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棕壤

棕壤

棕壤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棕壤的相关文献由708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日、杨劲峰、汪景宽等。

棕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91.0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2.77%

专利文献>

论文:18 占比:6.23%

总计:289篇

棕壤—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依依; 曹阳; 段鑫盈; 李嘉琦; 朱晓晴; 邹洪涛; 张玉龙
    • 摘要: 为探究玉米秸秆还田至不同深度后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将秸秆磨碎后分别还田至0~10、10~20、20~30、30~40 cm 4个深度土层,同时设置不还田对照,共计5个处理,连续种植玉米两年后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湿筛法将团聚体分为>2、2~0.25、2 mm)含量均显著增加(P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更佳;②粉碎状秸秆一次性还田至0~10、10~20、20~30 cm两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还田至30~40 cm两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③秸秆的输入会促进土壤中团聚体的团聚化过程,不同深度还田后对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不同,但都增加了大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有机碳的转化,还田至30~40 cm对土壤的团聚化过程促进作用更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因此,30~40 cm为更合理的秸秆还田深度。
    • 刘玉颖; 戴健; 杨劲峰; 罗培宇; 李娜; 任彬彬; 安宁; 韩晓日
    • 摘要: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土壤矿质氮累积分布、微生物量氮含量特征,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和保证东北棕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M1NP和M1NPK)、高量有机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M2NP和M2NPK),分析长期施肥下玉米产量的变化,并于2018年在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阐明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变化,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分布、累积及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差异。【结果】长期不同施肥下玉米产量呈波动变化,且在1979—1998年内玉米产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999—2018年内变幅较大。M1NPK、M2NPK处理玉米平均产量最高,在试验前20年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3%、11.7%,后20年分别提高了17.1%、19.4%。随着试验年限增加,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有机肥配施化肥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试验前20年和后20年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SYI)介于0.43~0.58和0.50~0.67,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高于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配施有机肥各处理肥料贡献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试验后20年M1NPK处理肥料贡献率最高,达54%。施肥40年后(2018年)玉米地上部吸氮量以M1NPK处理最高(302 kg/hm^(2)),与M2NPK处理差异不显著。配施低量有机肥玉米收获期8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较低,M1NPK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为127 kg/hm^(2),显著低于M1N和M1NP处理。而高量有机肥配施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较化肥试区和低量有机肥试区分别增加了324.5%和172.9%,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此外,长期配施有机肥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低量和高量有机肥试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会影响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变土壤氮素分布和累积,进而影响玉米氮素吸收。低量有机肥(13.5 t/hm^(2))配施氮磷钾化肥可促进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降低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降低氮素损失风险,增加微生物量氮含量,较高的微生物量氮又可作为有机氮库来增加土壤供氮并固持易损失的矿质氮和肥料氮,以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和环境友好。
    • 王丽欣; 李海波; 李英华; 李赓; 张宸溪; 邓宁灿
    • 摘要: 为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周期性冻融对土壤性质及重金属的影响,采用模拟试验,探讨冻融频次对棕壤微团聚体、pH值、电导率(EC)、有机质(OM)、阳离子交换量(CEC)、PO_(4)^(3)、酶活性以及Pb赋存形态的影响,分析了周期性冻融下Pb赋存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周期性冻融导致2~0.25 mm颗粒含量降低,0.25~0.05 mm颗粒含量增加,微团聚体稳定性被破坏。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棕壤pH值,EH,OM,CEC,URE活性升高,PO_(4)^(3),CAT活性降低。冻融频次增加时,弱酸提取态Pb含量增加(p<0.05),可还原态Pb含量先增后降,残渣态Pb含量先降后增,可氧化态Pb含量呈波动式;弱酸提取态Pb与PO_(4)^(3)呈显著负相关(p<0.05),残渣态Pb与PO_(4)^(3)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还原态Pb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氧化态Pb与土壤OM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冻融会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导致Pb生态毒性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Pb对深层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 王华
    • 摘要: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纬度:41.2254;经度:120.9702;海拔:86米;土壤类型:棕壤;地形:平地;土壤质地:中壤;上茬作物:玉米,产量600公斤;前茬作物施肥量:N:19.85;P 2O 5:3.75;K_(2)O:3.75;土壤养分:有机质1.5432%;N:105.00毫克/公斤;P_(2)O_(5):23.35毫克/公斤;K_(2)O:102.00毫克/公斤。
    • 马佳敏; 杨月稳; 王建国; 李红
    • 摘要: 为优化区域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精准识别不同地质区域的农业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利用光谱对比的方法,对兴城地区土壤与母岩开展农业地质调查与研究.研究表明:兴城地区绥中花岗岩范围内的土壤中97.69%为棕壤,绥中花岗岩和棕壤的空间分布相对一致,测定二者的光谱曲线,发现吸收峰位置相同且光谱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可以得出该地区棕壤与绥中花岗岩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结论;通过对二者矿物光谱特征的研究,可推测兴城地区棕壤和绥中花岗岩中的矿物成分具有一致性特征.
    • 胡颖
    • 摘要: 本文对天水市的棕壤做了简要分析,从天水市实际情况对此土壤的农化性状、机械组成、理化特征数等逐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韩萌; 杨劲峰; 谢芳; 李娜; 戴健; 王月; 鲁豫; 韩晓日
    • 摘要: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硫矿化量、动力学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揭示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棕壤有机硫矿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方法]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于1979年建立,为玉米–玉米–大豆(一年一熟)轮作模式.试验设置15个处理,本研究选取了其中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N1(低量化学氮肥)、N2(高量化学氮肥)、N1P(低量化学氮肥+磷肥)、N1PK(低量化学氮肥+磷钾肥)、M1(低量有机肥)和M1N1PK(低量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不同作物有机肥投入量相同,氮磷钾化肥投入量不同.选取2014和2015年的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指标(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机硫矿化量、土壤中性蛋白酶及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同时,进行矿化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下有机硫矿化特征.于玉米、大豆收获后测定产量.[结果]长期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硫的矿化量,7个处理总体表现为M1N1PK>M1>N1PK、N1、N2>N1P>CK.单施化肥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对有机硫矿化作用无显著影响;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硫矿化.与CK相比,M1N1PK处理有机硫矿化量提升幅度最大,提高了57.30%.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长期施肥均提高了有机硫矿化势,无机肥处理(N1、N2、N1P和N1PK)的提升幅度均较低,提升效果最优的是M1处理,比CK提高了45.27%.环境温度和作物种类均显著影响有机硫矿化量和矿化势,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有机硫的矿化量和矿化势均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季有机硫矿化量和矿化势均高于大豆种植季.土壤中性蛋白酶活性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以M1N1PK处理最高,与单施化肥相比分别提高了96%~220%、264%~986%.有机硫累积总矿化量在种植玉米的年份与土壤有机碳(r=0.7693)含量和全氮(r=0.755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棕壤有机硫矿化的主要驱动力.只施用无机肥对土壤有机硫的矿化没有显著影响,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芳基硫酸酯酶、中性蛋白酶活性,进而提高有机硫矿化势和矿化量.玉米因其较高的生物量也成为有机硫矿化的主要驱动力.
    • 董君能; 王小兵; 汪晓丽; 封克; 苏金成; 王海潮; 程通
    • 摘要: 对常规钝化剂在大田条件下对Cd污染农田(小麦种植棕壤)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钙镁磷肥、氯铝酸钙、凹凸棒土3种钝化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小麦秸秆和籽粒中Cd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施加钙镁磷肥1500 kg/hm2(记为CMP1500)后,土壤pH提升效果最明显,pH提高了0.55;施加氯铝酸钙9000 kg/hm2后土壤有效态Cd降幅最大,下降了57.4%.CMP1500处理后小麦秸秆和籽粒中Cd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73.4%、72.1%.CMP1500处理小麦增产最明显,增幅为16%.以土壤pH、土壤有效态Cd含量、小麦秸秆中Cd含量、小麦籽粒中Cd含量和小麦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处理的综合修复效果,结果表明,CMP1500的修复效果最好,可用于Cd污染农田小麦种植棕壤的原位钝化修复.
    • 史桂芳; 董浩; 于淑慧; 朱国梁; 牟小翎; 郑铮; 任寒
    • 摘要: 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研究缓控释肥全层混施和种肥同播两种施用方式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减施10%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料在棕壤和砂姜黑土上采用种肥同播的方式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与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产1.55%和1.77%;两种施肥方式均可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幅为28.13%~37.45%;磷肥、钾肥利用率除了砂姜黑土试验区全层混施处理略有降低外,其他施肥处理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18.77%~35.78%,钾肥利用率提高22.12%~26.91%.与习惯施肥相比,棕壤试验区,两种施肥方式均能提高收益,其中种肥同播施肥方式收益较高,增收312.11元/hm2,砂姜黑土试验区,种肥同播施肥方式增收416.45元/hm2,全层混施处理略低,减少138.39元/hm2.可见缓控释肥采用种肥同播施肥方式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最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朱龙祥; 范昊明; 郭成久; 金丹; 谢立群; 马仁明
    • 摘要: 为揭示冻融循环作用对棕壤抗剪强度的影响,采集沈阳地区5 cm和25 cm 2个深度原状棕壤(分别为H 5和H 25)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融循环模拟和土壤直剪试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样含水率越高,初次冻融作用的破坏效果越强,1次冻融循环后,含水率为2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下降50.00%和25.87%;含水率3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下降75.61%和50.77%。15次冻融循环后,含水率10%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增加74.36%和60.08%;含水率35%的H 5和H 25土样黏聚力分别增加14.63%和26.15%。但在2个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黏聚力的增大机制不同。(2)含水率为15%,20%,25%条件下,H 5和H 25土样内摩擦角在多次冻融循环中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说明这3个含水率下冻融作用对土壤内摩擦角影响具有不确定性。35%含水率的H 5和H 25土样内摩擦角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较小,分别在(18.57°±0.88°)和(12.86°±1.14°)变化。(3)平均抗剪强度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影响,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小。受黏粒含量影响,含水率低于25%时,H 25土样平均抗剪强度高于H 5土样;含水率高于25%时,H 25土样平均抗剪强度偏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