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斜长石

斜长石

斜长石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342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斜长石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鄢全树、何昌荣、张聚全等。

斜长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10.3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1342 占比:88.93%

总计:1509篇

斜长石—发文趋势图

斜长石

-研究学者

  • 鄢全树
  • 何昌荣
  • 张聚全
  • 张海桃
  • 白富生
  • 胡承绮
  • 范琳琳
  • 金雅楠
  • 陈小明
  • 刘丛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璐; 狄敬如
    • 摘要: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菲律宾产出的成分与中国河南独山玉基本一致的玉石品种,颜色有白色、粉色、绿色和黑色等.运用常规宝石学测试以及偏光显微镜,对两产地独山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系统全面分析了独山玉的显微特征、矿物组成及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两个产地样品均为亮玻璃光泽—玻璃光泽,半透明-不透明,大部分样品具有红色荧光,而菲律宾独山玉荧光更强,河南独山玉的折射率为1.55~1.71,相对密度为2.822~3.277,菲律宾独山玉的折射率为1.54~1.58,相对密度为2.663~2.927,中国河南的样品以粒状变晶结构为主,粒度相对较小,大部分矿物发生交代作用,而菲律宾独山玉以斑状变晶结构为主,粒度相对较大,矿物比较新鲜;两个产地样品的主要矿物都是斜长石,但是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产地样品都含有绿帘石、铬铁矿和榍石,但是菲律宾独山玉以绿色钙铬榴石比较典型,中国河南独山玉阳起石、石英的含量相对较多.
    • 白富生; 金雅楠; 范琳琳; 唐玉莹; 秦超; 张聚全
    • 摘要: 以邯邢地区东部紫泉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通过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其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 显示,样品中的角闪石多为镁角闪石,部分为镁钙闪石,斜长石核部为中长石、拉长石,边部为钠长石、更长石.角闪石环带可以分为两个世代,角闪石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高温895.83°C(平均)、高压240.57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9.09 km.第二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相对低温750.43 °C(平均)、低压79.34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3.00 km.研究表明,紫泉闪长岩具有高氧逸度、岩浆混合的特征,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演化过程:深部的岩浆房过程与岩浆侵位浅部定位后的结晶过程.与中部铁强成矿的成矿岩体比较,紫泉闪长岩在侵位前后氧逸度值和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促使含矿流体与硅酸盐岩浆的分离,这可能是导致紫泉岩体不成矿的主要原因.
    • 白富生; 金雅楠; 范琳琳; 唐玉莹; 秦超; 张聚全
    • 摘要: 以邯邢地区东部紫泉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通过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其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角闪石多为镁角闪石,部分为镁钙闪石,斜长石核部为中长石、拉长石,边部为钠长石、更长石。角闪石环带可以分为两个世代,角闪石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高温895.83°C(平均)、高压240.57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9.09 km。第二世代的角闪石形成在相对低温750.43°C(平均)、低压79.34 MPa(平均)条件下,结晶深度约为3.00 km。研究表明,紫泉闪长岩具有高氧逸度、岩浆混合的特征,演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演化过程:深部的岩浆房过程与岩浆侵位浅部定位后的结晶过程。与中部铁强成矿的成矿岩体比较,紫泉闪长岩在侵位前后氧逸度值和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促使含矿流体与硅酸盐岩浆的分离,这可能是导致紫泉岩体不成矿的主要原因。
    • 李雪丽; 曾志刚; 李晓辉; 陈祖兴; 张玉祥; 齐海燕
    • 摘要: 冲绳海槽西南部流纹岩(R10-H3)和安山岩(R11-H1)中斜长石发育大量玻璃质熔体包裹体,安山岩(R11-H1)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高(1050~1200°C),而流纹岩(R10-H3)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均一温度峰值段(900~1000°C,1150~1200°C),呈"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流纹岩(R10-H3)和安山岩(R11-H1)中斜长石熔体包裹体呈现的均一温度特征与该斜长石的环带结构及An值变化特征一致,表明安山岩(R11-H1)中斜长石主要在高温阶段结晶,而流纹岩(R10-H3)中斜长石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结晶阶段.结合流纹岩(R10-H3)中斜长石存在明显的环带结构及两种差异较大的An值特征,作者认为熔体包裹体的"双峰"式均一温度特征指示该地区发生了不同期次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携带早期高温阶段结晶(1150~1200°C)的高An值偏基性斜长石向上运移,注入浅部较低温岩浆中(900~1000°C),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偏基性的斜长石在进入浅部岩浆房后被重新吸收,形成具有较高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核部(高An值),然后继续结晶出具有较低均一温度熔体包裹体的边部(低An值),进一步证实冲绳海槽西南部浅部岩浆房内存在着复杂的岩浆混合作用.
    • 田丰; 冷成彪; 张兴春; 田振东; 张伟
    • 摘要: 西藏冈底斯带中段的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发育多期次侵入体,而成矿作用主要与其中一期岩体(流纹英安斑岩)密切相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对岗讲斑岩铜-钼矿床中发育的各期次侵入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重点研究各期次侵入体内部新鲜斑晶(黑云母、斜长石)和副矿物(锆石、磷灰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矿区各期次侵入岩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近的锆石饱和温度,都来自较为氧化的岩浆.此外,相比其他期次侵入岩,主成矿期的流纹英安斑岩中的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C1含量,较低的F含量;黑云母含有较高的C1含量和较低的F含量;同时,斜长石发育反环带.这些证据表明,在主成矿期岩浆就位之前,存在富S、C1的偏基性岩浆注入了深部岩浆房,并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这不仅导致了主成矿期斑岩体的就位,同时还诱发流体出溶进入浅部岩浆房,并最终形成岗讲斑岩铜-钼矿床.
    • 张聚全; 梁贤; 闫丽娜; 李胜荣; 申俊峰; 卢静; 吴伟哲; 李清
    • 摘要: 矿物环带结构是岩浆过程的良好记录,而矿物温压计可以定量计算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该次研究对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两个浅成侵入体中典型的斜长石斑晶进行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元素面扫描,同时对其中不同成因的角闪石晶体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和物理化学条件计算.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样品中的斜长石斑晶属于循环晶.辉石闪长玢岩中的斜长石斑晶主要成分为更长石,而斑状石英二长岩中斜长石斑晶主要成分为中长石和拉长石.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带结构,分别记录了不同的岩浆混合过程:前者记录了基性岩浆多次注入酸性岩浆房,并最终获得体积优势;后者记录了少量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房内,两者不断混合,形成均质化岩浆的过程.Fe元素从斜长石中心到边部有富集的趋势,表明岩浆最终向富铁的方向演化.角闪石温压计的计算结果表明,辉石闪长玢岩的岩浆房深度在5.5 km左右,温度大约为850°C,氧逸度大约为△NNO+1,熔体中的含水量大约为4.0%,其最终侵位于2.1 km的地壳深度.而斑状石英二长岩最终定位于2.0 km的地壳深度,角闪石结晶的平均温度为737°C,相对氧逸度为△NNO+1.2,熔体含水量为3.9%.
    • 刘行; 邹灏; 李阳; 李欣宇; 蒋修未; 张强; 李蝶
    • 摘要: 新元古代灯杆坪花岗岩体位于龙门山造山带中段,处于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块西缘的过渡地带,是研究扬子西缘构造-岩浆事件的典型地区.通过对新元古代灯杆坪岩体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分析以及电子探针测试工作,重点对花岗岩中斜长石结构成因特征、黑云母成分特征、岩浆演化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灯杆坪二长花岗岩中斜长石具有简单"反环带"结构,主要为更长石(An12.51 Ab47.43 Or40.06),正长花岗岩中"熔蚀结构"显著,碱性长石居多,多为透长石(An7.46 Ab42.39 Or50.16);花岗岩体中的黑云母具有富铝、富铁、低镁、低钾的特征,属铁质黑云母.同时IFe值为0.47~0.50,表明该岩体中的黑云母未遭受后期流体的改造.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灯杆坪岩体属于过铝质花岗岩,其形成与壳源岩浆有关.结晶压力和深度分别为1.81×105~2.23×105 Pa、6.58~8.11 km,黑云母的结晶温度为750~786°C,并且有较高的氧逸度,属于中深成相.这一结果为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800~740 Ma期间的强烈伸展-岩浆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
    • 葛振敏; 鄢全树; 赵仁杰; 施美娟
    • 摘要: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4和344航次在U1381站位处的两个钻孔(A孔和C孔)获得了中美洲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拉斑玄武岩,对其岩浆过程开展研究可为理解其岩石成因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科科斯脊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和微晶进行了详细的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斜长石种属为培长石、拉长石及少量中长石.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正环带结构;但多数斜长石斑晶不具有明显环带,仅从核部到边部存在微弱的成分变化.斜长石斑晶与微晶的微量元素差别较大:斜长石斑晶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斜长石微晶不相容元素含量通常高于斜长石斑晶.根据斜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斜长石斑晶结晶温度为1050~1253°C,斜长石微晶结晶温度为866~1033°C.基于以上特征,推测斜长石斑晶核部是相对原始岩浆的产物,而斑晶边部以及微晶是演化岩浆的结晶产物.斜长石斑晶的成分变化及熔蚀麻点结构是由于岩浆补给及岩浆减压上升造成的.最后,本研究推测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来自于开放的岩浆房,且岩浆房内可能存在原始岩浆的不断注入及岩浆对流.
    • 樊献科; 张智宇; 侯增谦; 潘小菲; 张翔; 盛俞策; 戴佳良; 吴显愿
    • 摘要: 赣西北大湖塘钨矿田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世界级超大型W-Cu-Mo多金属矿田,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型矿化为主,成矿作用与燕山期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平苗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期花岗岩中黑云母和斜长石等矿物进行系统的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探究岩浆的氧逸度、岩浆系统的深部动力学特征和详细结晶过程,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似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从岩浆结晶早期到晚期,一直保持较低的氧逸度(NNO-QFM),可能与岩浆源区中更多的富泥质沉积岩有关,这种富钨的泥质岩源区和还原性岩浆环境更有利于钨矿的形成.燕山期花岗岩中斜长石的钙长石(An)和CaO含量均远低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很难为白钨矿化提供足够的钙,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由于体积巨大、钙含量高,很可能为区内大规模的白钨矿化贡献了大量的钙元素.斜长石原位分析显示,An和Al2O3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FeO含量之间无明显的正相关性,FeO随着An含量的增加基本保持稳定,斜长石中Sr和Ba含量之间也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该区岩浆房为化学成分相对封闭的岩浆系统,岩浆演化过程中只有热量混合和/或减压作用,没有发生明显的镁铁质岩浆注入与混合.因此,钨、铜、硫等成矿元素应主要来自岩浆源区双桥山群的富泥质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玄武岩的贡献,而非由外来基性岩浆的补给提供.该区岩浆岩形成于华南板块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期,挤压环境有利于在地壳浅部形成长期稳定的、规模较大的高分异岩浆房,促进成矿元素高度富集和大规模岩浆热液的形成,导致该区发生大规模的钨铜矿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