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65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新财富、房地产导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华南板块的相关文献由23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菊、陈子山、欧阳逸川等。

华南板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6.2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2656 占比:93.42%

总计:2843篇

华南板块—发文趋势图

华南板块

-研究学者

  • 陈菊
  • 陈子山
  • 欧阳逸川
  • 翟晓清
  • 苏华俊
  • 陆葵菲
  • 夏鼎文
  • 顾一能
  • 黄花
  • 胡晓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志强; 赵景宇; 王嘉树; 吴成洋; 肖彪; 黄璞
    • 摘要: Zosterophyllum(工蕨属)是早期陆生植物的代表性类群之一,全球广泛分布。Z.australianum(澳大利亚工蕨)产自华南和澳大利亚,是东北冈瓦纳古植物地理区系的典型分子。文中描述了产自贵州都匀包阳剖面蟒山群中的Z.australianum新材料。该标本的孢子囊具短柄,呈椭圆形或扇形,宽2.6~4.1 mm,高可达3.9 mm,加厚带宽约0.6 mm,紧密螺旋排列形成孢子囊穗,与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的Z.australiaunum极为相似。依据目前对Z.australianum时代延限的认识,并结合蟒山群其他植物属种的发现(如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推断该群下段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Z.australianum在蟒山群中的发现,扩展了该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反映出蟒山群中的植物组合与坡松冲植物群存在一定联系。
    • 金巍; 田洋; 王晶; 邓新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太古宙岩石是研究大陆地壳早期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载体,在探讨早期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增生与再造以及早期地球构造体制和板块构造启动时限等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地学界关注。然而,华南板块的太古宙岩石出露较为稀少,目前仅在扬子北缘的崆岭、钟祥、鱼洞子、大别山黄土岭和扬子西南缘地区零星出露。
    • 庞超伟; 时毓; 唐远兰; 梁任鑫; 刘希军
    • 摘要: 文章对桂东南糯垌—安平地区出露的阳起石化斜长角闪岩(变质基性岩)和中—基性火山角砾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糯垌地区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123 Ma,安平地区火山角砾岩记录了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一组为燕山期(或之后),年龄上限为~138 Ma,一组为早古生代加里东期(452~450 Ma)。两地(变质)中-基性岩均出现有大量中太古代—古元古代(3076~1806 Ma)、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的捕获锆石,指示研究区存在中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古老物质,记录了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岩浆事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糯垌变质基性岩表现为平坦—亏损型的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富集Th、U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呈平坦—略亏损的特征;而安平中-基性火山角砾岩则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富集Rb、Ba、Th、U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前人在研究区的加里东期(变质)基性岩相似,表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判定岩石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具有多解性。
    • 王晨旭; 仝亚博; 杨振宇; 杨向东; 孙欣欣
    • 摘要: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_(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 刘彦兵; 刘春发; 屈海浪; 翁仲才; 徐立为; 王化奇; 蒋正锋; 黄冲; 吴炎潞
    • 摘要: 受加里东期郁南运动和广西运动影响,华南板块西南部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对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砂岩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砂岩碎屑组分以石英和长英质沉积岩岩屑为主,分选和磨圆中等,指示近源沉积。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74.19%~95.35%,平均值为85.72%)较高,Al_(2)O_(3)含量(1.23%~14.73%,平均值为6.48%)和TiO_(2)含量(0.09%~1.05%,平均值为0.38%)较低,Al_(2)O_(3)/SiO_(2)值(0.01~0.20)极低。砂岩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12.48~281.1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3.70~29.40),呈现弱Eu负异常(0.66~1.14,平均值为0.88)。SiO_(2)/Al_(2)O_(3)值(5.04~77.28,平均值为22.30)较高,表明成分成熟度高。成分变异指数(0.61~2.13,平均值为1.21)变化较大,指示源岩包含再循环的古老沉积物与第一次循环物质;化学蚀变指数为82.13~91.68,反映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综合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古地理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认为,大瑶山地区下泥盆统莲花山组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物源为北侧大瑶山—大明山隆起带和南侧云开地区的隆升剥蚀物质,源岩以寒武系黄洞口组为主,包含少量云开地区新元古代沉积岩和广西运动形成的花岗岩类(470~435 Ma)。
    • 邹灏; 李峤昕; 陈安清; 肖斌; 蒋修未; 黄长成; 胡成辉; 李蝶
    • 摘要: 新元古代为距今约1000~540 Ma的地质历史时期,当时地球处于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期,板块运动和岩浆作用强烈,且伴随全球性气温下降以及大范围的几期冰期作用,形成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形成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就华南板块而言,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有几期冰期冰碛物残留,学者们对其的定年工作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对雪球地球的形成和消融因素方面还存在的一定争议,包括形成与消融时间、方式、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提出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因素,即在当时古地理环境下雪球地球的形成与消融是多因素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史早期微生物作用、超大陆裂解以及超级地幔柱、甲烷渗漏、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从新元古代以来,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在超级地幔柱作用下,海岸线不断增加,大量微生物以及小壳动物繁殖,呈现峰值增加,CO_(2)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下降,从而破坏温室平衡。后期由于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以及海底温室气体CH_(4)排放,导致温室效应重新加剧,恢复原始地球形貌。
    • 李赛; 段先哲; 牛苏娟; 李南; 孙浩然; 吴鹏; 戴浩橦; 郭聪; 丁心科
    • 摘要: 华南板块是中国东部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中生代玄武岩,这些玄武岩为研究华南岩石圈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前人对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玄武岩的源区性质以及构造环境等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性分析了华南宁远、道县、长城岭、白面山、汝城等地区中生代玄武岩的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组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1)华南中生代玄武岩主要由碱性和亚碱性玄武岩组成,其SiO_(2)和全碱(Na_(2)O+K_(2)O)含量分别为42.81 wt%~55.54 wt%和1.6 wt%~5.97 wt%;(2)除了宁远玄武岩具有OIB微量元素特征,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具有岛弧玄武岩相似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3)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部分熔融,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未遭受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Ni-MgO正相关、CaO/Al_(2)O_(3)-CaO正相关和Eu无明显异常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质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结晶,但无明显的斜长石结晶;(4)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南中生代玄武岩为EMⅡ地幔源区,其源区可能有洋壳沉积物的参与;(5)华南中生代玄武岩可能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大陆板内环境;(6)华南岩石圈改造可能与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交代作用有关,后者所释放的酸性熔体/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最终造成了华南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强烈改变;(7)古太平洋俯冲板块可能对华南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多金属成矿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释放的熔体或流体为矿石活化和迁移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 熊聪慧; 黄璞; 王德明; 薛进庄
    • 摘要: 陆生维管植物在古生代中期的起源和辐射演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生代期间,华南板块位于低纬度地区,与其他古大陆相对隔离,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高,且面貌独特。本数据集共享了华南古生代维管植物的分类单元名录、大植物–孢粉化石产出的地理和地层分布信息,以及421种植物的营养或繁殖器官形态学数据(包括茎轴直径、孢子囊、叶片的测量值,以及基于二元性状对植物进行编码的数据矩阵)。作为重要的证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探讨古生代维管植物在低纬度地区的属种多样性和表型演化模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板块之间的扩散和迁移等植物地理学问题。
    • 李响; 王令占; 涂兵; 田洋; 谢国刚; 张楗钰; 张宗言
    • 摘要: 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还存在不同的争议.以广东西北部连山地区晚三叠世含暗色微粒包体(MMEs)的太保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4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9.8±1.8 Ma、220.5±1.0 Ma、221.5±1.7 Ma和220.2±1.1 Ma,为印支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寄主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低硅、高碱,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79~1.16.包体SiO_(2)含量为55.13%~62.56%,铁、镁含量明显高于寄主花岗岩,MgO和FeO^(T)含量分别为2.31%~4.60%和5.53%~6.63%.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均富集轻稀土,并表现出显著的Ba、Sr、Ti负异常.寄主花岗岩和包体均具有较高的ε_(Nd)(t)值(-3.42~-2.60和-0.90~-0.52)和较小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30~1.35 Ga、1.10~1.13 Ga).寄主花岗岩具有较宽泛的εHf(t)值(-2.6~+4.3,平均值为+0.7)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0.95~1.39 Ga)变化范围,指示太保岩体形成于中元古代下地壳变基性岩物质的熔融,并与亏损地幔物质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基于以上数据,笔者认为太保岩体是印支晚期伸展条件下亏损地幔和下地壳物质混合的产物.结合近年来报道的邻近区域的基性岩浆活动,认为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可能开始于晚三叠世(233 Ma).
    • 徐先兵; 梁承华; 陈家驹; 徐亚东
    • 摘要: 南岭构造带横跨扬子地块、江南造山带以及华夏地块,是中国钨锡铅锌铀等有色金属和铌钽锂铯与稀土等关键金属成矿带.通过综述近十五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南岭构造带基础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背景.扬子与华夏地块沿永州-桂林-柳州一线于新元古代拼合,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需对龙胜蛇绿混杂岩和鹰扬关混杂岩进行深入研究.新元古代至中生代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值揭示2.0~1.2 Ga为南岭构造带的主要地壳增生期.相似的花岗岩特征和构造线方向指示广西期和印支期造山机制均为陆内造山作用,是华南大陆南侧不同板块之间拼贴远程应力场的产物.燕山早期花岗岩ε_(Hf)(t)值沿南岭构造带自西向东显著减小,而T_(DM2)值明显增加,指示湘南-桂北-粤北地区在晚侏罗世经历了古太平洋板块断离和软流圈上涌并发育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为南岭构造带东段华夏地块上钨锡等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和有利的伸展构造背景.南岭构造带西段扬子地块构造相对稳定且显生宙岩浆活动较弱,新元古代大塘坡组和寒武系底部页岩是良好的页岩气勘探目标.综合沉积、岩浆以及构造变形,华南中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开始于晚三叠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