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命演化

生命演化

生命演化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244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化石、环球科学、地球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2004年全球重大变化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学术研讨会等;生命演化的相关文献由15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忠和、武觐文、史继扬等。

生命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244 占比:98.22%

总计:8393篇

生命演化—发文趋势图

生命演化

-研究学者

  • 周忠和
  • 武觐文
  • 史继扬
  • 向明菊
  • 邓涛
  • 魏玉保
  • BobBerman
  • David Moore
  • Heinz Decker
  • 万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湖北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湖北省重要的自然类博物馆之一,1956年正式开馆,经改造升级后于2022年1月4日重新开放。馆名由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题写。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利济北路250附4号,布展面积2000m^(2),设有地球演化厅、生命演化厅、资源与环境厅和多媒体功能厅四个展厅,并在湖北省地质局地质大数据平台上线了线上展馆。
    • 陈琼; 徐昊; 孙伟铭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市金融系统围绕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和生态文明成色的目标,支持讲好“生物多样性源头故事”,在读懂过去中敬畏自然,助力守护一方绿水青山,在珍惜当下中保护自然,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支持策略,在把握未来中顺应自然,持续为勾勒玉溪生物多样和谐发展美好画卷提供金融支撑。守护地球生命演化遗珍 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化石。
    • 摘要: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这些器官是怎么演化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填补了脊椎动物“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
    • 贾文魁
    • 摘要: 水是自然界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物质,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的重要源泉,在生命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学里讲到水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脾主运化水湿等。人体内的气、津、血、湿、痰等物质,亦与水关系密切。因此,认识了水,有利于充分理解中医。
    • 沈保丰; 毕君辉; 张阔
    • 摘要: 地球表层大气氧浓度的显著增高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促进了生命演化,而且加速了表生地质过程,形成一系列适应环境突变的岩石和重要矿床.地球在前寒武纪时期曾发生过两次大气快速增氧事件,分别为大氧化事件(GOE)和新元古代氧化事件(NOE).本文主要论述华北陆块新太古代晚期增氧事件的时限及其对成矿和生命演化的影响.华北陆块新太古代晚期形成千余个氧化物相BIF型铁矿床和矿点,属于阿尔戈马型,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约335.36亿t,占全国铁矿总资源储量46%.该类矿床和矿点形成于弱碱性氧化环境,成矿时代主要介于2.56~2.52 Ga,并经历了2.51~2.50 Ga的变质作用.通过对BIF型铁矿床中矿石的Ce异常、铁同位素组成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M IF-S)等特征研究,显示在2.56~2.52 Ga期间大气圈的氧浓度大幅度升高,并由缺氧还原环境变为具一定氧浓度(1% ~10%PAL)的氧化环境,暗示华北陆块在此期间曾出现过一次显著的增氧事件.其对华北陆块的成矿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形成大量氧化物相BIF型铁矿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和铁矿石开采对象,但缺少碳酸盐相BIF型铁矿床的产出;② 制约了新太古代晚期VMS型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发育,目前仅在辽北红透山地区有报道;③ 缺失南非兰德型金-铀砾岩矿床.此外,此次增氧事件也加速了华北陆块上生命演化的进程.一般来说,从以单细胞为主的真核生物演化到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大约需经历1.6~1.7 Ga.然而,华北陆块从新太古代晚期(2.56~2.52 Ga)的增氧事件到中元古代蓟县纪高于庄组宏观化石的发现,即从以单细胞为主的真核生物向宏观多细胞真核生物演化仅经历了约1.0 G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陆块上第一次出现显著增氧过程的时限为2.56~2.52 Ga,不仅时间上比全球其他地区(~2.4 Ga)早了约1亿多年,而且生命演化也比其他地区提早0.6~0.7 Ga.
    • 桂智凡; 高云鹏; 黄宝印(图)
    • 摘要: 论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用山和水形象地比拟了聪明和仁厚的人;然人之于山水如苏轼诗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太渺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那片黑水黑土之间就有一个让人显得过于渺小的,神奇而美的水--五大连池。1060平方千米的五大连池周边矗立着14座新、老期火山,喷发时间跨度约200万年,从熔岩横流、植被被毁到今天各种生物的乐园,五大连池以奇特的火山景观向我们翻开了一本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史的教科书……
    • 梁晴晴; 邢立达
    • 摘要: 恐龙是知名度最高的古生物类群之一,在中生代处于陆地优势生态位,这对研究地球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恐龙学数据的激增以及统计分析手段的进步,全球涌现出多种类型的恐龙相关数据库.文章对这些数据库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将其分成纯科普型、特定目标型和全面型三种类型.但严格来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全面的恐龙学数据库,分别存在着数据涵盖不全、结构体系不合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等缺点.因此,在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简称DDE)大科学计划的助力下,搭建起兼具科学性与科普性的恐龙学数据库,不仅能够促进深时地球生命演化的研究,还能提升大众对DDE的了解.
    • 徐芳芳
    • 摘要: 有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它关注的对象是超大陆。虽然听起来离大众十分久远,但实际上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开展超大陆研究相关工作,聚焦超大陆古地理位置重建与动力学机制及其与能源、环境、生命演化的互动反馈效应等前沿科学问题,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演化过程中大陆地壳的周期性汇聚离散、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壳幔相互作用,也有助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更是解析极端气候和生命演化事件机制的一把关键钥匙。”
    • 亚伯拉罕·洛布; 赵剑琳(译)
    • 摘要: 193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数学年鉴》(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自然界中不存在黑洞。但仅仅25年后,马尔滕·施密特(Maarten Schmidt)发现了类星体——一种在遥远宇宙中极为明亮的光源。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的雅科夫·泽尔多维奇(Yakov Zel''dovich)和美国的埃德温•萨尔皮特(Edwin Salpeter)认为这种神秘的点状光源是正在吸收宿主星系气体的超大质量黑洞.
    • 摘要: 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生物是如何从共同的祖先演化成为丰富多样的物种的?新基因的产生是生物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泉。研究新基因的起源机制实质上是在探究生命演化的根源,但在分子水平上,新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又是如何整合到已有的网络通路中的,对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