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期
印支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54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印支期的相关文献由9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三忠、陈振宇、陈郑辉等。
印支期
-研究学者
- 李三忠
- 陈振宇
- 陈郑辉
- 李文昌
- 柏道远
- 刘学龙
- 江思宏
- 王先辉
- 马铁球
- 付建明
- 任富根
- 侯可军
- 张晓阳
- 徐德明
- 李双保
- 王宗起
- 王登红
- 聂凤军
- 莫宣学
- 赵正
- 陈必河
- 兰浩圆
- 刘妍
- 尹光侯
- 潘金光
- 程顺波
- 索艳慧
- 蒋剑
- 覃洪锋
- 谭斌
- 郭润华
- 陈志勇
- 陈正乐
- 顾连兴
- 黄锡强
- 龙文国
- 储东如
- 凌洪飞
- 刘渭
- 刘翼飞
- 吴冰
- 吴昌志
- 周岱
- 唐俊华
- 喻学惠
- 宋明春
- 张遵忠
- 曾载淋
- 朱忠
- 李小伟
-
-
赵正;
陈毓川;
王登红;
李建康;
刘善宝;
陈振宇;
郭春丽;
王平安
-
-
摘要:
华南陆块中生代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两大动力学体系控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南大花岗岩区和巨量稀有金属富集的成矿省。在印支期-燕山期动力体制转换的背景下,华南陆块内同一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世代、不同源区、多个类型岩浆作用相关的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叠加和演化,其叠加成矿机理是华南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的关键,其复合成矿效应是华南各成矿区带找矿预测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近年来华南稀有金属矿产勘查、矿床学研究和深部探测工作的新进展,构筑了华南钨锡锂铍铌钽和风化壳型稀土矿床的时空谱系,对比了相关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及其成岩构造环境。明确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叠加的三种形式,即同构造单元,不同世代岩浆作用相关的同类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叠加,其成矿源区和成矿物质可能具有一定继承性;二是同构造单元或构造岩浆带结合部,同时期不同类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复合成矿;三是同构造单元或构造岩浆带结合部,不同时期构造岩浆事件、不同源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叠加。矿床成矿系列叠加显著提升了区域成矿强度,且多发生于深部构造长期活动区,不同时期的同类矿床成矿亚系列常具有一定继承演化关系。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华南中生代两大动力体制转换过渡与钨锡锂铍铌钽稀土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叠加和演化关系,深化了华南中生代花岗岩相关稀有金属区域成矿理论,厘定了华南陆块中生代十五处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叠加区,为华南稀有金属矿集区的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
张培烈;
王根厚;
冯翼鹏;
韩宁
-
-
摘要:
研究羌塘盆地查吾拉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侵位时代和大地构造意义等。在对查吾拉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SiO_(2)的质量分数为61.06%~74.94%,全碱(Na_(2)O+K_(2)O)的质量分数为4.65%~9.15%,铝饱和指数(A/CNK)为0.90~1.29,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CIPW标准矿物组合含刚玉分子。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不高,均具δEu负异常,符合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特点;痕量元素具有富集Rb、Th、La、Hf等,亏损Nb、Sr、P、Ti等的特点,符合造山带花岗岩的特征。Nb亏损表明查吾拉岩体具有大陆壳特征,为增生在大陆边缘的花岗岩。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集中在同碰撞花岗岩区附近。在查吾拉岩体中,获得了(219±21)Ma、(210±37)Ma的锆石U-Pb等时年龄。查吾拉岩体应属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晚三叠世碰撞闭合之后,俯冲板片回撤,地壳熔融并伴随着幔源物质加入的产物。
-
-
王朝;
李阳;
储东如;
汪雅菲;
王松;
吴雪峰
-
-
摘要:
作为研究区域断裂构造的新兴手段,磁组构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应用广泛。本文在详细调查江南断裂带(泾县段)露头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断裂带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样品中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_(max)为259°∠8°和102°∠12°、最小轴K_(min)为358°∠48°和193°∠5°,反映江南断裂带主要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指示其活动以近南北向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弱左行剪切运动。依据断裂活动性质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岩石磁组构指示的是江南断裂带晚新生代的活动特征,时限可能为中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岩磁组构特征为江南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活动研究提供了微观依据。
-
-
甘军;
季洪泉;
梁刚;
何小胡;
熊小峰;
李兴
-
-
摘要:
琼东南盆地基底潜山勘探面临地质年代不清、储层非均质性强及成藏条件复杂等难题。通过开展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基底锆石测年、潜山储层描述及成藏动力分析,明确潜山储层发育区及有利成藏区。研究表明,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叠加控制下,松南低凸起、陵南低凸起大面积发育印支期的花岗岩潜山储层,平面上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三组断裂、裂缝交错切割成网,纵向上形成的风化带-裂缝带总厚度超300 m的双层结构,明确裂缝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为脆性矿物和双向流体改造。基于早渐新世古地貌及烃源岩沉积模拟实验研究,提高了崖城组陆源海相烃源岩TOC分布预测精度,明确了中央坳陷优质烃源灶分布规律。综合分析潜山-古近系储层、构造脊展布和崖城组烃源灶的时空配置关系,建立了“松南低凸起源外高潜山天然气长距离侧向有限运聚模式”及“陵南低凸起源边低潜山近距离高效运聚模式”,提出源边低潜山的L26-B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
-
张金鹏;
牛漫兰;
李晨;
李秀财;
孙毅;
苑潇宇;
王磊
-
-
摘要:
柴北缘构造带内发育大规模的印支期花岗岩,其成因过程和构造背景仍存在争议。为确定该地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和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本文选取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兰地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它们以高SiO2、K2O含量,低MgO、CaO含量和Mg^(#)为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A/CNK=0.99~1.08),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K、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56±3 Ma和243±1 Ma,均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Lu-Hf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岩的ε_(Hf)(t)值为-6.2~-2.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76~1452 Ma,花岗闪长岩的ε_(Hf)(t)值为-4.8~-0.2,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77~1280 Ma,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反映其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然而,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值和Cr、Ni含量,结合其较高的ε_(Hf)(t)值暗示花岗闪长岩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幔源物质的贡献。此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均发育暗色镁铁质包体,包体和寄主岩中斜长石具有环带结构和筛状结构,并发育刀刃状黑云母和针状磷灰石,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岩浆混合作用。从空间上看,乌兰地区三叠纪花岗岩体与西秦岭同期岩浆岩共同构成了青海南山岩浆岩带,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本文认为这一时期花岗质岩体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密切相关,大洋俯冲诱发幔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并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区域上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浆。
-
-
朱恩异;
王雷;
任涛;
韩润生;
蒋宗和;
何昊;
黄亚虎
-
-
摘要:
长城岭铷(铌、钽)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在湘南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铷(铌、钽)成矿与花岗斑岩密切相关。本文选取长城岭矿区内塘下垄富铷花岗斑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塘下垄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222.5±1.8 Ma,代表长城岭矿区铷(铌、钽)矿的形成时代。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2.38%~79.02%)、Al_(2)O_(3)(13.64%~18.47%)含量和A/CNK值(1.75~2.6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岩石富集Rb、Th、Ta、Nd、Hf等元素,亏损Ba、K、Sr、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20.3×10^(-6)~64.4×10^(-6)),LREE/HREE=2.4~4.5,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四分组效应(TE_(1.3)=1.13~1.20)和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3~0.07),Rb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为高分异的S型花岗斑岩。塘下垄花岗斑岩锆石ε_(Hf)(t)为−6.13~−2.5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414~1639 Ma,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塘下垄花岗斑岩体形成于印支运动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长城岭铷(铌、钽)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为区域新一轮稀有金属矿产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
-
陈虹;
牟培吉;
张欢欢;
朱桂繁;
董红毅;
王宏晖
-
-
摘要: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北缘,发育有产出于不同走向剪切带内的金矿脉。但是,目前研究和认识对矿脉和剪切带、以及不同方向矿脉之间的构造关系并不清晰。选择小秦岭中部善车峪一带的典型NNE向矿脉开展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NE向金矿脉以右阶排列的石英脉透镜体为特征,主体产状为120°∠70°;矿脉产出于与之近平行的左行逆冲剪切带内,并改造了早期近EW向剪切带,其所处构造应力场环境为近EW向水平伸展;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矿物多呈条带状或条纹状沿剪切面理或小角度斜交的张剪性面理贯入,显示与左行逆冲变形同期形成的特征。构造变形序列和矿化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小秦岭地区NNE向矿脉叠加改造了近EW向矿脉,其构造应力场环境分别与早白垩世和晚三叠世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前人对于岩浆作用、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叠加,从而推测NNE向金矿脉应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而近EW向矿脉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贴阶段。
-
-
刘文斌;
杨延伟;
刘翔;
班宜红
-
-
摘要:
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中段,区内发育韧性变形叠加的印支期花岗岩.对扎兰屯西北地区印支期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区域动力学背景.通过LA-ICP-MS锆石测年获得扎兰屯西北地区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42.1±1.8 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地球化学研究显示高硅、高碱、低钙镁持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Zr、Hf正异常,总体表现为不相容元素逐渐富集,Sr、P、Ti亏损程度增加,表现出中等强度负Eu异常.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印支期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碰撞造山后,构造环境由挤压向板内稳定-伸展的变迁阶段.
-
-
叶茂;
彭平;
刘辉;
任纪博;
杨荣军
-
-
摘要:
川东地区石炭系是四川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然而,目前其勘探领域仅局限于构造背景的各类圈闭,广阔的向斜区及斜坡区亟需新的地质认识指导勘探.为此,从野外露头、实钻井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入手,利用线性回归法,恢复了石炭系印支期古构造图,结合石炭系实际气藏分布,探讨了向斜区及斜坡区成藏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石炭系在印支期发育3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油藏;②石炭系印支期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古油藏控制了现今石炭系气藏的分布.结论认为:川东石炭系印支期发育的三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气藏的古构造高部位石油充满度高,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川东石炭系深化勘探的有利区带.
-
-
吴胜华;
毛景文;
谭道荣;
祝志安;
陈建;
朱慧
-
-
摘要:
近年,在中国赣南的会昌县年坑地区新发现一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其矿体赋存在隐爆角砾岩筒内,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由富锰碳酸盐类矿物(含锰白云石-锰白云石-菱锰矿-含锰方解石)-石英-白云母-含银硫盐(黝铜矿-硫银锗矿)-硫化物(辉银矿、方铅矿、半透明闪锌矿和黄铁矿)-自然银组成,成矿具有中硫化型特征.年代学研究表明,年坑银矿床形成于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地区首例印支期中硫化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对该矿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特征的详细研究,指示华南地区具有寻找印支期同类型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及相关斑岩钼或锡矿床的潜力.
-
-
QIN Hong-feng;
覃洪锋;
HUANG Xi-qiang;
黄锡强;
JIANG Jian;
蒋剑;
TAN Bin;
谭斌;
PAN Jin-guang;
潘金光;
XIE Zhi-gui;
谢植贵
- 《第六届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希望之星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猫儿山印支期花岗岩与钨多金属及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关系密切,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印支期早阶段花岗岩形成于232~228Ma,晚阶段形成于224~208Ma.两阶段花岗岩均高SiO2(70.82%~76.12%)、富A12O3(12.87%~14.78%).早阶段属强过铝花岗岩(A/CNK=1.40~1.67),晚阶段为弱铝-强过铝花岗岩(A/CNK=1.01~1.28);两阶段花岗岩均富集Rb、Th、U、Zr、Hf等,强烈亏损Ba、Sr、P、Ti等微量元素;稀土总量∑REE=33.95×10-6~323.88×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2.60~11.76),Eu强烈亏损(δEu=0.11~0.40),具弱的稀土四分组效应(TE13=1.00~1.16).晚阶段花岗岩具有较高的εHf(t)值(~4.88~-8.91),且含有少量镁铁质微粒包体,暗示其形成过程中发生轻度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判断:猫儿山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岩石圈伸展有关,源区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晚阶段花岗岩中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质.
-
-
李小伟;
莫宣学;
Thomas Bader;
喻学惠;
董国臣;
黄雄飞
-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其早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以西秦岭北缘尖扎地区的一套中性-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简称“尖扎杂岩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岩石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其形成所指示的构造意义.西秦岭北缘在早印支期发育有弧后盆地,而在同仁贵德地区(尖扎杂岩体的南侧)发育同时期的岛弧火山岩。这一典型的沟-湖-盆体系指示了西秦岭在早印支期是一种类似于西太平洋型边缘的构造环境。但是,西秦岭由于经历了斜向俯冲碰撞,后期强烈的走滑变形使得对于它的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还相对薄弱,需要后续进一步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来加以论证充实。
-
-
金鑫镖;
朱云海;
刘力
-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青海格尔木地区东昆中复合岩浆弧地处昆仑造山带及柴达木盆地交界处,昆北,昆中,昆南三条大型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延展. 本文所述中基性岩主要出现在东昆中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北侧,出露范围不大,总出露面积约1km2,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粗粒辉长岩、中细粒辉长岩、辉绿岩及辉长闪长岩,围岩为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同时在附近伴生有一套硅质岩。东昆仑造山带中段印支期中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整体上表现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中基性岩偏高的Si02含量,Mg#较低,高钙高钾的特征反映该中基性岩岩浆形成深度较浅,应受到了较强的地壳物质同化混染作用,且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应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对中基性岩的三个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辉绿岩246.6±1.8(MSWD=0.44),辉长岩240.1±1.4(MSWD=2.4)及辉长闪长岩234.0±1.2(MSWD=0.93),属于早-中三叠世。早-中三叠世时期,古特提斯洋正在向北面的柴达木板块下俯冲消减。受俯冲挤压作用影响,使得岛弧后侧岩石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涌并上升侵位,与地壳物质经历了一定的同化混染作用,形成该期中基性岩。
-
-
- 《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随着高精度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印支期的地质事件。中亚成矿域普遍存在三叠纪岩浆活动,而且三叠纪的岩浆-热液活动与一些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活动以及相关金-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如何认识三叠纪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对全面理解新疆的地质历史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西天山、阿尔泰山及中亚成矿域的其他地区的概况,并指出中亚成矿域印支期地质事件对应着大陆内部均衡阶段。随着早二叠世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结束,该广大地区进入克拉通内部的调整阶段。古特提斯洋闭合产生的动量被天山吸收消化后(通过形成大规模的剪切带和相关矿床),对阿尔泰山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印支运动在阿尔泰山的表现主要是形成伟晶岩以及相关的金属矿床,其地壳均衡过程主要通过酸性岩浆活动而完成。
-
-
任富根;
殷艳杰;
李双保;
赵家农
- 《第七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 2001年
-
摘要:
在熊耳裂陷构造环境背景和演化的基础上,应用U-Pb稀释法精确确定岩浆活动年龄(印支期208.5±6.2 Ma,燕山期121.6±3.9Ma);熊耳群上部安山岩Ar-Ar法坪年龄206.55 Ma,等时线年龄207.52±2.56Ma,指示热扰动年龄;北岭金矿、陈胡子沟金矿蚀变矿物Sm-Nd法内部等时线年龄186±2 Ma.这些年龄大于燕山期,而与印支期相近,显示了印支期岩浆活动、热构造事件和有关成矿作用的耦合性.
-
-
-
周岱;
柯贤忠
-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摘要:
以往的调查研究显示,云开地块外围存在广泛的印支期花岗岩(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那丽、那蓬等岩体)与少量火山岩(钦州),而印支运动在云开地块内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变形及中低变质作用.本文第一次报道了在云开地块核部识别出以往少见的三叠纪超镁铁质-镁铁质侵入岩,是印支运动在云开地块的直接物质表现,为印支期壳幔作用和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大井角闪岩岩石学特征类似于富闪深成岩,全岩地球化学具OIB特征以及错石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说明角闪岩原岩的岩浆可能来自于富水的交代地幔源区,表明云开地块之下的岩石圈地幔在华南印支运动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尽管富闪深成岩多被认为与俯冲作用有关,但本次发现的三叠纪富闪深成岩产出于云开地块核部,远离同期碰撞拼合带,其更可能是陆内岩石圈地幔伸展的产物。
-
-
-
-
郭润华;
李三忠;
索艳慧
- 《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17)》
-
摘要:
印支期在中国地质演化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东亚地块、微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一系列碰撞造山带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探究各地块、微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阐明东亚大陆的演化过程,反应古亚洲洋构造域、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演变及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俯冲、拼合、碰撞关系等意义重大.前人对东亚各地块的研究在岩石学、年代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学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东亚各地块的聚合过程和亲缘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看法和分歧。因此,本文结合印支期东亚大陆汇聚所衍生出的诸多地质现象,通过对东亚大陆各地块、微地块之间的地层、古生物、岩石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分布特征等进行对比,对东亚各地块的亲缘性及其拼合方式进行进一步认识,进而阐述华北地块与华南地块的俯冲极性,并对板块碰撞后的构造改造过程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