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源区

源区

源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726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091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源区的相关文献由147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光地、刘军、张亮等。

源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0918 占比:99.83%

总计:131142篇

源区—发文趋势图

源区

-研究学者

  • 沈光地
  • 刘军
  • 张亮
  • 徐晨
  • 赵勇明
  • G·杜威
  • M·拉多萨夫列维奇
  • R·皮拉里塞泰
  • 吕煜坤
  • 徐现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阳; 柯昌辉; 王晓霞; 李金宝; 吕星球; 聂政融
    • 摘要: 蟒岭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黑沟—栾川断裂和乔端—瓦穴子断裂之间,是由3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杂岩体,其岩石类型从早到晚依次为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蟒岭花岗岩体中的前两期岩石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蟒岭花岗岩体以I型花岗岩为主,从早到晚(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类型具有从I型向I-A过渡型花岗岩变化的趋势;含辉石黑云母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黑云母形成于较高氧逸度环境,其结晶温度分别为675°C~740°C和550°C~675°C;蟒岭花岗岩体是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可能起源于幔源的基性岩浆混合而成的产物。
    • 肖剑; 赵志丹; 祝新友; 张雄; 曾瑞垠; 张敏
    • 摘要: 东川式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北部的康滇地区,属于典型的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以东川地区的东川铜矿床铜储量最大.东川群是东川式铜矿的主要赋矿围岩,查明东川群物源对于识别沉积作用的源区、沉积构造环境和Cu成矿作用以及对于研究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川地区东川群的因民组、黑山组、青龙山组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表明,东川群绝大多数碎屑锆石属岩浆锆石,且来自S型花岗岩源区.所有锆石显示了~2.7Ga、~2.5Ga、~2.2Ga、~1.8Ga和~1.5Ga等5个年龄峰值,首次确定青龙山组最大沉积年龄为~ 1220Ma.东川群含矿地层成岩和成矿物质具有二元特征:地层主体成分来自于毗邻的哥伦比亚造山带的S型花岗岩,而金属Cu应为同一造山带内先期存在的Cu矿床或者富Cu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和沉积成矿作用富集的.
    • 安永梅
    • 摘要: 对比分析了安徽省沿江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岩浆源区演化特征.该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白垩世岩浆源区具壳幔混合源特征,主要来自富集地幔,与部分地壳物质发生混染而成,其时空分布于岩浆成矿带内的矿集区具有高度吻合性.
    • 张家赢; 周锋; 田娣; 黄挺
    • 摘要: 孟加拉湾内和湾口附近有丰富的中尺度现象,本文利用2.0版可分辨低纬地区中尺度涡的Chelton数据集,通过溯源的方法得到中尺度涡的源地分布.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以5°N,94°E为核心的区域)是中尺度涡重要源区之一.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涡旋追踪表明,1993—2017年该海域(3°N—6°N、92°E—95°E),分别有57个气旋式和40个反气旋式中尺度涡.频谱分析显示海表面高度异常存在180 d和360 d两个显著周期.地形和风场的共同作用是该海域产生中尺度涡的动力机制:沿5°N西传的罗斯贝波在海岭地形的作用下触发了中尺度涡的生成;赤道风场是源区重要的能量来源,局地风场能诱发中尺度涡的极性.本研究也揭示了以往文献虽刻画了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为高涡动能区,却没有识别出较多中尺度涡的原因.
    • 吕鹏瑞; 姚文光; 张辉善; 张海迪; 洪俊; 刘生荣
    • 摘要: 作为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特提斯成矿域发育众多的世界级成矿带(矿床),例如,旁地德斯、萨汉德-巴兹曼、贾盖、玉龙、冈底斯成矿带等.为了进一步了解特提斯成矿域中新世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作用,本文对萨汉德-巴兹曼、贾盖和冈底斯铜矿带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Sr-Nd-Pb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含矿斑岩岩石成因、源区特征和构造环境,归纳其构造演化与其成矿作用过程.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这三个铜矿带中新世斑岩体总体显示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埃达克岩亲和性.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较,萨汉德-巴兹曼铜矿带和贾盖铜矿带斑岩体显示出弧岩浆岩与埃达克岩过渡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岩浆源区MORB质角闪榴辉岩或榴辉岩可能发生的较大程度的部分熔融.Sr-Nd-Pb同位素数据显示,这些含矿斑岩主要来源于受岩浆作用控制的壳幔混合物质,显示DUPAL异常.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这些含矿斑岩可能形成于岛弧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是洋壳俯冲消减和大陆碰撞过程中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
    • 姜清辉; 郑俊; 位伟; 李勤军; 陈胜云; 吕庆
    • 摘要: 青藏高原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滑坡灾害极为发育.由于构造活动强烈、河谷深切、斜坡高陡,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诱发的高位崩滑往往具有极高的位能和超远的位移,对其危害范围内的构筑物和人类活动等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灾害防治应从源头区—运动区—堆积区进行全过程调控和综合治理,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本文对重大滑坡灾害源区、运动区的处置措施、减灾机理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探讨,根据青藏高原滑坡特点,研发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抵抗滑体大变形的新型抗滑桩结构,以及抗冲击耗能减震棚洞结构.室内虹吸排水试验和混凝土梁试样的4点弯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扬程的试验,4.0 mm+6.5 mm的虹吸系统排水能力均强于4.0 mm的虹吸排水系统,变管径使得排水能力提升64%~117%;2)随着扬程的升高,6.5 mm虹吸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下降明显比4.0 mm+6.5 mm快,变管径使得随扬程升高排水能力下降比例减小了28%~42%;3)相较于传统抗滑桩,新型钢绞线抗滑桩不仅提高了抗折强度,而且韧性更好,可承载更大的变形而不发生破坏.以金沙水电站山梁子高位崩塌滑坡灾害治理为例,开展了从滑源区到运动区全过程的综合治理设计和应用实施,为金沙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与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 姜清辉; 郑俊; 位伟; 李勤军; 陈胜云; 吕庆
    • 摘要: 青藏高原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滑坡灾害极为发育。由于构造活动强烈、河谷深切、斜坡高陡,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诱发的高位崩滑往往具有极高的位能和超远的位移,对其危害范围内的构筑物和人类活动等造成严重破坏。因此,青藏高原重大滑坡灾害防治应从源头区-运动区-堆积区进行全过程调控和综合治理,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本文对重大滑坡灾害源区、运动区的处置措施、减灾机理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探讨,根据青藏高原滑坡特点,研发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抵抗滑体大变形的新型抗滑桩结构,以及抗冲击耗能减震棚洞结构。室内虹吸排水试验和混凝土梁试样的4点弯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扬程的试验,4.0 mm+6.5 mm的虹吸系统排水能力均强于4.0 mm的虹吸排水系统,变管径使得排水能力提升64%~117%;2)随着扬程的升高,6.5 mm虹吸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下降明显比4.0 mm+6.5 mm快,变管径使得随扬程升高排水能力下降比例减小了28%~42%;3)相较于传统抗滑桩,新型钢绞线抗滑桩不仅提高了抗折强度,而且韧性更好,可承载更大的变形而不发生破坏。以金沙水电站山梁子高位崩塌滑坡灾害治理为例,开展了从滑源区到运动区全过程的综合治理设计和应用实施,为金沙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与长期运行提供保障。
    • 周剑凯; 陈宏毅; 谢兰芳; 缪秉魁; 仲艳
    • 摘要: NWA 12279为2016年发现的一块斜长岩质月球陨石,由86%的斜长岩和14%的冲击熔融角砾岩组成.斜长岩具嵌晶结构,矿物组成主要为斜长石(70.6%)、橄榄石(11.3%)、辉石(10.0%)、镁铝尖晶石(7.0%),含少量石英、铬铁矿和钛铁矿;冲击熔融角砾岩具角砾状结构,主要由岩屑(斜长岩、辉长-橄长-斜长岩、微斑熔融角砾岩、辉长岩)、晶屑(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尖晶石)、玻屑和基质组成.斜长岩和角砾岩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主要为斜长石(An92.9 ~98.4)、紫苏辉石(Fs15.5 ~32.2Wo2.98~4.22)、易变辉石(Fs27.9~53 1Wo7.19~14.7)、普通辉石(Fs8.42~38.9 Wo17.0~44.1)、橄榄石(Fo53.7~89.4)、尖晶石[(Mg4.97Fe0.86)5.83(Al11.4Cr0.61)120O24].通过对陨石的矿物组成、碎屑组成、矿物成分、全岩成分和冲击变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和已发现的月球斜长岩进行了对比,认为该陨石可能起源于一个新的富含尖晶石的辉长橄长斜长岩高地.该陨石的斜长岩和角砾岩具有不同的冲击特征,斜长岩区域发育橄榄石面状破裂、斜长石熔长石化及含未熔融的辉石和橄榄石晶屑的冲击熔脉;角砾岩区域发育玻璃质熔脉、冲击熔体及岩石角砾化,这些特征限制了斜长岩区和角砾岩区经历的冲击压力峰值分别约为45 GPa和78 GPa,温度峰值分别约为1 100°C和1 890°C,冲击变质阶段为S5~S6.
    • 李贤芳; 张玉洁; 田世洪
    • 摘要: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极其重要,伟晶岩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的主要来源,其成因与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普遍争论的成因模式包括:花岗岩结晶分异、地壳部分熔融以及岩浆液态不混溶.研究表明地壳深熔过程中锂同位素不发生有意义的分馏,因此在解决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岩浆源区性质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主要从花岗伟晶岩的成因、锂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锂同位素在伟晶岩矿床中的应用三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国内外学者以锂同位素分馏机制详细论述了花岗伟晶岩的Li同位素组成,认为伟晶岩矿床的成因主要为花岗岩结晶分异或地壳部分熔融.但是锂同位素应用于伟晶岩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