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云母

黑云母

黑云母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4577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黑云母的相关文献由98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志良、危钰、王晓霞等。

黑云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5.70%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4577 占比:93.56%

总计:4892篇

黑云母—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宗彬; 苏康; 邓秀兰; 黄秋菊
    • 摘要: 为了查明某铁精矿中钾、钠含量超标的原因及原矿中碱金属的赋存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布鲁克能谱(EDS)、矿物参数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分析手段,对该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中Na_(2)O含量2.28%,K_(2)O含量1.29%,主要的含钠、钾矿物为钠长石、黑云母及钾长石,铁矿物包括磁铁矿、赤铁矿(含假象赤铁矿)、黄铁矿等;钠长石、钾长石的嵌布粒度总体较粗,黑云母的嵌布粒度相对较细;元素Na主要赋存在钠长石中,元素K主要赋存在黑云母和钾长石中。
    • 郑瑜林; 赵正; 张长青; 李宏伟; 李彪
    • 摘要: 阳储岭斑岩型W-Mo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是华南地区最早发现的斑岩型钨钼矿床。已探明WO_(3)资源储量6.13万吨(平均品位0.2%),Mo资源储量1.69万吨(平均品位0.03%~0.06%),其成矿作用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区内发育早期花岗闪长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钨矿体以细脉状和浸染状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体内,而花岗闪长岩内未见矿化。两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的关系尚不明确,制约其含矿差异性的因素尚不清楚。本文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两类岩浆结晶分异程度、氧逸度、岩浆流体卤素浓度,探讨其对钨成矿的制约。黑云母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阳储岭两类岩浆岩均为壳源,但显著不同于S型花岗岩的Mg/(Fe+Mg)和Al^(VI)值,指示其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的微量元素信息显示,相对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类型一),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类型二)显示低的K/Rb、Nb/Ta比值,高的Rb、Cs、Nb和Ta含量,表明其分异程度较花岗闪长岩更高,更有利于钨的富集。两类黑云母所指示的岩浆氧逸度均在NNO缓冲线附近,表明其母岩浆均为还原性岩浆,但二长花岗斑岩显示出更为还原的特征,还原环境有利于钨矿的形成。类型二黑云母比类型一黑云母具有低的IV(F)但高的IV(F/Cl)值,表明其F富集程度更高。通过黑云母计算出对应岩浆流体的log(f H_(2)O/f HF)^(fluid)、log(f H_(2)O/f HCl)^(fluid)、log(f HF/f HCl)^(fluid)值。结果表明类型二具有比类型一更低的log(f H_(2)O/f HF)^(fluid)、log(f H_(2)O/f HCl)^(fluid)值,显示二长花岗斑岩流体中更加富含HF和HCl。而类型二高的log(f HF/f HCl)^(fluid)值,显示出其更高的HF/HCl比值,对应了更高的结晶分异程度。阳储岭晚期二长花岗斑岩与早期花岗闪长岩为同一岩浆房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矿化存在于二长花岗斑岩顶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挥发性组分F、Cl和成矿元素W、Mo从体积更大的花岗闪长质岩浆聚集到小体积的二长花岗质岩浆中,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W-Mo矿体。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可有效示踪花岗质岩浆性质和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并可作为矿产勘查的有利标志。
    • 李随民; 李玉成; 赵淑梅; 张良良; 王俊革; 韩腾飞; 孙志伟; 韩玉丑; 李樋
    • 摘要: 【研究目的】近年来在邯郸洪山岩体及其周边发现多处铜金矿(化)体。成矿时代确定是厘定矿床成因和分析成矿作用过程的关键。【研究方法】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赋矿岩石中锆石及铜矿化热液蚀变矿物黑云母分别采用了U-Pb和;Ar-;Ar阶段加热法进行了同位素测年。【研究结果】测得洪山铜矿床矿化蚀变产物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127.62±0.5)Ma。2件赋矿岩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0.45±0.94)Ma和(131.4±1.8)Ma。【结论】年龄测试结果显示,区内铜矿化的发生与正长斑岩侵位关系密切,属区内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根据太行山南段夷平面和洪山岩体盖层厚度,推测太行山南段因地壳隆升,洪山岩体剥蚀了约2000 m。赋存于岩体上方或顶部的铜矿体已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岩体中心区域深部找矿前景不容乐观。
    • 黄俊玮; 王守敬; 李洪潮; 赵恒勤
    • 摘要: 新疆某低品位磷灰石矿主要有价成分P_(2)O_(5)含量为4.82%,有害成分MgO含量为14.54%。为确定适宜的开发利用工艺,在系统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浮—重联合工艺和分级干式磁选工艺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磷灰石含量为11.77%,可综合回收矿物黑云母含量为20.60%,主要脉石矿物透辉石含量为63.99%;磷灰石、透辉石和黑云母的粒度均较粗,易解离,有利于磷灰石的选别。②相对于分级干式磁选工艺流程,浮—重联合工艺流程在磷灰石精矿品位相近的情况下,回收率高出22.42个百分点且可综合利用黑云母矿物,选别指标更优。③采用“1粗1扫2精、中矿循序返回”的闭路试验流程,可获得产率为14.60%,P_(2)O_(5)含量为31.87%,P_(2)O_(5)回收率为96.63%的磷精矿。④针对含有24%黑云母的浮选尾矿,通过螺旋溜槽重选,可获得矿物含量大于95%的黑云母精矿。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 刘龙; 张树明; 张鑫; 夏寅初
    • 摘要: 黑云母及绿泥石成分特征能够分别示踪寄主岩石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条件,为了探究相山南部花岗斑岩成岩成矿条件,对黑云母和蚀变绿泥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类型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41~725°C、175~395 MPa,侵位深度6.4~14.4 km;黑云母氧逸度位于NNO(Ni-NiO)缓冲剂附近,指示具有较高氧逸度;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且逐渐受到幔源的影响;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249.7~272.2°C,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绿泥石化为铀成矿提供了铀源和吸附空间。
    • 张泽凤; 胡昱杰
    • 摘要: 前人研究表明,黑云母可具体划分为原生、次生、热液黑云母三类。而且原生黑云母呈自形—半自形,片状构造,表面干净,富含Ti、Mg;次生黑云母部分发生蚀变,局部发生挠曲,富含Fe、Ti;热液黑云母普遍呈细小鳞片形状聚集体、弥散状生产,富含Mg。可通过黑云母的MF指[MF=Mg/(Fe^(3+)+Fe^(2+)+Mg+Mn]来分辨花岗岩种类,当MF>0.38,为Ⅰ型花岗岩(同熔型);当MF<0.38,为S型花岗岩(改造型);根据MgO含量与FeO^(T)/(FeO^(T)+MgO)比值,以及Fe^(3+)、Fe^(2+)、Mg^(2+)的相对含量可判别花岗岩源区物质(壳源,幔源,壳幔混合);且可利用MgO与Al_(2)O_(3)和MgO、FeO^(T)、Al_(2)O_(3)的相对占比将花岗岩的构造起源划分为:过铝质岩石(多数归类于S型),造山带钙碱性岩石(多数归类于Ⅰ型),非造山带碱性岩石(多数归类于A型)。此外,可通过黑云母中的Ti含量来估算岩浆结晶温度,TAl含量来估算花岗岩类的固结压力,而Fe^(2+)、Mg^(2+)与Fe^(3+)离子相对含量来估算结晶时岩浆体系的氧逸度;最后,黑云母中F、Cl含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母岩浆的F、Cl含量,并将对岩浆热液体系成矿系统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 冯雪莲; 周英焕; 李留安; 焦小丽
    • 摘要: 为研究几种不同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ZEN)的降解脱毒效果,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分别添加不同吸附剂于10 mL ZEN标准品溶液中,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ZEN含量。研究5种吸附剂添加量为25 mg,60 min的脱毒效果;选择其中3种脱毒效果较好的吸附剂,研究其吸附作用30、60、90 min,用量为25 mg时的脱毒效果及吸附剂添加量为10、25、50 mg,60 min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5种吸附剂对ZEN都有脱毒效果,其中载锌蒙脱石、膨润土与黑云母复合吸附剂、腐殖酸钠脱毒率分别为63.11%、45.69%、54.54%,显著高于蒙脱石、葡甘露聚糖与腐殖酸钠复合吸附剂(P<0.05)。且作用时间不同,添加量不同则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有差异。
    • 陈惠娴; 胡文瑄; 王小林
    • 摘要: CH_(4)和CO_(2)是岩浆热液系统中的重要挥发组分,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碳循环和流体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成矿过程中,CH_(4)和CO_(2)的加入会改变成矿流体性质,CO_(2)还能缓冲流体pH,对成矿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富集有重要影响。前人通过研究瑞士阿尔卑斯山中部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裂隙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发现,在较高温度条件下,黑云母的绿泥石化能将CH_(4)氧化生成CO_(2),然而缺少相关的实验地球化学证据。因此,本项研究选择黑云母作为氧化剂开展了CH_(4)的氧化实验研究。通过对黑云母-甲烷-水体系、黑云母-碳化铝-水体系以及甲烷-水体系的实验研究发现,证实了黑云母能够将CH_(4)氧化为CO_(2),起始反应温度约150°C,远低于地质研究结果。对于黑云母-甲烷-水体系和甲烷-水体系实验,采用熔融毛细硅管作为反应腔,而对于黑云母-碳化铝-水体系实验,则采用粗石英管作为反应腔。对反应后黑云母残片的能谱分析表明,变价元素Fe含量大量降低,表明黑云母中三价Fe作为氧化剂参与了反应。这一结果为地质系统中黑云母等铁锰暗色矿物在中低温条件下氧化CH_(4)形成CO_(2)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支撑。而CH_(4)向CO_(2)的转变过程,将改变热液流体的性质,有利于富CO_(2)成矿流体的形成,对金属矿床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夏艳; 黄志良; 程怡林
    • 摘要: 选用含钾量较高的黑云母,采用铁离子交换法从中提取可溶性钾离子,制备了水合铁云母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探究反应时间与添加硝酸铁的质量对提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钾后的水合铁云母的层状结构完整,在添加10 g Fe(NO_(3))_(3)·9H_(2)O反应40 min的条件下提钾率高达95.4%。对样品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水合铁云母负极材料在0.4 A/g电流密度下的首圈放电比电容为10.14 F/g,与相同条件下黑云母原矿(3.032 F/g)、水合钠云母(9.8 F/g)相比,电化学性能有明显提高。
    • 杨阳; 柯昌辉; 王晓霞; 李金宝; 吕星球; 聂政融
    • 摘要: 蟒岭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黑沟—栾川断裂和乔端—瓦穴子断裂之间,是由3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杂岩体,其岩石类型从早到晚依次为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蟒岭花岗岩体中的前两期岩石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蟒岭花岗岩体以I型花岗岩为主,从早到晚(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类型具有从I型向I-A过渡型花岗岩变化的趋势;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黑云母形成于较高氧逸度环境,其结晶温度分别为675°C~740°C和550°C~675°C;蟒岭花岗岩体是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可能起源于幔源的基性岩浆混合而成的产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