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600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地震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地幔对流的相关文献由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容珊、常筱华、黄建华等。

地幔对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2.2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600 占比:97.55%

总计:6766篇

地幔对流—发文趋势图

地幔对流

-研究学者

  • 傅容珊
  • 常筱华
  • 黄建华
  • 朱涛
  • 叶正仁
  • 李希元
  • 胡望水
  • 黄金水
  • Ande.DL
  • 孔令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磊; 王平; 张怀
    • 摘要: 大河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大陆地貌乃至地球表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河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大陆构造演化引起地形的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大河水系的演化主要受板块构造的影响即“构造地形”,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球地形并非单纯由板块水平运动塑造,还包括由地幔对流造成的“动力地形”的影响。从深部地幔对流控制下的动力地形与地貌演化模型两方面,分别介绍了其概念,模拟计算以及模型验证。并以北美、澳大利亚、南美以及非洲的大河水系演化为例,阐明了大河水系的演化与长波长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相对于构造作用的局部影响,长波长动力地形能影响甚至改变大陆尺度上的水系演化模式。最后简要综述了亚洲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地形研究进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从侏罗世开始就受到了多阶段板块汇聚与俯冲的影响,动力地形情况复杂,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的水系演化与动力地形之间存在相应联系,这对亚洲地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胡望水; 李明; 黄迟君; 李希元; 孔令武
    • 摘要: 为了查明中非裂谷系伸展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结合中非裂谷系区域构造背景,以Doba盆地地震资料为基础,优选典型剖面进行断裂解释,定量计算生长断层在不同时期的反转率,并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理论对盆地反转构造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Doba盆地是多期次叠加型伸展反转盆地,盆内反转构造类型分为单断型、双断型和复合“Y”字型,并以断层上盘发育的掀斜断块、反转背斜、断背斜为其主要构造表现形式。Doba盆地在早白垩世阿尔布期和晚白垩世桑顿期反转作用较强,渐新世末期较弱,高反转率区域为中央坳陷。Doba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阿普特期裂陷作用最强,晚白垩世桑顿期反转作用最强。地幔对流反转是Doba盆地形成3期叠加裂陷反转构造的主控因素。
    • 朱涛; 马小溪
    • 摘要: 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的变化,本文建立了更接近地球实际情形的地幔对流模型,然后重新推测了导致云南地区剪切波各向异性的软流层源的深度.结果 表明:岩石圈厚度和软流层横向黏度变化对云南地区的软流层各向异性源的深度及软流层的变形程度和机制具有重要影响;软流层各向异性对云南西南部区域、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剪切波分裂具有明显的贡献,它们分别位于90~180、170~330和200~320 km深度;在云南西南部区域和东部区域北纬26°N以南,导致剪切波分裂的软流层可能处于大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地幔流动方向/流动平面模式控制,而四川盆地及其西缘的则处于小剪切变形状态,主要受应变模式的控制.
    • 胡望水; 李希元; 李涛; 熊平; 黄玉欣; 李相明; 雷中英
    • 摘要: 全球中生代与新生代油气盆地在其发育某阶段发生了多期盆地反转,早期的裂陷盆地在反转期被反转盆地叠加与改造,尽管目前对这些盆地反转发育有了共识,但是对于盆地反转产生的机制没有根本解决.以地幔对流反转为视角,尝试对地壳表层盆地反转成因提出解决途径.利用地球深层与表层过程的相互作用原理,推测盆地反转产生的动力机制涉及到地幔对流的反向流动.建立了盆地反转发育的地幔对流反转模型,讨论了地幔对流反转所引起的岩石圈/地壳反向收缩或伸展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收缩或伸展变形.本构想重大意义在于对地幔对流状态、动力及其变化的理解、研究将会对板块反向运动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 朱涛; 郭颖星
    • 摘要: 地幔对流在岩石圈底部产生的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的估计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板块构造运动、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格局、地壳长期运动状态和克拉通演化的深部动力学环境,但准确地估计它们是一个挑战.本文利用核相剪切波分裂各向异性约束下获得的全球和区域地震速度结构"耦合"的地幔对流模型计算了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结果表明,与地幔对流速度相比,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具有更加复杂的分布格局;剪切拖曳力的大小位于前人估计的范围之内,但其最大值明显较小,不超过4.0 MPa.中国西部的剪切拖曳力明显大于东部;剪切应变率不超过45/100 Ma;地幔黏度的横向变化可能会导致剪切拖曳力与剪切应变率呈负相关关系.
    • 钟时杰
    • 摘要: 这篇综述讨论大空间、大时间尺度的地幔动力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现状,着重讨论了相关的观测及其动力学意义.这些观测包括现在地球的板块运动的基本特性,中、长波重力异常及大地水准面异常,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地幔结构,以及过去10亿年超级大陆Pangea和Rodinia的形成、裂解和演化,及火山岩浆活动.关于地球动力学模型的讨论是围绕着这些相关的观测而进行的.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以下.第一,地幔动力学研究显示,地震层析成像得到的下地幔的二阶结构(比如核幔边界附近的LLSVP结构),和俯冲带的快速异常体,可以解释为过去1亿年左右的板块运动和地幔对流的结果;第二,地幔三维结构作为地幔对流的驱动力,是导致中、长波重力及大地水准面异常的直接原因;结合地幔动力学模拟,观测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对地幔黏性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约束,很可靠的结果之一是下地幔的黏性比上地幔要高至少一个量级,并且最近的研究确定软流圈的存在;第三,过去10亿年大陆块体经历过的Rodinia和Pangea两期超级大陆的形成和破裂是地幔动力学在地表的反映.地幔结构在Pangea形成过程中是一阶结构(即一个半球是冷的下降流,而另一个半球是热的上涌流)主导的,而现在的二阶为主导的地幔结构是Pangea形成后,破裂前或破裂过程中才形成的;地幔动力学和其他研究支持地幔结构在一阶和二阶间转换的1-2-1模型;第四,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起源和动力机制依然是充满争议和不确定的课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基本问题.
    • 黄迟君; 胡望水; 李希元; 孔令武
    • 摘要: 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构造背景,选取中非Doseo盆地典型剖面进行构造解释,采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作用探讨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结果 表明:受Doseo-Khartoum转换断裂系作用影响,平面上,Doseo盆地为伴生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斜交的断裂组合形式;剖面上,盆地断裂倾角表现为高角度近直立状,结构为复式半地堑或地堑形式;盆地经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不同强度的叠加型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发育转换型地堑、转换型多米诺、斜向滑动断层、反转背斜和掀斜断块5种构造类型,其中转换型地堑为主要构造类型.Doseo盆地经历早白垩世强转换裂陷期、早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晚白垩世弱转换裂陷期、晚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古近纪转换拗陷期、古近纪末期转换反转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转换裂陷期7个演化期次,其中早白垩世转换裂陷期转换作用最强烈,形成大量转换型地堑构造.地幔对流作用控制中非裂谷系转换型盆地的形成.Doseo盆地三期叠加的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为油气形成提供良好圈闭,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 黄迟君; 胡望水; 李希元; 孔令武
    • 摘要: 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构造背景,选取中非Doseo盆地典型剖面进行构造解释,采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作用探讨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受Doseo-Khartoum转换断裂系作用影响,平面上,Doseo盆地为伴生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斜交的断裂组合形式;剖面上,盆地断裂倾角表现为高角度近直立状,结构为复式半地堑或地堑形式;盆地经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不同强度的叠加型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发育转换型地堑、转换型多米诺、斜向滑动断层、反转背斜和掀斜断块5种构造类型,其中转换型地堑为主要构造类型。Doseo盆地经历早白垩世强转换裂陷期、早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晚白垩世弱转换裂陷期、晚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古近纪转换拗陷期、古近纪末期转换反转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转换裂陷期7个演化期次,其中早白垩世转换裂陷期转换作用最强烈,形成大量转换型地堑构造。地幔对流作用控制中非裂谷系转换型盆地的形成。Doseo盆地三期叠加的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为油气形成提供良好圈闭,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