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信息
地质信息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332752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黑龙江国土资源、物探与化探、地矿测绘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地质信息的相关文献由802位作者贡献,包括钟登华、刘凯、吴荣新等。
地质信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2752篇
占比:99.92%
总计:333003篇
地质信息
-研究学者
- 钟登华
- 刘凯
- 吴荣新
- 张平松
- 李明超
- 王军见
- 郭立全
- J·克拉克
- J·洛玛斯克
- J·里科特
- 余文辉
- 刘大安
- 吴孔军
- 李敬峰
- 远顺立
- 任志善
- 何川
- 刘杰
- 李丛云
- 李景朝
- 李浩
- 王敏
- 王金娜
- 胡雄武
- 舒彬
- 邢立亭
- 韩琳
- Abhishek Gaurav
- C·K·武
- H·W·普萨曼蒂尔
- J·P·迪塞纳
- T·迪昂格特
- 丁峰
- 丁瀚
- 严建强
- 乔月
- 于英华
- 代炳武
- 代荣获
- 何磊
- 余标
- 侯卫国
- 凌东启
- 刘伟
- 刘刚
- 刘剑
- 刘勇
- 刘唱晓
- 刘希
- 刘彦明
-
-
宿晓虹;
杨博
-
-
摘要:
随着大数据浪潮的来临,传统地质行业也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专业领域信息系统的研发,推动了地质基础数据的线上采集工作全面展开,传统地质资料工作全面转入信息化工作进程。原有的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在内容上和时效上都无法满足数据时代大项目机制下地质工作的需求,因此地质信息产品应运而生,它改变了地质资料传统的服务方式,也对深度开发馆藏资料提供了契机,使传统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
-
-
张钊荣;
黄磊博;
郑薇
-
-
摘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逐渐提升,传统的信息系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必须要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革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数据和发展数据。近年来,面对大数据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地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也不断加深,成为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改革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大数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质数据管理体系相关要求进行阐述,对大数据技术在地质数据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
-
江志
-
-
摘要:
通过对安徽池州许桥—低岭地区的地质测量,结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信息,以及多元化、多信息综合分析,圈定和优选出找矿靶区3处,其中A类找矿靶区1处,B类找矿靶区2处,分别为许桥银铅锌多金属矿找矿靶区(A类)、乌谷墩铜钼多金属矿找矿靶区(B类)、小冲金矿找矿靶区(B类),为研究区今后进一步找矿提供依据。
-
-
张波;
杨心壤
-
-
摘要:
2018年6月,四川省重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乐西高速公路(乐山-西昌)马边至昭觉段施工图设计审查会结束,项目施工图设计顺利通过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会后,专家们对乐西高速的设计与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用数字化的手段,充分展示了乐西高速沿线的地质信息、环保信息和设计方案,特别是40公里无人区的情况一览无余,使人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值得推广。
-
-
肖又祯;
严家斌
-
-
摘要:
氡可以作为地下信息的指示剂,学者们近年来展开了大量对土壤氡活动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氡的性质、在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以及相关模型,建立了有限深度下直立断层上氡迁移的二维稳态模型,分析了扩散系数、对流速度以及断层宽度对氡迁移的影响因素。氡作为地下排气中唯一具有放射性的气体,自下而上迁移通过岩石孔隙或者断层等构造时,在此过程中能作为指示剂携带地质信息对探测地下矿藏以及地下构造等应用有重要作用(刘菁华等,2009)。
-
-
郭加朋;
焦丽香;
焦何亭;
周蕊蕊
-
-
摘要:
为积极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和数字山东发展规划,亟需全面梳理已有地质信息,围绕发展战略和目前面临的地质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系统的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研究,建立开放、动态的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和三维可视化的服务系统,为全省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
-
魏东琦;
杨博;
王占昌;
张红英
-
-
摘要: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介绍西北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主要特点,以及在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介绍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推进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中起到的作用。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地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西北大区地质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西北地质数据体系建设为基石,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流业务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地质信息化建设思路。
-
-
-
-
摘要: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研人员合作设计了一种无动力滑翔机,可用于探索火星的大气和地质信息。2022年7月,团队发表在《航空航天》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火星滑翔机的初步设计,该设计可以填补表面漫游车和轨道航天器之间的科学观测空白。拟议中的飞机将配备传感器和摄像头,并利用风能飞行数小时甚至数天。
-
-
李平;
廖宗廷;
周征宇
-
-
摘要:
良渚文化因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而闻名世界,但玉料的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是探讨良渚文化是否为本土文明的关键线索之一。除了被赋予的社会属性以外,玉首先是特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矿产资源,这决定了地球科学是古玉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以地球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良渚玉器的矿物特征、岩石结构、化学成分等剖析了其携带的地质信息,探讨了良渚玉料和小梅岭软玉的亲缘性,支持了良渚文化的本土起源。
-
-
王亚锋
-
-
摘要:
系统地提出了基于三维建模的隐伏金矿体预测方法。通过收集详细的地质信息,构建了地质参数数据库。利用当前金矿体与所有相关地质信息(包括地层、断层、矿化、矿物密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主要成矿预测因素。主要以Quantec 3D系统的建模手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和正交分析手段,用于确定各主要控矿因素的影响范围。最后得出矿化地质优势值,确定了金矿带的大致区域。通过工程试验验证了预测技术的可行性,相关的高电流密布区块被直观地显示,可作为未来金矿带勘探策略的指南。
-
-
-
-
石书缘
- 《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现今的GoogleEarth影像为露头考察和现代沉积提供了良好的表征基础,为此,基于该软件中API组件开发了基于GoogleEarth影像的地质数据库采集软件系统,结合地质现象的实地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GoogleEarth影像的地质识别与提取方法.以西克尔露头区为例,识别和提取古岩溶地质信息,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
-
朱卫红
- 《第八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地质信息在多个领域中所具有的重大科学和实用价值,介绍了几个地质信息先进国家的地质信息汇交及服务的现状,日本在地下构造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最后阐述了国外地质信息服务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要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全民认识,创造有利于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的社会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还远未完善,尚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条款,加强执行力度。完善信息技术标准和资料汇交技术方法,提高汇交效率。充分发挥协作单位各自技术特点和资源优势,推进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另外,国外开发的许多专业工具也能够用于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中。借鉴国外的经验,拓宽信息服务渠道,把面向资源矿产的单一信息服务扩展到防灾、环境、安全评估等多元社会服务中去。
-
-
-
田善君;
刘刚;
阙翔
- 《201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测绘科学与技术)》
| 2015年
-
摘要:
目前,大多数地质信息系统只能管理和显示静态数据.然而,随着勘查或生产开发需求愈加精细、准确、灵活,时间要素在地质信息化系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时空数据模型,使其支持动态过程模拟和实时数据存储管理.本文在一般的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地质信息的时间多粒性、数据多源性、建模过程的复杂性等特征,从语义层、模型及尺度层、时空过程层、几何模型层四个层次出发,综合考虑空间对象模型的管理、过程管理、观测管理、事件管理、版本管理和多因素管理,设计得到多因素驱动的地质时空数据模型.最后利用实际矿山勘测数据,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观测数据的接入、转化、响应,取得一定的效果,验证了本文理论技术的可行性,为时态地质信息系统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
-
屈红刚;
潘懋;
刘学清;
于春林
- 《2013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城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并出现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巨型城市(区),借助其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口聚集效应,巨型城市(区)最有可能减轻城市系统的压力,提高城市总体效率,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城市建设异常活跃、规模不断加大、人口迅速增加,引发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建设在地质体之上的,这就注定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城市地质信息对于快速发展的巨型城市(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大型空间数据库、GIS、三维可视化、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综合化、立体化、快速反应型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成为保障城市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安全,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减灾防灾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巨型城市(区)对地质信息和地质保障服务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巨型城市(区)地质安全保障系统总体框架,涉及巨型城市(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质安全保障服务基础平台、地质安全保障服务应用系统等部分,并进行了北京市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建设.
-
-
-
金晓峰;
安泰龙
- 《2013第二届3Dmine用户大会》
| 2013年
-
摘要:
基于鄂尔多斯石岩沟井田的地质信息和矿井设计方案,通过3Dmine矿业工程软件建立井田的地质信息数据库,生成矿井地表及煤层的表面模型,成功将二维设计空间转换为真实的三维矿井系统,直观反应矿井地表、煤层以及井下系统的布置情况,应用过程中研究提出软件在三维建模中所体现的优点,研究成果不仅为全面掌握矿井的全貌提供重要的图形支持,而且为进一步发挥该软件在矿井设计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及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