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54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9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3739900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科技动态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六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等;含油气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23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文智、何登发、刘振湖等。
含油气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39900篇
占比:99.99%
总计:3740443篇
含油气系统
-研究学者
- 赵文智
- 何登发
- 刘振湖
- 窦立荣
- 等
- 张庆春
- 李伟
- 王明儒
- 瞿辉
- 刘海涛
- 叶加仁
- 张尚锋
- 李永林
- 蒋有录
- 马立祥
- 南红丽
- 周庆凡
- 唐勇
- 宋建国
- 张凯逊
- 张映红
- 杨光
- 林小云
- 程顶胜
- 胡望水
- 赵宗举
- 门相勇
- 雷振宇
- 韩凤彬
- 韩淑琴
- 傅强
- 吕福亮
- 吴元燕
- 吴茂炳
- 周文
- 夏斌
- 姜华
- 姜建群
- 孙丰楠
- 宋国奇
- 张亚敏
- 张朝军
- 方向
- 曹剑
- 曹烈
- 朱起煌
- 李光云
- 李大荣
- 李斌
- 李耀华
-
-
窦立荣;
肖坤叶;
杜业波;
王利;
张新顺;
程顶胜;
胡瑛
-
-
摘要:
在乍得Doseo盆地经历多家国际油公司30多年勘探才获得重大突破。基于大量地震和钻井新资料,对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地质特征进行梳理,系统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区带指导勘探实践。综合研究认为,该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湖相裂谷盆地,为受北部边界走滑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具有两坳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白垩纪盆地发育两期裂谷,始新世发生强烈反转,抬升剥蚀厚度达到800~1000 m,之后进入拗陷-消亡期。边界断层为先正后逆的反转断层,盆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挤压背斜、断鼻和复杂断块等。盆内以早白垩世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发育Mangara群、Kedeni组、Doba组、Koumra组,划分为两个水进-水退旋回,以湖泊-河流-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为主;有效烃源岩为下白垩统深湖相泥岩,有机质以Ⅰ—Ⅱ1型为主;盆内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层复杂化的反转背斜和断块。Kedeni低凸起是最有利勘探区带,其次是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断层侧向封堵性控制油气丰度。
-
-
刘延莉;
刘静静
-
-
摘要:
以被动陆缘油气富集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油气差异富集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发育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印度洋地区主要发育克拉通陆内裂谷期含油气系统,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期含油气系统。南大西洋地区主要发育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早期含油气系统和漂移晚期含油气系统。根据不同油气成藏特征,总结为10类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发育背景和成藏主控因素各异。为被动陆缘盆地不同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油气勘探方向提供研究基础,对相关或类似盆地勘探研究提供借鉴。
-
-
刘俊杰;
李杰;
田辉;
许继峰
-
-
摘要:
在含油气系统关键成藏时刻的定年研究中,铼-锇(Re-O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体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着重从原油Re-Os体系特征出发探讨Re-Os等时线年龄的构建及其优化发展方向。较低的Re和Os含量、局限的^(187) Os/^(188) Os混合、漫长的地质过程、与高温相关的油藏改造等都不利于Re-Os等时线年龄的构建。原油中的Re和Os富集于沥青质组分中,且在易沉淀的沥青质中含量更高。有些原油各组分之间存在Re-Os同位素组成的差异,这一方面增加了多原油样品的Re-Os等时线定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利用单一原油组分进行Re-Os等时线定年的可能。未来研究仍需从地质实践和化学实验两方面来提升对Re-Os同位素体系在含油气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进而更精准地确定油气运聚成藏与改造的时间,为油气勘探提供新依据。
-
-
付小东;
陈娅娜;
罗冰;
李文正;
刘冉;
王小芳;
和源;
谷明峰;
姜华
-
-
摘要: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对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四川盆地稀井区震旦系—寒武系勘探领域烃源条件,基于探井与露头样品系统分析、测井评价与地震反演,分层次、分层段刻画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展布,厘定了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边界,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1)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200m,优质烃源岩厚0~100m,局限分布于克拉通内部和边缘裂陷区。(2)筇竹寺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0~450m,优质烃源岩厚5~250m;筇竹寺组烃源岩具有“三段式”发育特征,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筇一段和筇二段下部,筇三段主要为低有机质丰度的差烃源岩。其中,筇一段烃源岩厚10~300m,平面分布特点与麦地坪组烃源岩相似,为早寒武世海侵初期产物;筇二段烃源岩厚度为30~200m,在中上扬子克拉通广泛分布,为最大海侵期产物;筇三段差烃源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分布范围与筇二段相当。(3)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分布受克拉通内部与边缘裂陷展布、同沉积断裂发育、震旦纪末期古地貌和后期剥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4)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生烃强度为(20~140)×10^(8) m^(3)/km^(2),存在两个规模生烃中心,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二叠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和城口—巴东—五峰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奥陶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在两大复式油气系统内优选了7个有利勘探区带。
-
-
陈涛;
顾清华;
林长波;
李强
-
-
摘要:
现代非常规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变革,突破了传统油气开采的观念,颠覆了对含油气盆地“全含油气系统”和“全过程成藏”的认识,建立了烃源岩也是有效勘探目的层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成藏的模式,使得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量和产量大幅增加。中国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安全供给靠常规油气保障将愈发困难,而我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将日趋重要。
-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
-
摘要: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2)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3)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
-
-
唐勇;
曹剑;
何文军;
单祥;
刘寅;
赵克斌
-
-
摘要:
含油气系统地质理论是油气勘探战略选区的基础,随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自身也亟需丰富发展,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在综述含油气系统理论沿革和分析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区的发现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大油区的发现,是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的缩影.玛湖大油区具备源储耦合成藏的基本条件,发育了有序分布的全类型油气藏,为全油气系统理论的确立提供了实证.以玛湖凹陷为例,全油气系统的勘探可实现4个方面的拓展:由源外向源内拓展,由常规向非常规拓展,由浅层向深层拓展,由单一圈闭向连续地质体拓展.
-
-
谭富荣;
耿庆明;
刘世明;
杜芳鹏;
刘志武
-
-
摘要:
运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理论,对天然气形成、分解这一复杂动态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得到以下结论:大多数天然气水合物气源与生物降解密切相关;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压力临界曲线的主要因素为天然气、孔隙水的组分,地温梯度和冻土厚度不改变天然气水合物温度-压力临界曲线;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研究不仅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
武鲁亚;
金之钧;
储著银;
刘可禹
-
-
摘要:
近年来,铼—锇(Re-Os)同位素体系在确定含油气系统烃源岩沉积年龄、烃类生成、运移、后期调整改造年龄(古油藏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等)以及油源示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体系存在元素丰度低、赋存形式复杂、同位素体系封闭性影响因素以及Os同位素组成均一机制不清等诸多难题,进而导致其构建的等时线年龄误差相对较大.通过测年样品筛选、富有机质样品化学前处理、实验流程空白控制以及国际参考标样监控等4个方面,对现有的富有机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分析测试全流程进行了总结与完善,可为拟开展含油气系统Re-Os定年工作的研究人员提高数据质量,构建理想的Re-Os等时线.
-
-
汪泽成;
姜华;
王铜山;
鲁卫华;
谷志东
- 《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针对川中地区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发现了磨溪-高石梯震旦系-寒武系大气区,展示了前寒武系良好勘探潜力.作者有幸参与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一寒武系大气区形成与分布的项目研究,充分利用重力、磁力、地震及钻井等资料,研究四川盆地深层构造演化及其对大气区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腹部存在受断裂控制的、NE向展布的南华纪裂谷。该裂谷向北可能与杨子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相接,向南与川西一滇中陆内裂谷相连。裂谷内充填巨厚沉积,在三维地震上有较清晰的响应。野外露头剖面显示陆内裂谷发育泥质烃源岩。表明川中南华系是一个潜在的含油气系统。2)震旦系发育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两套烃源岩,泥质岩为主,有机碳含量高,是重要的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其中,陡山沱组分布受澄江期威远一南充古隆起控制,在川西和川东两个地区有分布。3)晚震旦世一早寒武世早期发生的桐湾运动,主要有三幕,控制了震旦系灯影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目前资料揭示,灯影组储集层在四川盆地及邻区大面积分布。4)桐湾运动III幕在盆地西南部形成NW向展布的侵蚀谷,其上覆蛛竹寺组烃源岩在侵蚀谷内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与灯影组岩溶储集层组成良好的源一储配置关系,成藏条件优越,是灯影组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
-
王吉茂;
李恋;
杨茂智;
邱平
-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本文根据油藏与烃源灶层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以及沉积岩沉积初期的古环境关系,建立了从源到藏含油气系统及其与古环境(古沉积环境、古生态环境)关系综合模式图.将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分为:源·藏异层远源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近源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紧邻叠置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藏异层互层源夹储叠置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源·储·藏同层型油气藏及含油气系统。在各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烃源灶层一定是沉积岩。储集层或油藏,一般是沉积岩,也可以是岩浆岩或变质岩。储集空间一般是洞、孔、缝,对不同类型的储集层而言,它们的权重各不相同。非致密储层油气藏,除上述第5种类型外,都有可能形成。一般需要在正向构造中成藏,由于储集层物性比较好,流体孔隙空间大,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较小。因此。从输导通道到油气藏,一般是一个低压含油气系统。致密储层油气藏,除上述第1,2两种类型外,都有可能形成。由于储集层物性比较差,流体孔隙空间小,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较大,储集层物性越差,流体孔隙空间越小,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一般也越大。因此。从输导通道到油气藏,一般是一个高压含油气系统,并且当储集层致密到一定程度,油气流体成藏流动阻力有可能会增大到,一次运移的流体进入致密储层后,水流走,而油气特别是原油滞留在原地而直接成藏。这种致密油气藏甚至有可能形成于负向构造圈闭中。
-
-
王晓蕾;
王嗣敏;
蒋子文;
臧东升;
陈家琳
- 《第六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南美东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受南大西洋的拉张作用和裂后漂移作用的控制,具有相似的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裂前、同裂谷、过渡和裂后演化阶段,因此发育的多套烃源岩具有明显一致性.本文结合构造演化阶段首先确定成熟烃源岩,然后确定由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形成的所有油气藏,进而确定含油气系统,将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划分为4个含油气系统:裂谷期湖相、过渡期局限海相、裂后期浅海相和裂后期深海相含油气系统,并总结了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地质特征.湖相裂谷期含油气系统发育优质烃源岩,纵向上储集层分布广泛,有良好的盖层及有效的圈闭,油气储量丰富,约占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油气总可采储量的92.7%,且在各个盆地均有发育,过渡期局限海相含油气系统仅在塞尔西培—阿拉戈斯和埃斯皮里图桑托盆地内发育,烃源岩具有较好潜力,油气储量较小.裂后期深海相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由于烃源岩成熟度低,油气分布范围有限.裂后浅海相含油气系统在不同盆地生烃潜力不同且基本上都未达到成熟,不足以形成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
-
-
-
-
-
- 《2008年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基础上,根据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阶段将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前裂谷型、同裂谷型和后裂谷型三大类,其中同裂谷型含油气系统又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横向构造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反向断块和披覆背斜是最主要的圈闭油气藏类型,油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后裂谷期和新生裂谷期层序中.
-
-
王明君;
傅旭杰
- 《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06年
-
摘要:
为评价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深部层系的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利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梨树断陷深层含油气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梨树断陷深层存在4个含油气系统,即J3h(J3h+K1sh+K1y)(!)、K1sh(J3h+K1sh+K1y)(!)、K1y+(K1sh+K1y+K1d)(!)和K1y2(K1y+K1d+K1q)(!)含油气系统,它们都以近源的深部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为主,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小,资源潜力较大.其中,K1sh(J3h+K1sh+K1y)(!)含油气系统是区内深部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层系.
-
-
罗晓容;
汪立群;
肖安成;
王兆明;
宋成鹏;
马立协;
张晓宝
- 《2011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系统研究的思想和方法(Magoon&Dow,1994)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但其在指导我国叠合盆地复杂油气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中也显露出不足(田世澄,1996;岳伏生等,2004).我国含油气盆地多属叠合盆地,其中,多个含油气系统间相互叠置、交叉,决定了油气藏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复杂的油气成藏、调整过程及油气分布特征.因而,我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动力学系统划分方法及研究内容.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在引入先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时必须根据我国实际盆地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拓延;另一方面,这也代表了石油地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油气成藏机理和过程定量研究的可行方法。在叠合盆地中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根据主要油气运聚成藏期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将复杂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时间/空间均有限的成藏系统;在每个成藏系统内研究单一的成藏过程,易于把握油气成藏的特征、认识成藏机理。定量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资源较为丰富、油气勘探潜力仍然十分可观。总体上的油气生排运聚特点是:中新世是研究区主要的生油期,油的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没能保存下来。上新世以来的晚期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较为容易;但这时烃源岩及主要储层的埋藏较深,储层多具有低渗-特低渗特征。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在冷湖一号-五号、鄂博梁工号及南八仙一马海一红山等地区的勘探应以油为主,兼勘探天然气,而研究区其他地区的勘探目标应以深层天然气为主。综合评价,冷湖七号、鄂博梁3号、冷湖六号等区带是柴北缘西段下一步最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其次为葫芦山、鄂博梁2号、赛什腾潜伏带等区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