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相碳酸盐岩
湖相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9732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第十七届三省一市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湖相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贾怀存、康洪全、张世鑫等。
湖相碳酸盐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7328篇
占比:99.93%
总计:197457篇
湖相碳酸盐岩
-研究学者
- 贾怀存
- 康洪全
- 张世鑫
- 李丹
- 伊海生
- 刘占国
- 史瑞其
- 孙林洁
- 朱超
- 李森明
- 梁俊红
- 程涛
- 周恳恳
- 夏志远
- 宋光永
- 杜向东
- 林金辉
- 王艳清
- 王鹏
- 闫青华
- 韩文明
- 关平
- 刘沛显
- 刘艳红
- 唐鹏程
- 宫清顺
- 崔俊
- 巩恩普
- 常静春
- 廖计华
- 张勇刚
- 张永庶
- 张道伟
- 易定红
- 李军鹏
- 杨剑萍
- 杨勇强
- 杨柳
- 王建功
- 王朝锋
- 王红平
- 石亚军
- 苏朝光
- 蔡文杰
- 蔡露露
- 贾文博
- 邱隆伟
- 郝丽萍
- 陈登辉
- 于兴河
-
-
黄文松;
徐芳;
刘成彬;
黄继新;
赵俊峰;
郭松伟;
李云波
-
-
摘要:
桑托斯盆地F油田位于巴西深水区域的盐岩之下,具有埋藏深、岩性多样、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与常规的以孔隙型为主的储层和中国西部“串珠状”的大型溶洞储层不同,研究区碳酸盐岩为深水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其溶蚀孔洞孔径小、裂缝类型多,导致地震响应特征极其不明显,常规缝洞预测方法不适用。另外,受上覆巨厚盐岩层的影响,缝洞发育储层段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增加了利用叠后地震方法预测其分布规律的难度。因此,针对研究区缝洞发育特点,采取井震相结合的思路,以消除泥岩及火成岩岩性干扰为前提,首先进行地震资料优化处理,然后充分利用岩心、FMI测井等资料以及生产漏失等信息,综合分析地震异常可能表达的地质信息,探索了一套适用于深水盐下多种岩性发育背景的小尺度湖相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明确了裂缝与孔洞的敏感地震属性,通过联合构造应力场进行裂缝预测,结合波阻抗、孔隙度及CGR等地震反演结果,开展溶蚀孔洞预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缝洞储层预测研究有借鉴意义。
-
-
毛建英;
崔俊;
毛建军;
肖斌;
毛筱菲;
邓文
-
-
摘要:
目的对干柴沟地区E_(3)^(2)Ⅱ油组储层特征及储层伤害进行评价。方法开展了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储层伤害评价等实验。结果干柴沟地区E_(3)^(2)Ⅱ油组储层岩性为灰云岩、泥质灰云岩,主要由白云石、方解石组成,混杂少量陆源粉砂、黏土矿物、膏盐类矿物(硬石膏、钙芒硝、氯化钠)、黄铁矿等,碳酸盐岩为泥晶结构,碳酸盐晶体粒径为2~4μm;岩石以块状结构为主,少量水平层理及纹层理;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普遍发育,弥散状分布,孔径为0.5~2.0μm;有机酸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局部溶蚀作用强,可形成溶蚀孔隙,溶蚀孔孔径为5~20μm;块状结构岩石局部发育高角度裂缝,纹层状结构岩石发育层间缝;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3%,渗透率为1.38×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储层;通过对储层伤害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区存在强速敏性,中等偏弱水敏性,弱碱敏性,无酸敏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结论该研究成果对深化地质认识以及钻井、压裂、试油等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储层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
-
崔俊;
毛建英;
陈登钱;
施奇;
李雅楠;
夏晓敏
-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至上油砂山组(N_(2)^(2))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为研究其分布及储层发育特征,开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具有岩石类型多、相变快、陆源碎屑发育、普遍白云石化等特点;主要岩石类型有块状碳酸盐岩、纹层状碳酸盐岩、藻灰岩、颗粒碳酸盐岩,其分布与沉积微相及古环境密切相关。②研究区块状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为主,局部发育裂缝,纹层状碳酸盐岩顺层微裂缝发育,藻灰岩储集空间以藻格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颗粒碳酸盐岩受胶结作用影响显著。③块状碳酸盐岩平均孔隙度为10.6%,平均基质渗透率为0.03 mD,排驱压力为10.0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38μm;纹层状碳酸盐岩平均孔隙度为7.4%,平均渗透率为0.76 mD,排驱压力为11.5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71μm;藻灰岩平均孔隙度为10.1%,平均渗透率为9.09 mD,排驱压力为3.2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117μm;颗粒碳酸盐岩平均孔隙度为7.1%,平均渗透率为0.01 mD,排驱压力为15.0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026μm。④尕斯地区古近系优质储层以藻灰岩为主,英西—干柴沟地区的碳酸盐岩发育裂缝系统,为高产“甜点”区;茫崖凹陷为勘探潜力区。该成果对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
-
刘震;
张军华;
王静;
于正军;
苏朝光
-
-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方法、成果尚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梳理。为此,首先广泛调研、系统总结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地质、测井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以济阳坳陷为例进行重点解剖;然后对比、分析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特征,以此展望未来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认为:(1)目前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没有统一、成熟的沉积相划分方案;湖相碳酸盐岩主控因素为古气候、古构造、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和古物源;储集空间可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类,影响因素分别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2)湖相碳酸盐岩具指形、圆弧形、齿形、U形等测井相特征,目前主要利用沉积微相识别储层、分析流体性质。(3)湖相碳酸盐岩地震振幅切片常具有典型的滩核特征,利用分频成像、90°相移技术可提高识别能力。(4)湖相碳酸盐岩与海相碳酸盐岩在发育年代、空间分布、沉积相特征、储层类型与特征、烃源岩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发育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受古气候影响大;后者则多发育于侏罗系、二叠系、三叠系、奥陶系和寒武系,主要受潮汐影响。(5)未来湖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应围绕断裂和薄互层两个方面展开;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理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形成统一的相带划分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
-
摘要: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2)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3)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
-
梁俊红;
孙宝亮;
尹国英
-
-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陆相碳酸盐岩。中国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经侏罗纪—白垩纪发展,鼎盛于古近纪,具有沉积时间跨度长、分布面积广的特征。碳酸盐岩发育方式多样,常以多个单层、薄夹层状、互层状、韵律沉积为主,也见以结核状或钙质微体化石等薄层赋存于泥岩、页岩等细粒碎屑岩中。湖相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10.0×10^(-3)~+10.0×10^(-3)之间,多数为-5.0×10^(-3)~+5.0×10^(-3),正负值均有。二叠系—三叠系δ^(13)C发生负偏,侏罗系—白垩系先正向漂移随后负偏,古近系—新近系再次正偏,达最大值约+5.0×10^(-3)。氧同位素δ^(18)O值介于-20.0×10^(-3)~+2.0×10^(-3)之间,多数为-15.0×10^(-3)~-0.0×10^(-3),几乎全部为负值。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δ^(18)O值在-15.0×10^(-3)~-3.0×10^(-3)之间变化,古近系—新近系δ^(18)O值明显正偏移,多数位于-10.0×10^(-3)~0.0×10^(-3)。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相关性分析表明,δ^(13)C与δ^(18)O密切相关,且δ^(13)C值多正值或轻微负值,指示湖泊为封闭型咸水—半咸水环境;δ^(13)C和δ^(18)O不相关,δ^(13)C值为负值,指示湖泊为开放型淡水环境。
-
-
贾怀存;
康洪全;
梁建设;
程涛;
张世鑫
-
-
摘要: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利用桑托斯盆地41口井的岩芯、薄片等资料,明确了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包括以微生物作用为主的微生物礁叠层石灰岩和以机械成因为主的生屑滩贝壳灰岩两种类型.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整体上属于孔隙型灰岩储层,孔隙度整体上属于中等-好,渗透率中等.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并受后期溶蚀改造.根据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介形虫古生物等资料分析,总结出桑托斯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受湖水古盐度、古构造格局和沉积相带3种因素控制.其中,湖水古盐度控制储层成因类型,古构造格局控制储层宏观分布,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物性特征.预测了桑托斯盆地东部隆起带和中央拗陷带的低凸起是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
刘占国;
夏志远;
张永庶;
宋光永;
李森明;
龙国徽;
赵健;
朱超;
王艳清;
宫清顺
-
-
摘要: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盐下混积碳酸盐岩为例,借助其大量岩心、薄片和岩矿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相特征及控储机制.结果表明,英西E32盐下发育5种储集层岩相类型,分别为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和纹层状云灰岩4种沉积成因岩相,以及一种构造成因的角砾状灰云岩岩相;4种沉积成因储集层岩相分为2类咸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分别为洼陷区低能型岩相组合和斜坡与洼内古隆起高能型岩相组合.受陆源碎屑物源高频补给影响,两类咸化沉积序列多以不完整的岩相组合亚型为主.英西E32盐下具典型的岩相控储特征:岩相类型及沉积序列在准同生期控制了白云石晶间孔和溶孔的形成和分布;纹层状云灰岩岩相结构在成岩期控制形成了大规模纹层缝储集空间和高渗通道;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泥质含量低、脆性强,在晚期构造改造期此3种岩相分布与距顶部大型滑脱断层和次级断裂的距离共同控制了构造角砾状灰云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英西E32盐下岩相-构造复合成储模式,明确了区内不同构造带构造角砾状灰云岩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纹层状云灰岩岩相溶孔型页岩油储集层和颗粒—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溶孔-晶间孔型致密储集层3种有利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对推动英西高效油气勘探开发和丰富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成储理论具重要意义.
-
-
吴瑾;
朱军;
王兆兵;
王文卓
-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的咸化湖泊相的碳酸盐岩中已接连钻获一批高产油气井,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岩心观察、物性、岩石薄片、扫描电镜、CT扫描、碳—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的矿物组分、岩石物性、储集空间,厘清了岩石组分对储层的影响及成岩演化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渐新统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砂岩为主,发育晶间孔、溶蚀孔、微裂隙和铸模孔,白云岩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渐新统储层中白云石的发育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白云岩沉积于强烈蒸发作用的封闭水体环境,为低温的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破裂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为白云石化作用、早—中成岩阶段的淡水溶蚀、有机酸溶蚀和构造应力.研究成果为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湖相碳酸盐岩有利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
-
熊连桥;
李建平;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
-
摘要: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古水介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微相,厘清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起相应的沉积模式.借助Fischer曲线可将硅化碳酸盐岩发育段划分为一个可容空间由大减小再增大的三级旋回,湖平面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湖盆中央古隆起周缘类似远端变陡缓坡,发育了灰泥坪、藻礁、颗粒滩、滩前前积体和滑塌体等5种沉积微相;古地貌决定了藻礁和颗粒滩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相对深水区,同时受湖平面变化而发生垂向互层叠置;该段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湖平面至少出现过两次下降、三次上升,可以划分为高位湖退、低位湖退、低位湖侵、高位湖侵四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湖相碳酸盐岩硅化成因分析、硅化作用过程研究及硅化碳酸盐岩中有利储层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
-
陈少平;
黄胜兵;
沈朴;
张莹;
耿名扬
- 《第十四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18年
-
摘要:
随着周缘凸起浅层油气勘探程度越来越高,渤中凹陷油气勘探开始由凸起区向凹陷区、由浅层向中深层发展.近年来,渤海油田在凹陷边缘及凹陷斜坡区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成效,坚定了在凹陷区中深层勘探的信心,对凹陷区中深层勘探而言制约其勘探成效的关键为储层.这主要是由渤中凹陷独特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渤中凹陷是整个渤海湾盆地新近纪的沉积中心,新近系地层沉积厚度大,由此造成渤中凹陷中深层地层埋深大、压实作用强、成岩程度高。与砂岩型储层不同,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受埋深的影响相对较小,中深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好,且溶蚀作用强,改善潜力大,湖相碳酸盐在埋深较大的中深层也能形成有效储层。
-
-
贾文博;
关平;
刘沛显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与海相碳酸盐岩相比,对于湖相碳酸盐岩的关注和研究仍然相对欠缺.湖相碳酸盐岩与海相碳酸盐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因处于大陆环境内,陆源碎屑广泛存在于湖相碳酸盐岩内,其含量相对海相碳酸盐岩也更高.目前,已有的对湖相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存在单纯套用海相碳酸盐岩分析方法的问题,忽略了陆源硅酸盐组分对元素特征及后续分析造成的影响。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对柴西茫东地区红山梁剖面第三系湖相碳酸盐岩的酸溶法、电子探针、LA等多手段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讨陆源硅酸盐组分对湖相碳酸盐岩中元素组成的影响。
-
-
-
单俊峰;
刘兴周;
康武江;
陈喜玲;
李理
- 《第四届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泥晶粒屑云岩、含泥粒屑泥晶云岩和泥质泥晶云岩,岩性复杂,“甜点”厘定难度大.本文在系统研究本区岩性、储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了白云石含量是控制“甜点”发育的主要因素;精细岩石物理分析表明杨氏模量与纵横波速比能够较好区分泥页岩;通过杨氏模量与白云岩含量的统计回归确定了白云岩含量与杨氏模量的相关关系;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基础上,通过重构白云岩含量进行白云岩含量反演,确定了白云岩含量高的储层的平面及纵向分布特征,预测结论与实钻井的吻合程度较高,有效指导了该区致密(储层)油的勘探.
-
-
毛俊莉;
胡英杰;
程鹏飞;
汪百齐;
马满兴
- 《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针对西部凹陷曙光-雷家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建立了混杂沉积的细粒级岩类的岩石分类方法及标准,划分四大类岩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岩石矿物成分开展岩石物理特征研究,优选对岩性敏感的补偿声波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计算出一条岩性指示曲线,利用岩性指示参数与深侧向电阻率等建立了相应的交会图版进行岩性识别.此外建立湖相碳酸盐岩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利用多矿物最优化处理技术,计算岩石矿物成分.从而校正单井岩性剖面,实现复杂岩性的测井识别,落实高升油层岩性分布范围,有效指导致密油勘探实践.
-
-
-
-
GAO Xiaopeng;
高晓鹏;
JIN Zhijun;
金之钧;
DENG Hongwen;
邓宏文;
JIANG Zhenglong;
姜正龙
- 《2013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
| 2013年
-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是陆相断陷湖盆中发育的一种主要沉积类型,受湖盆分割性较强特征影响,湖相碳酸盐岩发育规模相对较小、微相类型多且相变快,发育的受控因素也与海相碳酸盐岩有很大差异.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发育时期属二级构造层序发育的断陷早期阶段,具有盆宽水浅的特征,有利于形成大面积滨浅湖相带,加之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为其湖相碳酸盐岩大面积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古地貌条件、古气候条件、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体系、水介质条件以及基准面条件控制着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的发育与分布.受以上因素影响,该地区主要发育缓坡与陆源碎屑混积、缓坡开阔台地、陡坡断块翘倾台地与陡坡沉积再造台地4种主要沉积模式,发育了灰岩、白云岩以及陆源碎屑混积岩3种主要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与演化特征受古地貌、同沉积构造、层序地层演化等因素控制.碳酸盐岩有利储层的发育受沉积微相与构造运动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以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预测进行有效指导.
-
-
徐洋;
寿建峰;
王艳青;
倪超
-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对比了中国西部四川、柴达木、准噶尔、酒西等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在沉积环境、储集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几个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存在开阔(敞流)—中低—高能、半闭塞—中低—高能、闭塞低能三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发育含泥介壳灰岩、藻灰云岩、(含凝灰)白云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储层优劣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构造背景、湖水面升降、沉积环境和陆源物质等因素.
-
-
张汶;
孙风涛;
郭维;
张国坤;
柳佳期
- 《第十九届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湖相碳酸盐岩是古湖盆从淡水向咸水直到盐、碱湖演变过程的必然产物,其中优质油气储层的分布及预测关键是在等时地层隔架内分析有利岩相与古地貌古环境的关系,从而确定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南堡凹陷西南端沙一下亚段发育生物碎屑云岩类、白云质砾岩类、泥晶云岩类等3大类碳酸盐岩.通过岩芯、薄片、测井、压汞曲线等资料分析,生物碎屑云岩为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优质储集层,并根据岩芯刻度测井,建立了不同类碳酸盐岩的电性解释标准.同时,根据研究区各井垂向上岩性组合特征、结合连井剖面相及古地貌特征建立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优质储层生屑云岩发育受古地貌控制,通常发育于古隆起斜坡带,其中斜坡区多期生屑滩叠置厚度较大,而古地貌高点和斜坡边缘生屑滩发育期次较少、厚度较薄,因此,生屑云岩发育形态纵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并依据其沉积模式结合古地貌特征和井上实钻情况,定量预测了生屑云岩的分布范围及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