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白垩世

晚白垩世

晚白垩世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4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1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298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崆峒山旅游发展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河南省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晚白垩世的相关文献由1153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晓樵、王强、周世全等。

晚白垩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1 占比:55.02%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5.09%

专利文献>

论文:298 占比:39.89%

总计:747篇

晚白垩世—发文趋势图

晚白垩世

-研究学者

  • 万晓樵
  • 王强
  • 周世全
  • 徐星
  • 汪筱林
  • 吕君昌
  • 王德有
  • 胡修棉
  • 陈留勤
  • 庞其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海锋
    • 摘要: 晚白垩世石牛山组为东南沿海晚白垩世重要的沉积-火山地层,为一套陆相沉积-火山喷发岩系,其平行不整合于寨下组之上;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征、火山活动旋回及岩浆演化规律等,将其进一步划分为2个岩性段,下段为火山碎屑沉积岩,上段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火山熔岩组合,其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对石牛山组上段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94.02±0.49)Ma,与石牛山组下段所产的动植物化石鉴定结果一致,表明为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主量元素特征表明石牛山组火山岩是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同时具A型火山岩特征,具高硅、富碱、低铝,极低镁钙的特点,较高的Zr、Nb、Ce、Y含量和TFeO/(TFeO+MgO)比值、Rb/Sr比值,较低的Sr和Ba含量。综合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石牛山组火山岩岩浆应来源于上地壳,成因可能为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于非造山期的张性构造环境。
    • 刘东兴; 陈留勤; 刘富军
    • 摘要: 江西赣州会昌盆地是我国东南地区晚中生代众多陆相断陷盆地之一,盆地红层记录了重要的沉积环境信息。采用野外剖面观测、岩石样品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会昌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沉积环境。野外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结果表明周田组主要由紫红色、砖红色中粒砂岩至泥岩组成,发育水平层理,砂岩粒径范围为0.02~0.84 mm,碎屑颗粒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偏度多数对称少数呈微正偏态,峰度平坦接近正态分布,概率累积曲线以两跳一悬式为主。因此,周田组主要为水动力较弱的浅湖沉积环境。
    • 吕娜; 郎兴海; 王旭辉; 何青; 邓煜霖; 杨同山; 董咪
    • 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以拉萨地体南缘曲水县茶巴拉地区西部的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查明了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进一步约束了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侵位年龄为91~87 Ma,石英闪长岩侵位年龄为81 Ma。角闪辉长岩具有低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48.16%~51.05%),高MgO含量(4.54%~11.13%)、Co含量((31.2~46.8)×10^(-6))、Ni含量((1.79~82.70)×10^(-6)),(^(87)Sr/^(86)Sr)_(i)值为0.703925~0.704380,ε_(Nd)(t)值为2.50~3.96,表明角闪辉长岩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石英闪长岩普遍具有高SiO_(2)含量(62.45%~62.90%)、Al_(2)O_(3)含量(15.94%~16.22%)、K_(2)O+Na_(2)O值(6.36%~6.46%)、Mg^(#)值(43.77~44.65)的特征,属于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其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两类岩石均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结合区域资料,晚白垩世早期(100~80 Ma)发生在南部拉萨地体的岩浆爆发事件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洋脊北向俯冲的结果。洋脊俯冲使软流圈物质通过板片窗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形成基性岩浆,这些基性岩浆提供的热量促使地幔楔和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导致南部拉萨地体晚白垩世早期岩浆爆发。
    • 曾成; 闫茂强; 沈志远; 高强; 魏俊浩; 毛国正; 邓永明
    • 摘要: 西藏中拉萨地块切琼地区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火山作用的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区内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流纹岩年龄为67.1±0.1 Ma,符合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年龄范围。该流纹岩具有富Si、高K、低Ti、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Gd/Yb)_(N)=0.57~1.16,普遍出现负Eu异常(δEu=0.05~0.0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Pb、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P、Ti),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值在0.282673~0.282804之间,_(εHf)(t)在−2.1~+2.3之间,平均为−0.6,t_(2DM)变化于875~1117 Ma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切琼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流纹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源于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且混染了少量幔源物质。对比区域上相关矿床,结合切琼地区已发现矿点,表明切琼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一定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 方开永; 刘清华; 王强; 朱旭峰; 邓里; 刘遇春; 文军; 汪筱林
    • 摘要: 记述了江西省上高县发现的一窝不完整蛋窝的恐龙蛋。根据恐龙蛋宏观形态和蛋壳显微结构特征将其归入石嘴湾珊瑚蛋(Coralloidoolithus shizuiwanensis)。该窝恐龙蛋为近圆形球体,平均长径11.8 cm,平均赤道直径9.8 cm,蛋壳厚度可达2.5 mm;蛋壳由锥体层与柱状层组成,锥体层较薄,柱状层可分为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内层发育致密的水平生长纹,中间层结构松散,含有大量暗色物质,中间层和外层发育次生壳单元。依据新标本的观察,明确珊瑚蛋属在石笋蛋科中以柱状层中间层结构松散为主要分类特征。上高新标本的发现,丰富了石嘴湾珊瑚蛋的古地理分布,同时也为上高地区晚白垩世含恐龙蛋红层的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
    • 欧新锋; 杨锋; 康志强; 穆洎仲; 崔世伟; 宁立东
    • 摘要: 拉萨地块南缘广泛出露的岩浆岩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沿该区域北向俯冲演化历史的良好对象。为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及演化机制,对西藏山南地区啊扎侵入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为一套形成于晚白垩世(95.0±1.4 Ma、100.2±1.4 Ma)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组成显示其高硅、富钠(Na_(2) O>K_(2) O),属于高钾钙碱性岩;微量元素具有高Sr(588.47×10^(-6)、649.65×10^(-6)),低Y(8.66×10^(-6)、9.03×10^(-6))和Yb(0.87×10^(-6)、0.92×10^(-6))及高的Sr/Y值(65.17、75.02),显示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富集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模式,具正Eu异常;显示低的(^(87)Sr/^(86)Sr)_(i)(0.703825、0.703836),高的^(143)Nd/^(144)Nd(0.512790、0.512798)及正的εNd(t)值(4.08和4.25)。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啊扎岩体是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消减背景下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 李文坛; 张宁; 张泽明
    • 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过程中。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组成,是探索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窗口。作为这些中-高级变质岩原岩主要组成部分的里龙岩基由晚白垩世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本文对由里龙岩基上部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原岩时代、成因、变质作用条件、时间及构造意义。所研究的片麻岩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绿帘石和白云母组成,含或不含角闪石,SiO;含量为61.94%~74.39%,铝饱和指数(A/CNK)为0.89~1.03,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这些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的配分模式,并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岩浆核和变质边组成,岩浆核获得了92~86 Ma的结晶年龄,变质边获得了81~72 Ma的变质年龄,锆石岩浆核具正的ε;(t)值(+10.2~+12.1)。这些片麻岩的变质条件为740~750°C和0.5~0.6 GPa。本文和现有研究表明,里龙岩基是形成在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具有亏损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的弧岩浆岩,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所研究的花岗岩是残余岩浆结晶产物。笔者认为,晚白垩世早期新特提斯洋中脊俯冲过程中巨量幔源岩浆的增生导致了冈底斯弧发生了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在晚白垩世晚期残余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平缓俯冲过程中的弧地壳强烈缩短加厚使里龙岩基被运移到中下地壳,并发生了中-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冈底斯岩浆弧新生地壳在大洋岩石圈俯冲晚期经历了明显再造。
    • 张云飞; 刘淑文; 刘云华; 夏昭德; 高晓峰; 查显峰; 范媛媛
    • 摘要: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沉积岩石学、岩相学、粒度分析和C-O同位素等研究手段,查明东沟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准噶尔盆地南缘晚白垩世东沟组为一套陆上碎屑沉积,岩石颜色主要为砖红色,岩性以砾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河床亚相水动力较强,沉积较多粗碎屑物质,泛滥平原亚相水动力较弱,多沉积细碎屑物质,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和晚古生代岩浆弧。东沟组砾岩多集中分布在东沟组中部,该时期北天山抬升较快,剥蚀搬运较多粗碎屑物,东沟组岩石在温度较高条件下固结成岩。准噶尔盆地南缘晚白垩世东沟组沉积填充特征及环境分析,为研究晚白垩世沉积演化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准噶尔盆地与北天山盆山耦合关系提供了翔实资料。
    • 许若潮; 龙训荣; 刘飚; 刘玉国; 吴堑虹; 罗心雨; 蒋华
    • 摘要: 湘南界牌岭矿床不仅是南岭地区发育的一个晚白垩世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同时也是该区乃至中国重要的萤石产地,锡多金属矿及萤石的找矿勘查均具有重要前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岩石学研究,文章识别出多种类型的锡多金属与萤石矿化,并针对不同类型萤石开展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矿体分为锡多金属矿体与萤石矿体2类,矿石类型主要有热液交代型、细脉型、云英岩型、角砾岩型;(2)锡多金属矿体分布在浅部花岗斑岩脉与深部铁锂云母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矿石矿物组合为锡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萤石;(3)萤石矿体分布范围更广,至少存在3期成矿:第一期为角砾状紫色萤石,粒径0.3~2.0 mm,w(ΣREE+Y)为(2.05~60.40)×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平坦型,形成深部被花岗斑岩捕获携带至浅部,且花岗斑岩对萤石角砾进行了热液交代;第二期为皮壳状萤石,以无色与浅紫色为主,粒径0.05~0.50 mm,伴随有强烈的黄玉化,w(ΣREE+Y)为(26.9~93.8)×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更加富集HREE,为岩浆热液交代石磴子组灰岩形成;第三期为细脉状无色萤石,穿切第二期萤石,粒径0.5~2.0 mm,w(ΣREE+Y)为(3.94~37.5)×10^(-6),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左倾型。从早期到晚期,萤石w(ΣREE+Y)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断增高,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由平坦型变为左倾型,但是Y/Ho比值变化较小,显示了同源特征。此外,前2期萤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浅部花岗斑岩的全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相似,指示二者具有成因关系。综合研究认为,界牌岭多期次锡多金属与萤石成矿均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有关,且深部铁锂云母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可能存在更多的隐伏矿体,未来的找矿勘查工作应重点关注此区域。
    • 王强; 邢浩; 石海涛; 方开永; 朱旭峰; 周明笑; 汪筱林
    • 摘要: 报道了新疆哈密南湖戈壁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包括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和椭圆形蛋未定种(Ovaloolithus oosp.)。这些恐龙蛋的发现不仅扩展了长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而且表明南湖戈壁含蛋岩层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末期;该地层是否可与吐鲁番盆地的苏巴什组进行对比还有待进一步工作确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