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英脉型金矿

石英脉型金矿

石英脉型金矿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45906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学报、地球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第五届贵州省地质矿产发展战略研讨会暨贵州省地质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等;石英脉型金矿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佟琳琳、杨洪英、陈桥等。

石英脉型金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5906 占比:99.98%

总计:946049篇

石英脉型金矿—发文趋势图

石英脉型金矿

-研究学者

  • 佟琳琳
  • 杨洪英
  • 陈桥
  • 曾庆栋
  • 赵国春
  • 陈贵民
  • 高建伟
  • 张欢欢
  • 戴塔根
  • 李胜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豪; 宋扬; 李超; 郑明; 孙鹏程; 方颖
    • 摘要: 辉钼矿Re-Os测年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领域,已成为石英脉型金矿床实现直接、准确定年的重要手段。然而,正确理解辉钼矿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确切关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辉钼矿样品是测年的前提。本文聚焦冀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金厂峪金矿床,对其石英-钠长石-多金属硫化物脉中的黄铁矿和辉钼矿两者的产出状态及原位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对比,研究探讨了金厂峪金矿床中辉钼矿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石英-钠长石-多金属硫化物脉含金丰富,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均大量赋存,黄铁矿和辉钼矿均为重要的载金硫化物。镜下矿相学及原位微量元素证据表明,早期形成的含金黄铁矿经历了再活化过程,为稍晚形成的富金辉钼矿提供了大量的Au源,两者可能为同一大的金成矿事件下不同成矿流体脉冲事件的产物。辉钼矿形成于金厂峪金矿的主成矿阶段,与Au的二次浓集紧密相关,并可作为高品位金矿体的标志性矿物之一。本文认为在准确厘定辉钼矿与金矿化关系的基础上,辉钼矿Re-Os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石英脉型金矿直接定年手段。
    • 冯军; 蒋文; 张征
    • 摘要: 石英脉型金矿床是岩浆期后热液及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受主断裂及次级断裂构造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该类型金矿在西北多有分布,宽度一般较窄,在走向和延伸方向断续分布。单一物探方法有局限性,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以西北某石英脉型金矿为例,对此类矿床进行了重、磁、电综合物探工作并进行了正反演计算和定量预测。结合地质成矿条件、物探相关理论及正反演计算,推断了控矿断裂构造,定量预测了的赋矿体。过程中,各方法互相衔接,互相验证,定量解释预测,是综合物探在石英脉型金隐伏矿体找矿方面进行的有效尝试。
    • 郑光文; 张宜勇; 杜玉雕
    • 摘要: 大丘田金矿是迄今发现的安徽境内唯一一个处于障公山地体核部受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的贫硫化物石英岩(脉)型小型矿床。在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子显微镜背散射观察(BSE)、能谱分析(EDS)和电子探针(EPMA)测试,以期查明大丘田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丘田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有两种,一是“可见金”形式,主要以显微中细粒自然金或银金矿不均匀分布于黄铁矿、毒砂矿物的裂隙间、颗粒中、颗粒间;另一种是“不可见金”形式,以超显微微粒赋存于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中。
    • 吴凯; 米文杰; 毕凤琳; 解惠敏
    • 摘要: 河北某石英脉型金矿石金品位5.4 g/t,银品位6.4 g/t。针对该矿石性质,开展浮选试验,在最佳药剂制度条件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精矿金回收率为78.9%,银回收率35.6%,金品位44.0 g/t,银品位23.5 g/t。为提高选矿指标,开展重选与浮选工艺联合试验。与单一浮选工艺相比,重、浮联合工艺获得混合精矿金回收率提高6.8%,银回收率提高2.2%。
    • 赵汝全; 魏转花; 吴维新; 周利华; 梁治安
    • 摘要: 山西某蚀变斑岩型金矿中矿石原矿含金1.10 g/t,金矿物嵌布粒度较细,主要与长石、石英、菱锰矿等脉石矿物紧密嵌生,需将脉石矿物中的金解离或暴露出来,才可将其与黄铁矿一起浮选回收。针对该矿石特点,通过组合捕收剂戊基黄药 + 丁铵黑药的协同效应,采用“一粗两精两扫”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含金49.70 g/t,回收率为85.92%的浮选金精矿,尾矿金品位降低至0.15 g/t,指标优良。
    • 孙言
    • 摘要: 本篇以江西省浮梁县鲁冲坞金矿项目为依托,开展以金为主要目标的较为系统地找矿工作,投入了化探测量、地质测量、槽探、样品分析测试等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资料和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最新工作成果,从矿源层、构造、岩浆岩、层间裂隙等几方面,分析了鲁冲坞地区金矿的找矿标志,提出寻找金矿床的可能建议。
    • 陈虹; 牟培吉; 张欢欢; 朱桂繁; 董红毅; 王宏晖
    • 摘要: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北缘,发育有产出于不同走向剪切带内的金矿脉。但是,目前研究和认识对矿脉和剪切带、以及不同方向矿脉之间的构造关系并不清晰。选择小秦岭中部善车峪一带的典型NNE向矿脉开展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NE向金矿脉以右阶排列的石英脉透镜体为特征,主体产状为120°∠70°;矿脉产出于与之近平行的左行逆冲剪切带内,并改造了早期近EW向剪切带,其所处构造应力场环境为近EW向水平伸展;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矿物多呈条带状或条纹状沿剪切面理或小角度斜交的张剪性面理贯入,显示与左行逆冲变形同期形成的特征。构造变形序列和矿化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小秦岭地区NNE向矿脉叠加改造了近EW向矿脉,其构造应力场环境分别与早白垩世和晚三叠世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前人对于岩浆作用、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叠加,从而推测NNE向金矿脉应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而近EW向矿脉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贴阶段。
    • 吴大天; 孙巍; 赵院冬; 许逢明; 徐涛; 王奎良
    • 摘要: 为探讨马达加斯加北部绿岩带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温度和物质来源,对Maevatanana和Andriamena两个绿岩带石英脉型金矿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这两条绿岩带金矿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有H2O-NaCl包裹体,即水溶液型(Ⅰ类);CO2-H2O-NaCl包裹体,即LH2O+VCO2型(Ⅱ类);富CO2包裹体,即LH2O+LCO2+VCO2型(Ⅲ类)和少量含子晶的H2O-NaCl包裹体,即含NaCl子矿物型(Ⅳ类)等4种类型;成矿阶段可分为早期成矿、主成矿、后期成矿阶段,早期成矿阶段以Ⅰ和部分Ⅱ类包裹体为主,偶见少量Ⅳ类含NaCl子晶包裹体,主成矿阶段以大部分Ⅱ类和Ⅲ类包裹体为主,后期成矿阶段以Ⅰ类包裹体为主;Maev和Adm金矿成矿流体以CO2-NaCl-H2O型为主,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CH4、N2和H2,以及少量的H2S等挥发分,表现为富CO2、中-低盐度、中高温和不混溶.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背景和成岩成矿特点,推断流体成矿作用与过程中大量花岗质岩浆经过同熔或重熔作用生成及上侵定位有密切关系,矿床形成与陆内碰撞造山过程,并且有深部来源物质参与成矿.
    • 陈虹; 牟培吉; 张欢欢; 朱桂繁; 董红毅; 王宏晖
    • 摘要: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北缘,发育有产出于不同走向剪切带内的金矿脉.但是,目前研究和认识对矿脉和剪切带、以及不同方向矿脉之间的构造关系并不清晰.选择小秦岭中部善车峪一带的典型NNE向矿脉开展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NE向金矿脉以右阶排列的石英脉透镜体为特征,主体产状为120°∠70°;矿脉产出于与之近平行的左行逆冲剪切带内,并改造了早期近EW向剪切带,其所处构造应力场环境为近EW向水平伸展;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矿物多呈条带状或条纹状沿剪切面理或小角度斜交的张剪性面理贯入,显示与左行逆冲变形同期形成的特征.构造变形序列和矿化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小秦岭地区NNE向矿脉叠加改造了近EW向矿脉,其构造应力场环境分别与早白垩世和晚三叠世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前人对于岩浆作用、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叠加,从而推测NNE向金矿脉应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而近EW向矿脉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贴阶段.
    • 张星; 刘陈龙; 丁志军; 肖刚
    • 摘要: 甘肃北山地区发现的金矿绝大数与石英脉有关,文中简要介绍了从地球物理学角度对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勘探的理论和方法,并以马鬃山地区大红泉金矿为例,简述激电中梯和双边三极测深在在石英脉型金矿上的应用,并结合槽探和钻孔资料阐述了物探勘查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