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部平原,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水稻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黄棕壤、粗骨土集中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地区,土层浅薄。
    • 程金金; 孙星; 田莉莉; 王亚; 余向阳
    • 摘要: 为准确评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比研究不同DBP污染方式[高剂量(20 mg/kg)单次污染处理(S处理)、低剂量(1 mg/kg)累积污染(每7 d污染1次,连续污染20次)处理(R处理)、CK(无污染母土)]对DBP降解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对不同DBP污染方式的响应较不敏感;2种污染方式均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S处理对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R处理对黄棕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在2种污染方式处理下,红壤、黄棕壤中部分具有氮素转化、有机物分解、拮抗病原菌和植物促生等重要功能的细菌群落产生了显著扰动;此外,2种污染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对DBP的降解能力,与S处理相比,R处理的红壤、黄棕壤中DBP的降解半衰期分别缩短了77.18%、28.57%,表明低剂量累积污染处理方式对土壤中DBP的降解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 肖丽丽; 吴伟; 余莉; 陈世芬; 王华玲; 杨静; 肖涛
    • 摘要: 中蟠桃1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红珊瑚为母本、91-4-18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良蟠桃品种。2017年春季湖北省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嫁接苗20株定植,每亩种植56株,经过5年的栽培观察,中蟠桃11号在十堰地区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特点。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示范基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高岭村,海拔189米,园地土壤为山地改良的黄棕壤,p H值6.5,排灌便利。
    • 王静; 王磊; 刘耀斌; 章欢; 张辉; 汪吉东; 吴建燕; 张永春
    • 摘要: 基于黄棕壤小麦-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潜在调控因子,为科学施氮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依据。试验选取始于2011年4个施氮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施化学氮肥(NPK)和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NPKM),调查两季作物收获后土壤MBC和MBN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并通过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明确调控弱酸性黄棕壤中MBC和MBN变化的潜在因素。小麦和甘薯两季的结果表明:施氮肥降低了土壤MBC、MBN含量和蔗糖酶(SSC)、脲酶(SUE)活性,与NPK处理相比, NPKM处理增加了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养分[全氮(TN)和矿质态氮(MN)]含量,但施氮肥显著降低土壤p H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与小麦季相比,甘薯季土壤SOC和MN含量有所下降,而MBN含量和SSC活性有所升高。RDA和SEM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强化了MBC与MBN、SSC与MBC以及SUE与MBC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p H、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其中p H是调控土壤MBC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土壤SSC和SUE活性与MBC、MBN含量相互影响。长期施用氮肥降低了黄棕壤MBC、MBN含量和酶活性,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缓解生物性状的下降,土壤p H是影响MBC变化的主要因素,小麦-甘薯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强烈的碳代谢过程利于增加MBN。
    • 孙敬国; 王昌军; 孙光伟; 冯吉; 覃光炯; 吴哲宽; 余振; 李建平; 陈振国
    • 摘要: 为明确烤烟不同连作年限对土壤化感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湖北典型的植烟黄棕壤为例,采用甲醇提取–乙酸乙酯3次萃取-GC-MS检测方法,分析其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共检测出化感物质5类13种,其中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醛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在以往植烟土壤研究中未见报道;化感物质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与种植1 a相比,烤烟连作10 a后,邻苯二甲酸,苯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对二叔丁基苯酚含量和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均增加10倍以上,从而可能降低烟叶产质量.
    • 张旭; 陈书涛; 陈桂发; 蔡敏; 周丽; 崔娜欣; 邹国燕
    • 摘要: 为研究模拟酸雨及秸秆添加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呼吸及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4个模拟酸雨强度,分别为去离子水(pH 6.7)、pH 4.0、pH 3.0和pH 2.0,每个模拟酸雨pH下设置0、0.6、1.2、1.8 g共4个秸秆添加量,观测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动态变化,并在培养试验结束后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pH值.结果表明:不同模拟酸雨pH和秸秆添加量与土壤微生物呼吸之间的关系均可用一元线性方程描述,其P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拟酸雨pH和秸秆添加量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呼吸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两者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无显著交互影响.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秸秆添加量均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呼吸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极显著(P<0.001)线性正相关关系,与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P<0.05)线性正相关关系.基于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双因子模型比单纯线性模型提高了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异的解释量(R2=0.955,P<0.001).研究表明,短期模拟酸雨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这可能意味着短期酸雨会抑制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 王静; 王磊; 刘耀斌; 章欢; 张辉; 汪吉东; 吴建燕; 张永春
    • 摘要: 基于黄棕壤小麦-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潜在调控因子,为科学施氮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依据.试验选取始于2011年4个施氮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施化学氮肥(NPK)和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NPKM),调查两季作物收获后土壤MBC和MBN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并通过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明确调控弱酸性黄棕壤中MBC和MBN变化的潜在因素.小麦和甘薯两季的结果表明:施氮肥降低了土壤MBC、MBN含量和蔗糖酶(SSC)、脲酶(SUE)活性,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增加了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养分[全氮(TN)和矿质态氮(MN)]含量,但施氮肥显著降低土壤pH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与小麦季相比,甘薯季土壤SOC和MN含量有所下降,而MBN含量和SSC活性有所升高.RDA和SEM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强化了MBC与MBN、SSC与MBC以及SUE与MBC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pH、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其中pH是调控土壤MBC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土壤SSC和SUE活性与MBC、MBN含量相互影响.长期施用氮肥降低了黄棕壤MBC、MBN含量和酶活性,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缓解生物性状的下降,土壤pH是影响MBC变化的主要因素,小麦-甘薯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强烈的碳代谢过程利于增加MBN.
    • 刘东海; 乔艳; 李双来; 陈云峰; 张智; 李菲; 胡诚
    • 摘要: [目的]基于武汉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1981—2016年),探究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演变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为黄棕壤培肥以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综合分析了不施肥(CK)、氮磷钾(NPK)、常量有机肥(OM)、氮磷钾+常量有机肥(NPK+OM)和氮磷钾+高量有机肥(NPK+OMM)5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棕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1)与CK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而NPK处理只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NPK+OMM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OM和NPK+OM处理,3个有机肥处理间的碱解氮、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OM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高量粪肥投入的NPK+OMM处理,细菌多样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各施肥处理间细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3)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NPK+OM和NPK+OMM处理细菌群落结构更接近.OM处理提高了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的相对丰度.NPK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酸杆菌纲相对丰度.与NPK+OM处理比较,NPK+OMM处理降低了放线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提高了厌氧绳菌纲、绿弯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相对丰度.4)PLS-PM显示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对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正调控(路径系数=0.36),而pH表现负调控(路径系数=?0.48);但是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都较小;影响产量的理化指标主要是SOC、碱解氮和有效磷.土壤细菌多样性对产量显示正调控(路径系数=0.42).[结论]土壤有机碳(SOC)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有正调控作用,而pH有负调控作用.与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OM)处理提高了细菌多样性和水稻产量,而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NPK+OMM)会导致细菌多样性和产量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