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积岩

混积岩

混积岩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5166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混积岩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印森林、吴丰、张世铭等。

混积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5166 占比:99.91%

总计:115268篇

混积岩—发文趋势图

混积岩

-研究学者

  • 印森林
  • 吴丰
  • 张世铭
  • 朱筱敏
  • 杜学斌
  • 赵为永
  • 郭福生
  • 高阳
  • 魏金星
  • 严兆彬

混积岩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剑; 袁波; 刘金; 李勇; 李二庭; 马聪; 张宝真
    • 摘要: 以岩性特征差异对混积岩储层孔隙成因的影响作用为主线,从岩石组构与颗粒堆积学的关系角度分析孔隙的成因和特征。研究认为:(1)基于水动力条件、矿物组合和岩石结构特征,并以碎屑颗粒、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三端元作为划分依据,芦草沟组“甜点”岩性主要有凝灰质砂屑云岩、凝灰质长石岩屑粉细砂岩、凝灰质云屑砂岩及凝灰质云质粉砂岩。混积岩主要为母源混合成因,并且垂向上各类型混积岩层可互层叠置而形成相缘混合。(2)基于颗粒的球形堆积模型,当碎屑颗粒含量低于52.4%时,孔隙度随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碎屑颗粒含量达到52.4%时,如果碎屑颗粒含量继续增加,粒间孔隙将大量出现,孔隙度将快速增大,逐渐演变为常规的砂岩储层。(3)根据碎屑颗粒、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三种端元组分与孔隙类型的关系,芦草沟组混积岩的孔隙类型可以划分为粒间孔、粒内溶孔和晶间孔,凝灰质砂屑云岩、凝灰质长石岩屑粉细砂岩的孔隙类型以颗粒支撑的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而凝灰质云屑砂岩及凝灰质云质粉砂岩以晶间孔较发育为特征。混积岩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碎屑颗粒组分含量控制,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及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改善作用。
    • 刘航宇; 石开波; 刘波; 宋本彪; 刘卓
    • 摘要: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下白垩统塔克那组沉积于新特提斯洋壳向拉萨地块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对重构该时期古地理格局、理解活动陆缘伸展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描述和薄片观察,总结塔克那组岩石地层、岩石学和古生物特征,对比同期新特提斯被动陆缘阿拉伯板块Shu’aiba组,讨论塔克那组沉积演化和活动陆缘沉积特征。塔克那组发育碎屑岩、硅质碎屑-碳酸盐混积岩、碳酸盐岩三大类沉积岩十种岩石类型,纵向上划分为四个岩性段,是一个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沉积层系。塔一段砂岩—混积岩—灰岩岩性变化、沉积构造和生物类型均指示潮间-潮下带潟湖环境;塔二段沉积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期,主要为风暴浪基面之下厚层泥灰岩;塔三段在玛行西剖面首次识别出代表风暴浪基面之上的风暴成因生物富集层,往西南在甲绒东剖面相变为浅滩相生屑/鲕粒颗粒灰岩;塔四段沉积期海平面持续下降,海水逐渐退出盆地,沉积滨岸和泛滥平原环境的泥页岩夹粉砂岩。与阿拉伯板块同期生物种属对比表明,塔克那组沉积期,南拉萨地块林周盆地与新特提斯洋沟通性好。活动陆缘伸展背景下,具有基底快速差异沉降、陆源沉积物持续输入的特征,导致纵、横向相变快,混积岩发育,厚壳蛤、Lithocodium-Bacinella等浅海喜净水生物和深水浮游生物欠发育。
    • 张学敏; 万欢; 但玲玲; 杨丽娜; 魏莉
    • 摘要: 为搞清研究区混积层沉积体系,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反演等资料,基于混积岩性识别及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并总结归纳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混积层属浅海环境碳酸盐岩潮坪与碎屑岩潮坪互层的混积潮坪沉积,剖析出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潮坪和岩性混积潮坪,划分出3亚相10余种微相,平面上潮坪具分带性、主要呈片状展布,两种潮坪可毗邻也可靠岩性混积潮坪衔接,纵向上同类潮坪的潮间带、潮上带可连续沉积,不同类潮坪间的潮间带、潮上带可交互沉积,海退期碎屑潮坪较发育,海侵期碳酸盐岩潮坪与岩性混积潮坪较发育。建立具陆源碎屑供应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混积模式,为海陆过渡环境混积潮坪沉积研究提供参考。
    • 张学敏; 但玲玲; 张军林; 张雨; 杨丽娜; 秦欣
    • 摘要: 建立在确定性反演基础之上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能提高薄储层地震识别能力,为提高研究区复杂混积薄互层识别分辨能力、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开展以确定性反演为基础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研究。首先在井震结合、精细落实微构造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对储层总体展布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提高地震分辨能力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获取高分辨率砂岩概率体,进行基于井数据综合分析实现薄互层精细描述。研究成果显示地质统计学反演能对研究区复杂混积薄储层进行更为精细的刻画,储层预测成果更符合地质规律,砂岩概率与井点处砂岩更匹配,薄储层识别精度高,砂层预测符合率达73%,本文研究对同类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琴; 周琛; 田寒云; 朱筱敏; 吴新松; 宋泽平; 王凯
    • 摘要: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在野外和室内岩性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层序沉积相演化,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依据不整合界面和岩性突变界面,将研究区青白口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SQ_(1)(下马岭组)、SQ_(2)(长龙山组)和SQ_(3)(景儿峪组)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都发育了TST和HST两个体系域。SQ_(1)和SQ_(2)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对应陆源碎屑供给充分;SQ_(3)以混积岩沉积为主,对应相对清水沉积模式。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特征,SQ_(1)层序TST以浅海陆棚沉积为主,H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间带砂-泥混合坪为主;SQ_(2)层序T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道为主,HST以潮间带砂-泥混合坪和潮上带泥坪为主;SQ_(3)层序TST发育潮下带砂质浅滩和泥质灰坪,HST以潮间含云灰坪和潮上灰质和泥质云坪为主。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演化基础上,建立了以潮坪-浅海陆棚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具有开阔陆表海特征。
    • 苏中堂; 胡孙龙; 刘国庆; 魏柳斌; 陈洪德; 周雁; 包洪平
    • 摘要: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对沉积物质充填与规模性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的控制。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及最新成果认识,遵循构造-沉积分异理论,分析构造分异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与规模性储层发育的控制效应。鄂尔多斯盆地地震资料、下古生界地层分布规律以及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差异表明早古生代存在早-中寒武世继承性裂陷分异、晚寒武世-早奥陶世“隆-拗”分异和中-晚奥陶世同沉积断裂分异3种构造分异作用。继承性裂陷分异期,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混积潮坪,在张夏期最终转变为碳酸盐岩缓坡,古隆起与古裂陷共同控制张夏组鲕滩分布;“隆-拗”分异期,盆地内以台地潮坪为特色,相带沿古隆起与拗陷之间呈环带分布,古隆起、拗陷内高地形控制马家沟组颗粒滩沉积;同沉积断裂分异期,断裂下盘发育生物礁,沉积环境由碳酸盐缓坡转变为碳酸盐台地。古隆起周缘、古裂陷两侧与古拗陷内高地形处易形成残余颗粒云岩与晶粒云岩,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带;含膏云坪在准同生期形成膏模孔,表生风化壳期溶蚀夷平作用控制岩溶古地貌分布与储层保存状况,岩溶斜坡上部和岩溶残丘顶部为有利勘探目标区;台地边缘礁滩体有望成为远景勘探目标。
    • 毛锐; 申子明; 张浩; 陈山河; 樊海涛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发育富含油气的陆相混积岩,岩性变化快,矿物种类多,利用常规测井无法有效识别岩性。利用岩性扫描测井,获得地层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矿物敏感元素与矿物的关系计算矿物质量分数。利用长英质矿物含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的比值构建混积岩指数,利用中子孔隙度与核磁共振总孔隙度的差值构建泥质指数,将混积岩指数与泥质指数交会形成风城组混积岩岩性识别图版。结果表明,矿物含量计算精度高,平均相对误差仅为6.5%,岩性解释符合率为90.9%,满足测井评价的需求,可为混积岩型页岩油藏的测井岩性识别提供借鉴。
    • 卫哲; 李小平; 易浩; 曾驿; 周小康; 向巧维
    • 摘要: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 李泉泉; 鲍志东; 肖毓祥; 陈建阳; 李忠诚; 王振军; 刘敏昭; 李卓伦; 许西挺; 操凡
    • 摘要: 混合沉积从一种“小众”的沉积类型,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线,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海相、陆相以及过渡相等各类环境中均有一定分布,认为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属于同一个连续统一体,混合沉积是一种广泛的沉积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混合沉积相关概念,区分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高强度事件引发的间断混合沉积、相边界渐变接触形成的相混合沉积、原地死亡的钙质生物组合形成的原地混合沉积、构造边界遭受剥蚀形成的母源混合沉积等四种类型。混合沉积的形成受气候、构造、海(湖)平面相对变化、水动力、风场等多个因素的控制,且不同环境下主控因素不同。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如各组分在混合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多组分型混合沉积物与硅质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物间的差异,混合沉积物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深水混积细粒层序划分,不同沉积环境混合沉积模式的适用性,混合沉积成岩演化序列的恢复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对沉积动力学分析、完善深水混积细粒层序理论,恢复古环境、复建沉积过程,明确沉积体系展布,预测优质储层分布,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有着重要意义。
    • 金值民; 谭秀成; 唐浩; 沈安江; 李飞; 乔占峰; 罗思聪; 郑剑锋; 王小芳
    • 摘要: 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柯坪—乌什地区露头剖面的宏微观工作发现,寒武系纽芬兰统玉尔吐斯组存在3期稳定发育的古暴露面,并具有(1)铁质结壳层、(2)近地表喀斯特(塑形)角砾、(3)溶沟、溶缝及囊状溶洞、(4)岩溶系统内的角砾、陆源碎屑充填物、(5)暴露面之上的地层超覆等暴露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玉尔吐斯组并非连续沉积,内部存在多个沉积间断,并与肖尔布拉克组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同时,在与灰岩和白云岩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先期渗滤条件较差的混积岩(硅质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早成岩期岩溶以充填程度较高的溶沟、溶缝和小型溶洞发育为特征,且水平潜流岩溶带发育不成熟;以此区别于灰岩和云岩型早成岩期岩溶发育的相控溶蚀孔洞、岩溶花斑和近原地角砾化等典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条件下的早成岩期暴露岩溶特征及储集层优化与否更多受岩石组构特征控制,由此推断在相对封闭的埋藏条件下,先期致密化的岩石难以经历岩溶改造形成相控的孔洞型储集层.这一认识不仅对深埋条件下储集层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早成岩期岩溶地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