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0913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化石、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等;腕足动物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勇、范炳恒、何锡麟等。

腕足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913 占比:99.63%

总计:41063篇

腕足动物—发文趋势图

腕足动物

-研究学者

  • 曾勇
  • 范炳恒
  • 何锡麟
  • 詹仁斌
  • 陈秀琴
  • 马学平
  • 戎嘉余
  • 王成文
  • 王训练
  • 沈树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亚磊; 黄建东
    • 摘要: 简介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是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实证。过去,人们了解化石内部结构唯一的研究方法是系列切片法。该方法通过系列切片、编号、画切面图,最后将连续的切面图经光学放大恢复成蜡质模型来观察化石内部结构。英国地质学家William Johnson Sollas在1903年首创系列切片法,并用该方法在1916年观察了海生爬行动物鱼龙属(Ichthyosaurus)的头骨内部结构,但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此项研究。系列切片法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使用该方法对先驱杨氏鱼头骨的研究证明了该种不具有内鼻孔,从而在国际上引发了关于肉鳍鱼类早期系统发育关系问题的热烈讨论。即使现在,该方法在某些化石类群(如腕足动物)的研究中依然在使用。
    • 李智宇
    • 摘要: 3.8亿年前,低纬度地区某浅海海床。虽然经过了奥陶纪的大灭绝和志留纪的气候变化,曾经雄霸大海的巨型有壳软体动物已经式微,但它们的远房亲戚:各种各样的软舌螺、双壳类,以及长得很像现代贝壳的腕足动物们,都仍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在这片深度仅有十余米的浅海中,阳光的强度足以维持相当程度的光合作用,让各种各样的藻类和浮游植物在海底和海面迅速繁殖。而这些小小的"营养胶囊"则是这些软体动物们的最佳食物来源。不过,在这个时代,软体动物们的危险也更大了——虽然过去猎捕它们的三叶虫、板足鲎与恐虾都已经衰落,但新的猎手却比它们更加可怕。
    • 摘要: 是真是假海豆芽是海里的豆芽吗?当然不是!海豆芽因看起来像豆芽而得名。事实上,它连植物都不是哦!仔细观察海豆芽,它长得和贝类很相近,壳又呈舌形,所以还有个名字叫“舌形贝”。但它也不是贝类,而是属于腕足动物
    • 张志亮; 陈飞扬; 张志飞
    • 摘要: 腕足动物是寒武纪冠轮动物分支的重要类群,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海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华南最早的腕足动物出现在寒武系第二统.通过大量酸蚀处理和系统分析,发现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碳酸盐岩相中赋存的腕足动物可分为8属12种和3个未定属种,都属于磷酸钙质舌形贝型,揭示了寒武纪早期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形态差异.通过全球对比,力求探索寒武纪最早腕足动物的起源、多样性、分布与辐射.通过个体发育研究,揭示了异时发育在乳孔贝形态多样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寒武纪舌形贝型腕足动物发育中普遍存在滤食型浮游幼虫和变态发育的过程.因此变态发育的浮游幼虫可能是腕足动物的祖先特征.这与现代舌形贝明显不同,现代舌形贝的浮游幼虫为次级幼虫,演变为直接发育.此外,对比全球不同大陆腕足动物的首现,认为舌形贝型亚门腕足动物可能在寒武纪第二世初起源于东冈瓦纳与华南板块,随后开始向全球扩散.对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多样性、个体发育与生物地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关键动物门类的早期起源与系统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将推动全球和区域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摘要: 最早的寄生现象在如今的生物世界中,寄生虫无处不在。但要追溯最早的寄生现象却并不容易,前古生物字家已经发现了寒武纪的寄生虫化石,但它们往往独立出现,因此难以判断其寄生的对象。《科学美国人•法国版》报道了中国西北大学地质系张志飞团队的一项新发现。他们在云南东部距今5.09亿~5.14亿年的岩层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腕足动物化石:一些舌形贝型腕足动物的硬壳上附着着生物矿化的长管。
    • 冯伟民
    • 摘要: 奥陶纪距今4.85-4.43亿年,是古生代第二个时代。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获得了极大发展,是海洋生物最主要的类群。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辐射事件再次发生,即所谓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在演化层次和分类等级上,这次大辐射虽逊于“寒武纪大爆发”,但其辐射规模远大于后者,是寒武纪的3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要体现在门纲级别的生物大辐射,而奥陶纪大辐射则在目、科、属级别的生物类群获得极大丰富和发展。奥陶纪动物群主要由钙质壳腕足动物、三叶虫、半索动物、棘皮动物、苔藓动物、刺胞动物等构成。并且,奥陶纪增加了大量底栖游移、浮游生态分层和群落复杂性,食物链更趋复杂和完善。
    • 戎嘉余; 黄冰
    • 摘要: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密切关联的认识已被广泛接受;同时,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常被视作这次大灭绝的肇端标志.本文通过对扬子区-全球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相关层段的腕足类的研究,改变了后一认识.上扬子区五峰组(笔石页岩相)与观音桥层(介壳相)之间,以及下扬子区新开岭层之中的"混合相地层"(既产笔石,又产介壳相生物),代表奥陶纪最晚期沉积-生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过渡阶段,记录了南方大陆冰盖的形成对华南各地影响的开始;只因厚度小、研究少,该段地层及其所含化石群长期未被重视.根据半个世纪积累的材料,本文系统记述了该混合相地层的优势化石腕足类稀少贝(Manosia);根据保存腕螺构造的珍贵标本,证实它是无洞贝目的成员,暂归于无洞贝科;通过识别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探讨它的群落生态、环境及其标志意义.奥陶纪末的华南板块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古地理位置,且稀少贝幼虫的漂浮能力不强,故未能"飘洋过海"离开华南板块一步;尽管如此,东西向从滇东北到苏南,南北向从陕南到黔北,它成为一个机遇泛滥属种,遍布于整个扬子海域,栖居于深水、低能、贫氧的底域(BA4-5).稀少贝组合的地层历程从上奥陶统凯迪阶顶部(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到赫南特阶下部(Normalograptusextraordinarius带中下部);其短暂的历程反映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扰动对扬子海域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之开始.这里有一个"先浅水、后深水"的穿时过程:①在上扬子区浅水海域,它仅限于凯迪末期,几乎同时迁移到较深水域并延续到赫南特初期;②侵入到下扬子深水海域则是到赫南特早期并在中期灭绝.因此,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起步标志不是赫南特贝动物群本身,而是稀少贝组合的出现;大灭绝的肇端并非始于赫南特初期,而是凯迪末期.同时可能也指示大陆冰盖的形成对世界其他板块不同水深海域的影响也不是等时的.赫南特早中期扬子海域生物群分布状况演变得非常复杂.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剧变相伴发生,是显生宙唯一一次与冰川活动有密切关联的特大事件.
    • 胡桂坤; 张知航; 秦璐璐; 张青田
    • 摘要: 海豆芽曾被达尔文称为"活化石", 外形易与一些软体动物混淆.本文对海豆芽特征、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进行了综述, 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思了教学中知识更新的重要性.
    • 摘要: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主编:戎嘉余副主编:金玉玕沈树忠詹仁斌出版日期:2017年12月涵盖古生代和中生代9个纪的海相地层125幅化石图版,446幅插图,757个腕足动物属系统厘定以中国材料为模式种建立的所有腕足动物属对属的分类位置和时空分布提出新认识全面修订各时期地质年代新框架下的中国腕足动物组合与动物群探讨显生宙重大宏演化过程中腕足动物的作用和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