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5-11-14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板块聚合的过程中,大陆板块的深俯冲普遍导致高压和超高压变质带和造山带下加厚地壳的形成.这种加厚地壳结构在尚未垮塌的造山带,如青藏(Spratt J E,et al,2005;Meissner R,et al,2004)、Alps(Ebbing,J,2004)、南Urals(Berzin,R et al,1996;Echtler H P,et al,1996)和南Trans-Hudons(Lewry J F, et al,1994;Luocas S B,et al,1994;)造山带仍保存完好.然而,在业已垮塌的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如大别-苏鲁(Leech M L,2001)、Caledonian(Van Staal C R,et al,1995;Meissner R,et al,1993)和Variscan(P閞ez-Esta(笠鳥)A,et al,1994;Costa S,et al,1995)造山带,加厚地壳和高原已经消失,伴随造山带的垮塌,普遍形成变质核杂岩和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因此,这些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活动往往记录有造山带由加厚地壳到伸展减薄的信息,是研究造山带垮塌过程的重要对象。
  • 摘要:浙闽沿海广泛分布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它们均产于丽水-海丰断裂以东的中生代火山活动区,并明显受到长乐-南澳断裂的控制,构成一条长约800 km,宽约60~80 km,呈NNE向展布的岩带.按矿物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区内A型花岗岩可区分为二类,即过碱性A型花岗岩(peralkaline A-type granite,简称PA)和铝质A型花岗岩(aluminous A-type granite,简称AA),其中后者是区内A型花岗岩的主体.前人对区内A型花岗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以往的工作多集中在研究含碱性铁镁矿物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而对缺乏碱性铁镁矿物的准铝-弱过铝的铝质A型花岗岩则研究较少,对区内铝质与过碱性A型花岗岩的成因联系也缺乏深入探讨.为此,本文在综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对比了二类A型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并探讨了二者的成因联系。
  • 摘要:燕山地区侏罗-白垩纪存在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野外地质工作的证实,构造地质学研究表明燕山地区挤压构造的发育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这些事实意味着中生代时期燕山带地壳曾显著加厚.前人根据燕山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具有Adakite微量元素成分特征的火成岩,推测包括燕山在内的华北地区东部中生代时期存在50~60 km的加厚地壳,我们根据早白垩世早期燕山地区发育的钾玄岩也得到当时地壳厚度达50 km的结论.现今燕山地区地壳厚度小于45 km,平均42 km左右.因此正确厘定地壳减薄所发生的年代是理解燕山造山过程的重要一环.本文的研究表明,薛家石梁岩浆杂岩体是燕山地壳快速减薄过程的见证。
  • 摘要:研读"权威"的中外地质类和/或岩石学专业辞典,不难发现,由中国学者创名的火成岩为一空白.虽然,用中国地名命名的火成岩有三例(即青岛岩,石龙岩和台湾岩),但其创名者均系外国人.人们不禁要问,偌大一个中国产出的火成岩,难道都是外国学者早在异邦就发现过的?难道我国辽阔领土上发育的特殊火成岩,只有老外才慧眼独具?! 自然辩证法昭示,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术语学常识告之,科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大批新术语.基此,本文试图通过笔者命名的鹅髓岩和黄蕴慧等创名的香花岭岩同大体获得公认的翁冈岩进行比较研究,从一个侧面阐释新火成岩的发现及其新术语的层出不穷,是岩石学学科发展的必然.在该领域中,国人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
  • 摘要:沿着喀喇昆仑断裂带分布着一个新生代碱性-偏碱性岩带,主要有苦子干、赞坎、苏巴什、卡英迪等碱性杂岩体和卡日巴生花岗岩体.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西侧苦子干杂岩体是其中出露面积最大的碱性正长岩体,约200 km2,近南北向展布,分布在喀喇昆仑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带塔什库尔干断裂中.其同位素(Ar-Ar,全岩和钾长石)年龄为54-11 Ma.岩石类型以霓辉正长岩为主,霓辉石石英正长岩次之,岩体中部为含透辉石和霓辉石正长花岗岩.岩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透辉石、霓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尚含少量方解石、烧绿石、钙钛矿、磷灰石、榍石、磁铁矿.本文研究喀喇昆仑苦子干新生代碱性正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变质相平衡是变质岩石学中最古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表现在利用内洽性热力学数据库、THEROCALC程序以及合理的矿物相活度模型可以定量计算某一模式体系的岩石成因格子(P-T投影图)和有关的各种剖面图,如共生图解和针对特定岩石组分的P-T、P-X和T-X视剖面图.尤其是在P-T视剖面图解上,可以计算矿物成分等值线、矿物摩尔含量及岩石饱和水含量等值线等参数,从而可以定量地阐述天然岩石在P-T-X空间内的相平衡关系、确定变质PT条件与PT演化轨迹.目前,这种定量相平衡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泥质岩石,已有的成果多集中在中低压相系的中低级变质岩石,对于麻粒岩,特别是具有重要构造意义的高压麻粒岩涉及较少.因此,本文选择典型地区开展研究,对探讨麻粒岩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河北省山海关以北的后石湖山一带出露有平面近圆形、面积45 km2的花岗岩体-后石湖山岩体,含碱性暗色矿物-钠铁闪石,为一典型的碱性花岗岩.该岩体SiO2含量在74~77﹪,全碱含量8~9﹪,K2O/Na2O大于1,极度富集Y、Zr等高场强元素,相对La而言Nb、Ta不亏损或亏损不明显,但极度亏损Ba、Sr、Eu、Ti等元素,稀土配分曲线和不相容元素蛛网图上出现极深的Eu、Ba、Sr、Ti和P的低谷,具有高的Ga/Al比值,εNd(t)<-10.由于该岩体被认为产出于一早白垩世破火山口中,岩体年龄为115 Ma,故而前人一直将其视为燕山乃至中国东部早白垩世非造山背景(裂谷)下形成的典型的A型花岗岩,本文研究山海关后石湖山碱性花岗岩构造背景。
  • 摘要:研读"权威"的中外地质类和/或岩石学专业辞典,不难发现,由中国学者创名的火成岩为一空白.虽然,用中国地名命名的火成岩有三例(即青岛岩,石龙岩和台湾岩),但其创名者均系外国人.人们不禁要问,偌大一个中国产出的火成岩,难道都是外国学者早在异邦就发现过的?难道我国辽阔领土上发育的特殊火成岩,只有老外才慧眼独具?本文从鹅髓岩、香花岭岩与翁冈岩的比较研究,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包括,1鹅髓岩、香花岭岩与翁冈岩的比较研究,2从成岩、成矿实验资料看鹅髓岩、香花岭岩和翁冈岩的成因,3新火成岩的的发现及其新术语的创名是岩石学学科发展之必然,4严峻的态势与对策建议。
  • 摘要:第一例天然碳硅石是诺贝尔奖得主Henri Moissan于1893年在陨石中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矿物.起初很多地质学家提出质疑,认为是切制样品时卷入的人造碳化硅(silicon carbide).但是由于Henri Moissan证明他从未用过人造碳化硅制备样品,从而消除了所有的怀疑.80-90年代,曾经在一些沉积岩中发现过次生的天然碳硅石,但原位的天然碳硅石只发现于陨石、金伯利岩及其中金刚石的包体中,这表明它形成于高温高压的还原条件下.近期在地中海边的卵石中发现有大量碳硅石,卵石成份为特殊的幔源钙碱性火山岩,但是无法找到与此卵石相当的露头.根据实验及原位碳硅石的母岩,一般认为,天然碳硅石应形成于350-400 km(12-13 GPa)的深处,相当于上下地幔的过渡带,也有人认为不同类型碳硅石有不同的成因.例如:(1)形成于还原条件的原始地球说,(2)形成于还原条件的现代地幔说,(3)形成于下地幔说,(4)由俯冲的生物碳形成说等等.本文研究大别山DJS蛇纹岩体中的天然碳硅石的成份和成因。
  • 摘要: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开展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中获得了关于年龄、化学组成和氧同位素特征如下的基本认识, 对27个高级变质岩共400余个锆石原位离子探针U-Pb定年发现,由锆石上交点年龄和一致年龄统计分析发现,榴辉岩、片麻岩和其它变质岩石的原岩年龄主要有以下几种:7-8亿年,~19亿年,~25亿年,以7-8亿年数据最多,原岩年龄为7-8亿年的有辛店榴辉岩,青龙山榴辉岩,碧溪岭榴辉岩,桃行花岗片麻岩,仰口片麻岩,三祖寺花岗片麻岩,漫水河片麻岩,虎山花岗片麻岩,单龙寺花岗片麻岩,道士冲片麻岩,尹家店片麻岩,老街片麻岩,红安片麻岩,王家老屋片麻岩.原岩年龄为19亿年的有黄镇榴辉岩,双河硬玉石英岩,双河黑云母片麻岩,百丈崖榴辉岩,岚山头花岗片麻岩(?),原岩年龄>25亿年的有双河榴辉岩,双河黑云母片麻岩,黄镇片麻岩(?),黄土岭麻粒岩.未发现有明确可靠的4亿年左右的原岩年龄,数据表明大别地体和扬子板块的亲缘性及变质岩母岩的多源性.由下交点年龄和一致年龄所获得的变质锆石的年龄范围为205-250 Ma,这些年龄涵盖了造山带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的多个阶段.另有190-200 Ma和少量120-140 Ma两个年龄段,前者表明某些变质岩在UHP峰期变质之后还经历了稍晚时发生的等(升)温降压的麻粒岩相变质过程,后者表明一部分变质岩还遭受了显著的燕山期热扰动。
  • 摘要:高压-超高压变质陆壳岩石已在世界20余条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中被发现(Carswell et al.,2000).近年来对这些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深入研究显示,它们主要由俯冲的大陆上部地壳组成,普遍缺失俯冲大陆的下地壳.在尚未垮塌的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如青藏高原),由俯冲大陆上部地壳变质而成的超高压变质岩在造山带(或高原)隆升之前业已回返到地表或浅部地壳,而俯冲大陆的下部地壳却堆叠在造山带(或高原)之下,形成加厚地壳.然而,在一些已经垮塌的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如大别-苏鲁,Caledonian和Variscan造山带),加厚地壳和高原已经消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含麻粒岩的变质核杂岩带在空间上并置,但变质核杂岩带在形成时间上普遍晚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时间,变质核杂岩带还发育与造山带的垮塌有关的伸展构造、岩浆活动和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上述观察说明,大陆上下地壳在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和造山带的垮塌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变质-构造演化.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大陆下地壳在大陆俯冲-碰撞造山-造山带垮塌过程中的变质演化尚缺乏深入的了解.本文探讨北大别黄土岭麻粒岩变质演化及其对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进程的指示意义。
  • 摘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30026,合肥大别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它是华南陆壳在三叠纪向华北陆块下俯冲形成的.这一华南陆壳深俯冲作用对华北岩石圈有何影响是令人感兴趣的重要科学问题.许文良等(2004)在华北陆块南缘,蚌埠隆起的荆山侏罗纪花岗岩中观测到晚元古代岩浆继承锆石和三叠纪变质继承锆石,显示其源区是华南俯冲陆壳.该工作证明了华南俯冲陆壳向北延伸到蚌埠地区.然而延伸到华北陆块南缘蚌埠地区的华南陆壳的性质尚不清楚.查明这些问题对理解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其对华北岩石圈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工作对荆山花岗岩做了锆石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和矿物包裹体综合研究,期望为认识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研究丹巴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部.华北,扬子和西藏(羌塘)三大陆块的拼合,构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复杂构造结.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穹隆的核往往被前震旦纪的混合片麻岩,花岗岩体所占据.而岩体的周围则是变质程度不等的巴罗型区域变质带,但是雅江以北的长征,容须卡,甲基卡等穹隆,则是由于后期岩体的侵入,某些岩体的周围可显示低压的巴肯型变质作用的叠加.另外,在丹巴弧的东南侧的雪隆包,雅斯德,丹巴以南的格宗,木里弧南缘的长枪穹隆,周围岩石变质程度很低,属绿片岩相,并无明显的变质矿物带。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