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涡

中尺度涡

中尺度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68970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中尺度涡的相关文献由563位作者贡献,包括毛科峰、陈希、胡冬等。

中尺度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8970 占比:99.97%

总计:569135篇

中尺度涡—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涡

-研究学者

  • 毛科峰
  • 陈希
  • 胡冬
  • 李妍
  • 李佳讯
  • 郑全安
  • 宋海斌
  • 年睿
  • 熊学军
  • 胡建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霜; 董庆; 殷紫
    • 摘要: 本文利用1993年2月至2016年1月共23年的中尺度涡数据,对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区(即印-太暖池区,15°S~15°N,60°E~170°W)中尺度涡的生命周期、振幅和半径等属性特征以及生命周期内各参数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印-太暖池区中尺度涡生成个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及与厄尔尼诺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印-太暖池区大部分中尺度涡存在生命周期短、非线性、向西移动的特征;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各参数的统计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印-太暖池区中尺度涡生成个数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会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影响。
    • 焦宝峰; 冉令坤; 李舒文; 周括
    • 摘要: 中尺度涡旋可以持续激发新对流,是造成局地持续性降水的重要系统。基于经典涡度方程的诊断无法描述热力信息对于涡旋发展的贡献。本文采用Boussinesq近似对涡度方程进行整理,将方程唯一强迫项定义为垂直速度位涡,其形式与位涡类似,利用垂直速度替换位温。进一步在垂直速度位涡倾向方程中,以气压水平梯度的形式引入热力过程的间接作用,定量描述动热力配置的贡献。以2021年6月15日发生在南疆的一次极端暴雨为例,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初步分析了低层动热力强迫作用向垂直涡度的传递。结果表明,垂直速度位涡的局地变化主要来自热力强迫项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与低层冷池的耦合作用,两者在降水区前侧产生大范围的正值区。该区域与垂直速度位涡的正值区重叠,促进垂直速度位涡的增长,进而维持降水前缘的正涡度,有利于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触发新对流并造成持续性降水。
    • 李琦; 陈朝晖
    • 摘要: 利用深海潜标所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Sv,研究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的垂向分布、其昼夜垂直迁移(dielvertical migration;DVM)的基本特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对反气旋式中尺度暖涡的响应。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200 m以浅的上层海洋和300~800 m之间的中层海洋。上层浮游动物受浮游植物影响,生物量春秋多、夏冬少;分布深度夏季最浅、秋冬逐渐加深。中层浮游动物受水温影响,生物量春夏多、秋冬少;分布深度春夏深、秋冬浅。400 m层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的DVM行为,表现为昼沉夜浮,年平均DVM幅度、时长和速度分别约为200 m,2 h和2.8 cm/s,瞬时速度可高达9 cm/s。DVM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季节上,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垂向分布的影响,DVM强度春季最强、秋冬次之、夏季最弱,DVM幅度(速度)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小。DVM起止时间由光照控制,与日落日出时刻的季节变化同步。季节内,DVM强度的变化与水温和流速相关。DVM强度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增强(减弱),并受到水平强流的削弱。通过个例研究,首次提出暖涡总体上抑制DVM,但涡旋不同位置对其影响不同:暖涡边缘的水平强流减弱DVM强度,而暖涡中心的高温减小DVM幅度。研究结果填补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DVM研究的空缺,为该海区生态模型的优化和渔业资源的评估与预测奠定了基础。
    • 徐华兵; 莫镇廷; 杨丰成; 单雨才; 付东洋
    • 摘要: 【目的】研究两个连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TC)与中尺度涡共同作用下对阿拉伯海上层环境的影响。【方法】基于遥感、Bio-Argo浮标数据和HYCOM模式数据,探讨TC引起的混合、埃克曼抽吸和移速等因素对海表降温和浮游植物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与结论】TC Chapala(2015年,4级,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过境后,四个中尺度涡区域中降温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最大降温幅度达3°C)发生在TC移速较慢(≤4 m·s^(-1))时经过的气旋涡海域。由于第一个超强TC Chapala造成的强烈的混合和海表显著降温,强度弱于TC Chapala的TC Megh(2015年,3级)很难造成更深的混合,低温水体无法带到表层,抑制了第二次降温,但海表温度缓慢恢复,持续的低温长达两周,远比单个TC造成的降温时间长。在两个TC作用下,阿拉伯海海表叶绿素a浓度增加明显,其中三个气旋涡区域最显著。TC Chapala较慢经过气旋涡区域,使得该区域平均叶绿素a浓度增加到0.93 mg·m^(-3)(原始水平的4.6倍)。而第二个TC Megh过境后,海表叶绿素a浓度持续增加,在近岸附近的气旋涡区域平均叶绿素a浓度达到1.48 mg·m^(-3),浮游植物在3周后才恢复到TC Chapala过境前水平。虽然两个TC强度超过3级,但是在反气旋涡区域海表降温和叶绿素a浓度变化均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反气旋涡造成较厚的混合层和下降流抵消了TC引起的混合和上升流作用。此外,Bio-Argo观测结果显示连续TC的过境造成了阿拉伯海低氧区次表层溶解氧的降低。阿拉伯海上层海洋对TC的响应,不仅取决于TC自身的风速、移速和埃克曼抽吸,也受海洋上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中尺度涡的影响。
    • 夏越
    • 摘要: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一个反气旋涡旋的温度细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温度细结构强度由温度的脉动值确定,并随着尺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在垂直方向上,细结构强度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减弱,细结构特征在海洋表层(0~100 m)和表层以下(>100 m)存在显著区别。表层内,垂向混合和水平混合对细结构强度均有贡献,细结构强度大。在表层以下,约100~400 m深度范围,因为水平混合减弱和双扩散作用,细结构主要表现为盐指现象导致的阶梯状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层内细结构强度随尺度的衰减在涡旋内部小于涡旋外部,且由于涡旋内部变形小于涡旋外部,细结构强度自涡旋中心向外逐渐增强,表层以下的盐指在涡旋内部更明显,其垂向范围大于涡旋外部。此外,细结构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表层内,因为夜间发展的对流混合会削弱细结构特征,相对白天而言,夜晚的细结构强度更弱,衰减速度也更快。由于温跃层深度的日变化特征,会使得表层以下也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并影响细结构强度变化,表现为白天弱而夜晚强的特征。
    • 甘滢晖
    • 摘要: 中尺度涡的识别算法是实现涡旋时空特征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三维结构、研究动力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比了目前常用的基于海表高度和流速场的识别方法,发现基于海表高度的算法可以识别更多的小涡旋。
    • 王火平; 郭延良; 回贞立; 于龙; 胡筱敏; 熊学军
    • 摘要: 南海北部海域是南海中尺度涡的高发区,该海区的多尺度动力过程及相互作用经常对海上工程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针对“FPSO⁃119”海洋工程施工船在2021年5月8日20时左右遇到“怪流”后瞬时大幅度失位现象,在排除内波等其他海洋现象与外因影响的前提下,利用海表面高度异常(SLA)数据、HYCOM模式数据以及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认为“怪流”是施工海域内中尺度涡与潮流正向叠加所导致。在此基础上,结合TPXO潮流预报数据,提出了一种将中尺度涡流与潮流矢量叠加的涡流预报方法,并通过FVCOM数值预报,对施工海域的中尺度涡流进行预报。经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后报检验,该方法能够反映施工海域内涡流在未来2 d内的主要运动特征,可作为海上工程应对“怪流”的重要参考,在工程应用中结合内波流、风海流等其他信息综合考虑分析,可更好地为海洋工程和船舶航行等提供安全保障。
    • 杜艳玲; 刘江勇; 贺琪; 苏诚; 黄冬梅
    • 摘要: 采用密度聚类方法对中长生命周期中尺度涡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比较了不同类簇中尺度涡的轨迹特征、时空分布以及生成和消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增加,不同轨迹类别的振幅增大,旋转速度和半径却呈现递减趋势,反气旋涡轨迹变化更快速,轨迹更易受地理位置影响。南海南部春冬季气旋涡较多,反气旋涡更易出现在夏秋季;南海中部中尺度涡向西移动;南海北部中尺度涡向西北移动。此外,位于越南东南部的中尺度涡轨迹表现出更活跃、更复杂的特性。
    • 王勇智; 鞠霞; 杜军; 刘长建; 王德武; 周润生; 薛文静
    • 摘要: 中沙群岛主要由中沙大环礁和黄岩岛组成,其温盐分布对于本区渔业生产、航海保障和水下通讯等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转换时期,该海域水温和盐度及其相应的跃层特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掌握其季节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9年5月(南海春夏季风转换期)中沙大环礁、黄岩岛和2020年6月(夏季风爆发期)中沙大环礁海域大面站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沙大环礁海域水温和盐度分布特征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个航次的温跃层分布也呈现出较大不同,2019年5月黄岩岛海域温盐中上层分布与中沙大环礁相似,但底层有所差异,跃层深度也较大。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内水体升温较快,各层水温均高于2019年5月,其中以底层水体升温最为显著;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内水温水平梯度较大,且随着水深加大水平梯度也越大,2020年6日水平温度梯度逐渐减小。2个航次的盐度分布与水温分布较为相似。结合调查时段的海表热通量变化和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认为,2019年5月中沙大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高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高东北低;2020年6月至7月环礁西南部海洋吸热低于东北部,故表层水温西南低东北高。由于中尺度涡的作用,中沙大环礁区域局部产生低温高盐或高温低盐水,并导致2020年6月中沙大环礁大部分海域的温跃层加深。
    • 邓林青; 许培鹏; 郭延良; 陈亮; 熊学军
    • 摘要: 海洋内波具有振幅大、流速强和周期短等特点,可对海上施工和水下作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是内孤立波和中尺度涡频发的海域之一,研究中尺度涡对内孤立波传播的影响对深入了解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在反气旋涡过境时的传播特征、提高该海域内波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布放于南海北部东沙群岛西侧陆坡海域的潜标观测数据,针对2017年3月一个反气旋中尺度涡经过潜标站位的过程,探讨了中尺度涡对内孤立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受反气旋涡影响,内孤立波的平均振幅减小28.6%,其主要原因是中尺度涡导致等温线下压,进而对内孤立波的振幅产生抑制作用,其影响过程可用趋浅温跃层理论描述。②反气旋涡影响期间,内孤立波的平均波速由1.26 m/s增大到1.47 m/s,增幅约16.7%,反映了反气旋涡对内孤立波波速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主要是由中尺度涡边缘流场引起背景流场变化所致,而中尺度涡引起的温盐场变化对内孤立波波速的影响相对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