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

花岗斑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2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2198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花岗斑岩的相关文献由146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春齐、叶会寿、唐菊兴等。

花岗斑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13.42%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2.56%

专利文献>

论文:2198 占比:84.02%

总计:2616篇

花岗斑岩—发文趋势图

花岗斑岩

-研究学者

  • 温春齐
  • 叶会寿
  • 唐菊兴
  • 张树明
  • 罗照华
  • 胡祥昭
  • 周雄
  • 张栋
  • 王晓霞
  • 王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国华; 胡乔青; 牛文林; 赵元艺
    • 摘要: 内蒙古正镶白旗都比地区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白乃庙岛弧带.本文采用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方法,厘定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27.8±2.1)和(128.8±0.7)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富硅(w(SiO_(2))为76.06%~77.20%)、富钾(w(K_(2) O)为4.66%~6.48%)、高TFeO/MgO值(10.42~12.55)、较高的10000Ga/Al值(2.71~3.27)、低w(CaO)(0.58%~0.70%)、w(Al2O3)为11.63%~12.67%、铝饱和指数(A/CNK)为1.08~1.15;花岗斑岩富硅(w(SiO_(2))为70.67%~71.88%)、富钾(w(K_(2)O)为5.83%~6.45%)、高TFeO/MgO值(10.91~12.10)、较高的10000Ga/Al值(2.64~3.03)、低w(CaO)(0.33%~0.44%)、w(Al2O3)为14.47%~15.14%、铝饱和指数为1.14~1.16;两者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明显负铕异常和“海鸥型”右倾模式;两者相对富集Rb、Th、K、Zr、Hf等元素,相对亏损Sr、Ba、Ti、P等元素,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石英斑岩、花岗斑岩锆石εHf(t)值分别为-1.56~1.85、-0.87~2.1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281~1067、1240~1046Ma,显示两者为壳幔物质混合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都比地区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是华北板块北缘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 刘畅; 杨竹森; 徐培言; 赵晓燕; 夏文杰; 杨晓旭
    • 摘要: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本文对中拉萨地块西段南缘革吉县西南麻木地区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综合讨论了其岩浆成因及源区深部过程。麻木研究区内的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属于早白垩世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均属于钾玄质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Eu,具有较高负值的εHf(t)值,分别为-9.57~-3.43和-8.79~-4.80,以及较古老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774~1388 Ma和1727~1477 Ma。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岩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经历了岩浆混合后角闪石、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形成了花岗斑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结合前人和本文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主要诱发机制可能为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回转。
    • 刘龙; 张树明; 张鑫; 夏寅初
    • 摘要: 黑云母及绿泥石成分特征能够分别示踪寄主岩石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条件,为了探究相山南部花岗斑岩成岩成矿条件,对黑云母和蚀变绿泥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黑云母类型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541~725°C、175~395 MPa,侵位深度6.4~14.4 km;黑云母氧逸度位于NNO(Ni-NiO)缓冲剂附近,指示具有较高氧逸度;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且逐渐受到幔源的影响;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249.7~272.2°C,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绿泥石化为铀成矿提供了铀源和吸附空间。
    • 刘坤; 李瑞强; 李开文; 陈泳霖
    • 摘要: 竹园西铜钼矿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成矿区带属桐柏—大别钼成矿带,为铜钼多金属成矿有利地区。为深入研究该区成矿潜力,在区内开展了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土壤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及槽探、钻探等系统的矿床勘查工作。矿区地质特征研究表明:①矿区内铜钼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岩体与构造,灵山岩体花岗斑岩为其成矿母岩,并在断裂交汇部位可形成富矿体;②矿区圈定的2条Mo矿体和1条Cu矿体均赋存于花岗斑岩中,矿床具有斑岩型钼矿特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土壤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槽探、钻探揭露的找矿技术流程,在区内圈定了2处钼矿找矿靶区(靶区A和靶区B),经工程验证发现靶区深部存在隐伏花岗斑岩体及多条钼矿体,且靶区A内钼矿体估算的(控制)+(推断)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综合区内成矿地质特征,并与邻近同类型矿床进行类比,认为竹园西铜钼矿区中深部成矿潜力相对较大,可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
    • 朱德全; 唐名鹰; 丁正江; 朱海波; 王炜晓; 张宇; 何宗围; 吴洪彬
    • 摘要: 青海乌兰县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结合带东部,为一中型石英脉型金矿。为进一步确定该矿床形成年龄和成因,对矿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斑岩脉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72.4±4.1)Ma,是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斑岩具高硅、富碱的特征,分异指数(DI)为81.40~84.54,固结指数(SI)为3.56~8.17,表明岩石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La、Hf、Rb、Th相对富集,而Nb、Ta、P、Ti、Ba、Sr相对亏损;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且具轻微Eu元素负异常。综合判别图解分析,认为花岗斑岩属过铝质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赛坝沟金矿床花岗斑岩形成时间与柴北缘中晚泥盆世陆内伸展时间一致,整体形成于柴北缘中晚泥盆世陆内伸展阶段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中。脉岩紧邻矿体产出并充填在构造裂隙中,其形成与成矿年龄相接近,因此可将赛坝沟金矿形成时间上限限定在372.4 Ma。后期找矿勘查工作应重点围绕花岗斑岩脉展开。
    • 杨瀚文; 王建中; 赵军; 段俊; 王荣敏; 高文彬; 魏文昊; 郑延河
    • 摘要: 新疆阿拉套山南缘分布有由众多岩性复杂的脉岩所组成的岩墙群,部分岩墙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是了解该地区地壳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其西段出露大量中酸性脉岩,脉岩侵入到上泥盆统托斯库尔他乌组地层,以闪长岩脉为主,含少量花岗斑岩脉和霏细岩脉。为了探讨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和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和Sr、Nd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0 Ma,说明花岗斑岩脉形成于晚石炭世早期,该年龄与北天山沙湾流纹岩(形成于陆板内拉张环境)的喷发时代(310 Ma)以及区内察哈乌苏岩基的形成时代(313 Ma)十分接近,是阿拉套山西段最晚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岩脉具有中等I_(Sr)值(0.709328~0.710018)、负的ε_(Nd)(t)值(-3.92~-2.33)和较大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294~1502 Ma)特征,明显不同于同时期西天山乃至新疆北部众多的花岗岩类,后者普遍拥有低I_(Sr)值、正的高ε_(Nd)(t)值和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发生岩浆的同化分离结晶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说明该花岗斑岩脉不太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演化的产物,其岩浆源区可能来自成熟度比较高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310 Ma以后,阿拉套山地区逐渐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处于陆壳垂向生长、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拉张的构造环境,花岗斑岩脉可能形成于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背景转换的过渡阶段。
    • 王昱; 孔志岗; 陈懋弘; 陈港; 李杨林
    • 摘要: 广西镇龙山地区发育大量脉状铅、锌、银多金属矿体,同时出露多个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岩体,岩体和矿体受近东西向羊角山-长帽岭断裂控制。为研究岩体与矿体的关系,文章在详实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典型的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主量、微量元素组成显示,知府山花岗斑岩的w(SiO_(2))为63.59%~68.78%,w(K_(2)O)为4.5%~5.68%,w(MgO)为1.07%~1.77%;长帽岭花岗斑岩的w(SiO_(2))为66.67%~69.75%,w(MgO)为0.71%~2%,w(K_(2)O)为1.54%~3.91%。2个岩体均具有高硅、富钾、低镁的特征,A/CNK>1.1,均显示过铝质岩石特征。2个岩体均富集Rb、K、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REE)平均值为187.94×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明显的Eu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相学特征显示,该区花岗斑岩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体经历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异。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知府山、长帽岭花岗斑岩、洗马塘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92~95 Ma,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于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镇龙山地区多金属矿床在平面上围绕岩体显示高温到低温的矿化分带现象,成岩成矿时代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表明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之间存在成因联系,说明区内脉状铅锌银矿床属于岩浆热液矿床。晚白垩世岩浆热液成矿事件是华南地区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事件的一部分,其构造背景与华南在晚白垩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所致。
    • 朱恩异; 王雷; 任涛; 韩润生; 蒋宗和; 何昊; 黄亚虎
    • 摘要: 长城岭铷(铌、钽)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在湘南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铷(铌、钽)成矿与花岗斑岩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长城岭矿区内塘下垄富铷花岗斑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塘下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222.5±1.8 Ma,代表长城岭矿区铷(铌、钽)矿的形成时代。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2.38%~79.02%)、Al_(2)O_(3)(13.64%~18.47%)含量和A/CNK值(1.75~2.6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Rb、Th、Ta、Nd、Hf等元素,亏损Ba、K、Sr、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20.3×10^(-6)~64.4×10^(-6)),LREE/HREE=2.4~4.5,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四分组效应(TE_(1.3)=1.13~1.20)和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3~0.07),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为高分异的S型花岗斑岩。塘下垄花岗斑岩锆石ε_(Hf)(t)为−6.13~−2.5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414~1639 Ma,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塘下垄花岗斑岩体形成于印支运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长城岭铷(铌、钽)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为区域新一轮稀有金属矿产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 李积清; 张鑫利; 王涛; 李青; 王泰山; 薛万文
    • 摘要: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东昆仑战红山地区花岗斑岩通过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243.4士1.5)Ma(MSWD=0.99),属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 SiO2为73.82%~75.65%,K2 O/Na2 O=0.61~0.95,相对富钠,贫 MnO(0.05%~0.06%)、P2O5(0.05%)和 TiO2(0.17%~0.2%),A/CNK 值为 1~1.09,平均为 1.053,Al2O3为12.02%~13.12%,里特曼指数δ值为 1.61~1.89,TFeO/MgO为2.44~2.54,DI 为91.2~92.64,表明其为过铝质、钙碱性岩系列的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134.89×10-6~165.65×10-6),LREE/HREE=7.99~8.85,(La/Yb)N=9.9~11.21,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表现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曲线.δEu为0.58~0.66,岩石具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及高场强元素U、Th、Pb相对富集,K、P、Ti相对亏损特征.结合岩石成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其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碰撞环境.
    • 张垚垚; 张达; 陈宣华; 莫宣学; 赵泽南; 霍海龙
    • 摘要: 云南镇沅地区位于哀牢山构造带中段,是古特提斯哀牢山洋关闭及碰撞造山的关键部位.本文对该地区出露的花岗斑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给出加权平均年龄为253.3±2.OMa,表明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二叠世.3个花岗斑岩脉共5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其Si02含量65.30%~70.79%,全碱含量(K20+Na20)3.53%~4.39%,Al203含量13.42%~16.40%,为高钾钙碱性亚碱性系列岩石,成分上与花岗闪长岩类似,为S型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无明显Ce异常,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与典型地壳相一致.锆石Hf同位素εHf(t)为-1.0~4.1,显示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和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岩石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表明,该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二叠世同碰撞构造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