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695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找矿预测学术研讨会等;早泥盆世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卿、朱敏、王念忠等。

早泥盆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7695 占比:99.71%

总计:47832篇

早泥盆世—发文趋势图

早泥盆世

-研究学者

  • 王俊卿
  • 朱敏
  • 王念忠
  • 盖志琨
  • 王尚启
  • 耿宝印
  • 郝守刚
  • 卢静
  • 吴志亮
  • 张国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志强; 赵景宇; 王嘉树; 吴成洋; 肖彪; 黄璞
    • 摘要: Zosterophyllum(工蕨属)是早期陆生植物的代表性类群之一,全球广泛分布。Z.australianum(澳大利亚工蕨)产自华南和澳大利亚,是东北冈瓦纳古植物地理区系的典型分子。文中描述了产自贵州都匀包阳剖面蟒山群中的Z.australianum新材料。该标本的孢子囊具短柄,呈椭圆形或扇形,宽2.6~4.1 mm,高可达3.9 mm,加厚带宽约0.6 mm,紧密螺旋排列形成孢子囊穗,与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的Z.australiaunum极为相似。依据目前对Z.australianum时代延限的认识,并结合蟒山群其他植物属种的发现(如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推断该群下段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Z.australianum在蟒山群中的发现,扩展了该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反映出蟒山群中的植物组合与坡松冲植物群存在一定联系。
    • 刘飞; 严乐佳; 李堃; 黄圭成; 汤朝阳; 邱啸飞
    • 摘要: 右江盆地东缘南宁地区泥盆系发育大量碎屑岩至碳酸盐岩夹层状硅质岩、硅质团块和硅质结核的海相沉积。层状硅质岩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莫丁组(D_(1)m),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莫丁组硅质岩具较高的SiO_(2)含量(91.86%-95.57%,均值为94.36%),较低的Al/(Al+Fe+Mn)值(0.05-0.30,均值为0.12),较高的Y/Ho值(24.20-48.79,均值为37.14)和U/Th值(0.90-11.84,均值为5.72),具明显的Ce负异常(δCe=0.32-0.83,均值为0.62)和Eu正异常(δEu=1.15-2.92,均值为1.76)。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判别表明,莫丁组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结合古生物、沉积特征及前人在邻区的研究成果,认为莫丁组硅质岩形成于开阔海盆的沉积环境。区域对比显示,右江盆地早泥盆世以来的海侵由南东向北西发展,海水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浅,至埃姆斯期晚期海侵范围持续扩大,盆地东缘已发展成为开阔海盆。莫丁组硅质岩的热液成因进一步证实了右江盆地基底在埃姆斯期晚期发生裂解,而热液活动自东向西,自边缘至内部逐渐减弱的规律表明盆地基底的裂解可能受控于盆地边界的深大断裂,在盆地边缘基底断裂围限的区域热液活动更强、裂解程度更高。
    • 盖志琨
    • 摘要: 钩镰枪:刘氏镰角鱼(Falxcornus liui)--镰刀状的角和内角组合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三尖鱼科化石产地:云南省曲靖市南城门层位与时代: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大约4.19亿年前)西山村组命名人与命名年代:孟馨媛、盖志琨,2021发表时间和刊物:2021年,《历史生物学》在《水浒传》中,“钩镰枪大破连环马”是非常精彩的一段故事。
    • 赵庆华; 黄岗; 白建科; 陈涛; 徐岩
    • 摘要: 在新疆东准噶尔造山带南缘的柳树泉地区新发现了超镁铁质岩体,岩性为橄榄辉石角闪石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年龄为(410.9±3.5)Ma,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相学特征表明,橄榄辉石角闪石岩主要造岩矿物为角闪石、橄榄石、单斜辉石,含少量的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副矿物为铬铁矿、尖晶石、磁铁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橄榄石属于贵橄榄石系列,单斜辉石主要为富钙透辉石,斜方辉石为古铜辉石,角闪石为钙镁角闪石和镁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揭示柳树泉岩体的母岩浆为演化程度较低的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且母岩浆成分具有高Mg、Ni的特点,岩浆结晶时具有较高氧逸度(△NNO+0.9~△NNO+1.8)和含水量(5.1%~7.0%)。综合研究认为,柳树泉地区橄榄辉石角闪石岩具有阿拉斯加型岩体特征,其母岩浆为受到俯冲带熔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水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形成于弧前伸展的构造环境,揭示卡拉麦里地区存在早泥盆世洋壳俯冲作用,并经历了弧前扩张演化过程。
    • 孙浩然; 盖志琨; 蔡家琛; 李强; 朱敏; 赵文金
    • 摘要: 记述了采自云南曲靖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真盔甲鱼科一新属种--硕大西屯鱼(Xitunaspis magnus gen.et sp.nov.)。新属具有真盔甲鱼科的典型特征,包括一个纵长裂隙状的中背孔、没有内角、发达的中背管以及只有3对从侧背管上伸出的侧横管等,但其具有大而厚的头甲以及更原始的感觉管系统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真盔甲鱼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西屯鱼属(Xitunaspis)与盾鱼属(Dunyu)和真盔甲鱼属(Eugaleaspis)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科支系(Eugaleaspidae Liu,1965),并且三者之间西屯鱼与盾鱼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作为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确凿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记录,西屯鱼的发现加深了对真盔甲鱼类形态学及真盔甲鱼目乃至盔甲鱼亚纲中感觉管系统演化的认知。
    • 刘彦兵; 刘春发; 屈海浪; 翁仲才; 徐立为; 王化奇; 蒋正锋; 黄冲; 吴炎潞
    • 摘要: 受加里东期郁南运动和广西运动影响,华南板块西南部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对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砂岩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和长英质沉积岩岩屑为主,分选和磨圆中等,指示近源沉积。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74.19%~95.35%,平均值为85.72%)较高,Al_(2)O_(3)含量(1.23%~14.73%,平均值为6.48%)和TiO_(2)含量(0.09%~1.05%,平均值为0.38%)较低,Al_(2)O_(3)/SiO_(2)值(0.01~0.20)极低。砂岩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12.48~281.1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3.70~29.40),呈现弱Eu负异常(0.66~1.14,平均值为0.88)。SiO_(2)/Al_(2)O_(3)值(5.04~77.28,平均值为22.30)较高,表明成分成熟度高。成分变异指数(0.61~2.13,平均值为1.21)变化较大,指示源岩包含再循环的古老沉积物与第一次循环物质;化学蚀变指数为82.13~91.68,反映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综合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古地理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认为,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物源为北侧大瑶山—大明山隆起带和南侧云开地区的隆升剥蚀物质,源岩以寒武系黄洞口组为主,包含少量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岩和广西运动形成的花岗岩类(470~435 Ma)。
    • 陆刚; 钟锋运; 魏春夏; 冉孟兰; 戴昱; 白晓; 潘艺文
    • 摘要: 广西西部德保县红泥坡酸性岩群岩性以中细粒、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为主,呈小岩株、岩脉、岩枝产出,本文报道了其与下泥盆郁江组侵入接触关系的发现.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红泥坡酸性岩群具有酸度大、碱质高、钾大于钠、铝过饱和的特点,属于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负Eu异常明显,轻重稀土分馏较强.岩浆源区以成熟的泥质岩为主,其中并可能具弱Ce正异常的沉积物参与部分熔融,形成于中浅成相的大陆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形成时代晚于早泥盆世,具有较大的Sn成矿潜力.
    • 曾红; 李明
    • 摘要: 研究区位于东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南邻北塔山地层小区,北与阿尔泰地层分区相接,区内地层以泥盆系、石炭系分布最广,泥盆系为一套浅海相—滨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正常碎屑岩,本文选取该区出露最广的辉长岩侵入岩进行测年,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91.2±2.2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该年龄的确认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佐证.
    • 张亮; 李碧乐; 刘磊; 王盘喜; 李良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发现一套早泥盆世双峰式侵入岩岩体组合.本文对该套双峰式侵入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1)该套双峰式侵入岩主要由橄榄辉长岩、辉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其定年结果分别为410.3±2.7Ma、409.3±2.7Ma和410.5±1.8Ma,表明其形成于早泥盆世.此外,基性岩浆在侵位过程中捕获了形成于晚奥陶世至中-晚志留世(445 ~428Ma)的锆石.(2)橄榄辉长岩和辉长岩位于钙碱性系列-低钾拉斑质系列区域,Mg#=82 ~84,相对富集Rb、U、K、Pb、Nd等,相对亏损Ba、Nb、Ta、P等;碱长花岗岩具有高Si、K,高FeOT/MgO,低Al、Mg、Ca,相对富集Rb、Th、U、K、Pb、Nd等,亏损Ba、Nb、Ta、Sr、P、Eu、Ti等,显示出A型花岗岩特征.(3)基性岩εNd(t)=-3.38~-6.21,εHf(t)=-4.04 ~ +2.83(大部分为负值),Nd和Hf模式年龄分别为tDM2 (Nd)=1282 ~ 1511Ma和tDM2 (Hf)=1236 ~1914Ma;碱长花岗岩εNd(t)=--3.33~--3.65,εUf(t)=-0.03 ~ 2.45,Nd和Hf模式年龄分别为tDM2 (Nd)=1277~1303Ma和tDM2 (Hf)=1245~ 1396Ma.岩石地球化学、Sr-Nd及Hf同位素特征揭示该套双峰式侵入岩的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基性端元来自于EMII型富集地幔并遭受地壳混染,经历了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酸性端元为低压高温条件下长英质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原特提斯洋在早泥盆世已经完成闭合,此时东昆仑地区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
    • 张世辉; 肖良; 薛进庄; 孟美岑; 秦敏; 崔莹; 王德明
    • 摘要: 受到植物化石材料局限性与时代久远性的限制,目前用古生代植物化石δ13C值来反演古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下泥盆统徐家冲组和文山州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的部分植物化石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早泥盆世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以及古环境.结果表明:徐家冲组镰蕨属(Drepanophycus)δ13C值为-28.1‰~-23.0‰,平均值为-23.8‰,其中镰蕨属茎轴的δ13C值高于叶片0.1‰~0.3‰;坡松冲组工蕨属(Zosterophyllum)和始叶蕨属(Eophyllophyton)δ13C值分别为-24.66‰~-22.67‰和-23.01‰~-22.61‰,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2.75‰;三者的δ13C值分布范围都与现代C3植物一致.自徐家冲组第57至第79沉积旋回,δ13C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2‰左右,推测可能与早泥盆世大气CO2浓度下降和气候变冷相关.镰蕨属和工蕨属的Ci/Ca值较为稳定,说明这2种植物可能对大气CO2浓度变化较为敏感,曲靖市古气候可能为当今的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