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4357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早古生代的相关文献由1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三忠、张建新、于胜尧等。

早古生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9.07%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1.11%

专利文献>

论文:4357 占比:89.82%

总计:4851篇

早古生代—发文趋势图

早古生代

-研究学者

  • 李三忠
  • 张建新
  • 于胜尧
  • 裴先治
  • 赵淑娟
  • 刘鑫
  • 李佐臣
  • 李才
  • 李玺瑶
  • 舒良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冰; 陈宣华; 王增振; 胡道功; 孙玉军
    • 摘要: 南祁连增生杂岩带作为祁连造山带的构造单元之一,是研究祁连造山带与柴达木地块构造演化及二者耦合关系的关键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前人对南祁连增生杂岩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相对准确的年代学数据约束。本文通过对南祁连增生杂岩带哈拉湖地区阿腊郭勒岩体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及热历史模拟,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南祁连增生杂岩带哈拉湖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结果显示:(1)南祁连哈拉湖地区在中志留世发生一期岩浆侵入事件(425~429Ma),其形成的岩体具有壳源花岗岩特征,产出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说明该期岩浆事件是与祁连洋洋壳俯冲结束后的柴北缘地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活动有关;(2)该岩体经历了中志留世至晚泥盆世的岩浆侵位与快速冷却阶段以及晚泥盆世-侏罗纪的构造平稳与缓慢冷却阶段;(3)早白垩世以来的中低温冷却和快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历史。此外,祁连山地区自始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期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有关的构造变形。
    • 周路路; 舒广强; 王继春; 刘俊刚; 李冬均; 赵鑫; 陈璋; 刘志伟; 汤刚; 王双桃; 黎勤国
    • 摘要: 系统研究了内蒙古中部朱日和地区最新发现的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中奥陶世洋壳俯冲作用给出制约。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72±3 Ma和466±5 Ma),富Si、富Al、富Na、贫K,高Sr、低Y和Yb,具正Eu异常、正Sr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表现为典型的俯冲洋壳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奥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为+8.8~+15.1,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475~728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476~885 Ma。最新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朱日和地区存在一个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表明至少在中奥陶世,朱日和日地区开始出现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的洋壳俯冲作用,而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特征的奥长花岗岩所代表的岩浆侵位结晶活动正是对该洋壳俯冲事件的响应。
    • 李光洁; 陈永清; 尚志
    • 摘要: 保山地块早古生代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岩石成因,对云南清水河花岗岩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花岗岩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3~462 Ma,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9 Ma,侵位时代都为早古生代。含较高的SiO_(2)(67.48%~74.03%)、(Na_(2)O+K_(2)O)-Ca_(2)O(4.47%~6.46%),A/CNK>1.1,为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均富集Pb、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31~0.54)。Sr-Nd-Pb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清水河花岗岩均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其源岩物质为古老陆壳富粘土的泥质岩,受到部分幔源物质的混入。清水河花岗岩与双脉地花岗岩存在可对比性,可能由460~479 Ma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形成。
    • 何世伟; 王凯兴; 刘晓东; 雷勇亮
    • 摘要: 宜黄花岗岩位于江西省中部宜黄县东南部,属武夷地块,主要岩石类型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表明,宜黄岩体形成于448 Ma。岩石具有高的SiO 2、K 2 O、稀土元素总量(ΣREE=164.29×10^(-6)~256.66×10^(-6))、CaO/Na 2 O值、A/CNK(1.23~1.45)、Rb/Sr值,以及低的P 2 O 5、TiO 2、TFeO/MgO、Al 2 O 3/TiO 2、Nb、Sr等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Yb)N=12.02~34.43),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38~0.77),低εNd(t)值(-8.22~-13.93),高(87 Sr/86 Sr)i=(0.71283~0.72410)。锆石176 Hf/177 Hf值为0.28155~0.28250,εHf(t)值为-33.15~10.45。全岩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9~2.31 Ga,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24~3.48 Ga。上述特征表明,宜黄花岗岩具有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似的特征。宜黄花岗岩中黑云母富含Fe、Mg、Ti;白云母Ti、Al、Na含量高,Fe含量低。综合锆石饱和温度计、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白云母地质压力计、锆石Ce异常等,宜黄花岗岩可能为华南元古宙地壳长石石英质岩石在高温、中等压力(9.5 kbar)和低氧逸度条件下部分熔融而成。在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背景下,岩石圈拆沉作用引发上涌的地幔岩浆提供热,使华南元古宙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宜黄花岗岩。
    • 贾小辉; 王晓地; 杨文强
    • 摘要: 未分异A型花岗岩的判别指标、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已经取得了较大共识,而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判别指标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广西大瑶山地区大进花岗岩形成于早古生代(约440 Ma),具有高Rb含量(>400×10^(-6))、Rb/Sr、Rb/Ba值及相对低的Zr/Hf值等特征;依据岩石具有高的初始锆石饱和温度(819°C~863°C),高Ga/Al值、Zr+Nb+Ce+Y含量及特定地球化学指标的演化趋势等相关证据,综合判定其为高分异A型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大进花岗岩可能源自镁铁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经历了分异结晶和少量地壳物质混染(AFC)过程。大进高分异A型花岗岩可能是后造山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响应,其年龄代表了桂东北地区广西运动由造山挤压向后造山伸展的构造转换时间。
    • 刘卫东; 平艳丽; 刘杰; 熊玉新; 路晓平; 焦秀美; 李兆营; 曹佳; 傅朋远
    • 摘要: 笔者等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3±4.4 Ma(MSWD=2.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_(2)含量为68.96%~70.40%,Na_(2)O含量为3.08%~3.14%、K_(2)O含量为3.93%~4.32%,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6~1.13,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U、Th,而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等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资料及前人成果,本文认为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有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原特提斯洋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俯冲消减作用,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和南昆仑结合带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 胡晓佳; 杨泽黎; 王树庆; 赵利刚; 王文龙; 李敏; 段霄龙; 程银行; 杜亚龙
    • 摘要: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47.3±2.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45-3.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_(Hf)(t)值(+2.2-+11.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 黄小龙; 于洋
    • 摘要: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花岗岩(片麻状和块状)为主,少量为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等)。S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东扬子板块和西华夏板块,但存在穿时性。邻近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的云开地块和武功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形成于约470~410 Ma,峰期年龄为~442 Ma;位于西华夏板块东缘‒武夷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持续时间较短(约455~415 Ma),峰期年龄略年轻(~435 Ma)。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或西华夏板块东缘地区,最早形成于约455~450 Ma,明显晚于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但与西华夏板块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相近。西华夏板块与冈瓦纳北缘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俯冲碰撞,西华夏板块东缘之下的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发生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增厚,形成基性岩及埃达克质岩石。西华夏板块东缘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远程传入板块内部,导致该时期的板内构造薄弱带即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活化、地壳抬升并增厚,发生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片麻状花岗岩。因此,西华夏板块东缘的俯冲碰撞远程效应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因素。陆内造山带垮塌过程中,软流圈沿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上涌,岩石圈活化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作用。板内古缝合带作为构造薄弱带,为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提供了通道。
    • 苏中堂; 胡孙龙; 刘国庆; 魏柳斌; 陈洪德; 周雁; 包洪平
    • 摘要: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对沉积物质充填与规模性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的控制。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及最新成果认识,遵循构造-沉积分异理论,分析构造分异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与规模性储层发育的控制效应。鄂尔多斯盆地地震资料、下古生界地层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差异表明早古生代存在早-中寒武世继承性裂陷分异、晚寒武世-早奥陶世“隆-拗”分异和中-晚奥陶世同沉积断裂分异3种构造分异作用。继承性裂陷分异期,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混积潮坪,在张夏期最终转变为碳酸盐岩缓坡,古隆起与古裂陷共同控制张夏组鲕滩分布;“隆-拗”分异期,盆地内以台地潮坪为特色,相带沿古隆起与拗陷之间呈环带分布,古隆起、拗陷内高地形控制马家沟组颗粒滩沉积;同沉积断裂分异期,断裂下盘发育生物礁,沉积环境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古隆起周缘、古裂陷两侧与古拗陷内高地形处易形成残余颗粒云岩与晶粒云岩,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带;含膏云坪在准同生期形成膏模孔,表生风化壳期溶蚀夷平作用控制岩溶古地貌分布与储层保存状况,岩溶斜坡上部和岩溶残丘顶部为有利勘探目标区;台地边缘礁滩体有望成为远景勘探目标。
    • 李萌; 闫相宾; 郭元岭; 刘超英; 蔡利学; 杨双
    • 摘要: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早古生代差异构造演化与隆升的认识仍比较薄弱,精细化研究难度较大。本文借助平衡剖面技术对古隆起内部差异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其次,结合趋势厚度法与沉积-波动分析法,研究了古隆起内部早古生代分期差异的构造隆升强度和立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里东中期Ⅰ幕以来,塔里木北部挤压作用增强,在沙雅隆起东、西两端首先形成了斜坡的构造格局,剥蚀量也相对较大,英买力北部剥蚀量最大可达650 m。加里东中期III幕,沙雅隆起整体活动强烈,中部哈拉哈塘和阿克库勒的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剥蚀中心位于沙雅隆起中部和东部,剥蚀量为800~1000 m。海西早期,沙雅隆起持续构造隆升,隆起中心有所迁移,中部和西端的构造隆升与变形最为强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