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薄互层

薄互层

薄互层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3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94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物探与化探、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薄互层的相关文献由12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立彬、李国发、毕丽飞等。

薄互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74.19%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4.15%

专利文献>

论文:94 占比:21.66%

总计:434篇

薄互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丽燕; 阮东; 惠峰; 刘凯新; 张敏; 彭岩
    • 摘要: 玛湖凹陷石油地质储量大,二叠系风城组储集层厚度大,油气显示佳,但薄互层岩性组合复杂,地应力变化大,需要精细分层压裂实现储量充分动用。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多段储集层合压时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为储集层压裂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储集层应力差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最大,压裂液排量和黏度次之,储集层厚度比影响最小。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对数值模拟结果开展机器学习,建立了综合考虑地质和工程因素的多因素精细分压决策模型。采用该决策模型在玛南斜坡风城组开展了6井次的合分压预判与施工参数优化,实现压裂改造后试产普遍自喷,部分井日产油10.34~32.37 t,单井平均产量较采用传统压裂工艺提升近50%,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 蒋晨峰
    • 摘要: "东濮凹陷"地处豫东北与鲁西南交界处,是原始地层中一块琵琶状的含油气构造,油气储层小、碎、散.经过40多年的开采,"东濮凹陷"中相对易采的油气已开发殆尽,想获得"剩油剩气"相当于拿刀在吃剩的骨头缝里剃肉.
    • 黄俊
    • 摘要: 南海西部乌石油田A井区为典型的薄互层砂岩油藏,单砂体厚度1.0 m左右,砂体展布及连通性认识不清,开发前期采收率预测难度大,影响油田建产。开发实践表明,砂体连通性与合理注采井距是影响薄互层砂岩油藏注水开发采收率的关键因素,针对采收率预测,经验公式法无法考虑砂体连通性,地质综合法虽考虑了注采系统,但各参数的定量取值以经验为主。通过类比已开发油田井网部署,依托沉积相定量地质知识库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并结合概念模型及均质模型开展采收率预测,为薄互层砂岩油藏开发前期采收率预测研究提供了借鉴。
    • 刘震; 张军华; 王静; 于正军; 苏朝光
    •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方法、成果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梳理。为此,首先广泛调研、系统总结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地质、测井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以济阳坳陷为例进行重点解剖;然后对比、分析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特征,以此展望未来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认为:(1)目前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没有统一、成熟的沉积相划分方案;湖相碳酸盐岩主控因素为古气候、古构造、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和古物源;储集空间可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类,影响因素分别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2)湖相碳酸盐岩具指形、圆弧形、齿形、U形等测井相特征,目前主要利用沉积微相识别储层、分析流体性质。(3)湖相碳酸盐岩地震振幅切片常具有典型的滩核特征,利用分频成像、90°相移技术可提高识别能力。(4)湖相碳酸盐岩与海相碳酸盐岩在发育年代、空间分布、沉积相特征、储层类型与特征、烃源岩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发育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古气候影响大;后者则多发育于侏罗系、二叠系、三叠系、奥陶系和寒武系,主要受潮汐影响。(5)未来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应围绕断裂和薄互层两个方面展开;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理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形成统一的相带划分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 阚洪阁; 薛杰; 罗腾跃; 张昆; 杜奎甫; 朱明; 俞天军; 陈刚
    • 摘要: 延113—延133井区山2^(3)储层以水平井开发为主,局部的构造隆起、厚度和倾角的变化都会造成水平井钻出储层。根据岩心和成像测井等数据,系统研究了山2^(3)砂体上覆、下伏和层间地层发育特征并依据地质认识指导水平井导向。研究表明砂体上覆地层一般发育水下天然堤砂泥岩薄互层沉积,当钻遇该类地层应及时降斜;下伏太原组泥岩有机质含量较高,呈现出高中子、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的特征,当钻遇地层岩性突变,泥岩电阻率200~300Ω·m,应及时增斜;层间发育少量泥质夹层和高伽马砂岩夹层,地质导向时可以微调或不调整,继续稳斜钻进。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3)储层水平井钻井有指导意义。
    • 彭蓉; 王佳新; 刘子淳; 曹殿华; 李华飞
    • 摘要: 震电耦合产生的伴随震电场(CS)和震电界面场(IR)具有不同的强度,且能够反映地下地质体界面信息的震电界面响应一般较弱,而震电界面响应场可能在薄互层地质背景下能够出现较强的振幅值.目前还未有针对薄互层震电波场响应特征分析,且纵波引起的震电界面响应场是否对薄互层敏感有待探究.本文基于体积电荷密度的震电耦合理论数值模拟了平行薄互层(VTI)和倾斜薄互层(HTI)地质背景下的震电波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纵波传播而产生的CS震电场几乎不受平行薄互层和楔形薄互层的影响.纵波在界面处诱导产生的IR震电场对垂直薄互层不敏感,但水平薄互层和楔形薄互层模型的厚度和薄互层的层数均能影响IR震电信号,薄互层单层厚度减小和薄互层层数增加会导致IR信号的增强.结果有力证明了纵波引起的震电界面响应场在薄互层地质体处会产生振幅异常,而水平和垂直薄互层的震电波场差异也有将助于探究层理方向有显著差异的页岩等储层中产生的震电信号.
    • 张学敏; 但玲玲; 张军林; 张雨; 杨丽娜; 秦欣
    • 摘要: 建立在确定性反演基础之上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能提高薄储层地震识别能力,为提高研究区复杂混积薄互层识别分辨能力、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开展以确定性反演为基础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研究。首先在井震结合、精细落实微构造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对储层总体展布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提高地震分辨能力的地质统计学反演,获取高分辨率砂岩概率体,进行基于井数据综合分析实现薄互层精细描述。研究成果显示地质统计学反演能对研究区复杂混积薄储层进行更为精细的刻画,储层预测成果更符合地质规律,砂岩概率与井点处砂岩更匹配,薄储层识别精度高,砂层预测符合率达73%,本文研究对同类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洪亚飞; 孙东升; 罗钰涵; 唐韵
    • 摘要: 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地质特征复杂,油水运动规律认识难度大,措施挖潜实施效果迥异。为进一步提高该类型油藏采收率,综合利用动态监测、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W7断块开展了油水运动规律研究,探讨了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了低渗透薄层砂体油藏纵向非均质性与平面储层变化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作用。
    • 冯高城; 姚为英; 匡腊梅; 陈凯; 冯钊; 张云鹏; 张雨; 马良帅; 熊俊杰
    • 摘要: 我国南海存在储量规模较大的深层砂岩油田,采用常规开发技术的单井产量无法满足海上油田开发的经济门槛要求,以致于有效动用储量困难。以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H油田深层系储层为例,通过地质特征与压裂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排驱压力的储层分类方法,拟解决储层改造后天然渗流空间极限增容表征的难题。针对薄互层状储层压裂存在的裂缝起裂困难与过度延伸等问题,通过综合地震、测井、实验、工艺等数据,研究了岩石综合三维脆性指数表征方法,建立了组合控缝高压裂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表明:组合控缝高工艺和薄互层状储层特征相适配,压裂造缝可有效起裂与适度延展,增强了天然储集体与压裂缝之间的油气渗流能力,单井产能大幅度释放,产能增幅有效期相对较长。研究成果为海上低渗透油田大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 杜昕; 范廷恩; 范洪军; 董建华; 周建楠
    • 摘要: 经典楔形模型实验假设泥岩背景下发育单砂体,但这与砂、泥岩薄(互)层发育更广泛的实情不一致,现有利用函数式拟合地震属性与砂岩厚度关系进而预测薄(互)层砂岩厚度的方法存在精度上限。为此,提出基于测井正演量板与高斯概率场的薄(互)层砂岩厚度预测方法:首先,基于W油田研究区内不同钻井的储层段测井曲线建立若干楔形模型,通过褶积正演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振幅属性—薄(互)层砂岩厚度关系量板,建立振幅属性与砂岩厚度的半定量关系;其次,以薄(互)层累积砂岩厚度与井点地震振幅属性值为数据基础,建立累积砂岩厚度—振幅属性高斯概率场,结合振幅属性—薄(互)层砂岩厚度关系量板,求得地震振幅属性对应的最可能薄(互)层砂岩厚度,最终得到最大概率薄(互)层砂岩厚度与砂岩厚度置信度平面属性。多河道三维模型与油田实际数据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