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幔柱

地幔柱

地幔柱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84965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幔柱的相关文献由1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招崇、徐义刚、肖龙等。

地幔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84965 占比:99.50%

总计:85394篇

地幔柱—发文趋势图

地幔柱

-研究学者

  • 张招崇
  • 徐义刚
  • 肖龙
  • 何斌
  • 王登红
  • 徐学义
  • 李宏博
  • 王福生
  • 夏林圻
  • 佟丽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宏辉; 吴亮; 李鸿; 余杨忠; 袁永盛; 张沥元; 李仕忠; 赵见波; 潘江涛; 詹华思; 石海涛; 陈贵仁
    • 摘要: 为加深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演化的认识,对该区的峨眉山玄武岩及下伏的栖霞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地质调查工作,并对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形成了研究区栖霞组—茅口组西薄东厚、峨眉山玄武岩西厚东薄的地质特征,地壳开始隆升的时限为(273.1±3.1)Ma,地壳抬升约为512 m,但该过程是缓慢进行的,并未造成茅口组顶部灰岩的差异风化剥蚀,茅口组与峨眉山玄武岩基本上为连续沉积;乌蒙山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经历4次大规模的喷发,分别对应4个亚旋回,每一亚旋回以沉积夹层开始,后期为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4次大规模喷发时限分别为(261.9±2.0)Ma、(261.8±3.7)Ma、(261.6±1.9)Ma、(261.5±2.1)Ma,主喷发期历时约0.4 Ma,地幔柱活动可能持续到(258.86±0.71)Ma;在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基础上,依据栖霞组—茅口组厚度差异、峨眉山玄武岩各亚旋回横向及纵向变化特征、各亚旋回及沉积夹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将峨眉地幔柱在乌蒙山地区的火山-沉积盆地演化关系划分为地幔柱隆升阶段(273.1~262.0 Ma)、玄武岩幕式喷发阶段(261.9~261.5 Ma)和地幔柱消亡阶段(261.5~258.86 Ma)。
    • 胡佳顺
    • 摘要: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是北太平洋一条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达数千千米的火山岛链,其走向在47 Ma前发生了约60°的偏转,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皇帝海山链弯折.该弯折的形成机制牵扯到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两大地球科学基础理论,是地球动力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夏威夷地幔柱的位置相对固定,是太平洋板块运动突然转向导致了海山链的弯折(Morgan,1972;Torsvik et al.,201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对稳定,是夏威夷热点在47 Ma以前快速南向漂移以及在47 Ma之后相对固定导致了海山链的弯折(Tarduno et al.,2003;Hassan et al.,2016;Sun et al.,2021).
    • 程小鑫; 吴鸿翔; 孙大亥; 黄伟康; 陈汉林; 林秀斌; 朱孔阳; 章凤奇
    • 摘要: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是我国境内发现的两个重要的二叠纪大火成省之一,不仅有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喷发,还有复杂多样的侵入岩及其组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等显生宙地层发育区,对于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中是否存在二叠纪岩浆侵入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系中识别出数条侵入南华系的基性岩墙和较大规模侵入震旦系的基性岩床。岩墙、岩床与围岩之间均显示出典型的侵入接触关系,包括岩体内部结晶粗、边部结晶细的淬冷边结构、岩床顶底面显著的切层现象以及包裹围岩团块等;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辉绿岩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和嵌晶含长结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侵入下震旦统的辉绿岩岩床和侵入南华系的辉绿岩岩墙的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约为290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岩岩床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稀土及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结合Sr-Nb-Pb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它们来源于碳酸盐化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辉绿岩岩墙具有Nb、Ta、Zr、Hf等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曾被俯冲相关流体/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源区。本文的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和岩墙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和岩浆演化特征、形成构造背景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镁铁质岩石十分相似,在空间发育上毗邻。因此认为这些侵入的基性岩应属于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不仅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而且在前寒武系等古老层系还存在显著的基性岩浆侵入。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类型和空间分布认识,并增进了对二叠纪岩石圈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 孟贵祥; 汤贺军; 刘鸿佑; 秦继华; 吴晓贵; 李成文
    • 摘要: 阿舍勒泥盆纪火山盆地是阿尔泰西南缘重要的矿集区,产出我国著名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MS)矿床——阿舍勒铜矿。其内部发育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阿舍勒盆地的构造-岩浆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但其形成构造背景和成岩成矿机制一直存在争论。本文报道了阿舍勒矿集区萨尔朔克铜金多金属矿区深部英云闪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376.7±1.3 Ma)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前人在阿舍勒矿区火山岩、潜火山岩及其东侧哈巴河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和区域岩浆岩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阿舍勒矿区泥盆纪火山岩和东侧哈巴河岩体可能是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同期不同阶段和不同构造部位的产物,形成于地幔软流圈高热流地幔柱上涌、板片断离背景下的活动陆缘拉张环境,与成矿作用时空关系密切的双峰式火山岩是不同深部、不同性质岩浆源在快速拉张背景下喷发、喷溢的产物。地幔柱上涌致使板片断离、沿基底断裂系快速拉张和幔源岩浆持续补给可能是形成"双峰式火成岩"和阿舍勒高镁火山岩建造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 刘冉; 李亚; 赵立可; 王尉; 李宏博; 李常权; 李博通
    • 摘要: 四川华蓥偏岩子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中东部,新发现的晚二叠世玄武岩介于茅口组(下伏)和龙潭组(上覆)之间,可与峨眉山玄武岩进行对比。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偏岩子玄武岩属于高钛亲碱性系列,具有OIB型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偏岩子玄武岩基本未遭受地壳混染,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为1405~1439°C,指示源区存在异常高温。稀土元素模拟结果表明,偏岩子玄武岩是峨眉山地幔柱在石榴子石-尖晶石过渡区经较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总体上,偏岩子晚二叠世玄武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尤其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东部的玄武岩十分相似,是ELIP的组成部分。
    • 刘晓旭; 党卓; 张南
    • 摘要: 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地幔对流控制方程,以180 Ma喷发的Ferrar大火成岩省(LIP)为例,在模型中引入Pangea超大陆、大型横波低速带(LLSVPs)和Pangea超大陆边缘的俯冲带,模拟地幔对流过程,研究其对应地幔热柱从地球内部热边界层(例如核幔边界)的生成过程,并讨论导致该地幔柱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LLSVPs的形状以及俯冲带与LLSVPs边缘的距离对地幔柱的发生位置影响巨大;地幔柱多起源于LLSVPs边缘曲率较大的位置,并随着俯冲带与LLSVPs边缘的距离增加逐渐向远离LLSVPs边缘的方向偏移;俯冲带的黏度影响地幔柱发生的时间,但不影响地幔柱的位置。
    • 张招崇; 侯通; 程志国
    • 摘要: 大火成岩省(LIPs)是地质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巨量的岩浆堆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按照成矿作用与LIPs事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1)成矿作用与LIPs事件直接相关,两者时间一致或者成矿作用稍晚,该类型矿床可以作为LIPs的组成部分;(2)成矿作用与LIPs事件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间断,但与LIPs有间接的成因联系。与LIPs直接相关的成矿作用包括两种类型,一是LIPs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矿床;二是与LIPs有关的热液矿床。岩浆矿床指的是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金属元素富集形成的矿床,元素富集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或/和不混溶过程有关,包括:(1)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有关的氧化物矿床和铜镍硫化物(±PGE)矿床,其中前者包括铬铁矿床和V-Ti-Fe矿床,后者包括与大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有关的PGE矿床以及与小型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PGE)矿床;(2)与超基性熔岩有关的镍矿,包括与太古宙科马提岩有关的镍矿和与岩浆管道系统上覆的铁质苦橄岩有关的镍矿;(3)与碳酸岩有关的REE-Nb-P等矿床;(4)与金伯利岩(有时为钾镁煌斑岩和方解霞黄煌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金刚石只是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的捕虏晶)。与LIPs事件直接相关的热液矿床指的是LIPs形成过程中与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所以该类矿床又进而可分为两个亚类:(1)与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主要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如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2)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该类型主要是产在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内的脉状金矿床。与LIPs间接相关的矿床并非形成于LIPs时期,但是LIPs可能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巨量的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有利于成矿的环境和沉淀场所,包括:(1)风化壳型,主要形成于热带地区,矿床类型与源岩性质密切相关,常见的有铝土矿、Ni-(Co)、Nb-Ta-REE矿床、Nb-P矿床等;(2)热液改造型,LIPs阶段已初步富集金属元素的岩石在后期的热液作用下进一步富集成矿,包括玄武岩中的自然铜矿和卡林型金矿;(3)条带状铁建造(BIF)和锰矿,前寒武纪LIPs巨量的海底火山作用为BIF和锰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4)与裂谷有关的以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层状矿床;(5)油气矿床。总之,LIPs为金属和能源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条件,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矿床被证明与LIPs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最后,本文还指出了大火成岩省成矿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 徐欢; 南芷妍; 赵旭坤; 任英桥; 刘军峰
    • 摘要: 白家沟辉绿岩出露于华北板块西南缘的六盘山断裂带内,与钾长花岗斑岩呈双峰式产出。根据辉绿岩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按照峨眉山玄武岩的分类方法,可以将白家沟辉绿岩划分为低钛型(LT)和高钛型(HT)2种次级类型,均属于拉斑系列。低钛型辉绿岩相对更富SiO_(2)(48.81%~54.01%),富P和Al,贫Ti、Fe、Mn、Ca;高钛型辉绿岩相对贫SiO_(2)(45.91%~51.19%),低P、Al,高Ti、Fe等。两者均富集轻稀土且重稀土平坦,低钛型表现为Eu负异常,高钛型呈轻微Eu负异常或无异常;且前者的稀土总量大于后者。两者Th/Nb分别为0.29~0.28、0.08~0.10,Th/Ta分别为5.83~5.58、1.33~1.65,与陆内裂谷和地幔柱引起的玄武岩特征相似。钾长花岗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表明,华北板块西南缘在古元古代发生陆内裂解,且裂解作用可能由地幔柱引起。
    • 杨振; 王桂琴; 徐玉明; 曾玉玲
    • 摘要: 地球核幔相互作用的研究难点在于无法获得实际样品。洋岛玄武岩和溢流玄武岩被认为是地幔柱减压熔融的产物,携带了核幔边界的物质信息,可作为研究地球核幔相互作用的样品。^(182)Hf-^(182)W同位素体系的特殊化学性质,使W同位素成为研究核幔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W同位素示踪的基本原理,并回顾了核幔相互作用的W同位素研究进展。目前已发表的数据表明,全球洋岛玄武岩具有W元素丰度富集(67×10^(-9)~855×10^(-9))、^(182)W同位素亏损(μ^(182)W=-0.1~-16.1)的特征,由此推断洋岛玄武岩可能来源于核幔平衡源区。Baffin Bay和Ontong Java Plateau溢流玄武岩则具有^(182)W富集(μ^(182)W=23.4)的特征,可能来源于早期地幔源区。洋岛玄武岩和溢流玄武岩的μ^(182)W差异可能是由地幔柱头尾异质性引起。此外,引起μ^(182)W异常的其他原因可能有:原始地幔源区的隔离保存、后增生薄层物质的部分混入和低效的核幔分异作用等。目前,W同位素的核幔交换机制仍不清楚。
    • 张国良
    • 摘要: 地球上除了板块边界形成的岩浆活动之外,在板块内部也广泛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其中,板内岩浆活动在大洋中形成了广泛的洋底高原和链状分布的海山。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提出“地幔柱”假说来解释洋底高原和有时间序列的海山链成因。“地幔柱”假说认为,深部地幔物质上涌过程中包裹周围地幔物质,并在浅部上地幔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首先形成大规模洋底高原,接着在运动的板块之上形成有年龄序列的洋岛/海山链。然而,长期以来,并没有找到明确有成因联系的洋底高原-海山链系统,使得该假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卡洛琳火山系统由西部的卡洛琳高原和东部卡洛琳洋岛/海山链组成。回顾了卡洛琳海山链火山岩已有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卡洛琳海山链很可能是由一个年轻(约30 Ma)地幔柱形成。尽管如此,在卡洛琳洋底高原和东部海山链之间还有大量平顶海山尚未进行过火山岩采样研究,目前对该海山链系统是否由一个地幔柱“热点”连续形成还缺少明确证据。由于该区海山通常被沉积物或礁灰岩覆盖,常规采样困难。本文提出对该平顶海山区进行5个站位的钻探采样,并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与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海山链进行详细对比,将有望检验“地幔柱”假说是否成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