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昆仑造山带

东昆仑造山带

东昆仑造山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17537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1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东昆仑造山带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佐臣、李瑞保、裴先治等。

东昆仑造山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7537 占比:99.98%

总计:517655篇

东昆仑造山带—发文趋势图

东昆仑造山带

-研究学者

  • 李佐臣
  • 李瑞保
  • 裴先治
  • 陈有炘
  • 刘成军
  • 陈国超
  • 裴磊
  • 胡道功
  • 丁孝忠
  • 刘战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诚浩; 张宏福; 陈安平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近年来被厘定为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带内广泛出露早古生代的中-高级变质基性岩,这些岩石记录了不同的变质温压和多期的变质年龄,是反演和制约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演化的重要样品。本文选取东昆仑浪木日地区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变质岩石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石榴斜长角闪岩呈团块状出露在黑云二长片麻岩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和石英,含少量黑云母、绿泥石、金红石、钛铁矿和榍石。石榴子石变斑晶的核部含有绿帘石、角闪石、斜长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其成分从核部到边部,锰铝榴石逐渐降低、钙铝榴石和Mg/(Mg+Fe;)比值逐渐升高,为进变质作用形成的环带。岩石中的矿物结构关系和成分特征显示其经历了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三个阶段的变质演化,变质温压分别为:T≈610°C和P≈6.5kbar、T≈700°C和P≈10.5kbar以及T≈650°C和P≈4.5kbar。这三阶段的变质作用构成顺时针的变质P-T轨迹,指示岩石经历进变质升温升压至峰期阶段,随后经历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阶段。同时该P-T轨迹特征表明岩石形成于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对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SIMS U-Pb定年,得到492.8±5.1Ma的谐和年龄。锆石的形态特征与典型的变质锆石一致,其内包裹的石榴子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组合与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一致。因此,锆石在峰期变质阶段结晶,所测年龄~493Ma为角闪岩相峰期变质年龄。本文研究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该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在野外产状、P-T轨迹和变质年龄等方面密切相关,暗示ca.490Ma是该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石榴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之间的变质差异,表明东昆仑早古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变质作用,不同岩石记录了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不同阶段。本文获得的变质P-T轨迹和变质年龄可为进一步探究东昆仑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限定。
    • 刘卫东; 平艳丽; 刘杰; 熊玉新; 路晓平; 焦秀美; 李兆营; 曹佳; 傅朋远
    • 摘要: 笔者等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3±4.4 Ma(MSWD=2.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_(2)含量为68.96%~70.40%,Na_(2)O含量为3.08%~3.14%、K_(2)O含量为3.93%~4.32%,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6~1.13,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U、Th,而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等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资料及前人成果,本文认为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有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原特提斯洋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俯冲消减作用,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和南昆仑结合带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 朱坤贺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可依据阿尔金走滑断裂分为东昆仑造山带和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是中央造山系西段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柴达木板块与羌塘板块或巴颜喀拉地体碰撞形成的昆仑洋闭合的结果。根据构造元素的多重证据,提出了一个古生代-志留纪俯冲增生构造模型,以解释东昆仑造山带的时空构造格局、板块俯冲以及由增生到碰撞的构造过程。对于洋壳俯冲最终结束和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综合前人观点,提出了一个解释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长期俯冲增生构造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在古生代至志留纪,东昆仑造山带形成了一套由海沟、弧和弧后盆地组成的构造体系,并演化为沿昆仑缝合带向北的长期存在的俯冲增生作用。
    • 裴有生; 陶志华; 李世恩; 薛长军
    • 摘要: 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金、铅、锌、铜、稀有、稀土金属成含矿蚀变带,成矿条件良好。区域内地球化学背景以Ag、Au、Pb、Zn为主,研究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表现为强富集状态,通过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证,圈出GA14、GA15、GA18号3处Ag、Au(Pb、Zn)综合异常。其中GA15、GA18号综合异常为矿致异常,共圈出5条近南北向含矿化蚀变带,矿化带长220~1500 m,宽30~180 m,控制斜深160~320 m。圈定31条银多金属矿体,18条矿化体,矿体长68~150 m,厚0.65~5.69 m,控制斜深40~125 m,Au品位0.86~3.19 g/t,Ag品位45.3~2300.0 g/t,Pb品位0.30%~3.52%,Zn品位0.53%~2.12%,Cu品位0.21%~1.30%。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是寻找中低温构造热液型银多金属矿的有利靶区。
    • 尚生茂; 汤声旺; 李世恩; 何俊江; 张志强
    • 摘要: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东昆仑南造山带东,是金、银、铜、钴、镍、铅、锌等成矿的有利地段。矿区内圈定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18处,异常元素以Ag、Pb、Co、Ni、Cr为主,各元素间套合性较好,异常区内发现了2条含矿构造蚀变带及4处矿化点,并圈出多条矿体。已发现矿化线索均受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控制,其中Ⅰ、Ⅳ号含矿蚀变带内的铅、萤石矿体展布受构造控制,其形状规模完全取决于裂隙的空间和形状,Ⅱ、Ⅲ、Ⅳ、Ⅴ矿化点均位于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主断裂及其近侧次级裂隙中,矿体构造裂隙与矿化关系密切。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找矿规律,研究区内有望取得热液型银铅锌萤石矿及金铜钴的找矿突破。
    • 李世恩; 杨宝荣; 裴有生
    • 摘要: 郎日扎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柴板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雪峰山一布尔汗布达钴、金、铜成矿带内,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是金、银、铜、钴、镍、铅、锌等成矿的有利地段。通过1∶2.5万水系沉积测量,圈定综合异常20处,异常主要以Au、Ag、Cu、W、Mo、Co、Ni、Cr等元素为主,各元素套合性较好,强度较高,规模较大。异常区内共发现8条含矿带,圈定AuⅠ-1、AuⅡ-1、AuⅢ-1、AgAuⅠ-1、CuⅠ-1等矿体,通过与邻区果洛龙洼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成矿条件类似﹐矿化线索明显受构造蚀变带控制,可作为较好的找矿线索,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 雷勇亮; 戴佳文; 白强; 王凯兴; 孙立强; 刘晓东; 余驰达; 何世伟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后碰撞岩浆岩的成因及后碰撞伸展环境的形成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海德乌拉流纹岩开展锆石U-Pb-Hf同位素地质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起始时间和形成机制.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海德乌拉流纹岩形成于426Ma,属于志留纪罗德洛世岩浆活动产物.样品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特征;其A/CNK值为1.04 ~1.18,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解上,样品显示Th、U和Pb等元素相对富集,Nb、Ta、Ti、Ba和Sr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解上,海德乌拉样品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 =0.03~0.06).海德乌拉流纹岩显示出高FeOT/MgO和104×Ga/AI比值以及高场强元素总量(Zr+ Nb+ Ce+ Y),属于A型岩浆岩范畴.样品的锆石εHf(t)为+0.60~+2.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285~1370Ma之间.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德乌拉A型流纹岩可能是在高温和中地壳压力下长英质火成岩熔融而成.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在志留纪罗德洛世东昆仑造山带处于典型的后碰撞伸展环境,该伸展环境可能是受到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碰撞后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影响.
    • 陈海福; 何书跃; 张爱奎; 孙金磊; 严正平; 刘金龙; 张亮; 钱烨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西部卡尔却卡地区出露大量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对其展开岩相特征、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年龄为425±2.3 Ma,表明其形成于中志留世.岩石具有高SiO2(69.0% ~71.2%)和K2 O(4.3%~5.54%)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40~0.51)特征.岩石较低的Cr、Ni含量(Cr=13.81×10-6~32.9×10-6,Ni=5.48×106~12.05×10-6)、低的Ce/Pb(2.01~4.19)和Nb/U(4.1~7.57)值,表明该岩体来自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岩体高10000Ga/Al值(3.22~3.42)、Zr+Nb+Ce+Y元素含量(459×10-6~656×10-6)和锆石饱和温度(827~881°C),表明其为A型花岗岩.构造图解和高的Y/Nb值(2.93~3.15)指示,该岩体为A2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结合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表明东昆仑造山带从中志留世开始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
    • 曾闰灵; 魏俊浩; 李欢; 黄啸坤; 闫茂强; 张新铭
    • 摘要: 对于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演化中洋盆闭合的时限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五龙沟地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开展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限定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5±1.2 Ma,指示其侵位于中三叠世中晚期.岩石K2O/Na2O值为0.79~1.02,Mg#为34~39,σ 为1.71~1.96,A/CNK为1.00~1.05,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20.93~32.89),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Eu/Eu*=0.88~0.9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以及具有较高的Sr含量(384~460μg/g)和Sr/Y值(46.11~61.53),较低的Y(7.20~9.30μg/g)和Yb(0.63~0.89μg/g)含量,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7.7~?0.3,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57~1565 Ma.综合分析表明,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由俯冲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源于增厚的古老下地壳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未发生明显的壳幔混合.综合区域构造演化以及同时代岩浆岩证据,本文认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侵位于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末期、陆(弧)陆局部初始碰撞造山阶段,古特提斯洋最终完全闭合时间应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
    • 张照伟; 王亚磊; 邵继; 李文渊
    • 摘要: 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多与大陆裂谷或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是何种机制促使深部幔源金属元素超常富集于东昆仑造山带而形成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呢?文章通过剖析夏日哈木岩体及矿体基本特征,发现赋矿岩体整体呈东宽西窄的楔状体,以富集轻稀土元素、贫重稀土元素以及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为特征,镍钴矿体主要富集于辉石岩和橄榄岩中,西段矿石富,东段矿石贫,矿石品位与橄榄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精细矿物学研究发现,寄主矿物"巨型"斜方辉石所包裹的橄榄石Fo值及Ni含量从核部到边部均增高,揭示含矿岩相侵入过程中可能存在至少2次岩浆活动.由橄榄石和铬尖晶石成分分析,推测夏日哈木母岩浆为低Ti、高Mg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可能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岩体形成时代,认为东昆仑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于伸展环境,深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多次脉冲上涌叠加,地壳混染对硫化物达到饱和具有关键作用,于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造山带中构造薄弱部位成岩成矿,可能是伴随古特提斯洋演化开始大陆裂解岩浆镍钴成矿响应的表现.该认识对丰富造山带中的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拓宽岩浆镍钴矿床找矿空间与潜力、支撑并指导区域找矿新突破,具有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