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40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等;反转构造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望水、漆家福、孙珍等。

反转构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402 占比:99.58%

总计:51619篇

反转构造—发文趋势图

反转构造

-研究学者

  • 胡望水
  • 漆家福
  • 孙珍
  • 刘志宏
  • 杜业波
  • 于福生
  • 刘和甫
  • 周建勋
  • 周祖翼
  • 官大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倩倩; 刘志娜; 余一欣; 唐贤君; 陈石; 彭浩
    • 摘要: 反转构造在我国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离散元颗粒流方法研究了先存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关系和距离挤压端的远近等因素对断层的反转构造发育及其反转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先存断层的产状及其距离挤压端的远近会影响先存断层的反转次序、反转量,进而影响盖层内反转构造的发育。当先存正断层倾向指向挤压端时,若缓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反转,而远离挤压端的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断层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背离挤压端时,无论靠近还是远离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均发生反转。当先存正断层倾向相对(地堑)时,若缓倾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则缓倾断层发生明显反转,而陡倾断层未发生反转;若陡倾正断层靠近挤压端,缓倾断层和陡倾断层同时发生反转。在先存断层均发生反转的模型中,无论先存断层倾角大小,靠近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均大于远离挤压端的先存断层的反转量。最终,离散元模拟结果还与西湖凹陷垂直于反转构造带走向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有很好的吻合性。
    • 窦立荣; 肖坤叶; 杜业波; 王利; 张新顺; 程顶胜; 胡瑛
    • 摘要: 在乍得Doseo盆地经历多家国际油公司30多年勘探才获得重大突破。基于大量地震和钻井新资料,对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进行梳理,系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区带指导勘探实践。综合研究认为,该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湖相裂谷盆地,为受北部边界走滑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具有两坳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白垩纪盆地发育两期裂谷,始新世发生强烈反转,抬升剥蚀厚度达到800~1000 m,之后进入拗陷-消亡期。边界断层为先正后逆的反转断层,盆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挤压背斜、断鼻和复杂断块等。盆内以早白垩世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发育Mangara群、Kedeni组、Doba组、Koumra组,划分为两个水进-水退旋回,以湖泊-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为主;有效烃源岩为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以Ⅰ—Ⅱ1型为主;盆内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层复杂化的反转背斜和断块。Kedeni低凸起是最有利勘探区带,其次是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断层侧向封堵性控制油气丰度。
    • 关成尧; 漆家福; 张厚和; 廖宗宝; 陈玮常
    • 摘要: 本文依据南沙海域实际地震测线资料,相关证据显示早中新世(T_(60)-T_(40)之间)南沙腹地多盆地发生挤压反转构造,南沙西南部多见挤压褶皱。南沙海域及周边地区在早中新世开始发生全区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局部剥蚀量和构造抬升量定量估算,认为隆升核心区域的九章盆地由于挤压隆升导致的地层剥蚀量大于3 500 m。"早中新世挤压隆升幕"形成一个以郑和隆起为核心的"碟形"剥蚀区,活动时间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时间一致,西南次海盆的扩张可能是造成隆升幕的重要原因。由于隆升剥蚀前存在深埋,南沙腹地(九章盆地为代表)和南沙北缘(中业、永登盆地为代表)的"浅、薄、小"盆地群的价值不容忽视。
    • 李明刚
    • 摘要: 为了揭示反转构造的成藏特征,系统总结了反转构造的类型特征、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并对桑托斯盆地的勘探实例开展了分析。研究表明,正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圈闭,其发育演化与所受的挤压应力强度相关,在轻微、中等反转阶段,主要发育挠曲褶皱反转构造,在强烈和全部反转阶段,主要表现为断层强烈逆冲反转,发育断层相关型构造;反转构造是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热体制变化和区域构造体制变化是2种主要的构造反转动力机制。正反转构造具有近源供烃,断裂-裂缝等运移通道发育以及圈闭可靠、规模大等特征,油气“生-汇-聚”时空匹配关系良好,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
    • 张光亚; 黄彤飞; 刘计国; 李曰俊; 杜业波; 余朝华; 张新顺; 喻志骅
    • 摘要: 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是发育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多旋回陆内裂谷盆地,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跨不同世代、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叠合构成的盆地,但对于由多期裂谷活动形成的叠合裂谷盆地,其叠合改造模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基于近年来在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勘探开发中获得的有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多期叠合、改造类型、模式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自冈瓦纳大陆裂解以来,受非洲大陆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及西北非陆块、东北非陆块和中南非陆块间相对运动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盆地大致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阶段断裂活动最为强烈,是裂谷盆地主干断裂形成时期,在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了裂谷盆地、走滑-拉分盆地和坳拉谷盆地三类原型盆地,盆地基底沉降速率最大,地层沉积充填厚度大,沉积体系均为陆相碎屑沉积,奠定了裂谷盆地形成演化的基础;晚白垩世阶段,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继承发展,但盆地间裂谷发育程度差异性凸显,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变大,由早白垩世统一陆相沉积体系演变为海、陆相并存的沉积体系;古近纪-新近纪阶段,该裂谷系盆地发育变得更为复杂,差异性进一步加剧,裂谷作用、走滑作用和挤压反转作用在不同盆地同步发生,期间可持续发育裂谷盆地或发生挤压反转和构造变形。根据三个阶段原型盆地在盆地性质、沉积充填、垂向叠加、构造变形等方面的差异,将中西非叠合裂谷盆地划分为“继承叠合型”和“反转改造型”两类,进一步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叠加型”、“晚断Ⅰ型”、“晚断Ⅱ型”以及“裂谷盆地反转型”、“走滑-拉分盆地反转型”、“坳拉谷盆地反转型”八种,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叠合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这些成果对于深化裂谷盆地形成演化地质认识,指导在全球该类盆地中优选油气有利富集区和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 侯旭波; 崔红庄; 张曰静; 张敏
    • 摘要: 为明确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样式和盆地演化,利用大量二维地震和露头资料,开展了构造样式解析,划分了构造演化阶段,探讨了中生代以来盆地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发育走滑–挤压、挤压、反转、伸展四大类构造样式,不同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发育区带不同;六盘山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叠纪至早–中侏罗世统一古鄂尔多斯盆地、晚侏罗世大规模挤压逆冲、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整体抬升、始新世整体沉降、新近纪末期走滑挤压改造六个演化阶段。
    • 胡望水; 李明; 黄迟君; 李希元; 孔令武
    • 摘要: 为了查明中非裂谷系伸展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结合中非裂谷系区域构造背景,以Doba盆地地震资料为基础,优选典型剖面进行断裂解释,定量计算生长断层在不同时期的反转率,并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理论对盆地反转构造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Doba盆地是多期次叠加型伸展反转盆地,盆内反转构造类型分为单断型、双断型和复合“Y”字型,并以断层上盘发育的掀斜断块、反转背斜、断背斜为其主要构造表现形式。Doba盆地在早白垩世阿尔布期和晚白垩世桑顿期反转作用较强,渐新世末期较弱,高反转率区域为中央坳陷。Doba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阿普特期裂陷作用最强,晚白垩世桑顿期反转作用最强。地幔对流反转是Doba盆地形成3期叠加裂陷反转构造的主控因素。
    • 吴海; 柳少波; 王立新; 刘钰; 汪泽成; 卓勤功; 张国卿; 沈晓双; 刘慧
    • 摘要: 断层活动性分析对于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古环境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断层历史活动性,该方法可考虑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差异压实减薄、地层剥蚀厚度缺失等重要信息,同时能够直接以曲线方式测量断层的滑距大小,特别是在识别某一特定地质历史时期断层的活动方向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传统断层活动性分析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法分析了柴西地区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活动性,识别出两期构造反转,第一期由中生代晚期的挤压环境转换为新生代古近纪的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由伸展构造背景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E32)的伸展构造背景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N1)之后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控制了柴西现今主要圈闭的形成,捕获晚期形成的烃类.靠近断层的反转构造可形成早期圈闭,具有捕获早期生成的低熟烃类的潜力,是深层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 吴珍云; 尹宏伟; 王福远; 刘松; 汪伟; 孙彬涵; 杨秀磊; 钟军; 黄荟源
    • 摘要: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差异.沿着高角度边界正断层(60°或75°),反转滑移相对比较困难,地层容易形成反转拖曳褶皱,而沿着低倾角边界正断层(45°),反转滑移较易发生,而地层褶皱变形则相对较弱.区域性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反转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盆地内深、浅部地层反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当无区域性剥蚀作用时,浅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和反转量要大于深部地层,而当区域性剥蚀作用发生后,深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明显增大,拖曳构造和向斜构造发育更加明显,浅部地层褶皱则明显被破坏.
    • 黄迟君; 胡望水; 李希元; 孔令武
    • 摘要: 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地质构造背景,选取中非Doseo盆地典型剖面进行构造解释,采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基于地幔对流作用探讨盆地的成因演化机制.结果 表明:受Doseo-Khartoum转换断裂系作用影响,平面上,Doseo盆地为伴生次级断裂与主干断裂斜交的断裂组合形式;剖面上,盆地断裂倾角表现为高角度近直立状,结构为复式半地堑或地堑形式;盆地经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不同强度的叠加型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发育转换型地堑、转换型多米诺、斜向滑动断层、反转背斜和掀斜断块5种构造类型,其中转换型地堑为主要构造类型.Doseo盆地经历早白垩世强转换裂陷期、早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晚白垩世弱转换裂陷期、晚白垩世末期转换反转期、古近纪转换拗陷期、古近纪末期转换反转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转换裂陷期7个演化期次,其中早白垩世转换裂陷期转换作用最强烈,形成大量转换型地堑构造.地幔对流作用控制中非裂谷系转换型盆地的形成.Doseo盆地三期叠加的转换裂陷转换反转构造为油气形成提供良好圈闭,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