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海洋学、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4150篇;相关期刊29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等;古特提斯洋的相关文献由4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根厚、孙载波、李才等。

古特提斯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150 占比:99.83%

总计:54241篇

古特提斯洋—发文趋势图

古特提斯洋

-研究学者

  • 王根厚
  • 孙载波
  • 李才
  • 王保弟
  • 李朋武
  • 李秋生
  • 梁晓
  • 王冬兵
  • 王核
  • 王立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培烈; 王根厚; 冯翼鹏; 韩宁
    • 摘要: 研究羌塘盆地查吾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侵位时代和大地构造意义等。在对查吾拉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SiO_(2)的质量分数为61.06%~74.94%,全碱(Na_(2)O+K_(2)O)的质量分数为4.65%~9.15%,铝饱和指数(A/CNK)为0.90~1.29,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CIPW标准矿物组合含刚玉分子。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不高,均具δEu负异常,符合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特点;痕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La、Hf等,亏损Nb、Sr、P、Ti等的特点,符合造山带花岗岩的特征。Nb亏损表明查吾拉岩体具有大陆壳特征,为增生在大陆边缘的花岗岩。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集中在同碰撞花岗岩区附近。在查吾拉岩体中,获得了(219±21)Ma、(210±37)Ma的锆石U-Pb等时年龄。查吾拉岩体应属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晚三叠世碰撞闭合之后,俯冲板片回撤,地壳熔融并伴随着幔源物质加入的产物。
    • 龙文国; 周岱; 柯贤忠; 王磊; 王晶; 徐德明; 胡军
    • 摘要: 1研究目的(Objective)海南地块古生代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息息相关,古特提斯洋及原特提斯洋从海南岛及周边何处而东延,洋壳俯冲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时限及构造演化过程与特征,是海南岛前中生代地质演化长期未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长期以来,海南地块与原特提斯洋俯冲相关的地质记录及精确年代学数据甚少,本次工作在海南岛中东部屯昌黄竹岭地区原划归中元古代抱板群中识别出一套泥盆纪花岗岩,为原特提斯洋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 王世锋; 许光; 吴中海; 姚海涛
    • 摘要: 藏东北澜沧江构造带一直被认为是连接藏中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藏东南昌宁—孟连缝合带之间的桥梁,但蛇绿混杂岩带的缺失是制约这一认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左贡碧土蛇绿岩带的发现,使南北羌塘地块在藏东地区的边界乃至与东南亚地区的块体对比成为现实。本文提供了碧土蛇绿岩套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新的辉长岩锆石U-Pb LA-ICP-MS谐和年龄在285.6±3.2 Ma左右,年龄数据表明碧土混杂岩带具有古特提斯缝合带属性。这可初步证明龙木措—双湖缝合带和昌宁—孟连缝合带可构成一条连续完整的古特提斯缝合带,并赞同前人关于南羌塘块体冈瓦纳属性及北羌塘华夏块体属性的观点。通过南北羌塘地块边界缝合带与周缘块体缝合带对比,进一步限定了新生代高原块体的挤出幅度很小,羌塘块体新生代陆内变形以挤压缩短和增厚隆升为特征。羌塘块体大幅度的挤压缩短表明羌塘油气勘查要取得突破必须加强深部勘探。
    • 钱鑫; 李慧玲; 余小清; 张玉芝; 王岳军
    • 摘要: 长山构造带(简称长山带,Truong Son)是印支陆块北部最大的构造岩浆岩带,保存了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记录,并被认为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演化及随后的印支与华南陆块的拼合有关。本文系统综合了该带二叠纪-三叠纪的长英质火成岩数据并分析其岩石成因,阐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早二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底侵的基性岩源区,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花岗质岩石和流纹岩的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组成的混合源区。二叠纪长英质火成岩形成于马江分支洋/弧后盆地向印支陆块的俯冲过程。三叠纪具负ε_(Hf)(t)和ε_(Nd)(t)值的花岗质岩石来自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混合源区,而具正ε_(Hf)(t)值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生基性地壳并有一定变杂砂岩组分的加入。这些数据表明在三叠纪初期(~250 Ma),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已经闭合,随后华南与印支陆块发生碰撞。在中-晚三叠世,长山带进入到碰撞后阶段。
    • 王斌; 解超明; 董永胜; 宋宇航; 段梦龙
    • 摘要: 唐加-松多古特提斯缝合带的提出改变了地学界对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演化格局的认识。为进一步约束唐加-松多古特提斯缝合带中蛇绿岩的岩石成因及类型,以松多地区的超基性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松多地区超基性岩与原始地幔相比具有较高的MgO和TFe_(2)O_(3)含量,以及较低的Al_(2)O_(3)和TiO_(2)含量。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介于4.04×10^(-6)~9.31×10^(-6)之间,大部分低于原始地幔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较宽缓的“U”型,轻稀土元素较富集。微量元素分布形式与全球深海橄榄岩的微量元素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Th、Nb负异常,大部分样品具有轻微的Zr、Hf负异常。定量模拟估算表明,研究区超基性岩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批式熔融后的难熔残留体,熔融程度大于25%,并具一定程度石榴子石相熔融的特征,未受到后期岩石-熔体反应的改造,其原岩应为亏损的深海橄榄岩。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松多地区超基性岩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MOR)环境,为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蛇绿岩端元之一。
    • 慕生禄; 王核; 王赛蒙; 白洪阳; 陈谋; 贺国锐
    • 摘要: 奥依塔克辉长岩出露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位于塔里木地块与北昆仑地体之间的奥依塔克韧性剪切带上,侵入于奥依塔克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内。本研究对辉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全岩主微量分析、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和锆石U-Pb定年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辉长岩的SiO_(2)含量为49.6%~51.3%,K_(2)O含量为0.16%~0.41%, Na_(2)O含量为2.58%~3.30%,为拉斑系列的辉长岩, Mg#值为66~68。辉长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正异常。奥依塔克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微量元素N-MORB标准化图解中Nb负异常。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辉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06.5±3.2Ma。在Th-Hf-Ta构造图解中和U/Yb-Nb/Yb构造判定图解中,奥依塔克辉长岩都落入岛弧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奥依塔克辉长岩可能形成于大洋俯冲的背景,岩浆来源可能为地幔物质和俯冲板片混合作用的熔体。奥依塔克辉长岩可能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洋壳的向北俯冲到西昆仑地区206Ma可能依然存在着古特提斯洋的洋壳俯冲,北昆仑地体与塔里木地块尚未完全碰撞。
    • 孟李奇; 何峻岭; 张鹏伟; 马斌; 朱永胜
    • 摘要: 东昆仑西段阿克苏河一带箭峡山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组成。为确定其形成时代、地质背景,对岩体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54.8±2.6)Ma(MSWD=0.80),表明其形成于早石炭世。岩石富硅(74.64%~77.38%)、富碱(6.75%~8.13%),属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具有Rb、U、Th相对富集,K、Ti、Nb、Ta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的特征,LREE/HREE值介于2.99~6.74之间,表现出较强的铕负异常(δEu=0.63~0.95);Al_(2)O_(3)值为12.15%~12.98%,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18~1.20,具S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成因与源区分析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砂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结合东昆仑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箭峡山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背景下的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产物。
    • 李三忠; 索艳慧; 周洁; 王光增; 李玺瑶; 姜兆霞; 刘金平; 刘丽军; 刘永江; 占华旺; 姜素华; 程昊皞; 王鹏程; 朱俊江; 戴黎明; 董昊; 刘琳; 郭晓玉
    • 摘要: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 张金鹏; 牛漫兰; 李晨; 李秀财; 孙毅; 苑潇宇; 王磊
    • 摘要: 柴北缘构造带内发育大规模的印支期花岗岩,其成因过程和构造背景仍存在争议。为确定该地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本文选取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兰地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它们以高SiO2、K2O含量,低MgO、CaO含量和Mg^(#)为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A/CNK=0.99~1.08),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K、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56±3 Ma和243±1 Ma,均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Lu-Hf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岩的ε_(Hf)(t)值为-6.2~-2.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76~1452 Ma,花岗闪长岩的ε_(Hf)(t)值为-4.8~-0.2,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77~1280 Ma,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反映其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然而,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值和Cr、Ni含量,结合其较高的ε_(Hf)(t)值暗示花岗闪长岩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幔源物质的贡献。此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均发育暗色镁铁质包体,包体和寄主岩中斜长石具有环带结构和筛状结构,并发育刀刃状黑云母和针状磷灰石,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岩浆混合作用。从空间上看,乌兰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体与西秦岭同期岩浆岩共同构成了青海南山岩浆岩带,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本文认为这一时期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密切相关,大洋俯冲诱发幔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并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区域上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浆。
    • 唐渊; 秦雅东; 王冬兵; 李勇; 巩小栋; 王保弟; 任光明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的昌都地块是连接青藏高原腹地和藏东南三江-印支地区的关键区域,发育有较完整的晚古生界,以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广泛分布为特色;但其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出露较少,主要以宁多岩群(Pt_(1-2)Nd.)和草曲群(Pt_(3)C)为代表。本文针对昌都地块东南缘贡觉地区出露的一套被前人称为“宁多岩群”的中深变质岩系,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薄片分析、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工作,认为该套中深变质岩系属于一套变质杂岩,其岩石组合既包括了原岩沉积时代不早于奥陶纪的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等副变质岩,又包含了原岩时代分别为中二叠世的斜长角闪岩和中三叠世花岗质片麻岩等正变质岩。其原岩时代特征与昌都地块北缘的宁多岩群有较大差别,不应当归属为昌都地块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结合片麻岩的变质新生云母类矿物Ar-Ar测年数据和变质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脉锆石U-Pb年龄,认为贡觉地区出露的中深变质岩的变质时代为ca.260~244Ma(P_(2)-T_(2))。该期发生在昌都地块东南缘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向西俯冲-碰撞的构造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