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4357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早古生代的相关文献由1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三忠、张建新、于胜尧等。
早古生代
-研究学者
- 李三忠
- 张建新
- 于胜尧
- 裴先治
- 赵淑娟
- 刘鑫
- 李佐臣
- 李才
- 李玺瑶
- 舒良树
- 丁仨平
- 曹花花
- 王涛
- 肖文交
- 许效松
- 郭玲莉
- 陈柏林
- 韩宝福
- 刘建峰
- 李文厚
- 杨泽黎
- 柳晓明
- 洪大卫
- 牟传龙
- 王京彬
- 王宗起
- 王树庆
- 王永
- 王金荣
- 童英
- 翟庆国
- 胡晓佳
- 袁超
- 计文化
- 许文良
- 辛后田
- 陈强
- 何世平
- 何国琦
- 何江涛
- 余珊
- 刘会彬
- 刘良
- 吴玉
- 吴福元
- 喻星星
- 孟令通
- 崔建堂
- 左国朝
- 徐学义
-
-
李冰;
陈宣华;
王增振;
胡道功;
孙玉军
-
-
摘要:
南祁连增生杂岩带作为祁连造山带的构造单元之一,是研究祁连造山带与柴达木地块构造演化及二者耦合关系的关键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前人对南祁连增生杂岩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相对准确的年代学数据约束。本文通过对南祁连增生杂岩带哈拉湖地区阿腊郭勒岩体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试及热历史模拟,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南祁连增生杂岩带哈拉湖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结果显示:(1)南祁连哈拉湖地区在中志留世发生一期岩浆侵入事件(425~429Ma),其形成的岩体具有壳源花岗岩特征,产出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说明该期岩浆事件是与祁连洋洋壳俯冲结束后的柴北缘地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活动有关;(2)该岩体经历了中志留世至晚泥盆世的岩浆侵位与快速冷却阶段以及晚泥盆世-侏罗纪的构造平稳与缓慢冷却阶段;(3)早白垩世以来的中低温冷却和快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历史。此外,祁连山地区自始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期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有关的构造变形。
-
-
周路路;
舒广强;
王继春;
刘俊刚;
李冬均;
赵鑫;
陈璋;
刘志伟;
汤刚;
王双桃;
黎勤国
-
-
摘要:
系统研究了内蒙古中部朱日和地区最新发现的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中奥陶世洋壳俯冲作用给出制约。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72±3 Ma和466±5 Ma),富Si、富Al、富Na、贫K,高Sr、低Y和Yb,具正Eu异常、正Sr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表现为典型的俯冲洋壳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奥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为+8.8~+15.1,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475~728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476~885 Ma。最新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朱日和地区存在一个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表明至少在中奥陶世,朱日和日地区开始出现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的洋壳俯冲作用,而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特征的奥长花岗岩所代表的岩浆侵位结晶活动正是对该洋壳俯冲事件的响应。
-
-
李光洁;
陈永清;
尚志
-
-
摘要:
保山地块早古生代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岩石成因,对云南清水河花岗岩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花岗岩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3~462 Ma,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9 Ma,侵位时代都为早古生代。含较高的SiO_(2)(67.48%~74.03%)、(Na_(2)O+K_(2)O)-Ca_(2)O(4.47%~6.46%),A/CNK>1.1,为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均富集Pb、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31~0.54)。Sr-Nd-Pb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清水河花岗岩均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其源岩物质为古老陆壳富粘土的泥质岩,受到部分幔源物质的混入。清水河花岗岩与双脉地花岗岩存在可对比性,可能由460~479 Ma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形成。
-
-
何世伟;
王凯兴;
刘晓东;
雷勇亮
-
-
摘要:
宜黄花岗岩位于江西省中部宜黄县东南部,属武夷地块,主要岩石类型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表明,宜黄岩体形成于448 Ma。岩石具有高的SiO 2、K 2 O、稀土元素总量(ΣREE=164.29×10^(-6)~256.66×10^(-6))、CaO/Na 2 O值、A/CNK(1.23~1.45)、Rb/Sr值,以及低的P 2 O 5、TiO 2、TFeO/MgO、Al 2 O 3/TiO 2、Nb、Sr等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Yb)N=12.02~34.43),具有中等负Eu异常(δEu=0.38~0.77),低εNd(t)值(-8.22~-13.93),高(87 Sr/86 Sr)i=(0.71283~0.72410)。锆石176 Hf/177 Hf值为0.28155~0.28250,εHf(t)值为-33.15~10.45。全岩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99~2.31 Ga,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24~3.48 Ga。上述特征表明,宜黄花岗岩具有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似的特征。宜黄花岗岩中黑云母富含Fe、Mg、Ti;白云母Ti、Al、Na含量高,Fe含量低。综合锆石饱和温度计、黑云母地质温度计、白云母地质压力计、锆石Ce异常等,宜黄花岗岩可能为华南元古宙地壳长石石英质岩石在高温、中等压力(9.5 kbar)和低氧逸度条件下部分熔融而成。在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背景下,岩石圈拆沉作用引发上涌的地幔岩浆提供热,使华南元古宙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宜黄花岗岩。
-
-
贾小辉;
王晓地;
杨文强
-
-
摘要:
未分异A型花岗岩的判别指标、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已经取得了较大共识,而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判别指标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广西大瑶山地区大进花岗岩形成于早古生代(约440 Ma),具有高Rb含量(>400×10^(-6))、Rb/Sr、Rb/Ba值及相对低的Zr/Hf值等特征;依据岩石具有高的初始锆石饱和温度(819°C~863°C),高Ga/Al值、Zr+Nb+Ce+Y含量及特定地球化学指标的演化趋势等相关证据,综合判定其为高分异A型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大进花岗岩可能源自镁铁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经历了分异结晶和少量地壳物质混染(AFC)过程。大进高分异A型花岗岩可能是后造山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响应,其年龄代表了桂东北地区广西运动由造山挤压向后造山伸展的构造转换时间。
-
-
刘卫东;
平艳丽;
刘杰;
熊玉新;
路晓平;
焦秀美;
李兆营;
曹佳;
傅朋远
-
-
摘要:
笔者等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克其克孜苏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442.3±4.4 Ma(MSWD=2.7),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是区域上新解体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SiO_(2)含量为68.96%~70.40%,Na_(2)O含量为3.08%~3.14%、K_(2)O含量为3.93%~4.32%,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6~1.13,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U、Th,而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等高场强元素。结合区域资料及前人成果,本文认为克其克孜苏花岗岩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有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原特提斯洋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俯冲消减作用,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和南昆仑结合带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提供了证据。
-
-
胡晓佳;
杨泽黎;
王树庆;
赵利刚;
王文龙;
李敏;
段霄龙;
程银行;
杜亚龙
-
-
摘要: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47.3±2.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45-3.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_(Hf)(t)值(+2.2-+11.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
-
黄小龙;
于洋
-
-
摘要: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早古生代岩浆岩,被认为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但其动力学机制存在争论。本文收集了近年发表的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揭示其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动力机制。华南早古生代岩浆岩以S型花岗岩(片麻状和块状)为主,少量为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等)。S型花岗岩广泛分布于东扬子板块和西华夏板块,但存在穿时性。邻近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的云开地块和武功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形成于约470~410 Ma,峰期年龄为~442 Ma;位于西华夏板块东缘‒武夷地块(云开‒武夷造山带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持续时间较短(约455~415 Ma),峰期年龄略年轻(~435 Ma)。I型花岗岩与基性岩主要分布于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或西华夏板块东缘地区,最早形成于约455~450 Ma,明显晚于内部带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但与西华夏板块东缘的片麻状S型花岗岩相近。西华夏板块与冈瓦纳北缘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俯冲碰撞,西华夏板块东缘之下的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发生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增厚,形成基性岩及埃达克质岩石。西华夏板块东缘俯冲碰撞产生的挤压应力远程传入板块内部,导致该时期的板内构造薄弱带即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活化、地壳抬升并增厚,发生地壳深熔作用,形成片麻状花岗岩。因此,西华夏板块东缘的俯冲碰撞远程效应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因素。陆内造山带垮塌过程中,软流圈沿东扬子‒西华夏板块古缝合带上涌,岩石圈活化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作用。板内古缝合带作为构造薄弱带,为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提供了通道。
-
-
苏中堂;
胡孙龙;
刘国庆;
魏柳斌;
陈洪德;
周雁;
包洪平
-
-
摘要: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对沉积物质充填与规模性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的控制。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及最新成果认识,遵循构造-沉积分异理论,分析构造分异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与规模性储层发育的控制效应。鄂尔多斯盆地地震资料、下古生界地层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差异表明早古生代存在早-中寒武世继承性裂陷分异、晚寒武世-早奥陶世“隆-拗”分异和中-晚奥陶世同沉积断裂分异3种构造分异作用。继承性裂陷分异期,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混积潮坪,在张夏期最终转变为碳酸盐岩缓坡,古隆起与古裂陷共同控制张夏组鲕滩分布;“隆-拗”分异期,盆地内以台地潮坪为特色,相带沿古隆起与拗陷之间呈环带分布,古隆起、拗陷内高地形控制马家沟组颗粒滩沉积;同沉积断裂分异期,断裂下盘发育生物礁,沉积环境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古隆起周缘、古裂陷两侧与古拗陷内高地形处易形成残余颗粒云岩与晶粒云岩,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带;含膏云坪在准同生期形成膏模孔,表生风化壳期溶蚀夷平作用控制岩溶古地貌分布与储层保存状况,岩溶斜坡上部和岩溶残丘顶部为有利勘探目标区;台地边缘礁滩体有望成为远景勘探目标。
-
-
李萌;
闫相宾;
郭元岭;
刘超英;
蔡利学;
杨双
-
-
摘要: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早古生代差异构造演化与隆升的认识仍比较薄弱,精细化研究难度较大。本文借助平衡剖面技术对古隆起内部差异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其次,结合趋势厚度法与沉积-波动分析法,研究了古隆起内部早古生代分期差异的构造隆升强度和立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里东中期Ⅰ幕以来,塔里木北部挤压作用增强,在沙雅隆起东、西两端首先形成了斜坡的构造格局,剥蚀量也相对较大,英买力北部剥蚀量最大可达650 m。加里东中期III幕,沙雅隆起整体活动强烈,中部哈拉哈塘和阿克库勒的构造变形最为强烈,剥蚀中心位于沙雅隆起中部和东部,剥蚀量为800~1000 m。海西早期,沙雅隆起持续构造隆升,隆起中心有所迁移,中部和西端的构造隆升与变形最为强烈。
-
-
-
-
毛小红;
张建新;
于胜尧;
李云帅;
喻星星;
路增龙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关于秦岭杂岩变质年代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东秦岭,西秦岭的秦岭杂岩记录的构造热事件的年代学研究还几乎是空白.西秦岭的秦岭杂岩是否与东秦岭的秦岭杂岩一样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多期(阶段)的变质作用?这个问题的回答对整个秦岭造山带的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性质确定及造山过程的重塑十分关键.要明确秦岭造山带晚奥陶世-志留纪中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背景,需要结合更多的区域地质资料(如商丹洋俯冲及闭合时间的确定等)进行综合研究。
-
-
-
张天羽;
范建军;
李才;
解超明;
王明
-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目前,青藏高原早期的形成与演化已经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的造山事件更是热点中的焦点,但由于其本身复杂的演化历史和恶劣的交通和气候条件,使得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许多重要地质问题尚处于争论之中,尤其是关于该事件的规模、形成时代、性质等认识分歧较大.近日,笔者在青藏高原寒武与奥陶系不整合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包括申扎、康马以及保山等地,主要通过对不整合及其上下地层进行详细地岩石学、地层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地查明不整合的规模、时代与性质等,从而进一步讨论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
-
-
李高峰;
张丽婷
-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琼河坝岛弧是晚古生代火山岩系叠置发育在早古生代岛弧之上的复合岛弧带(董连慧等,2010),其成因与北侧以阿尔曼太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在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发生持续的向南俯冲收缩作用和准噶尔洋在泥盆世双向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叠加的结果有关,早古生代地质构造运动活跃,但区内早古生代岛弧遗迹已不多见,仅在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中保留了一些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的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晚古生代岛弧活动特征明显,泥盆纪—石炭纪的滨海-浅海相碎屑岩和火山岩建造构成了区内地层的主体.早古生代构造遗迹的缺失,使人们对本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规律掌握不足.提出琼河坝地区构成斑岩矿床的岩体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岛弧发育后期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琼河坝地区上志留到下泥盆世是区内重要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期。斑岩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为琼河坝早古生代岛弧的存在提供了证据,琼河坝早古生代岛弧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
-
赵淑娟;
李三忠;
刘鑫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北秦岭地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北部,主要包括宽坪群、二郎坪群和秦岭群,是研究原特提斯洋北界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本文以构造解析为基础,通过筛分北秦岭地体及华北块体南缘不同期次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横跨研究区的地质剖面,并通过收集已有的变质年龄资料和碎屑锆石数据,来探讨宽坪洋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宽坪洋是一个存在于中元古代—早古代期间的大洋,其闭合的古缝合线为洛南—栾川断裂,同时由于该断裂两侧地球化学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超越了商丹带,因而推测洛南—栾川断裂代表了研究区内原特提斯洋的北界。而华北块体南缘长期存在的被动陆缘沉积体系说明宽坪洋不可能向北俯冲到华北块体之下,此外,地质剖面揭示了主体向南倾的边界重大断裂,收集的前人的变质岩数据说明高压榴辉岩主要出露于秦岭群北部,而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秦岭群南部,这些现象共同说明宽坪洋洋壳向南俯冲到秦岭群之下。此外,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结果显示最新年龄为~640Ma的宽坪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秦岭群相似,而与华北块体完全不同;而最新年龄为~510Ma的宽坪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则与秦岭群和华北块体均有相似性,这说明华北块体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随着宽坪洋的持续向南俯冲而与宽坪群逐渐靠近。宽坪洋最终在早古生代晚期完全闭合,表现为华北块体南缘与北秦岭地体的碰撞及随后北秦岭地体的折返过程。
-
-
胡培远;
李才;
翟庆国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各板块(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以南)被认为是新元古代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普遍发育有早古生代岩浆记录,其构造意义一直存有争议,早期通常将它们归属于泛非运动的延续,即泛非-早古生代造山运动(李才等,2010).但是新近有学者提出,泛非运动可能仅仅指发生于冈瓦纳大陆内部不同陆块之间的一系列碰撞造山运动,在510Ma以前已经结束了,随后的早古生代岩浆记录更可能代表了板块消减形成的岩浆弧.由于缺乏对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限制了对于冈瓦纳大陆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新近在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和羌南-保山板块上识别出了早古生代岩浆岩,对其进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提供新的依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拉萨地块和羌南-保山板块上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应当同为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岩浆弧的一部分,进一步证明在寒武纪泛非运动可能已经结束或者进入尾声,继而在冈瓦纳大陆北缘形成了新的板块俯冲带。沿冈瓦纳大陆北缘分布的早古生代岩浆记录可能是板块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造山带,而非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
-
-
-
廖小莹;
王亚伟;
刘良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南秦岭中上泥盆系刘岭群碎屑沉积物物源的分析确定,对理解和限定北秦岭早古生的构造演化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对采自于丹凤南刘岭群青石崖组的变砂岩(12NQ-39)和云母石英片岩(15NQ-8)中154颗锆石的178个锆石点位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分析,在已获得U-Pb年龄的锆石上对78颗锆石进行了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值主要分布在以下五个区间:410-500Ma,700-850Ma,900-1000Ma,1100-1800Ma,2200-2700Ma,主要年龄峰值为~450Ma,~770Ma,~930Ma,~1700Ma和~2500Ma.这一分析结果与段亮(2010)和Dong et al.(2013)对泥盆系刘岭群中变碎屑沉积岩分析获得的锆石年龄谱系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中上泥盆系刘岭群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但也有南秦岭基底的重要贡献,具有双源特征,这一认识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需特别指出,该沉积盆地最主要的碎屑锆石是来自北秦岭年龄值介于420-500Ma之间的岩浆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北秦岭这些深成岩浆岩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只有经历抬升到地表遭受剥蚀后才能搬运沉积到中上泥盆系刘岭群沉积盆地。因此,南秦岭中上泥盆系刘岭群形成于北秦岭碰撞造山后剥蚀再沉积的伸展盆地环境。
-
-
-
-
-
-
- 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 湖南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1-11
-
摘要:
本发明涉及聚羧酸减水剂领域,提供一种配体、导电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导电早强型石墨烯分散浆料及其制备方法。配体由第一聚合物、二氯亚砜、4‑羟基‑2,2':6',2”‑三联吡啶和二氯甲烷缩聚而成。第一聚合物,由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不饱和一元羧酸和丙烯酰胺类单体自由基聚合而成。导电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采用配体、硝酸锌和去离子水制备而成。导电早强型石墨烯分散浆料,由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导电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和去离子水混合制备而成。本发明制备的导电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以及导电早强型石墨烯分散浆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和早强性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