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渐新世

渐新世

渐新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75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渐新世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伴月、邱占祥、马福军等。

渐新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12.3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80%

专利文献>

论文:975 占比:86.82%

总计:1123篇

渐新世—发文趋势图

渐新世

-研究学者

  • 王伴月
  • 邱占祥
  • 马福军
  • 汪品先
  • 邵磊
  • 闫德飞
  • 陈耿娇
  • 刘志飞
  • 刘松
  • 孙柏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彦佳; 贾建亮; 秦建义; 王晓明
    • 摘要: 阜新盆地中北部白垩纪沉积地层中侵入岩广泛发育。该区域侵入岩岩石学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与其形成时代,以及侵入岩带来的异常高温对烃源岩生烃演化的影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岩石学、地球物理测井、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探讨阜新盆地中北部新生代辉绿岩侵入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其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辉绿岩具有典型辉绿结构,具有低自然伽马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与密度的测井响应特征,其产状主要为岩墙与岩床。钻井资料显示,辉绿岩侵入体具有盆地东部侵入深且规模大、西部侵入浅且规模小的特征;平面分布上与北东向的主要断裂紧密相关,呈3个北东向断续相连的分散条带。该区腰吐呼噜的辉绿岩磷灰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33.75±1.83 Ma,指示时代为古近纪渐新世初期。此外,辉绿岩侵入带来的异常高温可以显著降低烃源岩生烃埋深,促使烃源岩成熟度大幅提高(R;最高可达2.32%),从而促进烃源岩生烃与排烃进程。一般而言,辉绿岩热效应对其上部(0.8-1.7倍)和下部围岩(0.9-1.5倍)的影响范围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阜新盆地内广泛发育的辉绿岩是古近纪始新世区域性的拉张伸展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对烃源岩二次生烃具有重要的影响。
    • 邓涛(撰文/供图); 卢小康(撰文/供图)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领导的中美合作团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临夏盆地渐新世晚期265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具长度超过1米并带有下颌骨的完整头骨化石。科学家发现,该化石所属的动物是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而已经灭绝的临夏巨犀应该是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2021年6月17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子刊《通讯:生物学》上.在此,特别感谢邓涛团队应邀为本刊撰稿。
    • 韦一; 杨兵; 邓会娟
    • 摘要: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并划分为2个组合:(Ⅰ)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Ⅱ)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ediastrum组合。组合Ⅰ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中期;组合Ⅱ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晚期至Chattian早期。植被面貌变化为:针阔混交林,底部生长着蕨类植被→针叶林。通过孢粉组合属性特征的研究得出孢粉组合Ⅰ代表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孢粉组合Ⅱ代表了亚热带较湿润性气候。通过共存因子分析得出:在渐新世Rupelian中期至Chattian早期时间段内百色盆地年均降雨量(MAP)在797.5~1293.7 mm之间,年均温度(MAT)在11.3~22.6°C之间,为北亚热带气候特征。而现在的百色盆地位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度:22.0°C,年均降雨量:1070.5 mm),二者的差异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右旋”有关。
    • 李岩; 沙卓菲; 苟诗皓; 张彤; 刘傲然; 陈少坤
    • 摘要: 甘肃临夏盆地因巨厚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奇蹄目化石因在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本文描述了甘肃省临夏盆地发现的3种爪兽和一种安琪马化石。椒子沟地点的Schizotherium ordosium进一步证实椒子沟组的时代当属晚渐新世;老沟地点和上沟地点的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和Anisodon sp.表明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适宜期,我国北方爪兽类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高的;上沟地点的Anchitherium gobiense是通古尔期的代表物种之一,它的存在说明上沟化石地点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爪兽类和安琪马都是林栖型的动物,指示了临夏盆地晚渐新世以疏林环境为主,中中新世晚期温湿森林更加普遍。
    • 地上波; 周江(摄)
    • 摘要: 新生代,一个听起来生机勃勃的名字,却脱胎于一场残酷的浩劫:KT/K-Pg大灭绝(1)的一声巨响,结束了恐龙对地球长达1.64亿年的统治。此后的6600万年,地球进入了新的纪元。新生代这个地质年代离我们最近,化石挖起来容易,辨认起来简单,和现存生物的关系明确,分类和进化研究得透彻,因此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纪七个世,从古到今依次是——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其中.
    • 吴越
    • 摘要: 约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一群外形类似麻雀的杂食性鸟类自极北地区穿过白令海峡,跨过时间的洪流,逐渐融进亚美利加广袤的荒原和丛林。它们像一群温和的殖民者,一路飞过冰原荒漠,越过山丘河沼,一边扩张一边演化出适合各种生活环境的不同外形。
    • 任龙龙; 张波; 郑德文; 王洋; 张进江; 李晓蓉; 陈思雨; 张磊
    • 摘要: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东南亚重要的构造边界,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陆内变形和地貌演化.本次研究对该剪切带哀牢山南段开展了基于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年代学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热史反演模拟揭示哀牢山段存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40~ 20Ma)的快速剥露事件,而早中新世(大约20Ma)之后处于稳定的慢速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海拔分布曲线特征暗示:快速剥露机制存在差异,早期阶段(40~26Ma)的剥露过程受控于伸展为主的左旋走滑体制影响;晚阶段(26 ~20Ma)的快速剥露归因于简单剪切为主的左旋走滑剪切体制,上述结果暗示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在晚渐新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体制转换,即从走滑伸展变形转换为简单剪切变形.哀牢山杂岩带北段、中段、南段冷却路径对比,表明北-中段可能存在两阶段快速冷却作用,而南段只发生单一快速冷却作用;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暗示自中-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可能向东南缘扩展,并已到达哀牢山中段,同时诱发哀牢山杂岩带以北广大地区的抬升和快速冷却.
    • 杜威; 纪友亮; 季梦瑶; 金治光; 赫兰双; 冉爱华; 谢伟; 尹天豪
    • 摘要: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龄.以标准井为中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讨论沉积相分布与沉积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沙一段地层沉积时间为2.78 Ma,6个四级气候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历时320、430、1000、410、400和220 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0 m/Ma,湖盆内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速率差异显著.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有机结合是陆相湖盆全息地层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 徐冉成; 李茜
    • 摘要: 记述了4件采自内蒙古乌兰塔塔尔早渐新世地层的近乎完整的、上下颌咬合在一起的梳趾鼠类头骨化石,基于牙齿特征将新材料归于乌兰塔塔尔丘齿鼠(Bounomysulantatalensis Huang,1985).乌兰塔塔尔丘齿鼠与始新世梳趾鼠类钟健鼠(Cocomys)及外鼠(Exmus)相比,在头骨整体形态,门齿孔、眶下孔、蝶腭孔、听泡的大小,后鼻孔、泪孔、眶后突的位置,顶骨及外耳道的形态,下颌骨齿隙长短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与渐新世及以后的梳趾鼠类的头骨特征整体相似.通过对梳趾鼠类头骨特征的对比,认为从始新世至渐新世,梳趾鼠类颧-咬结构由始啮型转为豪猪型,咬合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处理粗糙的食物;听泡膨大,使得其更适应开阔环境.头骨上的这些变化可能是对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后全球气候干旱化的一种适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